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二次创业与区域创新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区论文,二次创业论文,体系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创造了局部优势的发展环境,已经成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导区和改革开放的示范区,成为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成为地方科技和经济发展最为强劲的区域。在高新区“二次创业”的进程中,如何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的增长;如何把握世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机遇,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实现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如何利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出现的显著的区域化特征,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如何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保持在体制、机制上的优势,继续建设局部优势的发展环境等,已成为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新课题。因此需要加深对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和探索。
一、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创新体系
熊彼特关于创新的概念提出后,创新理论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方面得到发展,而且这两个方向至今仍然是研究的热点。1997年,经济合作组织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认为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知识生产、传播、应用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的复杂集合的结果。创新体系由企业、大学、公共研究机构以及在其中的个人所构成。创新体系有效工作的关键在于包括隐性和显性知识在内的知识和信息的流动;一个国家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新体系中各主体的互动情况。我国学者将创新体系概括为能够基于市场体制和国家战略引导,有效促进各类创新主体网络化互动的组织系统,包括:创新能力、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创新的环境等。
与传统的科技投入产出分析不同,创新体系侧重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创新过程,更加强调了创新主体之间的知识流动与相互作用。其中知识流动的机制包括企业之间的合作研究;企业与大学、公共研究机构的伙伴关系;知识和技术向企业的扩散;以及人才的流动等。就企业新技术的获取模式来说,主要包括内部自主开发、合伙研究、承包开发、技术交易、引进人才以及相关企业合资等。
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企业越来越依赖于外部的创新资源,而不再是把企业做得大而全。他们发现有些技术通过在市场购买和合并更划算,这为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竞争缩短了产品生命周期,科技提供了新的出路,也加快了技术进入市场的步伐,使技术交易、技术转让和企业创新等日趋活跃。
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趋势,促进了集聚效应的产生或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的主要表现有四种,一是基于科技的产业集群。表现明显的是医药、航空航天产业等,其产业自主研究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合作紧密,特点是研究开发与专利密集。二是规模密集的产业集群。主要是在食品加工、汽车等产业,其技术进步主要来自吸收外部科研成果,特点是技术输入和技术应用,改善工艺。三是通过需求供应形成的产业集群。表现明显的是服务业,技术输入主要来自重点产品和中间产品,特点是和供应商相互作用与拓展服务的能力。四是专业化供应链。主要在信息技术领域,计算机软、硬件,企业之间、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合作紧密,特点是研究开发与产品创新密集。
就国际知识的流动而言,创新体系主要研究国际创新竞争和国际知识的流动,涉及产品和设备交易、专利和许可证贸易、国际企业技术联盟、服务贸易、技术咨询、外国直接投资(FDI)、国际合作研究以及人员交流等。
传统的科技投入产出管理中,注意解决市场失效,强调了研究开发的经费支持和研究开发的税收减免,尤其是税收减免对企业研究开发起了重要作用。而创新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则强调了创新主体之间的网络建设和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因此,政府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促进网络建设,主要是推动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计划;技术中介体系的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政策和人员交流计划;专利和标准的保护计划等。通过促进网络建设进而促进企业集群和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促进能力建设,主要改善企业吸收知识的能力,包括获取技术、掌握信息的联系网络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技术研发能力、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等。
二、从发展的角度认识创新体系
创新体系理论来自于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充分发展的角度下提出的。就发展中国家而言,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发挥作用有着明显的环境相关、途径相关性,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环境相关指区域经济、社会、政治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影响;途径相关指经济结构和制度体制的历史和传统产生的影响。发展阶段表现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基础和过去的经验影响知识学习的效果,知识传递和学习不可能原封不动,学习过程也有创新。知识在传递中存在产品消费(包括推广和使用学习)和产品和工艺创新(包括制造、使用和交互过程中的持续学习)等层次,这与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国家步骤也是吻合的。
在发展中国家的创新体系中,知识的学习与创新是主要的瓶颈。主要表现在教育和研究的基础作用发挥不够,研究和研究成果的利用还没有成为经济的组成部分。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促进了知识的学习与创新,造成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鸿沟正在进一步扩大,知识的差距也进一步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因此,提高掌握和使用知识成果的能力成为关键因素。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比较优势和对外开放,而比较优势还只是在产业梯度转移的范畴,尚未进入技术创新的层次。因此,我国的创新体系同时担负着两个任务,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从体制上进一步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从管理上完成从职能转变到制度创新的转变。二是在技术上担负着从产业梯度转移到产业竞争、再进一步到产业创新的任务。
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高技术和产业也是一个不断进化的复杂适应系统。可以说,技术创新与生命的进化有着相似的形式,技术演进首先是从打破平衡的变异开始,然后进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选择过程,最终有一种模式成功地进行了复制,进入保持阶段,达到新的平衡,这样技术演进就完成了一个循环。当这个平衡再次被打破后,技术演进就进入下一轮循环,技术的长期增长就是由一个一个这样的变化所构成的。用曲线描述,我们可以得到技术演进的S曲线(见图)和战略影响点,在曲线的不同阶段,技术创新的特点各不相同。
如图,深色线是技术演进曲线,浅色线表示利润曲线。一般而言,技术演进曲线缓慢起步,是知识积累阶段;达到极限后缓慢结束。我们把S曲线分成三段分析,最早进入的称为先驱者,中间阶段进入的称为学习者,在最后一段进入市场的称为后来者。
后来者是在技术成熟后进入的,一般表现形式是产业的梯度转移,这时主流技术和技术兼容标准已存在,可避免研发的风险投入。竞争主要来自产品的数量、成本和差异上。需要具备持续降低成本的能力和市场开拓的能力。缺陷是受制于人,增值低,而且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产业往往是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严重的产业。少数情况下,由于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国家安全还存在隐患。
