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高新技术论文,产品出口论文,性问题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我国在外经贸领域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六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始终呈现高速增长的势态。199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仅247.04亿美元,2004年出口达到了1655.4亿美元,六年年均增长42.73%,高出同期外贸出口年均增幅20.5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扩大使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得到改善,199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在外贸出口额中的比重仅为12.7%,2004年已提高到27.9%。实践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已成为对外贸易实现快速增长的引擎,对我国外贸出口的贡献率在不断提高,为我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条件。但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了一些较为突出的结构性问题,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1.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技术构成上看,已对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产品形成严重依赖。目前,我国将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按技术构成划分为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光电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其它技术九个类别。根据海关统计计算这九个类别产品在全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比重(见表1)。
表1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按技术构成所占的比重
技术构成
出口额(亿美元)
所占比重(%)
2002年2003年2004年2002年2003年2004
年计算机与通信技术545.33919.311363.780.36 83.33 82.38
生命科学技术 20.30 25.02 32.4 2.99 2.27 1.96
电子技术 79.17 114.23184.4 11.66 10.35 11.14
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7.04 10.28 15.0 1.04 0.93 0.91
航空航天技术 7.38 7.55 10.0 1.09 0.68 0.60
光电技术 12.68 18.04 38.0 1.87 1.64 2.30
生物技术 1.66 1.90 2.2
0.24 0.17 0.13
材料技术 2.27 4.12 6.7
0.33 0.37 0.40
其它技术 2.84 2.75 3.0
0.42 0.25 0.18
出口总额 678.651103.21655.4
从技术构成看,出口主要集中在计算机与通信类、电子技术类产品上,其中,计算机与通信类产品出口份额已占八成以上。1999年该类产品的出口额为172.51亿美元,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62.95%;2004年其出口额上升到1363.7亿美元,出口额扩大了6.9倍,出口所占份额达到了82.38%。电子技术类产品虽然是第二大类出口产品,出口额从1999年的42.06亿美元提高到2004年的184.4亿美元,但所占份额却从15.35%下降到11.14%。生命科学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光电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其它技术类产品的出口额每年都在扩大,但所占份额一直呈逐年下降趋势,1999年这六类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为21.7%,2004年已降至17.62%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逐年增强,已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品,出口份额占八成以上,并在出口中保持了较大的顺差优势,2004年顺差达到了856.5亿美元,使我国最终摆脱长期在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中的逆差局面。这是我国“十五”期间扩大计算面产业和通信产业的投资、跨国公司加快向我国产业转移、世界市场需求旺盛的必然结果。但是我国在电子技术、生命科学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光电技术、材料技术、其它技术类产品上缺乏国际竞争优势,出口份额年年下降,且未有实质性改善,致使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形成了对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产品的严重依赖,一旦全球信息产业受到冲击,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2、从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结构上看,总体表现为产业内分工的特征,但处于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分工体系的低层次。传统的国际分工主要是产业间的分工,由此形成了以垂直型分工为特征的国际分工体系。20世纪50年代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国际分工的格局,从产业间分工转向产业内分工、公司内分工甚至产品工序分工,导致了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和中间产品贸易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已占国际贸易的60-70%。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分工体系以水平型分工为特征,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1987年美国办公室设备、药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已达0.99、0.85。本文采用“格鲁贝尔劳埃德产业内贸易指数”公式[Bi=1.0-│Xi-Mi│/(Xi+Mi)],Xi为某种产业产品的出口量,Mi为某种产业产品的进口量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进行计算,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呈逐年增大的趋势,1999年-2004年分别为0.793、0.827、0.84、0.901、0.996、0.987,这表明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具备了产业内分工的特征。
产业内分工实质上是指按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进行分工。一般包括三个环节,一是技术环节,如研究与开发、设计、技术培训等;二是生产环节,如采购、加工装配、包装和库存管理等;三是营销环节,如分销物流、批发及零售、品牌管理及售后服务等。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牢牢把握住研发、营销环节,控制核心技术和市场资源,而把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参与了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水平型分工,但在分工层次结构上仍处于较低位置,从而使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出现了下述问题。
一是产业内贸易指数以计算机与通信、生命科学、光电类较高,其它类产业内贸易不发达。这三类产品1999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为0.927、0.929、0.936,2004年生命科学、光电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仍维持在0.9左右,但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下降到0.542。2003年计算机集成制造、材料、航空航天产业内贸易指数仅分别为0.165、0.147、0.243,2004计算机集成制造产业内贸易指数降到0.159,多数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不发达。
