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艺术教育的加强_艺术论文

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艺术教育的加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素质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教兴国是指引我们民富国旺的唯一正确方针。

要全面落实这一战略方针,必须排除前进道路上种种障碍。例如,各类人才的培养未能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办学的质量与效益不甚理想。又如,应试教育模式至今尚桎梏着部分教师、家长与学生的头脑。

当代,素质教育模式迅猛崛起,它与应试教育鲜明对立,素质教育既是人类教育改革的自身需要,也是人们对21世纪人才培养的迫切愿望。因此,素质教育模式是人类教育史上最先进、最科学、最理想的教育体系。

素质教育模式的确立与通过艺术教育全面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说,只有通过艺术教育的加强才能有效地促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在关键时刻它起着突破零的作用。本文拟提出3个问题进行研讨:

(1)素质的定义、性质及其系统结构是什么?

(2)为什么培养综合素质必须通过艺术教育的加强?

(3)中国的艺术教育为何要走新路?

一、素质论

何谓素质?

素质是存在于人性中的一般文化素养与独特的个性品质。前者如知识经验、技能熟练、思想意识、行为习惯、法律观念、审美修养等等;后者如聪慧与愚蠢、勇敢与胆怯、灵活与呆板、自私与利他、勤奋与懒惰、廉洁奉公与腐化堕落等等。

素质这个术语并非是独创出来的新名词,它在心理科学中早已存在。不过,今天教育科学中的“素质”已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不能与已往心理学中的老概念同日而语了。

在以往的心理学中,被称为人的固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在一本颇有权威性的《心理学大词典》中写道:“素质一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1]不久前出版的《大百科全书·心理卷》写道:“素质是能力的自然前提,人的神经系统以及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特点,特别是脑的微观的特点,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关系。”[2]

不能接受对素质的这种界定,否则素质教育成了“天赋”教育或能力的培训。

人是“自然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统一,也是先天享赋与后天实践活动的“合金”。因此,素质不能等同于人的先天的某些生理解剖特点,但也不能把人生来就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点排除于素质之外。儿童由于存在这些生来的解剖生理特点才能教育成“人”,而动物——包括动物中智慧发展最高的“大猩猩”与“黑猩猩”,由于缺乏人所具有的这些“自然素质”就决不可能训练成“人”——不能掌握人类语言与缺乏人类意识。

一般说来,国民(包括学生在内)素质有三大特征。第一,素质的稳定性,所谓“素”它具有“本来的”、“基本的”与“一贯的”三重涵义。因此,人的素质均是在其实践活动中经常而稳定的出现的某些品质。我们决不会把偶而做过一件好事的人称他具有“助人为乐”的素质,更不能把参予艺术活动的人统称为具有“艺术才能”的人,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显示出良好的艺术素质。

第二、素质的可塑性。可塑性含有两种意义,一是良好的素质可以通过教育与训练得以形成;另一是形成了的素质亦会在一定条件下消失。因此,人们的素质总是在不断地形成与消失之中,素质教育不能一劳永逸,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活到老素质教育进行到老。

第三,素质的系统性。综合素质是一个完整的身心系统,它既是先天与后天,文化与心理的合金,亦是一种身心(生理与心理)所构成的层次结构。

综合素质可以区分为三大层次:最低层次是自然素质,即人的解剖生理的特点,它包括手与声带(运动器官)的特点,五官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特点,大脑高级神经活动一般类型特点(强度、平衡性、灵活性)和特殊类型(大脑各种感觉中枢)特点以及人的气质类型特点。这些特点并非均是人遗传的东西,它们在教育与训练中亦能进一步发展,体育教育与艺术教育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具体的自然素质,亦能在训练中进一步促进它们的发展。例如,戏剧与歌唱促进声带的优化;书法与绘画则进一步促进了手指的力量与灵活。

中间层次是智力素质,即人的知识与能力的特点。在知识结构中包括经验、技能与熟练的水平。在能力结构中包括观察力、记忆与联想力、形象思维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最后层次是行为素质,即人的思想意识与个性倾向性特点。前者包括人的观点、信念、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后者包括兴趣与需要、情感与情操、意志与行动等方面的品质,即人的性格特征。

综合素质可以基本上区分为两种亚系统——文化素质系统与心理素质系统。心理素质亚系统又可分为两大类:能力系统(感觉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性格系统(态度与稳定的行为方式)。

文化素质系统的因素颇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感性文化系统——艺术文化素质是其核心成份;理性文化系统——科学文化素质系统。这两类文化素质系统不仅性质迥异,而且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

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是理性文化系统如何与感性文化系统的结合。

二、综合论

人的素质的培养与教育有一个总的趋势,即由生理特点到心理特点再到意识特点。从认识过程来说,总是由感性素质的充分发展进而到高级的理性素质的确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素质教育必须从优生与胎教做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供学校教育的多种优异的可造之“材”——良好的自然素质。

在幼儿与儿童时期,必须十分关注他们的感性文化素质的培养,必须重视对他们的情感教育与艺术文化教育。

应试教育是一种摧残人性的分数拜物教,它在我国源渊流长。早在唐朝、宋朝,家长们为了使其子弟角逐“童子郎”的官位,不惜做一大竹笼悬持在半空“以绝视听”,让儿童不能活动,从早背书到晚,结果儿童越读越蠢,“读书死”的悲剧时有发生。这样的悲剧能让它在今天重演吗?

