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学目标的解读与超越--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_后现代主义论文

成人教学目标的解读与超越--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_后现代主义论文

成人教学目标的诠释与超越——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现代主义论文,现代主义论文,教学目标论文,成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一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广为流传的社会思潮,后现代主义将矛头直接指向科学启蒙时代以来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的现代主义,志在完全解构或消解现代主义的同一性、唯理性和必然性。当下,后现代主义已经渗透到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并与现代主义教育学发生激烈“碰撞”。在这关系到教育学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口,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将作出何种命运的抉择?我们认为,本真意义上的教育既不是一种现代主义教育,也不是一种后现代主义教育,而是在现代主义教育与后现代主义教育之间。当然,我们所说的“在现代主义教育与后现代主义教育之间”并不是一种回避矛盾、恐惧极端的调和主义,也不是一种胆小怕事、无可奈何的折衷主义,而是一种居间引发、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本文仅就成人教学的目标问题作一些宏观诠释,以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成人教学目标观。

一、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

现代主义成人教学的目标是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推广、延伸而来的。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是一种“全人”式的教育目的观。所谓“全人”,即是理想的人,是摆脱了宗教迷信并具有理性和自主性的人,亦即自身命运和外部世界的唯一主宰者。培养这种“全人”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是教育的最基本目的。这种教育目的观反映在成人教学活动中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就已经预先设定了某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结束,成人学员就能在德、智、体等诸方面达成这一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一结束,成人学员就能达到一种完美状态,而且每个成人学员都能够、都应该达到这一完美状态。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包括新行为主义程序教学在内的行为主义成人教学观。在这种教学观看来,成人教学的目标就是一系列明确的外显行为,成人教学提供特定的刺激,引导成人学员作出特定的反应,最终促使成人学员某种特定行为的养成。从本质上说,这种成人教学观将整个成人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完全可以控制的过程,教师和成人学员只要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即去按部就班、按图索骥,最终就一定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全人”教学目标提出了质疑,认为“全人”的概念是一种宏大的系统化设计,把成人学员培养成“全人”不仅不可能而且是危险的,那种完全沉醉于培养“全人”的教学目的观必然导致两种相继的不良后果:一是逼迫成人学员在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千方百计扮演“完美”的角色;二是引发成人学员剧烈的内心矛盾和痛苦,使其无法与教师或他人实现真正的交流和沟通,这也是诸多社会成员离群索居、无所适从、行为怪异、暴力丛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打破了现代主义“全人”式教学目标的“神话”的同时,后现代主义确立了自己另类的成人教学目标,即成人学员的片面发展。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每位成人学员的个性都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根本不存在千篇一律、完美无缺的人性,因此就不可能也没必要去强求成人学员的全面发展,而只能以成人学员的片面发展作为成人教学的根本目的。进而言之,成人教学目标应从优势文化决定论中解放出来,充分肯定成人学员的个人经验及其所代表的特殊文化,把成人学员培养成片面发展的人,即具有自身生活特殊性和优势文化批判能力的公民。

我们目前的成人教学由于受“全人”教育目的观的影响,长期以来一味强调教学目标的“全人”性,而置成人学员的个性培养于不顾,即使将成人学员的个性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之中,那也仅仅是强调个性服从共性、差异服从同一。毫无疑问,这种成人教学目标必将导致学员个性的泯灭和创造性的丧失。后现代主义虽然指出了现代主义成人教学目的观的致命缺陷,但我们所主张或倡导的却不是作为现代主义成人教学目标对立面的后现代主义成人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我们所欲确立的成人教学目标既不是现代主义者所说的全面发展,也不是后现代主义者所说的片面发展,而是着眼于成人学员现实生存的总体性发展,即把成人学员培养成具有总体性的人。因为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都不是成人学员本真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全面发展指涉的只是关于成人学员素质规格的一种抽象的同一性;片面发展指涉的只是关于成人学员素质规格的一种抽象的他异性;而总体性发展指涉的则是关于成人学员素质规格的一种现实而具体的生存本性。成人学员的总体性是本源的、第一性的,而成人学员的同一性、他异性则是后继的、第二性的,换言之,成人学员的总体性包融着、涵摄着成人学员的同一性、他异性,成人学员的同一性、他异性只能取决于、由出于、派出于成人学员的总体性。马克思为我们刻画的“总体的人”的形象虽然也表现为人的全面发展,但这种全面发展却不是现代主义者所说的全面发展,而是指人成为全面关系的占有者,成为具有全面需要和全面创造力的人。因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像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而这种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正是成人教学目标所要达到的作为成人学员生存本性的总体性。

