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传染病院一病区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摘要】目的:探讨布氏菌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临床23例经临床诊断为布氏菌病患者,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联合抗菌治疗、对症治疗,总有效率100%,复发1例(4.34%)。结论:诊断一经确立,立即给予治疗,联合用药、剂量足、疗程够,综合治疗以药为主,减少并发症和疾病复发。
【关键词】布氏菌病;抗菌治疗;对症治疗
【中图分类号】R3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4-0044-02
布氏菌病是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地区性传染病。布氏杆菌仅产生内毒素,各型间具有共同抗原。临床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肝脾大等。易反复发作转为慢性。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呈多器官病变或局限某一局部[1]。现对临床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布氏菌病患者23例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布氏菌病患者23例,其中男17例,女6例,年龄10~68岁,平均年龄42±2.5岁。职业主要为饲养员、屠零星、兽医,皮毛加工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布氏菌病的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
发热30例,其中38~39℃19例,39~41℃者6例。多汗22例,关节痛20例,腰骶神经痛3例,肌肉痛5例,坐骨神经痛2例,脾脏肿大5例,下肢麻木1例,头痛1例,淋巴结肿大1例。
1.3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正常或减少,淋巴或单核细胞比例增高,可伴有贫血。患者血液、骨髓及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杆菌。急性期血培养阳性率可高达80%,骨髓培养阳性率更高。凝集试验:第2周多呈阳性,效价1:100以上或双份血清效价增高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急性期阳性率80%~9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敏感,阳性率更高,可用于急、慢性病人的诊断。血沉增快。
1.4 治疗方法
1.4.1抗菌药物 布氏杆菌对四环素仍高度敏感,其MIC一般均<1mg/L。四环素2g/d,分4次口服,疗程6周。链霉素1g/d,分2次肌注,共2~3周,其复发率<5%。复方新诺明与链霉素联合,前者每次2片,3次/d;后者剂量同上,疗程3周。利福平联合强力霉素,利福平是一种广谱抗生素,由于其脂溶性作用,较易透过细胞膜渗入到细胞内,也可透过血脑屏障,口服后很易达到抑制布氏杆菌的浓度。建议应用强力霉素0.2g/d,联合利福平600~900mg/d,一次/d,共6周[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氧氟沙星加利福平,喹诺酮类药物,特别是氧氟沙星,在体外对布氏杆菌有很好的作用,但若单独应用于人类布氏杆菌病治疗,则复发率极高。据土耳其报道,氧氟沙星400mg/d联合利福平600mg/d,共6周可取得与强力霉素200mg/d联合利福平600mg/d同样的疗效。
1.4.2慢性期的治疗 宜病原治疗与特异性脱敏疗法相结合。病原治疗同上。特异性脱敏疗法有,菌苗治疗首次剂量为25万菌体/d,以后逐渐增加剂量,疗程结束时,菌苗可达1.5亿菌体/d,10~15d为1疗程。水解素及溶菌素治疗首次剂量两者为1 %1ml/d,逐步增至2ml/d,疗程10~15d。也可用于急性期患者。菌苗、水解素及溶菌素注射后可出现反应,主要为寒战、发热、出汗、头痛、全身不适,个别重者还影响呼吸、血压。
2.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体力和劳动力恢复,布氏杆菌凝集试验阴性。好转: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体力劳动力基本恢复,布氏菌凝集试验阴性。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或治疗后有短期的症状改善,停药2周后复发。
2.2 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治疗,痊愈26例,好转4例,好转患者延长治疗时间后痊愈,总有效率100%。痊愈患者3个月后复发1例(4.34%)。
3.讨论
布氏杆菌在外界环境中生命力较强,在干燥的土壤中可生存数月,在皮毛中可生存3~4个月,在乳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对光、热及常用化学消毒剂均敏感。传播途径:①接触传播,牧民接羔、剪毛、挤奶、剥皮;实验室工作人员接触染菌标本;进行畜产品加工等过程,病原菌可通过皮肤进入人体而感染。②消化道传播,进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熟的病畜肉类时病原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人体[3]。③其他,病原菌还可经呼吸道黏膜、眼结膜、性器官黏膜进入人体。人群普遍易感,牧民感染率最高,病后可获得较强的免疫力,各型间有交叉免疫。
发热是常见的典型症状,76.8%以上有发热。发热常伴寒战、关节肌肉疼痛、头痛及大量出汗。热型复杂,多数为弛张热,典型病例热型呈波浪状,初起体温逐日升高,达高峰后缓慢下降,热程约2~3周,间歇数日至2周,发热再起,反复数次。部分患者表现为不规则间隙热、弛张热及低热等。多汗是布鲁氏病主要症状之一,尤以急性期病人更明显。与其他发热性疾病不同的是布鲁氏病患者出汗相当严重,与发热并存。但体温下降时出汗更明显,经常湿透衣裤,多为盗汗,汗质粘滞,汗味酸臭。也有部分患者发热不高或处于发热间隙期仍多汗。骨关节和肌肉疼痛是布鲁氏病重要症状之一,疼痛部位多见于大关节及肌肉,以腰、膝、肩、髋、肘等部位为主[4]。多为游走性疼痛,与风湿热有相似之处。但一般解热镇痛药不能缓解上述症状。少数表现为滑膜炎、腱鞘炎及化脓性关节炎。临床上神经症状占优势的病例,可产生难以忍受的坐骨神经、肋间神经、三叉神经疼痛。脑膜、脑脊膜受累可发生剧烈头痛和脑膜刺激症。部分患者还可出现顽固性咳嗽、咳白色泡沫痰、鼻衄、便血等。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多饮水,进易消化饮食,保证热量。必要时给予解热镇痛剂及镇静剂。布氏杆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抗菌药物不易进入而发挥作用,这可能是难以根治的原因之一。慢性期的治疗宜病原治疗与特异性脱敏疗法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80-487.
[2]尚德秋.布氏菌病研究进展[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4,19(4):204-212.
[3]陈海龙,李春雨,王传力.布氏菌病46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13(10):1415-1417.
[4]邹洋,冯曼玲,王非,王磊,李小丽.布氏杆菌病药物治疗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0):2332-2335.
论文作者:杨凯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7
标签:利福平论文; 患者论文; 氏杆菌论文; 疗程论文; 症状论文; 剂量论文; 菌苗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