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经济与营销国际化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东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2000年,中国经济将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由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经济,特别是广东经济,必定要走向世界;外向化的开放式的广东经济,它带来的必然是广东产品市场营销的国际化。为了加速广东经济及其营销国际化的进程,本文拟对广东经济必须国际化、广东的地区营销战略必须向着国际营销策略方面转变、迎接广东经济及其营销的转换、广东应取何种对策等问题作一探讨。
一、广东经济必须国际化
我们认为,从现在开始,迅速发展的广东经济,不但必须而且要先行进入国际化运行的轨道。其理由为次:
首先,从世界经济格局看:世界经济一体化、国别(含地区)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向要求广东经济必须国际化。
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地区的经济,关起门来“自给自足”已不成时尚,而是作为国际分工的一员,以竞争的姿态迈向了国际舞台,在国际市场风浪中不断发展壮大自身。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广东,不但必须迈向而且还要先行迈向国际化,才能追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自己,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多作贡献。
其次,从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看:当今世界上,生产力的社会化已发展为国际化,广东经济也必须纳入国际。众所周知,用于商品生产的投入品(也叫生产要素),包括人力(劳动力、人才智力)、物力(设备、原料、燃料、技术力量)和财力(资金)等,以及发展商品经济所必须的市场条件,只有从一国范围拓展到世界范围,才能得到最佳的配置和组合。闻名世界的美国大型波音747客机,由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除由美国自制外,还依靠6个国家的1.1万家大企业和1.5万家中小企业进行协作生产。此足见生产社会化成为国际化的程度。因此,生产社会化的进程表明,广东经济势必走向国际化。
再次,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市场经济就是外向经济、开放经济、国际化经济。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没有省界和国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总是向最高投资回报率的国家或地区流动;商品总是向最高卖价的国别与地区流动,人才流动也不例外。广东经济以广东地区的市场为取向是不足取的。
又次,从中国(含广东)体制改革的目标来看:中国体改的终极目标是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化的经济体制相适应,广东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含实物商品和货币等非实物商品)和消费(含生产、生活消费)等都必须市场化、国际化或准国际化,这是协调配套健康发展广东经济所使然。
再又次,从广东经济外向格局及其发展态势看: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广东利用外资搞“三资”企业已初具规模。到1992年止,“三资”企业的产值比重已占广东工业总产值的10%以上。而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1992年,“三资”和“三来一补”企业,其出口额占该区出口总额比重高达61.21%。广东企业生产的产品,近年来的销售情况是:销往本省占1/3,外省占1/3,还有1/3销往港澳等国际市场。由此看来,广东经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迈向国际已初露端倪。我们不能只是保本守摊、恪守旧格局,而应迎接新挑战,走向广东经济全面国际化的新未来。
最后,从广东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不再向广东倾斜看:广东经济迈向国际化显得更为迫切。面临港澳、华侨众多,这种地理与人缘优势是别的地区代替不了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认及其发展,过去对广东实行的某些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已成“过眼云烟”,一去不复返了。既然有了优越的地缘优势,而且又有先行一步的实践,再加上把竞争的压力变成动力,广东经济一定要国际化,一定能国际化,这是历史赋予广东的新使命,也是广东前进的新方向。
二、广东市场营销必须从传统的以区域定位为主向着主要以国际市场定位的方向转变和拓展
我们认为,广东的市场营销策略,必须从封闭型的区域定位向着开放型的国际定位的方向进行角色转换,方能与广东经济迈向国际相匹配,以取得对广东更为有利的国际比较利益。这就要求广东必须做到:
一是市场营销的领导者的领导风格应从传统守旧的“交易特色”风格向着现代化开拓型的“多元化特色”风格方面转变。
传统型的领导风格即交易特色的风格:重奖赏与报酬,替部下订立明确的销售目标,但根本不过问。当部下完不成目标时,自己立刻介入部属的销售活动——包办代替。这种风格在我国司空见惯,广东也不例外。广东经济迈上世界,这种风格就不管用了。必须用多元化特色的风格去取而代之。即从心理的层面去思考部属的问题与压力,领导本身成为“气氛的创造者”。
二是营销人员必须从一专单能的单向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的旧式人才结构向着一专多能的综合(复合)素质、水平划一符合国际营销的需要的现代人才结构方面转变。
三是营销观念必须从生产在前推销在后的传统思维定势向着市场在前生产在后的逆向逆向思维风格方向转变,企业应主动参予社会新的生活方式的设计,领导消费的新潮流。
四是营销策略必须从传统的营销策略组合,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assage)和促销(push)的“4P”组合向着消费者需求(c-onsumer wants and needs)、消费者需求满足成本(cost to satisfy the w-ants and needs)、购买方便性(Convenience to buy)和沟通(communica-tion)为内容的现代“4C”的营销策略组合的方向转变。
诚然,从“4P”转向“4C”应有一个过程,有一个过渡时期,为了使广东营销迈向国际,这个过程和过渡时期要尽可能短一些,这样就会更加主动。
五是目标市场必须从占领以港澳为主的比较单一的国际市场的旧格局,向着以港澳市场为基础,重点开拓东南亚、西欧、北美和日本市场,进而向中东、南美、独联体、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挺进,并开拓远洋市场,让广东营销全面走向世界。
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销售,一般是没有国界的。世上决没有占领不了市场,关键在于敢不敢开拓和进取。改革开放之初,让广东商品的触角主要伸展到港澳等国际市场是必要的,当时也是可行的。然而,随着开放度的扩大,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广东企业要不断走向国际,只满足于港澳市场就远远不够了。广东企业,要向着多元化而不是单一化的国际市场的方向进军,彻底实现目标市场多元化的战略转变。