二是从贸易的产品的结构看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性品牌,出口以低端产品和中间产品为主。虽然我国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内的国际分工以水平型为特征,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起步晚,资金缺乏,创新不足,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多为模仿型、改进型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创新产品少,尤其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中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性品牌。在我国十大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企业中摩托罗拉、希捷、戴尔等国际性品牌占了相当的比例,2002年鸿富锦、摩托罗拉、希捷国际、戴尔和诺基亚五家合计出口106.84亿美元,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16%。我国出口规模较大的手持无线电话机、激光视盘放像机、自动数据处理机、打印机、彩色电视机等终端产品中,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只有10%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90%是利用跨国公司带来的技术。
由于我国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链分工中处于生产制造环节,因此也决定了我国出口产品主要是大量的低端产品和中间产品。例如我国出口到美国的IT产品包括了大量的板卡、电源、内存条,计算机整机很少;2004年我国出口规模最大的15种高新技术产品中,有9种是中间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国内的加工链较短,相应地加工增值环节少,缺乏产品研发和产品销售的主导权,仅能获得有限的贸易利益。
三是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方式依赖加工贸易。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由于缺乏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再加上国内配套产业和相关产业不健全,因此外商通常掌握研发、采购和销售等核心环节,而把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低的加工装配环节放到我国,故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包括进料加工、来料加工和来件组装。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比重由1993年的70.2%上升到2002年的89.6%,一般贸易方式的比重很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装配模式决定了在对外贸易中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组装费,增加值率较低,而高利润部分被拥有核心技术、掌握市场资源的跨国公司赚取。
3、从贸易主体结构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内市场和出口贸易大部分被三资企业主导。从高新技术产品的国内市场和出口贸易的主体看,三资企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国有企业开拓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的能力有所下降,集体、私营企业缺乏竞争力。
引进外资,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带来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引入了竞争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纵观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一般认为经历了进口主导阶段、跨国公司主导阶段、民族工业崛起阶段和民族工业主导阶段。从目前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现状看主要处于前三个阶段,三资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在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的竞争中具有强势地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内市场大部分被三资企业主导,例如:三资企业的产品已占集成电路市场的90%,计算机市场的77%,程控交换机市场的70%,移动通信市场的90%,摄录一体化市场的100%,数控机床市场的75%,软件市场的70%-80%。
三资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口中也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三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000年为298.22亿美元,到2004年已达到1445.9亿美元,六年来出口增长了3.84倍,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80.51%上升到87.3%;其中外商独资企业2004年出口1076.6亿美元,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65%,具有绝对优势。而与此同时,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并未得到有效的提高,开拓高新技术产品国际市场的能力在不断减弱。1999年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55.62亿美元,在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为22.5%;2004年虽出口140.1亿美元,比重却降到8.5%,出口增长率仅为22.1%,而三资企业增长率高达53.4%。集体、私营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刚刚起步,虽增长很快,但出口规模较小,缺乏竞争力。2003年集体企业、私营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为20.4亿美元、25.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61.4%和321.8%,但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仅分别为1.9%和2.3%;2004年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出口分别为26.9亿美元、42.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2.1%和67.6%,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6%和2.6%。
4、从国内出口的地域结构上看,东、中西部差距非常突出,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导。从国内出口的地域分布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货源地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天津、福建、北京、辽宁、浙江、山东等东部沿海地区。2002年上述地区的出口额为659.74%亿美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97.4%;2002年唯一进入第十位的四川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8.95亿美元,仅占出口总额的1.32%;十个西部地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出口额为11.11亿美元,仅占出口总额的1.64%。2003年,东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提高到98%,中部地区仅为0.8%,西部地区降到1.2%。2004年东部出口份额达到了98.6%,中西部仅剩1.4%的出口份额。
东、中西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差距远比其它类商品突出,造成出口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中西部地区有许多因素,如市场机制不健全、资金瓶颈、人才缺乏、交易成本较高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二、对结构性问题的思考
上述结构性问题主要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粗放型增长模式所导致的,由于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中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更缺乏竞争优势,所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仍将主导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上述结构性问题。
