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学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成功尝试——苏教版课标《语文》(7~9年级)介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教版论文,语文论文,课标论文,体系论文,年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国家全面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重大改革也为语文教材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为了进一步探索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的有效途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洪宗礼先生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主持编写了苏教版义务教育语文实验教科书(7~9年级)。本文将对该教科书的编写基本理念、内容结构的特点、呈现方式的特色和编写的基础条件等四个方面作简要的介绍。
一、编写基本理念
教材编写始终受着特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支配和影响。编写一套新的教材,首先要以教育科学思想为指导,确立先进的编写理念。在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者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注意吸收世界母语教材的先进理论,确立了六个编写基本理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指导思想。
1.以人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2.尊重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体现民族语文的特点;
3.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注重丰富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重视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广影响,又注重科学而严格的读写听说基本能力的训练;
4.加强整合优化,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体,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构建全方位开放的语文综合实践系统;
5.确认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材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意识,有助于学生自主独立学习,在自我构建的过程中获得能力;
6.压缩课本体积,扩大教材容量,拓开语文学习资源,从而减轻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以上六个理念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也就是说,语文教材编写目标的定位、内容的选择、原则的确定和体系的设计等,都要从学生的发展来考虑,都必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教材成为“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之本”“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之本”“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之本”。这六个理念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语文教学观和教材价值观,奠定了构建新的语文教材体系的理论基础。
二、教材内容结构的特点
改革单一文选体例,设计新的语文综合实践系统,这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内容结构的最显著的特点。在教科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者十分重视优化整合教材内容和结构,把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学习要素融合在一起,与社会生活、平行学科紧密联系,互相沟通,形成一个全方位开放的教材体系——语文综合实践系统。
实验教科书七、八年级每册设计了六个合成单元,1~2个“名著推荐与阅读”和1~3个专题。每个合成单元围绕一个主题组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活动。每单元学习内容包括:精彩的主题词,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阅读课文4~5篇,教师可自主确定精读、略读的篇目和比例(精读一般不应少于3篇);“诵读欣赏”课文1~2篇,让学生熟读成诵,丰富语文积累;以读导写,设计开放性作文题,让学生自主、有创意地表达;“口语交际”或“综合实践活动”。“名著推荐与阅读”和“专题”穿插在合成单元之间。这样,各部分内容纵有系列,横有联系,互相为用,形成一个有机的综合体。
实验教科书九年级每册设计了三个学习板块,即合成单元、专题和名著推荐与阅读。每个合成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一则介绍某种读书方法与习惯的短文(两册书9则短文构成“学会读书”系列);阅读课文4篇左右,供学生精读或略读,课文后设计“参考·提示”,作为学生独立理解课文的“拐棍”,并为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做必要的准备;“诵读欣赏”课文2篇;单元后的“综合学习与探究”,从本单元课文中提取相关内容设计若干个探究题,并将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融合于其中。这种设计使各篇课文不再互相封闭,有利于学生在比较开放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综合性、探究性学习。九年级实验教科书力图在单元组合上,找到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呈现方式,体现与高中阶段的衔接,并进行跨学科的专题设计,使其他学科的学习与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好地结合起来。
构建新的语文综合实践系统,成为实验教科书的一大亮点。其中充分体现了编者独到的设计思路和独特的价值体系。
“合成单元”的设计思路——每一单元围绕主题词把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或综合实践活动)加以优化整合,使之彼此渗透,互相联系。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围绕“亲近文学”这个主题,先选编中外名家一组文学作品,作为主体课文;接着选编供诵读的古代诗词三首,让学生在大体理解、感悟、品味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作文的“导写”语,指导学生借鉴本单元的阅读课文归纳出“有感而发”的写作要旨,并自由选题作文。最后,组织“我爱文学”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的优化整合设计,显然是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养和语文学习效率的。