六是广告要以传统的不问产品用途千篇一律的只以美女画面为主题向着以“新创意”去征服消费者的方向转变。
一个成功的广告,依照国际水准来考察,应是顺序不宜颠倒的“三原则”,即产品能卖出去、格调高雅和合理合法。综观国内的产品广告,不问产品的性质和用途,大都试图以美女去征服顾客,结果使消费者逆反,起不到好的促销效果。广东营销迈向国际,其广告宣传也不能由美女独霸,必须以“新创意”去征服国际消费者。
七是信息导产导销必须从手工传递、非准确传递的误导负效应向着信息联网、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用信息准确指导广东营销走向国际的方向转变。
国内的信息机构,信息传导的准确性、及时性存在一些问题,根源在于传递手段落后。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及早建立与国内外市场联网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准确及时地给企业以引导,方能使广东经济与营销与国际经济、国际市场接轨,有序运行,迎接广东经济国际化的到来。
八是营销环境必须从只适应计划经济时期的封闭古板的只重硬环境忽视软环境的格局向着国际化要求的开放式的、享受型的温馨氛围、格调高雅的软、硬环境新格局的方向转变。
三、广东经济与营销国际化必须采取的主要对策
实现经济与营销国际化,应该有切实的措施和对策。
第一,在改革中要加快教育体制、人才培养体制国际化的进程。科学技术水准的提高,有赖于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应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第一道工序。教育要与国际化接轨:(1)从课程的设置上,除了体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要求外,还必须与国际上举足轻重的院校相挂勾,设置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的崭新课程,讲授世界科、教、文、体、卫以及经济等门类发展的新动向、新知识。(2)从教学的语言上,从小学开始就必须进行“双语”教学,锻炼学生用“双语”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从教师的要求上,对中青年教师要提出把握外语、本学科世界最新研究动向、本学科的新发展等方面新知识的要求,可以通过到国内名校、国外高校轮流进修来达到。(4)从某些比较薄弱的学科专业看,有必要聘请国际名家、外藉华人回来施教,使所有学科提高到国际化水准。(5)从教育经费及教师待遇看,必须给科、教、文等知识产业足够的经费;在工资待遇以及出国深造等方面,应给教师以倾斜政策。总之,教育先行国际化,以人才国际化带动广东经济及其营销的国际化。
第二、产品标准要实施国际化的变革。现在企业的产品,其标准五花八门:有工厂标准,省、市标准,有部颁标准,有国家标准,极少数的产品是国际标准。一些通用标准件,因为非国际标准,替代性能较差,影响某些产品的修复使用。产品标准不一,给今后中国包括广东产品迈向国际造成更大的困难。为此,必须从现在开始,不但要掌握、而且要按照国际标准的要求制造产品。
第三、信息手段现代化和信息传递的国际联网化。必须成立为广东经济与营销国际化服务的外向化的信息高速公路及机构。为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以及指导广东经济与营销的及时性,这种信息机构必须与国际信息情报中心联网,用电子计算机分门别类储存信息,并及时地反馈给有关的预测、决策部门和企业,以便及时地指导广东经济早日走向国际化。
第四、深化金融等体制的改革,加速中国货币自由兑换和中国金融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汇率并轨,为广东经济及营销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在要解决的是:利率必须市场化进而国际化。世界上所有市场经济的国家,特别是以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为特点的日本,金融利率一般都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决定。而中国的现状是:利率基本上由政府决定,较少考虑市场因素。由于利率过低、通胀率过高,城乡居民的余钱没有全部存入银行而有的参于高利率的集资等体外的秘密循环,实不利于金融新秩序的建立;企业单位贷款要求及其规模有增无减,有的资金投到了国家并不急着发展的有关领域和部门,好钢没有用到刀刃上。金融改革就要解决利率的市场化与金融国际化的问题。此外,中国货币的自由兑换,也应摸清门路,创造条件,在2000年前全面实现,才能更有利于广东经济与营销迈向国际。
第五、加速实现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企业制度创新。
中国传统的企业制度,存在的诸多弊端,导致企业效益极不理想。这就要求通过进一步的改革,一是变产权不清为产权明晰。即把资产的所有权和资产的经营权彻底分开。国家行使资产的终极所有权,企业行使法人所有权。使“两权独立,协调制约”。二是变企业经营由国家主理为由企业自主,以保证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三是变政企不分为政企职能分开,在市场经济中各自寻找自己的位置。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竞争规则等,由政府管起来;企业则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单位,在奉公守法的前提下开展生产和经营。四是变国有国营的唯一的企业组织形式为按照《公司法》重新塑造以股份制为特点的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等新的组织形式,保留部分的国有独资公司形式,并可选择其它如内部职工持股公司、股份合作公司等。五是变企业传统的高度集中管理,为运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的规范管理。只有从内容上而不是从形式上推行企业制度创新,才能与国际企业惯例相统一,进而使广东经济及其产品营销迈向国际。
第六,行政管理体制及其架构也必须加快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目前国内的行政管理以及社会管理的架构,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不但离市场经济要求相差甚远,而且距离国际惯例的要求差得更远。比如说,几十年不变的户籍管理制度、出国考察申报制度、政府职能制度等,都有一个如何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按国际惯例要求进行校正的问题。必须创造条件,让政府职能只在如上所述的如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国际关系往来、制定竞争比赛规则、搞好基础设施、确定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等方面起作用;在行政管理可允许有一些新的建制,加强与广东经济与营销迈向国际有关的职能部门的建设;在户口管理方面,可以逐步推行国外惯用的“绿卡”或准“绿卡”等制度,允许国民有选择居住的自由;国民出国旅游、考察,似应提供更多的方便。总之,通过努力,深化改革,与国际惯例接轨,使广东经济与营销尽快走向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