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异病同治的应用机理论文_鲁艳红

甘草泻心汤异病同治的应用机理论文_鲁艳红

鲁艳红 黑龙江省鸡西市中医医院 158100

【摘 要】“异病同治”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诊疗疾病过程中执简驭繁的理论基础。“异病同治”的前提是病机相同,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病证的异同可以将异病同治分为“异病同证同治”和“异病异证同治”。《伤寒杂病论》中治疗狐惑病和心下痞都应用甘草泻心汤,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理论特点,掌握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和心下痞的应用机理可以扩大甘草泻心汤“异病同治”的范围,为临床高效治疗疾病提供依据。本篇文章针对甘草泻心汤异病同治的应用机理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异病同治;伤寒杂病论;甘草泻心汤;狐惑病;心下痞

【中图分类号】S567.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3-053-01

引言:甘草泻心汤功能主治伤寒,医反下之,并自利,心下痞硬,干呕,心烦不安。其组成为甘草12克(炙)黄芩9克半夏12克(洗)大枣12枚(擘)黄连3克干姜9克人参9克。用法为上七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主治中虚湿热痞利重症,心下痞硬,但以满为主,下利日数十行,腹中雷鸣,干呕,少气,心烦不得安。狐惑病(口、眼、生殖器综合证)属湿热型表情沉默,精神不振,身热,失眠,烦躁,喉痛,咽烂,阴痒阴部或阴中溃疡,唇内侧烂或舌两侧溃疡,颊膜有溃疡面,不欲饮食,恶闻食臭。

一、甘草泻心汤应用机理分析

(一)心下痞应用机理分析

1.证候及病机分析

病因方面:文中所述“伤寒中风,医反下之”,本病病因属于误治导致表邪内陷。病位方面:本病病位在心下,与脾胃、肝、心、大肠相关。病机方面:本病病机总属脾胃气虚,客气上逆,结于心下,肝木克土,虚火上炎。

2.方药分析

本病方用甘草泻心汤,《绛雪园古方选注》曰:“甘草泻心,非泻结热,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热不得下降,结为痞。故君以甘草、大枣和胃之阴,干姜、半夏启胃之阳,坐镇下焦客气,使不上逆;仍用芩、连,将已逆为痞之气轻轻泻却,而痞乃成泰矣”。现代医家将条文及方义加以延伸,结合唐代孙思邈“方证相对论”的思想,用甘草泻心汤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糖尿病胃轻瘫及呕吐表现出心下痞甘草泻心汤证者均疗效显著。

(二)狐惑病应用机理分析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病脉证并治》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暍,甘草泻心汤主之。”对于狐惑病的命名,有人认为应当是狐蜮,两字的不同用法也显示出对本病的两种不同认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下从虫,虫蚀糜烂,表明该病发生与虫有关,乃湿热郁蒸,化腐生虫,虫毒腐蚀咽喉、二阴等人体外窍之病证。狐蜮病,谓虫蚀上下也。“惑”下从心,心犹豫而狐疑,反映了患者对证候的此起彼伏、缠绵难愈产生的狐疑惑乱,即精神状态的极度不安。本病初起,症状类似伤寒,湿热毒邪侵入人体,正邪交争,表现出恶寒发热,湿热蕴结于脾胃和肝经,脾胃气虚,运化功能失调则“不欲饮食,恶闻食臭”。

1.证候与病机分析

病因方面:本病为湿热虫毒外邪内侵所致。病位方面:本病病位在咽喉、前后二阴及全身,与脾胃、心、肝、肾脏器相关,病情变化此起彼伏。病机方面:本病总属湿热内侵,蕴结脾胃和肝经,脾胃气虚,其交通心肾的枢纽作用受限,心肾水火不能互济,使心火独亢于上。

2.方药分析

脾土虚弱是狐惑病发生的根源,因脾土不健,运化失司,水湿内停,湿郁不解则化热,而致湿热蕴结,故治疗当补土伏火,方用甘草泻心汤。《金匮要略心典》曰:“甘草泻心,不特使中气运而湿热自化,抑亦苦辛杂用,足胜钉虫之任。”二者均阐述了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的病因病机和病位,同时对其方药配伍进行了分析,其中甘草为君药。现代医家将其条文意义加以延伸,用甘草泻心汤来治白塞病、口腔溃疡、生殖器疱疹及失眠等表现出狐惑病的甘草泻心汤证者均疗效显著。

二、甘草泻心汤用治狐惑病和心下痞的“异病同治”机理分析

(一)从病机、证候方面分析其“异病同治”机理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心下痞和狐惑病的甘草泻心汤证病因病位等疾病表现的外候均不同,即证候不同。病机方面:心下痞病机为脾胃气虚,客气上逆,结于心下,肝木克土,虚火上炎;狐惑病病机为脾胃气虚,湿热内侵,蕴结脾胃和肝经,心肾水火不济,心火上炎。李东垣《脾胃论·安心养神调治脾胃论》曰:“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故甘草泻心汤证的心下痞与狐惑病病机之根本在于脾胃气虚,阴火上炎。脾胃是后天之根本,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的延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依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脾胃之气对于五脏通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心下痞和狐惑病属于两种不同的疾病,证候表现不同,基本病机相同,故甘草泻心汤治疗心下痞和狐惑病的“异病同治”属于“异病异证同治”。

(二)从方药组成方面分析其“异病同治”机理

甘草泻心汤原方:“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劈),黄连一两。”方中甘草为君药,在二病中均有补中气、泻心火的作用,而黄连、黄芩在心下痞中作泻心清热用,在狐惑病中作清热燥湿用;人参在心下痞中仅作补中气用,而在狐惑病中兼养心安神;半夏在心下痞中作和中降逆用,而在狐惑病中作燥湿伏虫用,故中药的多重作用是此二病证候不同却同用一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结语:“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内容,其中“异病同证同治”是常法,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性和普遍性;“异病异证同治”是“变法”,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和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多效性。心下痞和狐惑病两种疾病的病因虽然不同,但都有共同的病机,而此两种疾病的证候截然不同,采用同样的方剂甘草泻心汤来治疗,说明只要符合脾胃气虚、阴火上炎这一基本病机的疾病如口糜、腹泻等都可以采用甘草泻心汤治疗,执简驭繁,扩大了甘草泻心汤“异病同治”的范围,为临床高效诊疗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彦莉,王新荣.“异病同治”在《伤寒论》中的运用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20(06):366-367.

[2]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等.中医大辞典[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468.

论文作者:鲁艳红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5

标签:;  ;  ;  ;  ;  ;  ;  ;  

甘草泻心汤异病同治的应用机理论文_鲁艳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