二、理性与非理性

现代主义的成人教学目标被仅仅定位为培养成人学员的理性,因为成人学员被规定为一个“理性的生物”,理性被规定为成人学员的本质属性。我们认为,理性本来只是成人学员作为人而存在的一种属性,其功能也只是为发挥成人学员的创造才能、促进成人学员的自由发展服务的工具,但当理性在现代主义教学过程中被无限膨胀成为绝对权威并以一种泛逻辑主义的形式出现时,它就成了凌驾于成人学员之上的独断专横的统治者,成了戕害成人学员本能生命、压抑成人学员意欲追求和桎梏成人学员个性创造的精神枷锁。从根本上讲,“人是理性的生物”,是一个关于人道或人性本质的生物学定义。现代主义的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绝大多数关于人的学说都构筑于人的这一生物学定义的前提之下。当然,对成人教育学和成人教学论而言也不例外。但是,关于成人学员的这一生物学定义本身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其中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是,也就是说,预设成人学员为“理性的生物”的最大危险即在于遮蔽了成人学员存在的真正本质,因为在成人学员是“理性的生物”的先验假设下,无论对成人学员的本质作何界定,都不可能真正把握成人学员的本质。

后现代主义对理性主义教育目的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完全的颠倒。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正是理性主义的泛滥才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人类灾难的发生,因此,批判、否弃、解构理性主义而执着于肯定、推崇、确证人的非理性,就成了后现代主义成人教学目的观的基本旨趣。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存在是排斥理性的,存在完全不是一个思辨问题,理性不能指导人的行为,选择是非理性的,人生只能被激情和主观意志所支配,因此,重建非理性的主体并以自由的非理性的个性主体来取代普遍性的绝对理性主体,就成为确立所有人的生存目标及其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目标的唯一选择。尽管一些后现代主义者(如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已经意识到单纯以人的非理性来否定理性容易落入传统二元论模式的陷阱,但其以非理性形式存在的“孤独的个体”并未真正跳出这个圈子,因为他们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这样一种“人是什么”的提问方式。而不管将人看作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这都是对人之本性的人为抽象,都是对人之本性的肆意割裂。

我们目前的成人教学由于受理性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影响,长期以来一味强调教学目标的唯理性,而置成人学员的非理性培养于不顾,即使将成人学员的非理性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之中,那也仅仅是强调非理性对于培养成人学员理性素养的工具价值。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我们当下的成人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基本上没有发现非理性存在的迹象,非智力因素仅是在研究层面昙花一现,而并没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生根发芽。当然,我们在这里要特别加以说明的是,我们反对理性——当然不是完全抛弃理性,我们完全抛弃的是理性的唯一化、齐一化和普泛化——并不意味着肯定非理性,因为非理性只是一个采用与理性相反的方式去把握人性的概念而已,它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形而上学人道主义的窠臼,它与理性一样都不是人的生存本性。那成人教学过程中成人学员的生存本性到底是什么呢?非—理性。我们所谓的非—理性既不是成人学员的理性,也不是作为成人学员理性对立面的非理性,而是指包融着、涵摄着成人学员理性和非理性的生存本性。成人学员的非—理性比理性和非理性都更原始、更基础、更优先,成人学员的理性和非理性都只能取决于、由出于、派生于成人学员的非—理性。其实,单纯的理性或单纯的非理性都不是人的本性,理性与非理性的简单相加(其中还包括两种情况:理性成为非理性的工具;非理性成为理性的工具)亦不是人的本性,非—理性才是人的真实本性。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