“写作、口语交际”的设计思路——这两项设计的主导思想是淡化作文技法的传授,减少口语交际的理性因素,重点放在设置多样化的写作情境和口语交际情境上,力求把学生引入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语言情境和想象情境,让他们在这些特定情境中产生表达的欲望,写出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自然地进行口语交际。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设计的口语交际专题“婉转拒绝”,借用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任美国海军要职时婉转拒绝别人要他泄露军事机密的无理要求这个幽默故事,形象地说明“既要拒绝,又不伤感情”的交际技巧。同一专题中的另外两则口语交际题又各设置了一个情境:“爸爸今晚过生日,同学邀请你去看足球赛,你怎样拒绝”,“一位同学要趁父亲出差之便随父去游泰山,你是班主任,如何拒绝”。这里所设置的生活情境和交际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口语交际。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思路——这一设计在相关单元课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某一主题活动把读写听说综合在一起,生动活泼,饶有趣味,集实践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如“走进图书馆”这一综合实践活动,巧妙地设计查书目、看期刊、读报纸和上网等四项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大体了解“目录学”,自由选读自己需要的各类图书,能学会检索著作文本,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浏览报刊杂志,还可以做摘录、制作读书卡片、口头交流心得,有条件还可以进行网络检索和阅读。
“名著推荐与阅读”的设计思路——这一设计将读整本书引入了课堂教学,让学生用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独立阅读一部长篇名著,不仅可以开发学习资源,增加语文积累,还可以逐步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如向学生推荐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时,首先要求学生通读全书,细读精彩片段,并指导学生掌握圈点勾画、浏览、精读等读书方法,还安排朗诵会、读书报告会、出读书板报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这项设计可以使《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每学年读2-3部名著的要求落到实处,又可以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同时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设学习情境和条件。
“专题”的设计思路——这项设计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研究性学习和跨领域学习的课程目标。专题内容和目标的设计,是以学生语文素养、思想观念、思维方法乃至整体素质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着眼于让学生学会利用开放的语文学习资源,能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和多方面的知识,并促进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形成新的学习观念。教科书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认识文化等四个范畴中,选择值得关注的问题和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话题,如“狼”“荷”“长城”“汉字”等,进行专题学习和探究。六册教科书中共设计了10个“专题”,其呈现方式为情境式、探究式、言语实践式、体味感悟式等多种模式。七年级上册中所设计的“狼”专题,是将四篇写狼的文章和资料组合在一起:古代小说家蒲松龄笔下“凶残”“狡黠”的狼;当代作家毕淑敏描写的“聪明”“神勇”的狼;《中国大百科全书》介绍的具有兽性的狼;科普知识短文《狼和鹿》所叙述的消灭狼而引起生态失衡的事实。四“狼”相聚,教科书从社会学、生物学、语言学等多个角度,提出蕴含深刻事理、浅近而通俗并充分体现语文因素的8个问题,如“对中外成语、谚语、故事中狼的形象,应该用哪些词来刻画?从成语、谚语、故事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狼的态度可以用哪些词来描述?”引导学生思索、质疑,最后让学生自由讨论、研究、辩论,再撰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这样的设计,给了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科书九年级每册的专题设计更具特色。编者为了创设“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话题和情境,将形式多样、层次不同、功能各异的素材巧妙组合。如设计了“气象物候”“统筹方法”“广告多棱镜”“我心中的语文”等专题,其呈现方式分别为“探究式”“情境式”“言语实践式”或“体味感悟式”,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空间,使语文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内化了的语文能力。
编者对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了优化整合,使教科书融合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整本书阅读和专题学习等重要的语文学习要素,体现了单元合成、言语实践、设置情境、跨学科综合、探究讨论等多种设计的结合。因而,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三、教材呈现方式的特色
实验教科书从“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出发,把引导新的学习方式作为教材改革的重点,对教材的范文系统、导读系统、注释系统和作业系统等做了一系列变革,这些变革主要是简化头绪,压缩体积,增加弹性,多设通道。力求使教科书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弹性和延展性。
1.教科书范文的安排具有较大的弹性。编入每册教科书的主体课文一般在24篇左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精读略读的篇目及比例。有些单元留有空间,让教师和学生自荐课文。八年级后,每册教科书编排了一个机动阅读单元,学生可自由选读其中一部分课文,也可以全部自选课外读物代之。“名著推荐与阅读”中的“精彩片段”,供学生选读,学生也可另选片段阅读。每单元配编作为诵读的精短诗文,不再编思考练习题。即使是有某些规定性的学习和训练内容,也有一定的弹性。如背诵除指定内容外,学生还可以从课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背诵。教科书的上述安排,机动灵活,富有弹性,留给师生较大的选择空间,为学生自主阅读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利于发展他们的个性。
2.教科书把助读系统转变为引读系统。改变由编者预先设定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学习重点的做法,不再编写阅读引导、预习提示、读中提示和读中评点等,只在题注中对作品的出处、重要作者和必要的背景作简要介绍。这种变化重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以及对阅读文本独特的体悟、感受,自行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理解教学内容,摆脱“引导”“提示”评点”等各种预设的框框的束缚,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3.教科书简化课文的注释。凡是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或参考资料查到的字词一般不加注;凡是学生能根据上下文语境推导词语意义或与同学合作研究能掌握的词语一般不加注;凡是不影响对课文整体理解的生冷词语一般不加注;凡是应在其他学科学习中掌握的有关自然科学的专业术语一般不加注。简化注释,目的是为了摒弃让学生死记硬背注释的弊端,提高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建立新的练习系统。教科书练习系统的主体是课文后的“探究·练习”,它既是先进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进行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和目的性。每课的“探究·练习”均设3~4题,一般呈现为4个层次:(1)整体感知课文;(2)语言揣摩、品味及运用;(3)多解创意;(4)记忆积累。每一个层次都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共同理念,又各有特点和作用。