学习者在技术演进的中期进入,可以快速地应用成果并推广市场。这个阶段是快速增长和获取主要利润的阶段,也是竞争最激烈的阶段。挑战是企业要快速学习和变化,掌握相当的专利和标准。所需能力包括科技实力、快速学习和迅速改变的能力,以及快速的规模制造、销售和服务的能力。关键是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把握市场缝隙,善于应用合作与双赢的战略,自己还要有部分的自主知识产权,才可能进入这一领域。
先驱者通过技术突破和专利,引领产业创新,引导发展的潮流。其价值在于早期垄断带来的高额利润,而且技术演进向选择阶段发展时有先入为主,胜者全得的优势。特点是风险非常大,处于知识缓慢积累阶段,市场也不成熟,面临同时探索技术和市场的风险。要求有知识管理的能力,包括科技领先、知识产权保护,以及资本、制造和销售的配套能力等。缺陷是如果某一方面薄弱,先驱往往会变成“先烈”。
由此,三个阶段的创新战略也各不相同:对于后来者,主要是发挥比较优势;对于学习者,重在培育竞争优势;而对于先驱者,则需要打造创新优势。
三、创新战略和创新体系建设
1.后来者
技术演进的后来者常常是处在工业化进程之中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时代的标准化、规模化大生产和自由市场竞争是其主要的规律。企业的优势主要来自比较优势,包括自然资源、市场空间、劳动力、区位优势、政策空间等。产业间的梯度转移由产业的比较优势造成,即产业布局从高成本区域向低成本区域的过渡。企业的竞争是外延扩张型竞争,企业的利润主要取决于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扩张,包括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规模经济主要是把企业做大,追求较低的边际成本优势;范围经济主要是通过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提高垄断的地位,提高在行业中的议价能力。
这个阶段的创新体系建设重在创造局部优化的发展环境,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凝聚人才,提升区域的比较优势。一是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吸引外资企业,形成产业龙头,带动产业配套,促进经济发展。二是依据自身特点发展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如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转化型、农产品加工型产业等。三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要素禀赋结构的逐步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要努力提升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以并注重发展各类科技中介组织,如企业孵化器抚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进行共性技术的推广等。我国大多数高新区的发展,已经经过了这个阶段,成为产业、技术和人才的聚集区。
2.学习者
技术演进的学习者同时面临着完成工业化和建设信息化的挑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激烈竞争和快速发展变化成为主要的时代特征,企业的优势主要来自于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教授对于企业的竞争环境曾做过经典的分析:企业的微观竞争力受五种作用力共同影响,即行业中的新进入者、现有竞争者、出现替代品的威胁,以及供应商议价能力、买方议价能力的影响。同时,企业宏观竞争机制受四个基本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撑产业状况及企业的竞争条件(钻石模型),和两个辅助因素即政府政策和机遇的共同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企业的竞争战略主要包括差异化、成本领先、和目标集聚等三个主要方面。差异化指开发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依靠品牌忠诚或客户忠诚,成本领先指积累经验、购买规模生产的设备、运用规模经济、认真监控全部营业费用等,目标集聚指服务于一个范围较小的细分市场。
针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创新战略侧重在核心竞争力与市场缝隙上。其中核心竞争力是稀缺的、难以模仿的、有价值的、可延展的能力。资源占据、企业文化、技术进步和满足客户价值需求都能产生核心竞争力。而市场缝隙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竞争特点,一方面,企业不要求在某个产业链上的全部优势,而是寻找优势市场缝隙并牢固控制,同产业链上其他企业合作,形成双赢竞争的局面;另一方面,对于存在网络效应加规模经济效应的产业,企业在某一市场缝隙的优势可以带来胜者通吃的局面。
这个阶段的创新体系建设应该特别重视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提高产业高新技术方面自身的供给能力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能力。创新体系建设在总体上要关注信息交流、大学研究和拥有特定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或专业人员,提升区域竞争的要素条件;要关注拓展内需,提高区域特色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改善区域竞争的需求条件;要关注配套产业的培育和产业链的发展,提升区域竞争的相关和支持行业的能力;要关注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强化区域竞争中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模式。同时还需要根据信息时代的发展特征,一方面应注重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快速传递和知识的集聚,促进信息与知识的应用和增值,带动企业管理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销售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应注重发展虚拟经济,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大多数高新区的“二次创业”,正在进入或者经历这个时代。
3.先驱者
技术演进的先驱者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基础上引领新技术发展的潮流。知识的广泛、快速传播与增殖,不断孕育着新的市场机遇是其时代的特征。企业的主要优势来自于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实现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模式的深刻转变。一方面,需要重视和加强技术创新,包括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实施人才、专利、标准战略;培育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另一方面,需要重视和加强制度创新,包括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加强知识管理和建设学习型组织。也包括调整生产关系,变革体制和机制,最终达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这个阶段的创新体系建设应该注重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要着重强调创新体系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组织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实现企业、人才与知识的集聚;促进不断学习,加强知识的创造、扩散和应用,以及有效的知识管理;实现自我超越,引导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潮流。
从发展看,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密切联系的,具有很强的区域特色,也具有明显的路径效应,并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实践上,各个发展阶段之间并不能够加以严格的区分。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从本地的实际和区域的特色出发,立足今天、着眼明天,注重知识学习和技术吸收,注重知识扩散与技术转移,注重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尽快形成与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相适应的体制与机制;加强科技中介机构能力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各类创新主体和广大中小企业搭建坚实的技术信息和服务平台;大力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中的生力军作用,使民营科技企业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一道,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成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进一步促进高新区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引导高新区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其在高新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的龙头作用,增强辐射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骨干力量;充分重视和发挥大学的重要作用,在促进创新知识的生产、转移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
