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人们对工资的预期和信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心论文,工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们为什么对工资的预期和信心下降
1.“信贷消费”失效反映了人们对工资的预期和信心下降
有效需求不足是我国目前的基本经济特点。政府下调了六次利率,大多数居民始终未提存款以用于消费的投资。去年7月, 《经济日报》等多家权威报刊几乎同时刊登了一份调查结果:去年7月1日第五次降息后,有63.9%的居民明确表示不会因利率下降而提取银行存款,还有19.6%的居民表示“不一定”。这前后,许多业内人士都提出了“信贷消费”的思路,认为,只要大力推行消费信贷政策,就能启动市场,使经济回升。
购房信贷业务早已实行,但贷款者不多。如果未来工资是有保证的,人们就会今日借、明日还。未贷款,有今后会下岗失业、工作不稳定方面的担心,但主要反映出人们对未来工资预期的不确定。信贷消费是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明天还是要还的。人们对工资没有一个良好的预期和信心,也就不敢贷,而把钱继续放在银行里以备后用和急用。
2.工资分配存在三个问题是人们对工资预期和信心下降的原因
(1)工资外收入的增长。工资相对于工资外收入增长太慢。 1998年,笔者曾专门对工资外收入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工资外收入1982—1988年年平均增长率为20%,其中,1988年增长率为50.5%,而同期工资年平均增长率和增长率依次为10.2%和10.3%。工资外收入1988年已相当于工资的23.6%。现在,工资外收入的比例恐怕已经越来越高。企业长工资一月是十几、几十元,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增长率基本为零;工资外收入一个月就是几百元。工资外收入对改善人们生活水平起了不小的作用,相反,社会普遍认为,工资只能保基本生活,这就使我们对工资无法产生良好的预期和信心。
(2)职工工资普遍偏低。一般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职工、 劳动密集型的三资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等几乎各工薪群体的工资都处于低水平状态。改革以来,工资水平虽然明显提高,但这是在与低窄消费模式相适应的低工资基础上提高的。最初确定工资的基点,是国家全包下来的方针,住房等因素并没有考虑进去,现在一切都要自己付费,结果使现期工资购买力很难与住房、教育、保险以及轿车和旅游等新的消费领域相适应,人们也就无法对工资产生良好的预期和信心。至于居民储蓄额还在增加,主要是收入多元化和富有阶层占据社会大部分财富所致,而不是工资高或工资还在增加所致。
(3)平均主义严重。 这也是人们无法对工资产生良好的预期和信心的一个原因。现在的需求不足是结构性不足(国外需求不足不是结构性不足,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造成的)。基本、耐用消费品市场已经饱和,有关部门对600 多种主要商品的供求状况进行了市场分析,发现这些商品全部是供过于求和供求基本平衡。由于大家的收入水平在同一档次上,要买,大家一起买,面对新的消费领域,买不起,大家都买不起。
如何提高人们对工资的预期和信心
1.充分认识工资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全局的大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拿多少工资确实是劳资两方的事,但工资问题更具有宏观性,搞不好工资分配,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
2.不失时机地把工资水平搞上去,这是提高人们对工资预期和信心的最直接的思路和措施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工资增加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人们对工资的看法就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从而形成对工资的良好预期和信心。在就业压力这么大的环境下,有条件的企业的工资水平上去了,能更加刺激这些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也将形成对工资的良好预期和信心。
3.要把工资的增长作为一项工资政策来对待
通过指导作用,把这项政策贯彻下去,这对人们建立良好的工资预期和信心很有帮助。由于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意图,因此,不会像工资制度那么制度,而是随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而变化的,如工资达到合理的水平、工资的信用危机解除后,即可结束这种政策的指导。
提高工资水平的方法和措施的具体建议
1.提高工资水平的四个原则
(1 )对不同工薪群体的工资水平提高要确定不同的方法和措施(以下将重点讨论)。
(2)要以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带动工资水平的合理提高, 工资增长即一次分配有了“章法”,工资的信用才不会发生危机。
(3)提高工资水平要采取稳中求进的持续微调策略, 这样可以避免因工资增长大起大落而使人们对工资的预期和信心继续下降,并避免经济造成强波动。
(4)城镇失业率不能超过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调研报告认为,8 %的失业率是我国城镇家庭平均收入与积蓄可以支持的水平:城镇贫困人口迅速增加;在岗职工赡养系数的提高而感到未从生产率提高中受益;城乡劳动力对就业岗位的竞争也会加剧。这也同时表明,城镇失业控制线应为8%,否则, 就没有工资水平的提高(即使实际提高了。)
2.提高不同工薪群体工资水平的方法和措施
(1)重组企业的职工工资要不断有所提高。 下岗优化了劳动和资本的组合,就业质量大大改善,实现了减员增效。90年代初上海工业企业职工500多万人,到今年年底将减至360万人,而目前人均增加值的劳动生产率已经由2万元提高到7万元。工资增长有了物质基础,所以,这类企业职工工资应该不断提高。
(2)再就业职工的工资要保持相应的水平并应呈提高趋势。 《中华工商时报》曾披露一份来自大连的调查,反映下岗职工再就业,但工资过低。为此,大连市委、市政府提出:用人单位的工资标准要合理,月薪一般应在400元以上。结果,再就业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都达到了400元以上,实际收入也相应提高,下岗职工对此感到满意。这个例子表明,提高再就业职工的工资水平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3)坚决制止三资企业拖欠工资的行为。 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反映,三资企业拖欠工资的事件急剧增加。如果拖欠工资的问题不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下一步的工资增长也就无从做起。所以,首先,一要扩大立法宣传范围;二是加强劳动监察力度;三要建立欠薪保障制度。
(4)改变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几年不长的状况。经济不景气时期, 政府一般实行赤字财政;选择支出调节的财政政策,一般是增加公共开支(如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增加经济性开支(如增加公务员工资)。现在是给这类职工长工资的有利时机。因为,这可以增加需求的购买力,起到示范作用,促进经济复苏。以这次工资增加为起点,争取每年工资都小步微调。
最后,要提高人们对工资的信心,就要把工资水平的提高与选拔社会优秀分子结合起来。那些掌握高知识技能、具有高素质的优秀人才理应得到高工资,“体面人过体面生活”,打破平均主义、拉开工资分配差距,最终构造一个合理的收入分层机制。我们应该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宣传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