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若干战略构想_课程结构论文

农村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若干战略构想_课程结构论文

农村职业高中教学改革的几点策略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高中论文,教学改革论文,几点论文,策略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农村职业教育大面积滑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摸清情况、研究问题、指导实践,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我省农村职业高中教育教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上述现象的存在,既有社会大环境不断变化的影响,也有学校内部的原因,本文依据这次调查,对农村职业高中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改革的策略构想。

一、转变观念,确立具有针对性、适应性的教学目标体系,构建新的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职业学校由于简单地理解“农村职业教育必须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专业设置过分地集中在农林牧渔类专业上,这种狭窄的专业设置和套用普通中专的专业定向教育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因过于强调专业上的对口,教学目标单一,缺乏灵活性,导致教学计划的封闭,有时甚至是僵化,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劳动力市场对职业高中毕业生的多样化需求。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70%的用人单位认为职业学校应以提高岗位工作能力和择业就业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

64%的用人单位认为,企事业单位应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以便在教学计划中反映出用人单位的要求;

90%的学校领导人认为,目前农村职业高中专业难设置、培养目标难确定、毕业生难就业;

55%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虽然有用,但对就业来说还不够;

60%的用人单位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生知识面窄,技能单一;

80%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达不到工作岗位要求。

以上数据反映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严重局面,不论是学生、教师还是用人单位,均有很高的比例对现行教育教学情况提出质疑甚至否定。我们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外部原因而言:第一,社会对职业教育轻视,政府也未能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出现人才培养与当地经济发展脱节现象;第二,教育过程存在周期性特点,导致学校培养目标的相对稳定与自由就业状态下劳动力需求不断变化之间的不协调;第三,中等层次教育培养目标与我省农村落后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矛盾;第四,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学校教育教学条件得不到改善,影响到学校的专业改造、课程结构改造,师资培训、教学设施的添置与更新、实习实训工作的开展,最终影响到教学质量。就内部原因而言:第一,教育教学思想陈旧,对新的市场机制所带来的变化反应滞后,导致学用脱节;第二,专业定向教育模式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实践操作技能单一;第三,相对落后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设施也难以培养同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农村职业高中要摆脱发展过程中的困难,改变目前的窘境,必须转变思想观念,确立新的教学目标,构建教学管理的新机制。第一,农村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应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的指导思想,努力为农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服务,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服务。这是改革发展的大目标,也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立足点,抛开这个立足点完全与城市职业高中竞争就业岗位,是很成功的;第二,要彻底改变专业定向教育模式下的“专业”观念和“定向”思维,建立一个既有针对性、适应性,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又能够随机进行调整的教学目标体系,这样一种目标体系的基本内涵应包括:毕业生应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能够成为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从事3—4个不同行业工种岗位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自立意识、创业意识。第三,要使职业教育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必须随时摸准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并及时在教育教学中体现这种变化。所以,必须建立一种农村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目标体系形成和调节的有效机制。这种机制应体现以下思想:专业设置必须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应真正确立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为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创业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择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第四,应建立目标体系的操作机制和运行机制,这种机制应具有经常性、规范化、可操作的特点。

二、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采取兼容并包的方针,实现教学模式的开放性、灵活性、多元化。

在对教师的调查中,有80%以上明确表示,原有专业定向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中等技术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或者认为适应性已大大降低;

85%的学校领导人认为,由于教学设施不足,教师队伍较差,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改革难于实施;

在对用人单位调查中,有60—70%认为目前培养出来的学生主要不足在于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面窄,技能单一,不完全适应市场需要;

调查还表明,从专业角度看,农村职业中学毕业生的对口从业率平均只有25%左右,最低的仅有10%,最高也不过60 %左右, 也就是说85%左右的毕业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在校学习的不一致(参见表一)。

