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职工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总书记十五大报告强调:“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尊师重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 〕这就为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时代内容,同时,“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也对高校培养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高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三育人”工作,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是摆在高校领导班子和党务工作者面前迫切而又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
要做好“三育人”,首先必须着眼于抓好高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早在七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就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2〕可见,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应树立强烈的育人意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一切应围绕育人为出发点。高校的教师仅仅能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应该对学生的成才全面负责,学校的党员、干部、教师、职工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都有着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且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不成熟,上层建筑不完善;社会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同时还存在着资本主义因素;这些社会的兼容性,也必然会反应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上来,道德趋向呈现多元化,使得我们的教职工在实际工作中有了更多的难题,同时,这种意识观念的兼容性也悄悄地影响着我们教职工,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工作态度上都发生了变化,更为复杂的是经济体制的转轨,给我们党务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是教职工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发展市场经济必然促使商品生产者追求各自的物质利益,实现更多的利润,也就是说,人们的利己心得到膨胀,一些教职工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扭曲。出现了一味追求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消极现象。有个别干部不服从组织安排,不愿意在无实权或无“油水”的部门工作,有的接受任务时,讲价钱,要补贴;有的甚至利用职权便利,谋取私利;占用学校的公共财产。在学生入党、分配上收受礼物;讲奉献的人少了,而说实惠的人多了。
二是部分教师不注意本职工作,热衷于兼职、炒股票,造成“教书、育人”严重脱节。 身处经济特区,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厦门高校教职工中兼职、兼课、炒股票的现象还较严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教职工如果在不耽误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利用正当的手段,增加点个人收入,改善一下家庭生活,也是无可非议的,但一定要注意主次关系。有的教师一心只图外面多兼课,报酬高,就不愿多承担校内安排的课程,而且,个别教师对校内的课不讲求质量,而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兼职、兼课、炒股票上;如此种种现象,严重损害了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是部分干部、职工淡忘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 当前多数教职工默默无闻地献出自己的光和热,时刻牢记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宗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绝大多数教职工热爱社会主义,勤勤恳恳地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为民族,为国家,为无产阶级立了很大功劳。”〔 3〕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轨,出现了以个人利益实现最大化为价值标准的新的人生观,表现为浓厚的功利性的一面,由此产生的思潮,认为:为人民服务“过时”,讲奉献“吃亏”,讲觉悟不如讲“实惠”。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占一些便宜。表现在工作中和交际中的利用性和极强的功利性。把本来应该提供的无偿变为有偿服务,有的党员、干部将权与钱等同起来,千方百计谋取职务,并将职权视为己有,滥用职权,不为教师学生办实事。教师找他们办公事,还需讲情面,讲价钱,深深地刺伤了许多教师的心,打击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背离了高校行政工作服务于教学的根本宗旨,极大地损害了高校育人工作者的形象。
四是部分教职工政治意识仍淡薄。 目前,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特别是又地处经济特区,讲求“经济效益”现象严重;认为政治、理论空洞、虚假,无关紧要,理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是额外负担,致使有些部门政治学习也与经济挂钩,以保证理论学习的次数和人数。尽管如此,政治学习的效果也不会令人满意,遇事不讲政治的现象比较普遍。
针对以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领导班子和党务工作者要有明确的认识,一定要看到抓好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遇。首先,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形成贡献全部力量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国家尊严为最大耻辱的时代风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4〕同时,我们知道, 高校教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状况,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标尺。因此,要确实注意到教职工中存在的问题,按十五报告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三育人”制度和政策,做到有的放矢,使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上一新台阶。
第一,加强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 这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针对当前受市场经济冲击而引发的不良现象,高校党委要认真改进和加强新形势下教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加强党员教职工的党性教育,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五大精神,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广大师生员工,使广大师生员工进一步增强在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江总书记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报告中指出:坚强的领导集体必须是“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坚强领导集体。”(第13页)因此,对高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应树立以焦裕禄、孔繁森同志为榜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在身边的、具体的实事小事上,把为学校教学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一致起来。要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说实话,做实事,收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弄虚作假;要强化廉洁自律意识,抵制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同时,结合用党员带动群众,就一些“政治意识淡薄”的教职工,加强政治教育,充实理论学习内容,生动化、形象化,使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教职工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的政治态度,牢固的政治信念。
第二,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十五大报告指出:“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因此,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如何更好地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建设一支跨世纪的优秀教师队伍,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是要大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谁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谁就拥有在新世纪建设一流大学的主动权,谁就拥有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才的优势。研究表明,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大学培养,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教师支撑。为此,我们必须站在跨世纪的历史高度,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一代又一代‘四有’公民”的宏伟目标出发,切实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明确教书做学问是一种伟大的事业,而非仅仅为谋生手段;是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而非仅仅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更好地将“教书育人”工作做好,并将这接力棒接下去,传下去。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另一方面是必须加强教师的思想素质建设。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教师的道德面貌将直接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而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要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就要以《教师法》、《教育法》为准则,树立神圣的责任心,自觉履行教师义务,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寓育人于教学之中,而不能片面地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政工干部或党务工作者的事。此外,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制定教师的道德规范。教师道德规范是教师的法规、准则和行业纪律。当前,对于制定教师规范还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教师是自由劳动者,如果他们的工作、活动、言论还要有个规范,就等于限制了他们的自由,会影响他们的业务发展。其实不然,自由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才能得以实现;假设自由不受限定的话,那社会将会出现难以想象的混乱局面。因此,教师的道德规范制定对保障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术思想的活跃,保证高校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进一步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如今的大学生生在“拔乱反正”时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又受到前所未有的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他们的自身素质很容易受到社会大环境、学校和家庭的影响,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一直困扰着中国普教系统。学生能否上大学,上什么样的大学,往往是由高考分数一锤定音,学校的声誉高低也是由升学率决定的。这就造成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观念上的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应试教育的苦果,导致了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先天不足,面对眼前这样的大学生,就必须有一支稳定的、素质较高的、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精干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坚持“三选一调整”原则,所谓“三选”:就是从优秀毕业生中选留;从适合做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优秀专业教师中选聘;从适合并有志于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和管理干部中选调。“一调整”就是把那些水平比较低,能力、责任心和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的同志,及时调整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有了这样的政工干部队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有了保障,就更能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进一步完善教职工的素质建设,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第四,加强教育管理规范化。 加强教育管理规范化的重点就是做好和完善“三制”政策,即实行学生“三制”:学分制、淘汰制、滚动竞争制,以形成良好的学风;教师“三制”:聘任制、考评制、奖惩制,以推进教学改革;干部“三制”: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制、奖惩制,以推进内部机制改革。确实按“三制”的要求来抓好教育管理工作,使其有规可循,有章可依,真正做到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使教职工更好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平等意识、进取意识、效益意识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观念,指导和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营造出更好的校风、学风,才能使高校真正成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一代又一代的“四有”接班人。
注释:
〔1〕摘自江总书记十五大报告第七部分。
〔2〕〔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08、109页,人民出版社。
〔4 〕原文摘自《中国跨世纪发展的行动纲领——学习十五大文件》第147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