四、积极推进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
经过十多年建设,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从产业结构上看,高新区从产业转移阶段正向产业竞争阶段发展,技术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管理体制上看,法制建设正走入正轨,权力资源逐步向制度资源过渡;在科技管理上,正从重视项目向重视环境转变;从国家科技发展上看,正处于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深刻转变。在新的时期,高新区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是高新区在土地发展空间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方面的问题。高新区在十多年前开始建设,经批准的新建区面积平均不足十平方公里。虽然近年来各地采取各种方式扩张了大部分高新区的建设土地,但高新区合理规划土地发展面积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矛盾依然很突出。其次是高新区如何继续保持在体制、机制与政策方面的优势问题。还有就是高新区如何支持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
适应这些新的变化与挑战,是高新区“二次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我们认为,高新区“二次创业”的使命就是要使高新区成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导区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一方面继续探索高新区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创造新的优惠政策空间,保持和强化高新区的局部优势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促进高新区成为引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同时要以高新区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提升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要解决好高新区“二次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一是要积极开拓新的政策空间,明确高新区的法律地位,并在专项法律中争取给高新区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要研究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政策和现代服务业促进政策,并在国际化竞争的形势下,研究高新区的国际化政策和人才政策。二是要开展好“二次创业”的战略研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机遇与挑战,明确“二次创业”的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和战略方向。研究“二次创业”的保障措施,进一步理清思路,统一思想,争取更多的资源。重视更新高新区的发展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体制创新上,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等好的做法,研究和解决好扩区和体制回归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管理体制,要提前预测高新区管委会体制发展的前景及空间,注意防范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挑战可能带来的危机。在机制创新上,强化事业机构的公益性服务作用和中介组织优化结构、提高能力、拓展市场、培育产业的作用,进一步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创新产业化运行机制。此外,还要加强对高新区建设成就的宣传,推广典型高新区的经验,向海外和地方政府推介高新区,扩大高新区的影响。
其次,要大力发展高新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对于中国今天的产业界来说,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引进技术不足,而是缺乏以我为主的学习、提高能力和在关键领域实现原始创新的信心。高新区要在这方面发挥引导示范作用,要通过打造高新区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一手抓创业环境,积极培育活跃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使民营科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一手抓产业环境,进一步改善区域投资环境,促进以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集聚。应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促进工作:一是促进产业集聚和与知识集聚。要突出当地特色,建设完善的产业链,引导优势产业在高新区集聚;依靠区域内外的科技资源,建设合作机制,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高新区独特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二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一方面要促进产业接轨,提升竞争能力;一方面要促进资本接轨,提升整合资源能力。三是促进科技重大项目产业化。要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探索“高新区+民营资本+重大科技项目”的发展模式。四是促进区域的合作创新。要加强对各区域的分类指导、调控和服务。
第三,要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区。高新区要重视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推动高新区人才战略、专利战略和标准战略的实施。特别明确人才是第一资源,专利是知识商品,标准是竞争的利器的作用,发挥创新体系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增值中的基础作用。同时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基础建设,一是要以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支撑网络为目标,推进高新区信息化建设,逐步建成集培训、展览、会议、宣传、交流等资源集成的高新区信息网。二是努力建立高新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强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形成以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为中心的科技中介体系,为科技企业发展打造市场化服务平台。三是要建立起高新区投融资服务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海外上市和“二板市场”,推动和活跃高新区在风险投资、银行贷款、高新区债券等方面的活动,并逐步形成高新区在促进企业投融资方面特有的体系、机制和模式。
自2001年徐冠华部长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在市市长会议上提出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任务以来,“二次创业”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二次创业”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并已成为各地高新区当前工作重点。这是高新区建设和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高新区继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战略抉择。经过几年的实践,“二次创业”的内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我们希望通过对于“二次创业”内涵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明确将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作为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核心内容,把高新区的发展推向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