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转折点”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适用性探讨——基于古典与新古典视角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适用性论文,转折点论文,视角论文,劳动力市场论文,刘易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工荒”现象引发学术界关于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否正在逐步消失的讨论。有学者应用古典刘易斯发展模型,认为近年来农民工工资的加速上涨,预示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在本文中,我们质疑运用刘易斯模型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适用性。此外,我们采用了新古典发展理论作为一个替代的分析框架。并且使用了总量和微观数据检验两类模型关于工资增长模式的含义。结果发现,并没有系统的证据表明过去三十年来我国农村存在过制度工资或劳动的边际产出为零。相反,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两部门协调和持续的工资增长与新古典理论的预测相一致。
尽管我国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已取得重要的进展,但仍然存在制度障碍,其中,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是两个众所周知的需要完善和改革的领域。至于沿海地区“民工荒”主要由以下因素导致:一是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农民工缺少相应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加上沿海城市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往往使他们不堪重负。另外,由于农村地区取消农业税,生活和居住条件也得到了改善,部分劳动密集性的产业向内陆地区的迁移也创造了一些新增岗位,致使许多农民工返乡或向内陆迁移。然而,这些市场力量并不必然意味着工资将会出现一个加速上涨,因为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仍然可以作为稳定器发挥作用。并且,由于我国的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仍然较低,只相当于韩国和日本的7%-10%,香港和台湾的18%-21%,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相信中国仍然可以维持它的全球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