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理性投资者——我国证券市场风险管理的一项重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任论文,风险管理论文,投资者论文,理性论文,我国证券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证券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之一是要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是要培育中小投资者,使之成为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的理性投资者。因此,可以说培育理性投资者是我国证券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防范、化解市场风险的重要保证。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短、市场不成熟的“初级阶段”,这项工作显得尤其重要。本文试就理性投资者应具有的特征、应该如何培育理性投资者等问题进行探讨,力图提出培育理性投资者的思路。
一、理性投资者的定义及其特征
培育理性投资者即是要通过教育引导和行为约束使市场中的大多数投资者变为具有理性行为特征的投资者。理性投资者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参考陈彩虹(注:见陈彩虹,理性投资者与中国股市,证券市场导报,1997年1月号。)的定义,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完全属于自己的资金入市,或者运用清楚合理的借贷关系下的资金入市。作为一个证券投资者,正常的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来自自身的积累,即收入(或是积累收入)扣除消费后的余额;二是来源于借贷,借贷形成的投资最终还是要使用投资者自己的积累偿还。因此,一般性地论及投资者的正常资金来源可以同化为“自己的积累”。在投资者完全使用“自己的积累”情况下,其投资活动会表现出理性的特点:第一,投资对象多样化,即将确定的资金分散投资于多个投资对象,通过持有不同种类、币别的资产分散风险,使其总资产价值得到保值或者减少损失。这就是说,理性的投资者会自觉运用投资组合、风险分散理论使其投资活动理性化。第二,投资期限长短期并存。短线操作用于保证资产的流动性;中长线投资以保障收益的稳定性。第三,投资资金合理搭配。在资金数量一定的条件下,理性投资者能够合理安排风险投资与无风投资比例;高风险与低风险投资比例;并自觉建立风险准备金。具备上述投资特点的投资者,在使用安排“自己积累资金”上是“从长计议”型,他们的投资分散、期限搭配和规定风险损失准备金的投资策略,抑制了一次投资要么暴富要么血本无归的短期性冲动。当市场中这样的投资者占绝大多数时,市场的非理性成分会减少,市场中的短期投机力量将减弱。
2.风险与收益观念均等地存在于投资考虑与操作之中,收益最大和损失最小是投资者并列存在的平等目标。理性投资者之所以冠以“理性”,在于其观念上有着对收益与风险的双重考虑,并将二者视为同等重要。受到风险意识和观念约束的投资者在行为上表现为“小心谨慎型”,他们在操作时无时不在权衡和盘算收益与风险的对立,谨慎买入与卖出。假如所有入市者都有这种理念,市场中非理性操作就缺乏心理基础,非正常合理的市场波动也就不可能形成。
3.不存在入市的非投资外的特殊目标。股市是一个投资场所,也是一个投机场所。从某种意义上说入市者都是投机者,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表现投机度上。理性投机者是适度投机者,其投机的唯一目的是获取最大收益,如果入市者存在有收益外的其它特殊目标,如恶意造市从中进行盘剥,或是利用股市制造政治影响等,这便一定要乱市,当然也就无从来谈理性股市了。因此收益为唯一目标,是作为理性投资者的重要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理性投资者可以定义为运用完全属于自己的或有清楚合理借贷关系的资金入市,以获取投资(或适度投机)收益为唯一目标,充分考虑投机风险的投资者。培育理性投资者,是规范投资者行为,减少市场风险的根本所在。
二、当前我国在培育理性投资者方面存在的不足
1996年股市的频繁波动与狂升终于使政府及有关管理部门认识到培育理性投资者,防范市场风险的重要。1996年4月以后, 证券监管部门针对市场出现的巨大风险和各种违规行为,先后采取了12项目体措施控制市场风险,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过度投机没有得到遏制。为了进一步加强风险教育,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走出了政府通过舆论调控市场,进行风险教育的第一步。这次风险教育后,深沪股指大幅回落,深圳成分指数最高点是4544点,年底收市3215点,跌幅达40%;沪市综合指数以最高点1200点回落到年底的865.57点,跌幅超过30%,市场风险得以释放(当然政府监管部门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是否又引发新的风险,还须深入研究)。1997年由于市场参与者对香港回归和十五大召开所将引起的市场反应有较高的预期,市场人气向好,股指节节升高,4月12 日深沪市场回到1996年股价历史最高水平,5月12日又双双创出新高, 深圳成分指数6100点,上海综合指数1510点。针对这次股市暴涨,证券监管部门加强了监管力度,采取了一系列化解市场风险的措施,如严禁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炒作股票;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票市场;严厉查处证券市场违规机构;追加96年度新股发行规模50亿元。