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育理念关照下的中学文言文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言文论文,教育理念论文,教学策略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09)01-0026-05
文言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学习优秀的文言作品就是汲取民族文化精神,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文言文教学需要积极借鉴、吸收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为自己服务。本文主要从对话教育理念的视角探寻优化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策略。因为,文言文的教学和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一样,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师生交流、沟通和合作的对话活动;文言文的阅读和现代文的阅读一样,也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从对话的视角,用对话理论来诠释、看待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将对话的教育理念应用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实践,将有利于克服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注重灌输、师生关系不平等等诸多弊端,有利于唤起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意识,更好地认识文言文的价值。
一、对话教育理念的基本思想
“对话”指“人们彼此之间借助言语以达到交流思想、促进理解的一种行为方式”,简单地说,对话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1]。对话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理论。20世纪以来,对话理论已经在世界各个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研究的方向和角度也呈现多样化。其中,对话理论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也甚为巨大,近代对话教育的基本原则大致都源于对对话理论的探讨,对话理论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论述、论断就构成了对话教育理念。虽然至今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其基本思想还是明确的。
1.教育的基础是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基于对话教育理念的教学强调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对话,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只有通过交流,人的生活才具有意义。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实教师思考的真实性。”[2]他提出师生间的交流是一种平行、平等、民主、真实、积极的交流,师生双方都是主体,为了共同的目的进行的交流,在交流中要真实地表达思想,不要说假话、废话,要积极地参与交流,参与教学活动。这种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师获得学生真正的尊敬,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真正朋友式的亲密感情。
2.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协商过程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对话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要围绕一个话题展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这些话题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是师生在教学过程的讨论中、与文本对话中所生发出来的动态生成性的话题,它不是一些封闭性的问题,而是一些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的问题。教学过程既不是一种说服,也不是一种劝导,而是一种协商,不同主体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参与到对问题的探究中来,问题上升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弗莱雷认为,要使对话卓有成效,提问是关键,提问实际上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批判与分析,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成为问题的提出者。教师的提问要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要能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提问,学生不仅仅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对答案提出疑问。
3.教育的目的是实现意义和关系的建构
基于对话教育理念的教学,不认为存在“坐等你去取”的知识,学生和教师必须在与文本、与自己、与对方等多重、深入的对话中,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交流、协商与合作中实现意义的建构。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马丁·布伯所言:“对于我们——创造物来说,认识就意味着我们中的每一位在真理与责任中实现,是通过我们,以我们所有的力量,诚挚地向世界和精神敞开,接受存在者展示给我们的一切,并将它溶入我们自身的存在之中。”[3]这实际上是师生共同承担教学任务,通过对话沟通获得新知、共同提高,并相互传递、理解和感受同一种精神体验。同时,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消除了误解,达到了更好的理解,使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而最有价值的收获是师生、生生、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得到全面的提升,民主、平等的对话精神逐步养成。[4]
二、对话教育理念应用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以对话的精神展开文言文教学、阅读文本时,古人就不再是已经死去的、没有生命了的,而是穿越时空,来到师生面前,成为与师生平等进行交流对话的一员了。阅读一篇文言文,就是读者与作者、与文本在对话中全方位、多角度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读者的提问、回答,质疑、反驳,肯定、否定,赞许、批评,补充、延伸中,作者、文本和读者真正打成一片,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到了文言文的知识,培养了文言文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育了对文言文的良好情感和态度,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根据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实际,在文言文教学中成功贯彻对话教育理念可以采取如下具体策略。
1.确立适切的文言对话教学目标
