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民族生态意识的几个问题_生态危机论文

提高民族生态意识的几个问题_生态危机论文

关于提高国民生态意识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国民论文,意识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的志士仁人们正在为之大声疾呼,并非危言耸听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威胁到生命系统和人类的生存。要动员人类起来战胜这个危机,谋求人类的生存,显然,不加强国民生态教育和提高国民生态意识是不可能的。下面,想就如何提高国民生态意识的几个问题作些探讨,并借此机会,就教于学术界。

一、提高国民生态意识的中心任务和中心问题是什么

这是加强国民生态教育和提高国民生态意识的首要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加强国民生态教育和提高国民生态意识才会有方向。故首先需要来讨论这个问题。战后几十年来,由于人类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也随之加剧。这不仅使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生态危机的到来,而且也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次生态危机完全是由于今天人类不仅不谋生命系统生存,实际上是靠掠夺和破坏生命系统来生存的谋生方式所造成的。故要战胜这个危机,人类就必须要改变今天的谋生方式,肩负起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的伟大任务。所以,今天进行国民生态教育和提高国民生态意识,就不能再停留在“不要破坏生态”的水平上,而必须要提高到“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的水平上来才行。

但需要指出的,人类之所以成为生命系统的维护者和生产者,之所以要肩负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的任务,并不是因为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缘故,而是由于人类在生命系统中的地位本来就是生命系统的维护者和生产者,她的职责和使命本来就是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所决定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只不过是逼迫和推动人类向着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这个最高目标迈进,并把人类这个光辉前景清楚地展示出来,使人们不难看到它罢了。故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并不是由于全球性生态危机所引起的人类的一种权宜之计。

那么,为什么人类在生命系统中的地位本来就是生命系统的维护者和生产者,她的职责和使命本来就是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呢?这是由生命系统同非生物界的关系问题以及人类和生命系统的关系问题所决定的。

生命系统同非生物界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关系问题,包括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谁依赖谁;第二个方面,是谁跟谁变化、谁适应谁和谁选择谁。谁依赖谁呢?不难回答,当然是生命系统要依赖非生物界,非生物界不依赖生命系统。谁跟谁变化、谁适应谁和谁选择谁呢?如果说在谁依赖谁的关系问题上,是生命系统要依赖非生物界,非生物界不依赖生命系统的话,那么,在谁跟谁变化、谁适应谁那谁选择谁的关系问题上,却是生命系统不能跟着非生物界变化,更不存在生命系统适应非生物界;相反,非生物界要按照生命系统生存的需要来变化,要适应生命系统;与此相联系,只存在生命系统选择非生物界,根本不存在什么非生物界选择生命系统。这似乎同人们通常的观念相矛盾,因为在人们看来,似乎只存在生命系统适应非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选择生命系统,而不是相反。其实,这只不过是非生物界适应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选择非物界的颠倒表现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罢了。道理很简单,只有死物适应生物和生物选择死物,哪有生物适应死物和死物选择生物!因此,生命系统要生存,就必须要依赖非生物界,但又不能消极地依赖,而要积极地依赖。所谓不能消极而要积极地依赖,就是指生命系统不能跟着非生物界变化;相反,生命系统要选择非生物界,使非生物界也要按照它生存的需要来变化,也要来适应它。在生命系统的选择下,非生物界,虽然仍然按其固有规律,但已经不能再“听其自然”,而是要按照生命系统生存的需要来变化。这样,非生物界就要从一切“听其自然”的自然界,逐渐转化为适应生命系统生存需要的生化界。这说明,虽然世界是先有非生物,后才有生物,但世界的面貌和发展方向,最终都要由生物生存的需要来决定。所以,生物是非生物界和世界的选择者,是世界面貌和发展方向的最终决定者。这就是生命系统即整个生物在世界中的地位。

生命系统要生存,不仅需要非生物界适应它,而且还需要自己适应自己。或者说,它首先需要自己适应自己。这样,就需要对生命系统进行选择。谁来选择生命系统呢?既然不存在非生物界选择生命系统,当然就只能靠生命系统自己选择自己。

生命系统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对非生物界和对自身的选择,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非生物界和世界的选择者以及世界面貌和发展方向的最终决定者呢?当然只有依靠人类。这就牵涉到人类在生命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她的职责和使命是什么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来说明人类和生命系统的关系问题。