素质教育则迥然不同,从儿童爱好活动的天性出发,进行“生存教育”。让学生从小就善于动手、动脑,以及手脑并用;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学习”,然后再“学会合作”。例如,在幼儿园里,一群不安分的孩子被老师带进图书馆,老师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读着书本中一篇童话。读罢,老师问:“这本书好不好?”“好!”孩子们答。那你们谁也来讲一讲故事?孩子们纷纷来讲他创作的故事。教师认真地记了下来,然后启发道:“现在,谁为他的故事来画插画呀?”一个小朋友走上前,把故事中的人物画下来,显然是“涂鸦”。老师把“画”与“故事”的两页纸装订好,封面上写下这两位小朋友的名字。然后老师把“书”高高地举起,说道:“孩子们,瞧,你们也能写书!只要你们奋斗,什么事情都能干成。你们还小,只能写这种小书,当你们长大了,就能写书架上的这些名著。你们会成为伟大的人物的……”。[3]

从终身教育的立场出发,幼儿期的以艺术为核心的“感性文化教育”是一种基性的教育,决不能忽视其基础价值。在论述感性文化教育价值时,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校长平山郁夫指出:“不论哪种感觉活动,对人的形成,对人的生存来讲,感性是作为重大的表达和行动的基准。……幼儿期是幼儿通过五种感官活动,才开始迈出他具有才能和个性的第一步。”[4]

从儿童信息获得的通道来说,知识来于两种渠道:一种是语言信息通道,另一种是感官活动。前者获得抽象的信息,后者获得形象的信息。用生理学的术语来说,前者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后者是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活动必须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基础之上,否则人们易于脱离客观现实。当代教育家过高地估计了语言信息通道的价值,往往忽视感觉通道的作用。目前西方教育家正在克服这一错误倾向,强调艺术教育在感性教育中的特殊地位。美国的艺术教育专家在70年代末期发表了一本关于艺术教育研究的专著《感觉的复苏》(Coming to our Senses)。在这本颇有影响的著作中写道:“我们是通过眼、耳、皮肤和唇舌接送洪水般的其他信息。我们运用我们所有的感官去解释和传送日常生活中的复杂事物。……由于各种艺术(油画、舞蹈、唱歌、演戏等)能从一个创作者或演奏者把重要的非口头的信息输送给一个观看者,它们是训练我们感觉、丰富我们感情和组织我们环境的理想工具。”[5]因此,专家们进一步作出结论说:艺术是“我们儿童一本较好的入门书”。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专家布鲁纳(J.S.Bruner)从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的高度,肯定了作为感性文化的艺术教育的重要地。他说:“出现于我们中小学和大学里的戏剧、美术、音乐和文学,都需要最充分的支持。归纳起来,学习动机在一个旁观时代中必须防止被动状态,必须尽可能建立在唤起对所要学习东西的兴趣的基础上,兴趣应广博而多样。”又说:“直觉思维,预感的训练,是正式的学术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思维的很受忽视而重要的特征。”当然,只有在学校中实施多种艺术教育,才能有助于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发展。

苏俄人造人造卫星上天,西方出现“理性教育”危机与“感性文化教育”革新。这场人类教育史上的革新始于60年代的美国,盛行于80年代的海外先进国家,至90年代方才在中国获得有识之士的认同与支持。

1959年9月,美国科学院召集了有35位心理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及各种教育法专家参与的伍兹霍尔会议,锐意改革中小学数学及自然科学课程,议题是如何加强感性文化来改进中小学数理学科的教育,会议主席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白宫教育委员会委员”布鲁纳(J.S.Bruner),他对题目为《教育过程》,该专著由哈佛大学出版于1963年。由于文革的干扰,国人在当时根本不知美国的这项教育革新的崛起。

感性教育盛行于80年代的西方诸国。1981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杰·斯佩里博士由于发现左右脑的独特功能而获得1981年诺贝尔奖金。他改变了传统的“左脑优势半球”的观念,发现了右脑具有的特佳思维能力——感性领吾能力(具体思维能力、对空间的认识能力)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能力显然比左脑优越。于是加强对以往高等学校毕业出的科技专家与管理人才的“感性文化”训练的“右脑运动”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旋即遍及全球。