现代主义的成人教学目标仅仅指向一种必然性,或表现为对一种必然性的追求,外在于成人学员本身的、以教学文本为承载形式的预先设定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我们将态度、情感、意志、信念等统称为“思想”),就是现代主义成人教学所追逐的一种必然性。在这种必然性目标的范导下,知识、技能和思想成为成人教学过程的第一要素和前提,成为成人教学过程中的唯一决定力量,成人教学过程的所有条件、所有环节和所有关系都在这种必然性目标的统驭下形成和存在,成人教学方式只能成为一种被动接受的灌输式,相应地,成人学员和教师也只能仅仅以这种外在预设的知识、技能和思想为中心,他们的根本任务只能是去弄清教学文本的原意,只能是去“发现”教学文本中所蕴涵的所谓“真理”,而不能也不敢越雷池一步。毋庸置疑,在这种现代主义目标导向的灌输式成人教学过程中,成人学员的存在方式并不是一种本真的存在方式,因为这一教学过程中“无人”,成人学员已被一种极为强大的外在决定力量想当然地抛到了九霄云外,也就是说,成人学员完全丧失了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存在本性,而只能沉沦为外在知识、技能和思想即教学文本的奴隶和附庸。

后现代主义认为成人教学不应以追求教学文本中作为一种必然性存在的知识、技能和思想为最终目标,而应从这种必然性目标中完全撤出并同时转向教学文本中知识、技能和思想的偶然性。这样,教学文本的必然性就从成人教学目标的中心位置彻底隐退了,而这种隐退则恰恰意味着现代主义意义上的文本阐释是不可能的,因为教学文本中作者的意图或教学文本的原意是无法追寻的,甚至连作者本人也不知道自己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即使作者本人作出了关于文本意图的陈述,那这种陈述也不具有决定意义,因为它极可能是某种有意或无意曲解的结果。因此,在作为解释者或读者的成人学员与教学文本的关系问题上,后现代主义者就主张,既然教学文本无所谓原意问题,那对教学文本原意所作出的任何一种唯一正确的真理性解释都是不存在的,教学文本的含义只能随成人学员的不同而不同,只能以成人学员的不同解读为转移,从根本上说,教学文本的含义并无真假之分,并无任何客观内容,它是由成人学员的创造性解释而被建构出来的。由此可见,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体现着成人教学目标必然性的教学文本的权威地位已经被成人学员所取而代之,成人学员可以肆意宰制一切的主体性成为一种新的权威,但这种新权威却必将导致一种偶然性至上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因为这种特许的读者在文本中找到的只是他自己。

我们目前的成人教学目标总体上指向于把握教学文本原意的必然性,即以外在预设的知识、技能和思想为中心,而将成人学员主体性建构所具有的偶然性抛于脑后,即使是强调成人学员的主体性,那这种主体性也仅仅是一种为了再现教学文本原意必然性而存在的主体性。因此我们说,后现代主义的成人教学目标由一种必然性诉求转向一种偶然性诉求确实是成人教育领域中的一场意义极其重大的“哥白尼革命”,因为它将现代主义视域中“无人”的成人教学目标一下子拉回到了成人学员本身。但是,我们同时还要看到,后现代主义的成人教学目标虽然找到了“人”,但成人教学目标中的“人”却是一个绝对抽象的主体的怪物,而不是一个“万物皆备于我”的“无位”的“真人”,也就是说,成人教学中作为主体的成人学员的存在方式并不是一种本真的存在方式,因为它已经以其“超人”的统治者姿态将外在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肢解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因此,我们认为,无论是执着于必然性的现代主义成人教学目标还是执着于偶然性的后现代主义成人教学目标,这种偏执于一端的成人教学目标可以说已经完全背离了孔子等天道思想家所倡导的中庸之道。我们主张成人教学目标的中庸化,但这种中庸化绝不是在现代主义成人教学目标与后现代主义成人教学目标之间“和稀泥”,而是指成人教学目标游刃于、神遇于成人学员内在主体性与外在知识、技能和思想之间,而不偏向于、执着于其中任何一方,同时又不拒绝和抛弃其中任何一方,因为只有采取这种“天人合一”的态度和做法,成人教学才能展现其自身所具有的一切可能性,才能达致其自身所具有的总体性的道(即“周道”)。换言之,成人教学并不以掌握所谓的“真理”为唯一目的,也不以弘扬成人学员的主体性为唯一目的,而只是“一味”地“顺应时势”,在这一“叩其两端”、“察乎两间”的自然进程中,成人学员既掌握了所谓的“真理”又确立了其主体性。唯其如此,成人教学才能达到一种“庄周即是蝴蝶,蝴蝶即是庄周”也就是“成人学员即是知识、技能和思想,知识、技能和思想即是成人学员”的“天人合一”境界。

标签:;  ;  ;  ;  

成人教学目标的解读与超越--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_后现代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