文言文对话教学目标同样涉及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文言知识是对话的重要目标,而对话是增进文言知识的基本方式。与其他的教学形式不同,文言文对话教学关注的不仅是确定的、已知的、单个的文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不确定的、未知的、关联性的文言知识,它更关注的是文言知识的应用,促使文言知识向文言文能力的转化,在文言文阅读和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这些知识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文化常识、课文内容等。而达成文言知识目标的方法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交流中,以文言概念,问题或主题的形式呈现,比如师生可以交流“三苏”是谁?“建安七子”是哪几位古代作家?在今天的文言文课外阅读中,你用到了哪些课内学习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等。
就能力领域而言,文言文对话教学尤其强调四个方面:一是批判的能力,对话是一种思想的交锋,它要求对话双方彼此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与独立的精神,批判性地审视思考问题的立场与方法。二是发现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文本的理解和批判上,而且体现在对其他对话者言说的敏锐感知上,能够不断地向文本提问,向其他参与者提问。三是人际交往的能力,对话本身是一种交往的方式,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懂得如何倾听,如何把握表达的要点及蕴含的思维方式,也要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四是自我反思的能力,处在文言文对话中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一个懂得自我反思并且不断反思的参与者。
从情感领域来看,对话不仅是知识再生、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对话者情感发展和交融的过程。一方面,对话需要师生、生生之间所形成的良好心理氛围为条件,另一方面它又可能通过对话进一步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真挚情感。而且,学生在与文言文本的阅读对话中,古人的思想情感,古人的喜、怒、哀、乐,都迎面而来和学生展开交流,这些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喜、怒、哀、乐。学生在与文本作者的共鸣中,也培养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感情,这会逐步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当然,在实践中,这三个领域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文言文知识的习得往往伴随着文言文能力的提升或情感的变化,而文言文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又可能有文言文知识的介入。因此,我们不能人为地割裂这三者,应该综合看待。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言对话教学
在文言文对话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介入、广泛参与,以上精心设计的文言文对话目标及其蕴涵的对话教育理念就会落空。这就要求在文言文对话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去倾听、去提问、去应答、去反思。
倾听是学生参与对话的方式之一,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生命活动。耳朵在倾听,身体在倾听,心灵也在倾听。对于在文言文阅读对话中的对话者来说,首先是要倾听文本,对话者应该沉下心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真、仔细地阅读文言文章,弄明白重点实词、虚词含义,明了特殊的文言句式,了解文化常识,真切理解文章的内涵;和古人展开平等对话,理解古人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站在现代的立场上,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性,加以批判吸收。其次是倾听他人,这主要是倾听教师和其他学生所表达的对文言文章的观点或看法,以及在这些观点或看法背后所渗透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态度情感、动机需求等。最后,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别人发言的时候,倾听者应做到关注、尊重、理解和体验。只有有效地倾听,才能作出恰当的回应,才能调动学习热情和兴趣。
提问是学生参与文言文对话最为直接的方式,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勤于提问。要激发学生向文本提问、向同学提问,更要向老师提问。教师要指导学生会提中心问题、疑难问题,而当学生遇到以上问题的时候,要指导学生首先问自己,和自己展开对话,独立思考问题,力争能够自行解决问题;其次问教材和工具书;再次问同学、老师和家长等,以便顺利解决问题。
在文言对话过程中,学生做出的回应不仅可以让教师或其他同学可以直接感受到他们提出的问题受到关注,而且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完善、修正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文言文的对话教学正是在对话者——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地提问与回应中实现的,从问题到回应,再产生新的问题,再形成新的回应,如此以至逼近真理。回应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直接表达观点之外,其他身体语言如点头、微笑、凝视甚至沉默,也不啻于一种积极的回应方式。
如在《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有这样的师生对话:
生:梁惠王是不是很苦恼啊?
师:是啊,梁惠王有很严重的心理疾病,他心理失衡了。大家认为他哪里失衡了?
生:他对于国家尽心了,人口却不增多。邻国的国王没有他尽心,可是,邻国的人口不减少。他心里不平衡。
师:那么,他所谓的尽心,具体内容是指什么呢?
生:是指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他就把那里的人迁移到黄河以东,把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师:那么,邻国的国王是怎么做的?想一想。
生:邻国的国王比不上他用心,那就是不管老百姓的死活,遇到饥荒,不移民,不移粟,或者少移民,少移粟。
这样,在师生对“梁惠王为什么苦恼?”这个问题的持续关注中,文言文对话教学才得以顺利进行,同时调动了学生对文言文本阅读和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反思与前三者不同,它是学生参与对话的一种隐性的方式。在文言对话教学中,学生的反思是一种基于文言对话的反思,即学生是站在一个对话者的立场进行的反思。反思可以分为:文言对话前反思,主要是反思自己的文言文对话准备情况,如可以反思“我是不是充分了解了作者和时代背景?”“我是不是充分预习了文章并和作者展开了对话?”等;文言文对话中反思,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参与文言文对话的内容与方式的反省意识上。如“我是否清楚地表达了自己对文言文的观点?”“怎样有效地表达文言文的这一观点才是可接受的?”等;文言文对话后反思,要体现对自身参与文言文对话的过程和结果的审视,如“是否与他人发生了真正的文言文对话?”,“获得了哪些文言文的知识与技能?”等。
3.优化文言对话教学中的诵读和背诵