人类和生命系统的关系问题,也包括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谁依赖谁;第二个方面,是谁适应谁。谁依赖谁呢?当然首先是人类要依赖生命系统,但同时生命系统的最终生存也要依赖人类。因为谁都知道,没有生命系统,就不会有人类;但没有人类,生命系统也不能最终生存。所以,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要维护整个生命系统的生存。故要正确回答人类和生命系统谁依赖谁方面的关系问题,就必然会得出上述结论。那么,人类怎样去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呢?或者说怎样才是真正地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呢?这就取决于对人类和生命系统关系问题的第二个方面——谁适应谁关系问题的回答。谁适应谁呢?人类要适应生命系统;但生命系统不能专门适应人类。所谓生命系统不能专门适应人类,是说生命系统要适应人类,不过不能只适应人类,还要适应人类以外的其他一切生物类群和种群。我们知道,生命系统只有按照自身生存的需要来变化,才能最终生存下去。这就不仅意味着生命系统不能跟着非生物界变化,相反需要非生物界按照它生存的需要来变化,需要非生物界来适应它;而且也意味着生命系统也不能专门适应它内部包括人类在内的任何一个生物类群和种群,相反需要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类群和种群都要来适应它。这就说明,人类不能专门按照自己生存的需要去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只能按照生命系统自身生存的需要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所谓不能专门按照人类的需要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是说要按照人类的需要,不过不能专门按照人类的需要。要按照人类的需要又不能按照人类的需要,实际上就是要按照所有生物类群和种群生存的需要,当然也就是按照生命系统生存的需要。所以,按照生命系统自身生存的需要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实际上也就是按照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类群和种群生存的需要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两者是完全一致的。但专门按照人类的需要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就不是按照生命系统自身生存的需要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就不可能真正保证生命系统的最终生存。所以,要保证生命系统的最终生存,人类只能按照生命系统自身生存的需要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所谓按照生命系统自身生存的需要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是指人类要按照生命系自身生存的需要,自觉地选择非生物界和自觉地选择生命系统,对生命系统的生产和再生产进行自觉地调节控制。

这说明,人类之所以成为生命系统的维护者和生产者,之所以要肩负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的任务,并不是因为全球性生态危机所引起的人类的一种权宜之计,而是由于生命系统同非生物界的关系问题以及人类和生命系统的关系问题所决定,人类在生命系统中的地位本来就是生命系统的维护者和生产者,她的职责和使命本来就是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人类现在虽然还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实现自己的使命,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人类的进一步成长,加之全球性生态危机形势的逼迫,我们完全相信,总有一天,人类终将履行自己的职责,实现自己的使命,把劳动从完全用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转到主要用在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上,实现自己谋生方式的伟大转变,以生命系统维护者和生产者的本来面目,出现在自然界面前。所以,加强国民生态教育和提高国民生态意识的中心任务和中心问题,就是要从生命系统同非生物界的关系问题以及人类和生命系统的关系问题,说明人类在生命系统中的地位是生命系统的维护者和生产者,她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就是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简言之,就是要使人类实现自己的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是生命系统的维护者和生产者,以便在时机成熟时,自觉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实现自己的使命。

二、关于进一步提高国民生态意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当人类肩负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的伟大任务,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实现了自己的使命后,不仅今天的生态危机将被战胜,而且从此人类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也不可能再发生。那么,人类竟究通过什么道路才能过渡到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的伟大未来呢?不能通过别的道路,只能通过农业的道路。为什么只能通过农业的道路呢?怎样才能通过农业的道路呢?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来说明农业的性质和地位。

同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的伟大未来相对应,在人类历史上,曾经经历过靠采集渔猎为生完全不生产生命和完全不选择生物的采集渔猎时代。而以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只是到了大约一万年以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才开始产生的。而人类真正进入农业阶段,那还是更晚的事情。农业同人类的历史相比,实在是太短暂了。我们应如何从人类在生命系统中的地位和使命的高度认识农业呢?首先,从人类在生命系统中的地位和使命的高度来认识,农业还不是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它只是人类在局部地区和较小范围,对同自己的消费直接有关的部分生命即农业生命的生产和选择,它的直接目的,也不是为了生命系统的生存,而是为了人类的消费。所以,农业还不是真正地生产生命和真正地选择生物。由于人类在生命系统中的地位和使命所决定,只有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才是真正地生产生命和真正地选择生物。但是,另一方面,从人类在生命系统中的地位和使命的高度来认识,虽然农业还不是真正地生产生命和真正地选择生物,但由于它是对部分生命即农业生命的生产和选择,毕竟包含有生产生命和选择生物的因素。所以,它是未来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即真正地生产生命和真正地选择生物的胚芽和雏形;农业时代的人类,是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的未来人类的胚芽和雏形。这是农业根本不同于采集渔猎的地方,也是农业时代的人类根本不同于当年的猎人、渔夫和采集者的地方。同时,还必须看到,虽然农业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人类的消费,但是在客观上,它是人类生产生命和选择生物的“学前”演习和训练,使人类取得了生产生命和真正地选择生物的“学前”经验,为人类将来转向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即转向真正地生产生命和选择生物做好了准备,架起了桥梁。因为人类要从采集渔猎时代过渡到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的未来时代,不能一步登天,在进入这个时代前,必须要经历一段生产生命和选择生物的演习和训练,或者说象过河似的,必须有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因此,什以是农业呢?从人类在生命系统中的地位和使命的高度看,农业不过是人类未来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即真正地生产生命和真正地选择生物的胚芽和雏形;是人类在幼年和尚示充分成长的时代,生产生命和选择生物的“学前”演习和训练;是人类从完全不生产生命和完全不选择生物的采集渔猎时代,过渡到未来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的伟大时代的桥梁。这就是农业的性质和地位。这实际上也是农业时代人类的性质和地位。所以,一部人类史,就是人类从采集渔猎,经由农业,过渡到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的历史。

