浅论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位论文,作用论文,金融论文,现代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融,是指资金的融通,一般说的是与货币流通和银行信用有关的一切活动。早在100多年前,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认识到金融的重要性。他们曾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多次谈到货币的“第一”和“最终”推动力的作用以及银行信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以融资为己任的金融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资金是沟通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命脉和媒介,可以说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资金的运动。因此,经济学家们往往把货币资金比喻为现代经济的血液。如果说,货币资金犹如国民经济的“血液”,那么,作为筹集、融通和经营货币资金的金融业,就好象是国民经济的血液循环系统。要维持货币资金在国民经济中的正常运行,必须依靠中央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构成的金融体系。这就如同要维持血液在人体中不停顿地循环周转,必须依靠由心脏和血管构成的血液循环系统一样。社会经济运行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哪个环节都离不开货币和信用等金融活动,离不开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造血”和“输血”。现代经济离开了金融的支撑,既不能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更不可能出现大的飞跃。
金融业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杠杆作用,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聚集社会闲散资金和调剂资金余缺
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业其机构遍布城乡各地,通过信用业务的开展,能将社会上各种小额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加以再分配,调剂资金余缺,从而使全社会的资金和资源发挥最大限度的效用。
1.变“死钱”为“活钱”
一切闲置的货币资金都是“死钱”,只有周转于生产和流通过程的资金才是“活钱”。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活钱”和“死钱”总是会同时存在的,只有努力减少“死钱”和加大“活钱”的比重,才能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业不仅能把经济组织在资金循环过程中出现的暂时闲置的“死钱”变为“活钱”,用于经济活动,而且还能通过其特殊的转换功能,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或将消费转化为积累,把原来的非生产性资金转化为建设资金。例如,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引导居民用其结余的货币购买诸如国库券、股票和企业债券等信用工具,从而把居民的积累和现实的购买力转化为投资,促使社会资金最大限度地用于经济发展。
2.变“小钱”为“大钱”
涓涓细流作用不大,往往不引人注意,而当无数细流汇集成浩浩荡荡的洪流时,就会显示出其不可忽视的强大威力。同样的道理,当社会上闲置资金分散在许许多多个人手中时,零零星星,看起来数额不大,作用有限,而当金融机构把分散零星的货币积蓄和暂时不用的资金汇集起来,集少成多,积零为整,由“小”变“大”,通过规模金融形成规模经济,产生“密集服务效应”,就变成了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资金力量,并通过其灵活调剂资金余缺的机能,既可满足企业发展生产和流通对资金的急需,又可加速社会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马克思在论述银行信用的这一作用时说道:“小的金额是不能单独作为货币资本发挥作用的,但它们结合成为巨额,就形成一个货币力量。这种收集小金额的活动是银行制度的特殊作用。”(《资本论》第3卷,第453-454页)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总开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资金的流动和组合来实现的。由于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业是集中和分配生产建设资金的主渠道和全国资金活动的总枢纽。因此,金融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的西方经济学家把金融称之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总开关。
金融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而发挥作用的。中央银行在一国金融宏观调控中居于主导地位,它是国家调控经济和管理金融的最重要最有效的工具。从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体制的实践来看,中央银行都承担着调控宏观经济的职能。中央银行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需要,通过制定和实施金融政策,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利率、公开市场业务、贷款规模等直接或间接的调控手段,适时调控货币供应的数量、结构,调节经济发展的规模、结构和速度,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稳步协调向前发展。
总之,在“物随钱行”的发达的现代商品经济社会里,金融业起着聚集、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和调节经济的重要作用。以金融为支柱产业,形成活跃的金融市场,畅通的融资渠道,这是世界各国经济腾飞并保持优势的关键所在。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迅速崛起,无不与重视发展金融业,采取“金融先行”的战略方针息息相关。
在我国,金融在国民经济总体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资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而越来越重要。如今城乡居民已逐渐成为持有社会资金的主体,经济建设资金已主要依靠城乡居民的储蓄。由于大量的城乡居民储蓄和社会其他资金,只有经过金融部门的融通才能转化为建设资金。因此,金融部门已成为我国社会生产和建设资金的最主要的供应者,金融已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事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金融部门融通资金的状况如何,资金营运的效益怎样,极大地影响着我国整个经济的运行。邓小平同志1991年在视察上海时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活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6页)。这段话精辟而又深刻地阐明了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正逐步变为以金融为核心的经济,金融活动日益广泛地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而且与每个人密切相关。如果金融业不能正常安全运行,就有可能危及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给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教训和警示。亚洲金融危机的警示和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迫切要求我们认真学习现代金融知识,学会驾驭“现代经济核心”的本领。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第七次法制讲座会上强调指出:金融在经济工作全局中至关重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充分发挥金融的作用。江泽民总书记希望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提高对金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学习金融知识和金融法律。广大经济工作者,特别是身处经济建设领导岗位的负责人,更要积极响应江泽民总书记的号召,花功夫率先学习现代金融知识,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金融的重要性及其有关法规,掌握现代金融的基本原理、运作规范和发展趋势,增强金融意识,提高金融素质和运用金融手段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还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增强金融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的必要性。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第七次法制讲座会上指出:金融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安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求有一个安全和稳健的金融体系。要建立和健全能从根本上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体系,除需要不断改善金融业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外,关键是要加快和深化金融改革,把改革金融体制与整顿金融秩序紧密结合起来。目前,我国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金融体制的各项改革与建设。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现代金融制度和良好的金融秩序。现代金融体系、现代金融制度和良好金融秩序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增强我国金融业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而且还能更加充分地发挥金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由于金融涉及面广,影响大,改革的难度也大。要实现上述改革目标,不仅需要金融业本身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