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营体经营的组织形式和连锁经营形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连锁经营论文,组织形式论文,形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营体一般的经济分析
连锁经营是一种经营的组织形式,但它不是经营个体的组织形式,而是经营群体的组织形式。
任何经营的组织形式都体现着所有制的利益和要求。所有制是财产关系(首先而且根本的是生产资料占有的关系),是人们对财产占有、支配和利用中所发生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的总和。
所有制的利益要求通过所有者的权力提出来。所有者的利益要求首先决定性地表现为所有权。所有权具体化为占有权、支配权和利益的处分权。支配权是对所有的财产可以按照所有者的意志任意处理。如使用、用置、毁坏、转送、出卖、租赁等。从所有者的利益出发,主要是自行使用,不行才是租赁给他人使用,再不行才卖给他人使用。所谓使用,就是利用这些财物作为资金,作为生产或经营的要素,进行经营,自行使用的可以直接经营,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委托经营,所有权与经营权有条件分开。租赁则是有保有所有权,出让经营权;出卖则是转让所有权,从而也就没有经营权。然而所有者的利益只有当这些财物被投入现实的经济过程中被使用、被经营,取得经济效益才有保证,所以所有者利益要求虽然通过所有权表现出来,但终究要通过经济过程——经营才能体现,通过经营取得经济效益的分配才能实现。
既然所有制的体现离不开经营,这就需要在经济过程中组成各种从事直接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独立经营的人或组织。这就提出所有者如何组织经营体的问题,即如何投资以组成经营体、经营体如何组织和采取何种具体的组织形式。
①对经营体投资的形式
经营体的规模大小,组织结构复杂程度,物质水平的高低不同,所有者的经济力量和性质(所有制形式)也不同,对经营体的组织在投资关系上也就不同:首先是独资和集资之分;其次是集资中有两合(合资制)、合伙制、股份制、合作制之分;再次是派生的和混合的投资,如合营、参股、股份使用制等。按投资关系来分的经营的组成方式不是经营体的组织形式,而是经营体有关的所有者确立关系的方式,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当然,股份制和合作制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
②经营体产权的组织形式
组成经营体只是解决所有者的财富得以进行经济过程参加运转,以图获得经济利益,但经营要能正常运转,还得明确所有者与经营体之间的产权关系。那就是:(a)经营体除非盈利性的以外, 在盈利性中依与市场结合的密切程度分出自然人和法人。(b)从法人组织中发展了企业(c)从企业中又发展了公司(D)从股份制公司中分出无限公司、两合公司和有限责任制公司,从有限责任制公司中又分出合股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股份有限公司)。(e)从股份公司中又发展了上市公司。上述不同层次产权关系形式的确定,使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得以适应不同的经营规模和市场关系而在经营体的组织中得以相应地体现。所以产权是所有权在市场关系中的体现。经营规模越大,市场关系越发达,经营体的独立性就越强,它对法人财产的占有权、支配权、特别是其中的使用权越大。所有者对经营体的财产责任和经营体对外的财产责任越明确,经营体作为社会生产力组成的分子就越能适应复杂的市场环境,明晰的产权使经营体的破产不致牵连有限责任以外的其他财产乃至同一所有者投资的其他经营体,因而保护了社会生产力。
③经营体经营的组织形式
为要体现所有者的利益要求,适应不同的市场环境和条件,特别是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和购买力状况,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竞争与垄断以及物质技术的提高,总得采取相应的经营体的经营的形式,以便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主要的又是市场的需要),在竞争中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是历史条件所制,不同的经营的组织形式的出现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经营体经营的组织形式史的分析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低。那时的经营的是以血缘关系,内部自然分工的共同体为组织形式,即氏族公社或部落。奴隶社会的生产力也很低,那时的经营体是奴隶主独有的庄园,由农业奴隶、手工业奴隶和商业奴隶从事专业化劳动。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有所发展。那时的经营体先有农奴主庄园,后有地主庄园,相应的有部分独立的农奴家庭到基本独立的农民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体);官办的和民办的手工作坊、矿冶组织;商人资本独资的经营体以贩运贸易为主,但已有行商坐贾之分。