表一 若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 单位:人

毕业 种植 畜牧 水产 建筑 机电 服装 旅游

生数 餐饮

牧医 282

85767 12 0 0 8

农学 198

39230 26141117

家电 97

18 20 914 1 3

建筑 71

15 00 14 5 0 5

多种 282

8341

11 9 6 2 8

经营

财会 172

19 20 1712 612

养殖 183

3629

10 14 7 612

运输经商财会参军升学基层其它

管理

牧医

15

0

0 15 12 13 21

农学

11 20

1 16 11

0

9

家电6

0

2

3

0

4 31

建筑4

0

1

1

0

3 26

多种9

9

2 10 13 15 42

经营

财会

13

4 18

6

0 11 47

养殖

11

9

1

9 11

7 21

说明:此表根据两所农村职业高中十年来的有关统计资料整理而成。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第一、农村职业高中因信息来源不足、方法不先进、不完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了解不准确,很难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作3—5年的预测,专业设置和调整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第二,由于条件制约,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加上学科本位思想的制约,同时又缺乏对外界变化灵活反应的机制,导致学生知识基础面窄、专业技能不够;第三、毕业生就业去向非常分散,这正好反映了农村劳动力没有固定的就业途径,大部分自主择业、自由就业的特点;第四,就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在校所学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会大大降低职高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优势的发挥,间接影响到职业高中的声誉;第五,部分专业毕业生与城镇地区毕业生竞争工作岗位,无优势可言。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农村职业高中应该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采取兼容并包的方针,实现教学模式的开放性、灵活性、多元化。

教学模式的制订、完善和调整应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既要依据学校的师资条件、教学设备、实习场地,又要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尤其是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还要把家长和学生的自身期望做为重要依据。既要注意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培养优秀人才,又要兼顾到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地区就业的现实情况,任何一所学校都不能用一种教学模式来应付千差万别的需求,以不变应万变,所以,教学模式的开放性、灵活性、多样化应该是农村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重点之一。

第一、对于有较为稳定的就业去向或有联办单位准备接受毕业生的专业来说,专业定向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掌握专业工作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定向教育模式也有利于学校专业建设的长远规划,对于特色学校和重点骨干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都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第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乡镇企业升级,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工作岗位的变动将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为适应工作岗位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就必须要有能够不断调整的教学模式,或适应不同要求的多种教学模式。第三,农村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农村服务、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服务,由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农业趋向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农村经济活动已由过去的农林牧渔向种养加工商运服等多种经营发展,居民生活向城镇化发展。面对这一历史进步,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的职业教育,只有努力改革才能适应这一变化了的新形势。

三、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设计富有特色且可操作性强、课程组合合理、均衡、实用、有效的课程结构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教师及用人单位对课程问题反应最强烈。

在校学生中有60%以上认为学校的教学偏重于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中则有65%持有这种看法;

50%以上的教师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差距;

半数以上的教师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应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随时调整、灵活设置课程;

近2/3教师认为应拓宽基础,多方面地培养学生能力;

85%左右的在校学生认为,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虽然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但还不能适应就业要求;

在不同调查点上,最低52%,最高96%的用人单位认为,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应围绕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要素的培养来进行;所有被调查的用人单位都一致强调,职业中学的课程应注重于实际应用。

有1/3的单位认为职业高中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达不到工作要求,而只有10%的单位认为毕业生的文化水平低。

过去,农村职业高中套用普通中专教学计划,设置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时代专业定向教育模式的体现,围绕某一专业开设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实习实践课。往往忽略了三点:一是农村职业学校生源质量与普通中专有较大差距;二是农村职业学校的各种办学条件无法与普通中专相比;三是农村职业高中复兴的时代正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所以,农村职业中学的专业定向教育模式不能长久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认为,课程结构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是农村职业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首先,应拓宽思路,创造性地设计课程结构。要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模式,建立适合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教学要求、不同师资条件、不同场地设备、不同就业途径、不同工作岗位要求的课程结构系列。农村职业中学应根据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不断调整课程结构;根据大农业所包含的产业链来设计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根据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要转移到乡镇企业、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寻找就业机会而设计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

其次,考虑到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工作岗位不断变动的现实,以及我国劳动力总体过剩,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国情,课程结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提高毕业生的择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以尽量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宽毕业生的择业面并提高他们的长期就业能力,以尽量多的实用、规范、市场需求量大的适用技能武装学生,以提高毕业生的短期就业竞争力,同时要尽最大努力满足那些有自主择业门路的学生在某些特定课程上的需求。

再次,课程结构要充分体现农村职业学校的特点,对于不同专业需求、不同培养目标和不同就业方面的专业,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实习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搭配应合理、协调、实用、有效,不同课程安排、教学要求、内容选择、考评方式、教学手段和场地等的设计,均应以能培养学生具有较宽的职业能力基础和综合素质为首要目的。

标签:;  ;  ;  ;  ;  ;  ;  

农村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若干战略构想_课程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