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开始。问题是历史教学的心脏,以问引思、以问促学、以问激活课堂。形成一整套设疑策略,这是历史老师的看家本领。
笔者从事历史教学二十六年,对此感悟较深。现以《激情燃烧的岁月·大汉雄风》课堂为例,探索课堂设疑策略,以期管中窥豹。
一、时空之问,以课程标准为出发点,基于课标,穿越时空
研读课程标准,整合历史教材,优化教学策略,全面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科学制订教学目标,这是我们历史教师必修课程之一。
根据教育部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基于课标,我用心设计以下问题,凸现时空观念:
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而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特别耀眼的秦汉阶段。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风高浪急阶段,是第一个大一统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阶段。秦汉时期实现了中华民族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这一时期的时间跨度是多少?请注明计算过程。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学习小组迅速行动了起来!这是历史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还牵扯到了数学方面的运算,真的具有挑战性!真的说明了历史是百科全书。很快学习小组给出了答案:
一组:跨度是441年,计算过程:221+220=441
二组:跨度是440年,计算过程:221+220-1=440
整个班级立刻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群体,互相辩论!辩论的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减1”的问题。最后,班长力排众议:历史年代中没有“0”年这一说法,而数学上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线就是“0”!(掌声响起来)
师:秦汉时期是指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开始,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共440年的历史。它包括秦朝、西汉、东汉三个朝代和王莽政权。
基于课标设计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叩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在达成历史课程标准的同时,学生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提出了新的问题,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
二、历史之问,以历史教材为出发点,基于教材,还原历史
2011版课标指出: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历史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用好我们手上的统编教材,一堂生动、精彩、充满历史味的历史课就生成了。
基于教材,我精心设计了以下问题:
凝视中国历史,如同欣赏一幅精心创作的画卷,无论局部还是整体,总有升腾不屈的气势。西汉最具血性,是轰轰烈烈的时代!英雄和人才辈出,建功立业,万古流芳!“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中华民族开始崛起,大国梦想开始起航!现在,让我们聚焦西汉——自编历史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重现那段流金岁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小组长担任剧组的导演,导演海选大腕明星(剧中人),所有组员扮演明星。
2.小组合作写出每一个明星(剧中人)的台词(关键词),台词字数不超过30字。
3.演出:导演向总导演汇报海选结果。每一个剧组抽取一位明星演出。
4.评选最佳明星。
课堂再次活跃起来,各学习小组迅速行动了起来!就连课堂上习惯走神的张三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跟学习小组长提出自己要求出演曹操,并积极地准备曹操的台词!
……
基于教材设计问题,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知识情境化、内容问题化、过程活动化构筑了有活力、有效力的历史课堂。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所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动了起来,历史人物鲜活地站了起来,历史课堂活了起来。
三、细节之问,以史料实证为出发点,基于学情,培育三观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序言中曾经提出:我们要对历史抱有温情和敬意。我们历史教师就要从历史的细节出发,让学生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知到历史的温情,从而理解历史的智慧。而能实现这些目标的,往往就是历史的细节。
基于学情,精选史料,以细节为切口,我精心设计了以下问题:
材料一:下图《张骞出使西域拜别汉武帝》(出自敦煌莫高窟壁画)再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情景。
材料二:“建元年,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仍为匈奴所得……元朔三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出自班固《汉书·西域传》)
材料三:“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摘自《习近平挥毫“一带一路”大写意》)
1.假如你是敦煌莫高窟的导游,你怎样向游客解说材料一中《张骞出使西域拜别汉武帝》的图?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感知张骞出使西域经历了哪些困难险阻?
3.张骞的哪些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你?穿越千年,伴随着万里黄沙和悠悠驼铃,你准备怎样重走丝路?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说古今丝路有哪些不同点?你准备怎样走新的丝路?
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历史细节。挖掘历史细节,激起了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把,在思想上产生了情感共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归宗之问,以学习过程为中心,基于课魂,引领价值
知识产生力量,价值决定方向,比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就是价值引领。从历史学习中获取有益的精神营养,汲取历史智慧,铸造未来国民的核心素养,这是历史学习的终极目的。
一课一灵魂,基于课魂,结合学习过程,我精心设了计以下问题:
汉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是“汉”这个字的血脉一直在我们的身上奔腾流淌着。汉族、汉服、汉语、汉字……传承千年,流传四方,走向世界。
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描绘出西汉的印象图。(文本、图片、图示、漫画等)
在引导学生梳理并统整知识,形成网状知识框架的同时,画出课魂。西汉昂扬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由韬光养晦到厚积薄发再到引领世界的大智慧,再次深深折服了学生的心灵。学生获取的不再是低级的认知成果和知识碎片,而是丰富的精神营养和深邃的历史智慧,把知识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智慧,从而实行价值引领,立德树人。
五、时代之问,以课堂灵魂为中心,基于时代,升华情怀
英国史学家爱德华·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一书中,告诉我们:历史的价值永远是面向未来的。作为历史教师要与时代相融,着眼于未来是我们历史教学的定位点和着眼点。
基于时代,结合课堂灵魂,以时代为切口,我精心设计了以下问题: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天下,西汉积蓄了七十年,厚积薄发。汉武帝时代是中国的少年时代,锋芒外露、英雄辈出,而具有世界情怀的汉武大帝是风口浪尖上最眩目的一朵浪花。西汉已渐行渐远,近代中国筚路蓝缕,穿越千年未有之变局,战胜千年未有之强敌,展示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新中国七十年栉风沐雨,中国已经走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民族复兴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又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怎么办?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长征路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责任”。作为新时代的中学怎样才能不负韶华、不辱时代使命?请亮出你的观点。(150字左右)
建立历史与时代的联系,学习历史知识,掌握历史方法,汲取历史智慧,抓住历史机遇,担当历史使命,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以疑凝思,激活思维,启迪智慧,实现育人之道。
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力课堂教学研究》+课题批准号QJK135C208。
论文作者:常学智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
标签:历史论文; 时代论文; 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西域论文; 西汉论文; 这是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