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生产力和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地主庄园向商品性农场转化;农民家庭商品化,分化出富农的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经营体;独立手工业小作坊中分化出手工业工场;商人资本除一部分发展商人雇主制外,货币经营分离出来,以钱庄、票号等形式出现。商品经营中开始有内外贸之分,有批发和零售之分,有混合经营和专业化经营之分,商业发达城市还出现较大型的专业化商号。在中国还有代购、代销兼代储、代运的货栈。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时,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达,经营体在农业中主要是农场(资本农大农场为主干)在工业中主要是工厂。在商品流通中重点发展对外贸易和批发贸易的商行,但零售贸易仍以杂货店和专业店为主。在货币流通中则大量发展了银行,成为信贷制度的中坚力量。流通服务组织中保险广泛出现。
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过渡垄断阶段以后,发达的生产力和商品经济进入现代化阶段。经营体的组织形式向现代化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大工厂、大贸易商行公司化。金融业的信托公司和批发业的生产销售公司以及居间业的代理行大量出现,仓储公司、包装公司、广告公司也从批发业中分离出来。零售贸易也开始现代化、规模经营变革的进程,突出表现为十九世纪下半叶出现了百货商店和邮购公司,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现了超级市场。但是在垄断的条件下,经营体的组织形式的现代化规模经营已不是单体为限,必然要走向群体。竞争使资本集中,走向垄断,不仅要求单体扩大规模,而且要求群体在业务上联合乃至资本上结合成为统一体。这样,在生产部门中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垄断组织,从销售上联合以瓜分市场的卡特尔到联合起来同时垄断原料资源的新迪加,再进而在产供销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部门垄断的托拉斯乃至跨部门的康采恩(企业集团)。而在流通部门中,不仅有大银行体系对金融的垄断,而且在零售领域中有众多同类商店连结在一起组成统一经营的群体组织系统——连锁经营的统一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技术革命使世界进入信息时代,经济发达国家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经济在高度商品化、社会化的基础上按现代市场经济方式运行。经营体中群体组织形式康采恩高度发展,出现了许多跨部门、跨地区乃至于跨国的企业集团(跨国公司)。在流通领域中日本和韩国发展了综合商社,这是以金融资本为后盾,兼有商业(主要是进出口和国内批发贸易)和代理商性质,能够控制大量中小生产企业的垄断组织,而在各经济发达的国家还引发了零售贸易新的大变革,即现代化的集体组织形式除了原来的(如百货、邮购公司、超级市场等,它们之中有些经营规模大大扩大,发展成大百货公司、大超级市场)以外,还大量涌现出各种新的现代化单体组织形式(如方便店、专卖店、精品店、购物中心等),并且在此基础上还把传统的连锁经营这种群体的组织形式发展成扩及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的现代化的连锁经营新的形式。另外,适应商品期货贸易的发展,出现了大批商品期货的经纪公司,而在金融业中,适应证券交易的发展,也出现了大批证券经纪公司和基金组织。
三、连锁经营群体组织产生原因的分析
先就第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会选择连锁经营这种经营群体统一经营的组织形式呢?这是因为十九世纪下半叶主客观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1)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出现了以电力为动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2)经济已经实现商品化、社会化, 已经全面地按照发达的商品经济的运行方式——市场经济来组织社会经济。(3)居民收入普遍货币化和消费普遍商品化,对零售市场的依赖已经达到须庚不可分离的决定性地步。(4)经济发达国家的群众购买力明显提高, 可自由支配的货币收入比重增大,使购买力主要部分从集市和流动摊贩转到固定零售商业网,新增购买力越来越多地投向新的、档次高些的商品,即在满足生活必需品以后有多余的定购买力投向发展性的乃至享受性的商品。群众日益不能满足于靠传统的零售商业组织形式,诸如杂货店之类来组织商品供应。(5)信用制度已经形成, 强大银行信用可以作为零售商业变革的后盾,消费信用已经成为群众生活周转的必然要素,可以预支购买力。(6)竞争在零售市场上已经普遍, 经营者之间的较量已经不满足于具体手段和方法,如商品的品种、质量、价格和服务等,而且要重视经营体的规模、水平、组织能力乃至组织化程度。(7)垄断资本已经支配整个社会经济总体,已经完成对工业、交通运输、金融、对外贸易和批发等领域的占领,开始转向零售和农业等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的领域,大资本的投入要求有适合大规模投资的经营体的组织形式。总之,无论客观环境和所有者的主观条件,都要求有新式的适合于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的零售商业的组织形式。