1.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高速增长趋势和非均衡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将造就我国在某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领域的国际竞争优势。美国竞争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应该从企业、行业的角度来考虑,一国的兴衰在于能否创造国际竞争优势,即创造若干行业的竞争优势。如果一国能在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快、新发明、新技术发展最快的行业领先,则可建立起国家的竞争优势。在上述分析中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电子技术类产品的出口规模已达到了百亿美元,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产品更超过千亿美元;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光电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内分工以及与跨国公司的公司内分工在深化,尤其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已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从市场资源配置和国际竞争的态势上看,我国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高速增长趋势和非均衡结构,在一段时间内将促使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已具备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聚集(如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这些产业规模的扩大、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将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所以,我国应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继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重点地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出口产业,积极创造条件,造就我国在这些高新技术出口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优势,提高我国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为我国成为贸易强国提供支撑条件,并获得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利益。
2.三资企业主导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趋势会进一步加强,提升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任重而道远。一是随着世界制造业加快向我国的转移,外商直接投资还会呈现较快增长,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研发活动将进入良性发展时期,这都将进一步强化三资企业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的主导地位。虽然有些学者对外商转让高新技术和投资的效应持怀疑态度,但实证分析表明在华跨国公司投资企业使用先进技术的比重已由1997年的14%提高到2001年的42%,使用一般技术的比重由33%下降到13%。从企业对我国外贸发展的贡献作用看,三资企业现在不仅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主导力量,而且今后将在我国优化贸易结构和实现贸易强国的进程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对此,我国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消除市场准入障碍,遵循“WTO”的游戏规则,实施外商投资高新技术的产业引导政策,吸引跨国公司扩大对华投资,在我国建立研发中心,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改善投资环境。二是积极正视各种挑战,努力提升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要正视已经出现的各种挑战。首先,这三类企业开拓国际高新技术产品市场的能力较弱,出口份额逐渐缩小,与三资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上的差距还会呈扩大趋势。其次,随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独资企业比例的提高,公司内部技术转让的比重也会增加,尤其是外商独资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垄断会进一步加剧,这对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的技术进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第三,三资企业尤其是外商独资企业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的强势地位,将引发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激烈的知识产权争端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并成为我国开发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品牌的重要障碍,还有可能对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技术安全产生不利的影响。对此,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应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着力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应按照国际规则加大对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重点产业、重点技术、重点产品、重点企业的扶持,降低私营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提高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任重而道远。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培育一批跨国公司。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只有实施“走出去”战略,才能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我国已有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不仅开始出口高新技术产品,而且还到国外设立办事处、设立研发设计中心、投资建厂。华为、中兴在全球设立了40多个办事处;海尔、长虹、康佳、TCL等均已在境外投资办厂;一些企业还在发达国家建立了研发设计中心,面向世界需求开发新产品;一批大企业开始利用世界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机遇,通过并购国外公司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2002年浙江华立收购菲利浦的芯片研发机构,2004年联想收购美国IBM个人手提电脑业务等等。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应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国际竞争不断提升竞争力。
3.从长期看,要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一是培育高新技术出口产业新的增长点。目前虽然部分处于国际竞争劣势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出口份额低,但增长的潜力很大,如航空航天产业、医药产业、环境保护产业、现代农业等。因此政府必须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扶持,使之在未来几年内成为高新技术出口产业新的增长点,继续保持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高速增长的势头,继续发挥对外贸易增长的引擎作用。二是加大对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避免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投资。东部与中西部贸易利益差距的扩大有可能导致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行为的加剧。有些学者已对中西部地区盲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根据中西部地区的实际,应该重点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从长期看,我们确实有必要根据中西部的资源分布和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和产业优势、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企业竞争能力、交易成本等状况制定中西部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切实加大对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发挥中西部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功能和作用,使招商引资产生真正的绩效。如果中西部地区盲目地发展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必将带来投资利益和贸易利益的更大损失,与东部地区的经济不平衡将进一步扩大,将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