这说明,农业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它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它,今天的人类不能生存,国民经济的其它部门就不能存在和发展,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也不可能产生和存在。而且由于它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它的重要性,还特别表现在它是人类从完全不生产生命和完全不选择生物的采集渔猎时代,过渡到未来维护和生产生命系统伟大时代的桥梁,没有它,人类就不能通向这个伟大的未来,就不会有人类的未来。就是说,农业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消费上也就是经济上,更重要的还表现在使人类过渡到未来上。

这就要求人类不仅要根据消费的需要也就是发展经济的需要安排农业,更重要的还应该根据人类过渡到未来的需要安排农业。如何安排农业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决定农业人口的保留和转移的问题。诚然,人类要发展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必须要把相当一部分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这既是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人类过渡到未来的需要。因为没有这种转移,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发展起来,这样,不仅人类经济不能发展,而且人类也不可能过渡到未来,因为缺乏实现过渡的物质技术条件。但要真正保证人类过渡到未来,保证人类的升华和羽化,笔者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必须要保留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多数。只有这样,才能使多数人不脱离农业,农业对今天人类来讲,才在事实上真正起到生产生命和选择生物的演习和训练的作用,今天的人类也才在事实上真正成为未来人类的胚芽和雏形,才能真正保持自己的羽化因素,才能真正通过农业过渡到未来和真正实现自己的升华和羽化。人类升华和羽化为生命系统的维护者和生产者,生态危机自然也就会被战胜。相反,如果消灭了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多数,使多数人脱离了农业,农业对今天人类来讲,在事实上就不可能起到生产生命和选择生物的演习和训练的作用,今天的人类在事实上也不可能成为未来人类的胚芽和雏形,不可能保持自己羽化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就很难通过农业过渡到未来,很难实现自己的升华和羽化。果真这样,生命系统的进化和人类的发展就会前功尽弃,自然也就谈不到什么战胜生态危机。这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讲,是再危险不过的事。所以,人类在发展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时候,也就是在发展自己经济的时候,能否保留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多数,这是关系到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最重大的事情。人们不是常说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不能错过那个机会吗?笔者认为,对于人类过渡到未来来讲,最不能错过的机会,是保留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多数!所以,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能够为人类保留占世界总人口大半的农业人口,这实际上是人类最大的幸运,也是它们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但是,必须看到,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能够保留农业人口的多数,并不是根据人类过渡到未来的需要,自觉安排农业的结果。相反,在农业人口的保留和转移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一直想走工业国曾经走过的老路,一直把消灭农业人口的多数作为自己的目标。虽然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这个目标暂时不可能达到。但长此下去,情况总是会起变化的,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人口也必然要不断减少,甚至也会出现过度减少的情况。所以,人类和生命系统生存的危机,不仅表现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上,更重要的还表现在(从整个人类讲)农业人口的不断减少,特别是将来可能出现的农业人口的过度减少上。这说明,认识保留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多数对于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极端重要性,把农业人口的不断减少,特别是过度减少,看成是人类和生命系统生存的根本危机,对于进一步提高国民和人类的生态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三、能否停留在传统生态学的水平上

兴起于西方的传统生态学,最早提出全球性生态危机,这对于初步树立人类的生态意识,使人们注意生态问题,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这是必须要肯定的。但必须看到,传统生态学不能适应进一步提高国民和人类生态意识的需要。因为一般来讲,传统生态学仍然停留在“不要破坏生态”的水平上,缺乏“维护生命”的思想。不可否认,虽然也有极少数著作明确提出人类是生命的维护者,但也多半是把维护生命看成是由于全球性生态危机所引起的人类的一种权宜之计,没有从生命系统同非生物界的关系问题以及人类和生命系统的关系问题出发,来论证人类的这种职责和使命。还有,传统生态学把人类和生命系统生存的危机,仅仅归结为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看不到农业人口的不断减少,特别是它的过度减少,是人类和生命系统生存的根本危机。这充分说明传统生态学的局限性。所以,要进一步提高国民和人类的生态意识,就不能停留在传统生态学的水平上,必须要超出传统生态学才行。

现在,在西方国家,已经普遍建立起绿党和环境党,并且它们已经介入政治,参加竞选,形成了一股社会势力。从扩大生态运动和环境运动的影响的意义上来讲,这无疑是可喜的。不过,从长远来看,西方的生态运动,可能比较缺乏群众基础和实现基础。因为一个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脱离了农业即脱离了生产生命和选择生物的演习和训练,远离生态的前沿,集中在城市里的国家和民族,很难设想会出现生态运动的热潮。即使出现这样的热潮,恐怕也无异于纸上谈兵,因为人们都生活在城市里,是很难搞生态的。相反,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却大不相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大多数人都从事农业,坚持生产生命和选择生物的演习和训练,又都处在生态的前沿。故从长远看,这些国家的人民群众可能比较容易接受生态意识,在这些国家发动生态运动可能比较容易。

标签:;  ;  ;  

提高民族生态意识的几个问题_生态危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