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胜[1]2000年在《关中抽渭灌区农田非点源污染及水源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陕西关中地区是陕西省最大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已建威宝鸡峡、径惠渠、交口抽渭灌区、桃曲坡、石头河、冯家山、羊毛湾、洛惠渠和石堡川等灌溉工程。多年来九大灌区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大幅度增加农业产量方面了巨大作用。在九大灌区中,只有宝鸡峡和交口灌区的灌溉水源直接来自渭河。近年来随着渭河水体污染的不断加重,利用渭河水进行灌溉是否引起农田生态污染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同时,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也已成为人们研究热点。农田生态环境污染己成为制约关中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课题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宝鸡峡灌区和交口抽渭灌区的农田生态环境污染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调查研究,基本摸清灌区的下列问题: l.渭河水、灌溉水、地下水以及农田排水的水质情况。 2.农田土壤中的养分及其流失情况。 3.农田土壤污染情况。 4.化肥及农药的施用、污染与流失情况。 5.农作物污染情况。 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污染物质在农田生态环境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利用黑箱理论和潜水均衡理论建立了农用生态环境系统的数学模型,对灌区农田排水中的肥分流失及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渭河的污染贡献进行了计算。最后提出了农田生态环境系统的污染防治对策。 研究发现宝鸡峡灌区和交口抽渭灌区的农田生态环境已受到污染,其中以地下潜水的污染最为严重,多项水质指标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渭河水体污染严重,但仍基本满足农田灌溉的水质要求,只在个加情况下有超标现象发生。土壤和农作物中的污染物质含量未超过规定标准,如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水质,进一步改善渭河水体的水质状况,利用渭河农田灌溉是安全可靠的。农田排水中的氮素含量较高,是引起渭河水体氨氮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只有采取综合措施才能防治渭河水体的污染。 上述系统的研究结果和农田生态数学模型的建立,在国内尚不多见。
刘琢[2]2005年在《石家庄市地表水源氮、磷污染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家庄市地表水源氮、磷污染控制研究”通过对岗南、黄壁庄水库及其上游流域的水环境调查和监测分析、工业污染源调查、生活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调查以及对天然背景水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岗南水库氮、磷污染以面源为主,而天然背景下土壤氮、磷流失是引起地表水环境氮、磷污染的一个主要污染源;丰水期比枯水期氮、磷污染重;该流域氮、磷流失是以颗粒态氮和可溶性磷形态流失的。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对防治岗、黄两水库水质氮、磷污染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象。
洪小康[3]2003年在《流域洪水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归纳总结国内外防洪减灾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洪水管理这一课题。针对流域洪水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理论、具体对策与措施开展宏观研究;然后,针对渭河流域洪水管理需要应用的方法进行了若干具体技术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 分析指出了洪水管理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防洪减灾的进一步要求:即:不仅要防御和减轻洪水造成的灾害,而且要保护生态环境。其主旨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在分析流域功能及其与经济开发及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础上,依据前人研究成果,深入研究了流域洪水管理的决策支持理论;较已有理论体系研究有所拓展,具有一定新颖性。并在总结防洪减灾实践基础上,针对流域洪水管理现存问题,分析指出了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在归纳分析现有洪水管理系统最优化方法与数学模型基础上,讨论了洪水实时调度模型特点及一般求解途径。研究了河道洪水演进仿真系统设计和具体实现方法,特别是建立了渭河陕西段上游错峰调度子系统,并实现了洪水演进过程的可视化;这一子系统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分析了防洪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优缺点,提出了洪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初步框架。针对渭河流域面积大,气候差异大的特点,分析研究了冯家山、黑河水库适用的水文预报模型,并进行了预报研究。在探讨了GIS与图形交互技术的应用方面,有所前进。渭河下游河道淤积严重,一般洪水预报方法效果不佳。论文探索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ANN)在河道洪水预报中的应用;该结果具有一定实用前景。 洪水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在于需要研究水质,论文结合目前我国水质监测现状,比较深入地研究了非点源污染模拟与负荷估计问题。提出了水质水量相关法,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实用性。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我国流域洪水管理发展的战略;对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关中抽渭灌区农田非点源污染及水源保护研究[D]. 王永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0
[2]. 石家庄市地表水源氮、磷污染控制研究[D]. 刘琢. 南京理工大学. 2005
[3]. 流域洪水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 洪小康. 西安理工大学. 2003
标签: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 点源污染论文; 洪水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