在文言对话教学中,诵读和背诵优秀的文言文章,表面上看似乎只是积累了一些语言材料,实际上,它们既是古人的生活经验材料,也是思想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学生的大脑,组合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感经验之中,就会成为其终身的营养,成为学生的精神世界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一旦被激活,就将产生综合的效应。方智范先生认为,诵读的方法,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强化和延长对文本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一旦能做到心、口相应,背诵只是其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结果。[6]
一般来讲,文言文对话教学中的诵读和背诵,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读准文言字音。把字音读准确,这是诵读的起码要求。在文言文中,有很多生僻字和异读字,要流畅地诵读文言文首先就要扫除这些字音上的障碍。在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充分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把生僻字和异读字的读音拼写在课文里,以利于学生的诵读。在给这些生僻字和异读字注好音后,安排学生放声诵读课文一到两遍,声音响亮,咬准字音,做到不错读、不多读、不漏读,达到较为顺畅的程度。当然,也可通过教师范读或者听名家诵读录音为学生矫正错误的读音。
(2)读出文章的节奏和语气。我们现在一般读者读到的古书或者文言文都不需要断句了,即使是这样,还存在着句内停顿的问题,如果句内停顿不当,句意会错误,节奏也会走样。有些文言文具有骈散相间的特点,部分段落或者全篇多用对仗或铺排,还讲究押韵,讲究词藻,这样的文章本身节奏整齐,音韵铿锵。诵读这样的课文,就要依照对仗或者铺排的内部结构读出节奏和抑扬顿挫的效果。有些文章不一定对仗或者构成排比,但因各句字数相近、句式整齐,也具有内在的节奏,如:“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志》)
除了读准节奏外,还要注意文章的语气,要注意文言虚词在传达不同语气中的作用,词的感情色彩和句式的选择,修辞手法的作用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匠心,文章的佳妙,同时,还会把诵读视为一种乐趣。
(3)读懂文意。要读懂文章的意思,还要在字词上下工夫。学生一边读一边自己讲解课文内容,逐字逐句地读,逐字逐句地讲。如果遇到讲不通的地方,就要查看注释或者查阅工具书。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还不能懂的文句,学生可以向老师质疑,也可与同学商讨,最终将文章意思读懂。在逐字逐句弄明白课文后,再回过头来放声朗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意思。
(4)读出文言文的文脉、意蕴。每篇文章都有它的思想脉络,叙述性的文章有叙事的脉络,说理的文章有分析论证的脉络,抒情的文章有情感的脉络。有些文章有“文眼”,有些文章有中心句,作者行文时就围绕着这些“文眼”和中心句展开,我们把握住了这些“文眼”或中心句就能把握文章的脉络,进而把握作者的主旨体悟文章的意蕴。这一环节的诵读以跳读为主,教师往往以一个核心的问题引导学生一边思考一边跳读,逐步牵出文章的脉络。
4.加强文言对话教学中的质疑和探究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7]在文言的对话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疑问,就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一般来说,文言对话教学中的质疑和探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在质疑中提出问题,进行有意义的问题探究。在文言对话教学中,问题的产生来自于学生个体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交锋之际,问题意识诞生于学生个体的文本阅读过程之中,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问题转化为“怎么样”,“谁来解决”,这种改变能把学生导向科学探究,使学生体会到丰富有趣的探究结果。
(2)抓住重点、难点,选择最佳突破口解决问题。在文言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寻找并抓住课文中的文眼、中心句、关键句,特别是所学课文与一般文章写作常规不同之处或所学课文的看似“自相矛盾”的地方,以此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立意构思和表达技巧,再进一步鉴赏和评价作品的“情”和“美”,“理”和“趣”。如有教师在讲《失街亭》时,他先让学生预习课文练习中所附录的两则史料,说明诸葛亮在初出祁山时是节节胜利,威震魏国上下。然而,就在这样的形势下,却出现了下述情况:一是正在诸葛亮节节胜利的时候,出现了失街亭的严重情况,形势急转直下,反胜为败,这是为什么?二是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用将把守事关大局的险要关口——街亭时,为什么任用马谡,结果招致了失败?这两个问题既重要又确实令人费解,既具有趣味性又具有启发性,因而也就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形成他们心理上的极大探究热情。还比如说对于关键词句的探究,古代作家都喜欢并善于锤炼语言。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以关键词句的探究为突破口来把握作者的立意构思和表达技巧等,这样步步推进,层层深究,既教给了学生鉴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方法,又能够养成学生锤炼语言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3)调动学生的积累体验,挖掘文言文中的情感因素。文言文对话教学中的质疑探究,其中目标之一就是要挖掘文言文中的情感因素,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关怀的精神。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无尽的熏陶和感染。要挖掘文言对话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就要善于调动学生经验,寻找文章内容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并通过师生共同探究,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4)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文言对话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求异、多思,训练他们形成敏锐的思考能力,从而增长他们善思和会问的本领和对问题的个性化解答。如教师采用逆向思维法,引导学生对一些事物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相反方向去进行思考。如《鸿门宴》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鸿门宴上项羽杀死了刘邦,情况会怎样?”来激发学生智慧。
在与文言文的阅读对话时,由于时间距离会造成视界的差异,所以,在文言文的阅读对话时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读者应该具有历史的眼光,用一种了解、同情的态度对待古代作家在作品中表现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情感取向、思维方式等,以及他们在那个时代看待自然、人生、社会乃至宇宙万象的历史合理性,只有当我们有了这种“历史之同情”,才不会用今人的标准去苛求古人,以现实的需求曲解历史,才谈得上正确认识文言文的内容价值,吸收其合理内核,“从中汲取民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