应运而生的首先而且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百货商店和作为补充形式的邮购公司。这两种是经营单体的组织形式、百货商店的特点是设在人口众多、集中、购买力高的城镇闹市区;有大的商业建筑,资金雄厚、经营规模大、范围广、品种齐全,能大量采购外地、国内乃至国外的商品,不断地在当地率先介绍和推出新品种、档次高的品种供顾客选择,大量吸收新增购买力;在经营上有严密的内部分工,明确的制度,保证质量、陈列商品,提供方便和服务。至于邮购公司特点则是利用邮政的方便实行函购,变当地购买为异地购买,从空间上延长了消费者购买距离,客观上提高了选购的自由度,扩大了零售的规模,减免了到外地去设置分支机构的数目,节省了设点、机构办公、销售人员工资和储存费用。
但是,无论是百货商店抑或是邮购公司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群众购买力提高和垄断资本进一步扩张的需要。百货商店的缺点是地处闹市区,离群众居住区远,交通拥挤,购物不便,而商店的房租、地价高,许多费用开支大,影响价格的降低和商业利润的提高,邮购的缺点是商店不与顾客直接见面,必须依告通讯,邮购商品范围狭窄,条件较苛刻,如不易腐坏,便于邮寄、价格稳定,不必讨价还价;邮购过程要有安全保证,登录档案要齐全,便于查询;广告、包装、邮寄、递送费用大。这就在客观上要求突破经营体单体组织形式的局限,从群体组织形式入手,寻找新的出路,那就是连锁统一经营组织系统。它在不妨碍百货商店等新的单体组织形式发展的条件下,把群体组织起来,提高其组织化程度,一方面空间布局要适当分散,避免过于集中,要能够贴近群众,与顾客直接见面,联系更多的消费者;另一方面又能顾及群众新的、较高档次的需要,又能进行组合、复制、分蘖、控制。这是因为连锁经营把众多的、同类的、分散于各处、各地的经营连结在一起,统一经营,把外部批发转为内部批发为主,把经营要素适当集中,统分结合,既能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能力和服务质量,又能适应居民购买力中的决定部分即群众购买力增长的需要,降低费用和价格,形成竞争的优势,符合垄断资本扩张的要求。所以有了百货商店和邮购公司的同时,还需要选择连锁经营这种经营体的群体组织形式。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连锁经营现代化的分析
再就第二个问题来说,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原有的连锁经营要进行现代化改革呢?(1)生产力高度发达, 由于出现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信息革命,加之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使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2)高度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使社会经济得以实行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3)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工资水平很高, 群众购买力的力量更强大。特别是劳动结构优化,白领职工比重增加,兰领职工比重减少,白领中高知识分子比重增加,一般知识分子比重减少,工资水平因此发生重大变化。(4)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社会分工的深入,群众购买力的提高,使得第三产业得以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大大地加速发展,扩大了比重,首先是商业,其次是饮食业和生活服务业。(5)信用制度高度发达, 不仅金融资本力量空前强大,股票和证券成为资本集中的重要工具,而且消费信用渗入了广大群众经济生活许多方面,形式也多样化,从分期付款到消费开支货款乃至信用卡消费,大大地预支了购买力。(6)国内外经济沟通日广, 出现了明显的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倾向,国际垄断资本日益居于支配地位,渗入许多国家的经济领域,包括商业(尤其是零售业),饮食业和服务业。(7)垄断资本在各部门支配的加强,出现了许多产供销、 农工商一体化综合经营的经济组织和跨国公司。(8)零售贸易中的现代化经营单体的组织形式规模扩大,水平提高(如不少百货商业发展成有限股份的百货公司),新的组织形式也不断涌现。如方便店、专营店、精品店、购物中心等。(9)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高新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营管理经验有可能武装大规模的经营体的组织系统,使之在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经营管理轨道上运行。为此,连锁经营的现代化改造是历史的必然,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垄断资本强化其对国内乃至国际经济支配地位的必然选择。