5.整体感知题,注重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有创意的见解。如《为你打开一扇门》的第一题,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深入领悟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说说自己心中的文学是什么”,这样设题,旨在让学生结合自己接触文学的体验,表达出各自的体会和独到的见解。
语言揣摩品味运用题,着重将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置于知情意结合的具体语境之中,将语文训练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及平行学科相沟通。如《端午日》一文中,编者围绕赛龙船设计题目,先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龙船上的一员,会有什么联想和感受;再要求学生从描写端午日赛龙船的动人场景的文字中,勾画出用得传神的动词、精妙的形容词和准确的数量词;体会这些词的运用对渲染赛船的热烈气氛,对构成如画的场面,以及对表现民俗文化价值的作用。这个题目注重追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结合,体现了教科书中语言揣摩品味运用题的设计思路。
多解创意题,主要特点是具有开放性。开放,是指内容“根”在课本,又不限于课本,应拓展到课外生活和平行学科。如教科书中的一道“综合学习与探究”题:本单元5篇文章都堪称经典作品,经典作品的特点是“耐读”,每读一遍都可能有新的感受。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背景下,对同一问题往往有不同的体验,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不同的表现风格。季羡林是学者,他的文章集毕生治学的体会,自有过来人的一番甘苦,诚恳而平实;罗曼·罗兰是作家,他的文章激情澎湃,像喷发的诗;罗家伦是教育家、学者,他分析问题严谨,富有趣味;培根应当是言论家,他惜墨如金,语句像格言;圣贤孟子真理在握,雄辩而从容……请考虑一下:从现有的写作积累看,在表达情感方面,你日后可能与哪位大师的风格比较接近?
记忆积累题,主要是熟读、背诵。熟读、背诵作为传统的语文学习经验应当坚持。教科书中记忆积累题的设计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精读”的诗文或片段,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一种是“诵读欣赏”的诗文,要求学生“粗知大意”后熟读成诵。
除了上述练习题以外,九年级教科书还专门设计了一种新的练习题型——综合学习与探究。其设计的内容主要是:(1)从一组课文的思想文化内涵上帮助学生找出交叉点和联系点,并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独立感知、理解、体悟和鉴赏课文;从情感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探求一组课文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使他们对一组课文或某些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2)从各篇课文的精彩语句、语段中选择语言训练点,让学生在语境中品味、揣摩、理解语言运用的精妙;有时也从课外读物中选择一些语段,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课内学到的语言知识和独立分析文本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融入知情义结合的语文基础知识,强化了语文基本技能训练。(3)从一组课文中联系有亮点的问题,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有新意的见解,发展多向思维,并沟通平行学科和课外生活,拓宽语文应用的空间。(4)从本单元阅读文本或课外相关材料引出话题、情境,设计一道开放性作文题。上述设计的目的是加强整合,使各篇课文不致相互封闭、孤立,在交叉、沟通、渗透中发挥整体综合效应,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材编写的基础条件
1.编写组积累了丰富的教材编写经验。以洪宗礼先生为主编的教材编写组,从1983年开始编写初中语文教材,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其间已完成多套教材的编写,均通过国家的教材审查,大面积在学校使用。编写组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确立了三个意识,即改革创新意识,铸造精品意识,群体合作意识,并形成了“三精”“三严”(精编、精研、精改,严肃、严格、严谨)的组风。编写组还建立“四库”:编者库(适应教材各年级各部分内容编写的编者分类名单)、审校者库(审定人员均为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授和学者,校订人员有教师、研究人员)、信息库(专门收集教材改革和教材编写的各种资料)、文库(广泛收集各类文本)。
2.具有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二十多年以来,编写组一直坚持边编写边研究的方针,召开几十次教材编写研讨会,其中全国性的大型研讨会就有三次。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洪宗礼先生主持完成了国家级重点课题《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的研究,研究对象涉及到几十个国家上百种教材,出版了五卷本《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丛书》。这些研究成果,为教材编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形成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的编者队伍。编写人员中,有来自全国重点大学的资深教授、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研人员和出版编辑水平一流的编辑人员。这支队伍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都很高,学术视野开阔,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编者中有大学教授17人(其中编者10人,策划和审稿者7人);特级教师15人、高级教师3人。
4.始终把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放在重要位置,把握编写的方向和要求。主编和主要编委从语文课程改革起步阶段(1999年),就参与了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每修改一稿,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就学习讨论一次,不断加深对《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领会。在编写过程中,编写组始终得到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的悉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