90年代,国人逐渐认识到(交大、同济、华东理工学院等)出现了一场“校园文化”建设运动,而其核心则为培养理工大学生全面增添艺术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活动。

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不仅要培养大量的科学家与科技人才,而且需要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类型的象杨振宁、苏步青那样的一流专家。因而,在人们头脑中逐渐改变着一种传统观念——培养科学家与造就诗人并非截然对立的。

综合素质观建立在“理性文化”(科学知识)与“感性文化”(以艺术、文学、历史等知识与技艺)之间的相容性与统一性。[6]人们的感性文化素质与理性文化素质之间不仅存在着“共同因素”或“共同规律”的统一性,而且也还存在着两者之间的差异与互补性,请看感性文化素质与理性文化素质之间的对比:

两类文化素质类型差异与互补

根据上表所示,所谓综合素质,即理性文化素质与感性文化素质的结合。只有重视这一综合,我们才能把培养科学家与培养诗人不再对立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优异素质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各种各类的人才,亦即真正地、全面地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个性的劳动者。

概言之,以艺术文化为核心的感性教育对综合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的功能与价值显示于以下5个方面:

第一,通过艺术文化素质的穿透性,促进行为道德素质形成的速度与质量。例如,以艺术形成(诗歌、戏、影视、音乐、舞蹈等)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不仅是生动活泼,而且能从意识层面进入无意识层面,咯印深刻,终身不忘。

第二,通过艺术文化素质的形象性感染性,促进知识的识记与保持。一般说来,以艺术形式(唱歌、戏剧、诗歌等)进行外语教学或历史教学,由于通过情绪记忆、动作记忆与形象记忆,较单纯通过逻辑记忆所知识质量要精确而耐久。

第三,通过艺术文化素质的自然性整体性,促进体育训练的加强与深入。艺术活动是全身心活动。不仅动脑,而且动手、动脚以及全身。就脑的活动来说。它是左右脑的交替运动,故艺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体魄出增强。

第四,通过艺术文化素质的灵活性与多变性,是学生创造新意识能力的形成。因为,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均具有创新特色,通过艺术作品的鉴赏与创作可以推动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五、通过艺术文化素质的积淀性与意涵性,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三、新路论

不久前,江泽民同志就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他语重心长地说:“面向21世纪,努力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条件。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也是全党同志和全同人民必须共同完成的光荣任务。”[7]

江总书记为我们指明“必须共同完成的光荣任务”——一条新路。

尽管我国47年来在教育战线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但是亦存在严重不足之处,即缺乏中国特色,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走的是人家已走过的旧路。例如,不久前,还有人认为我们的教育结构是“德、智、体、美、劳”,跟着某个大国的教育亦步亦趋,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

中国教育工作者有着走新路的强烈愿望。早在1980年11月26日,笔者在《文汇报》撰文批评某国强调“智育第一”的“全面发展”的理论。1992年1月7日,笔者在《文汇报》撰文《时代精神与心理科学》,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心理学要经历艰苦的工作”和“创建中国特色心理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三个重大问题。在刚出版不久的笔者主编的《新编文艺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当代文艺心理学的总任务是,心理学工作者、文艺家和美学家团结一致,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心理科学的体系。”[8]

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任重而道远,一定要妥善,逐步实现。

怎样才能完成这一伟大、光荣而神圣的战略目标?笔者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批评指正。

走新路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外的教育理论与经验,既不能盲目排斥,更不能照抄照搬。

走新路必须自觉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以此作为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科学的心理学才能取得圆满的成果。

走新路必须弘扬民族传统。在我国数千年的“乐教”历史中,无论在教材建设(《乐经》《诗经》)与教育原理——个别对待因材施教方面均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很好地发扬。

走新路必须认真贯彻“百家争鸣”方针。在这一些重大问题上必须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辩,才能使得真理成为民族的共同财富。

注释:

[1]朱智贤主编:《心理学术大词典》第650页

[2]潘菽、荆其诚主编:《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第226页

[3]张建伟:《警钟对谁而鸣?》文汇报《笔会》1996年2月16日

[4]平山郁夫:《感性教育》日本文部省编《中等教育资料特集》平成6年12月号

[5]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第56页,第9页

[6]参见周冠生:《素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1995年4月29日《文汇报》

[7]江泽民参加四所交通大学座谈会上重要讲话,据北京新华社3月28日电

[8]周冠生新编:《新编文艺心理学》第2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第56页,第9页

[6]参见周冠生:《素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1995年4月29日《文汇报》

[7]江泽民参加四所交通大学座谈会上重要讲话,据北京新华社3月28日电

[8]周冠生新编:《新编文艺心理学》第2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

标签:;  ;  ;  ;  ;  ;  

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艺术教育的加强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