应该说这些措施对于防范风险,培育理性投资者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中国股市的非理性暴涨与暴跌依然存在,它无情地说明中国投资者还没有成熟,理性投资也并没有成为市场投资方式的主流。目前的培育理性投资者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培育理性投资者工作缺乏长期性、连续性。1996年针对股市暴涨,政府管理部门和理论学者们大力鼓动宣传股市风险巨大,操作务必小心,以强化投资者风险观念。一时的暴风骤雨式的宣传着实教育了不少人,使一些人的不规范、非理性行为收敛了许多。然而,这种宣传象一阵旋风,风吹过后,投资者似乎就忘了,“行情”来时非理性追涨与杀跌再次重现,于是,暴涨与暴跌又一次轮回。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风险教育工作缺乏长期性、连续性,风险、理性观念并没有深入人(投资者)心。
2.缺乏培育理性投资者的系统思路,没有解决谁来培育,如何培育等问题。股市暴涨之后的灾难性暴跌本身可以起到风险教育和培育理性投资观念的作用,然而这种自然的培育方式成本是巨大的,它是以中小股民利益受损,市场大乱为代价的。而主动培育是一种成本小、速度快、效果好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控制风险的手段,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培育理性投资者完整、系统的思路,谁来培育,如何培育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无人问津。
3.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投资者行为约束机制。如前所述,理性投资者应具备三个特征,培育理性投资者要建立与其特征相对应的约束机制:入市资金约束、收益与风险平等观念约速和道德、目标约束。资金约束属于硬约束,这种约束机制我国已基本建立,如严禁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炒作股票和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票市场的规定等。后两种约束机制属于软约束,这类约束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宣传教育和分析与引导,使投资者发生观念上的革命,才能最终形成。我国目前软约束机制没有建立,长期的系统的风险教育和理性投资培育工作尚未展开。
三、培育理性投资者——设想与框架
针对我国在培育理性投资者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责任机构,将培育理性投资者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之中。应该说社会各界都有义务为培育理性投资者尽责尽力,然而,将责任完全推向社会,没有责任机构具体负责,将使培育工作缺乏系统性、长远性。1998年我国证券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撤消了国务院证券委,将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人民银行原有职能移交中国证券会,原隶属各地人民政府的地方证券监管机构实行中国证券会垂直管理,形成了中国证券会负责的全国统一管理。改革后中国证券会成为我国的最高监管机构,它理应担负起培育理性投资者的重任,并应将其责任具体落实到十三个职能部门中的政策研究室或者培训中心,使责任更加明确,培育理性投资者工作落到实处。
2.实施长期的风险教育战略,逐步建立起投资者行为软约束机制。培育理性投资者关键是要建立起投资者行为约束机制,使理性投资成为投资者自觉自愿的行动。入市资金的硬约束机制在我国已基本建立,但现实中违规资金入市仍然娄禁不止,应加大稽查和执法力度。收益与风险平等观念和道德目标软约束机制的形成关键在于教育与引导。目前各地广播、电视、各种证券报纸、期刊的股评和相关的经济动态报道和分析起到了一定的风险教育和投资引导作用,但是,由于他们并不是以培育理性投资者为目标,而且很多机构属于盈利机构,受到自身利益的牵制,其教育和培育作用比较有限。中国证券会作为培育理性投资者的责任机构应该开辟园地,创办以培育理性投资者为目标,以风险分析为主要内容的《理性投资》杂志,以低价(成本价)传递到投资者手中,并应建立网站,利用高新技术宣传风险知识,以实施长期的风险教育战略,帮助投资者改变非理性观念和投资方式。
3.建立股价波动与经济波动的分析体系,引导投资者理性预期。投资者对未来经济的预期是决定股价波动的重要因素。理性投资者通常以过去的经济信息为条件对未来经济作出预期,从而确定自己的投资策略。在一个市场中,如果大多数投资者按照这种方式进行预期和作出决策,那么他们的投资行为集合所决定的股票价格将与本国的宏观经济保持一定联系,他们所产生的合力能够将短期的非理性行为所造成的错误定价拉回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合理位置,形成股价波动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协调关系。为使市场达到这种状态,需要建立股价波动与经济波动的分析体系,为投资者提供经济运行以及股价波动与经济波动关系方面的分析结论,引导股资者理性预期;同时,分析体系的建立可以教会投资者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引导投资者自觉进行理性分析和思维。
总之,培育理性投资者是证券监管中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明确责任机构,并应建立以风险分析为主要内容的证券市场统计分析体系,以正确引导投资者理性预期和理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