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连锁经营起了革命性的飞跃。它的现代化具有如下的特征:(1)资本高度集中,经营规模空前宏大;(2)高度社会化,不仅业务关系覆盖面极广,而且资金来源和运用高度信用化和股份化(股份公司组织、控股、参股极普遍);(3)系统内部分工发达,大大减少市场交易费用,组织化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要素而起作用(有采购系统、分区管理的地区分部、大量的直属工厂、配送中心系统——转送、发货、生鲜食品加工和处理等);(4)重视现代化人才的吸收、培育、发掘、任用和配置,充分发挥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作用;(5)广泛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来进行组织、经营管理、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费用(从组织联系到市场行情分析和研究,商流和物流、财务管理都力求信息化、自动化);(6)重视名牌、商号、 商誉的创造、保持和发扬(如英国伦敦马狮百货集团的“圣米高”世界名牌,“麦当劳”商号等)。(7)统一经营中广泛推行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利于保证经营质量和组织的分离,垄断资本的扩张;(8)跨越部门和地区界限,不仅商业,而且饮食业、服务业也广泛发展连锁经营,各部门都有许多大约集团发展成国际性的连锁经营组织(如英国的西尔斯,罗巴克公司、卡尔—马特百货公司、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英国的马狮百货公司、美国的富夫伟超级市场公司、麦当劳、假日饭店公司、喜来登饭店集团等)。
五、连锁经营三种形式的分析
再就第三个问题来说,连锁经营有正规连锁、自由连锁和特许连锁三种,它们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应该怎样选择呢?正规连锁是由同一资本在总部之下设置多个业务内容同一的支店,在总部统一领导下进行统一经营;自由连锁是由一个大的主导企业为总部,或者许多加盟店共同投资建立总部,由总部指导业务内容同一的各加盟店进行统一经营;特许连锁是由一个拥有经营和技术优势的核心企业为总部,以特定的契约关系把自己开发的商品、服务和经营系统(包括经营中已经开发的市场、技术、商标、商号等)授权与加盟店,各加盟店在契约允许的范围内,在总部的约束和指导下进行统一经营。显然,这三者虽然是统一经营,但结合的程度不同,正规连锁是紧密的,从业务到资本同一;自由连锁松散的,主要是进货、促销、广告共同行动,其他各加盟店独立自主;特许连锁是半紧密的,主要是垄断性企业依仗自己的优势作为特权控制加盟店在自己的约束下按统一的要求进行经营。上述三类连锁经营形式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正规连锁兴起最早,上世纪后半叶垄断资本向零售领域延伸和扩张,建立分支机构,同类型不断地复制和蔓延;自由连锁起因于本世纪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商业中小批发和独立小零售商店为谋求自身的生存,反抗垄断资本压迫而采取批零结合或零零联合的连锁经营;特许连锁的飞速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原因是现代市场经济发达,技术信息、知识和关系等无形资产,成为与资金一起作为垄断资本对外扩张,强化控制的有力工具。可见这三种形式是经济发展的历史产物,不是进行体制改革任意可加利用的工具。对那种形式的利用都要有条件地选择。
依据上述多层次的分析,我以为:在发展连锁经营时,必须认真严肃对待:(1)不能片面从体制改革需要出发, 而要从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2)不能把连锁经营作为经营体基本的乃至唯一的形式, 必须在发展单体组织形式基础上来发展群体组织形式,必须与其他群体组织形式相配合来协调地发展连锁经营。(3)连锁经营不应拘泥于商业, 同时要顾及饮食业和服务业,但现时的条件毕竟要以商业的连锁经营为主。(4)在连锁经营发展水平上,现时恐怕要以传统连锁为主, 因为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发展状况又不平衡,现代化程度很低,特别是资金不足,电子化和标准化也要大量投入,现代连锁经营只能有限度地进行。(5)在三种连锁经营中现时恐怕要以正规连锁为主, 因为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建设阶段过程中,竞争环境尚未形成,行政垄断倾向还很重,经过竞争而形成的经济垄断尚不多,不存在为反抗垄断势力压迫而联合起来组织自由连锁的要求。自由连锁救不了小型商业,它们的出路在于改变所有制,转为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或个体所有。至于特许连锁,我国固然有些企业拥有某些技术或经营优势(主要是饮业、食品业、医药业等),但许多企业无形资产未评估,技术和经营优势不明显,法制又不健全,推行起来困难得多。
当然,连锁经营要发展,在客观上要依靠广大群众购买力的提高和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法制建设,主观上要避免一哄而起,过多地追求某些不切实际的、需要大量投资的统一,如门面外观装饰和形象的豪华的统一。
标签:连锁经营论文; 购买力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商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