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旅游业的发展与合作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旅游业论文,前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亚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1.旅游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东亚国家纷纷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一些国家还提出了“旅游立国”的口号,把旅游业提升到与对外贸易同样重要的高度。东亚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上升。
中国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猛,已跻身世界旅游大国之列。尤其是九一一事件之后,世界旅游市场普遍不景气,而中国旅游市场却一枝独秀。2002年中国在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方面均跃居世界第五位(注:国家旅游局:《旅游统计年鉴200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出境游的人数也迅速增长。2002年,中国公民仅赴亚洲各国(地区)旅游的总人数就达1420万人次,中国已经成为亚洲地区快速成长的重要客源输出国。在中国公民前十大出国旅游目的地中,东盟及日韩占据一半。
日本是旅游业较发达的国家和重要的旅游客源输出国。每年赴海外旅游人数达1640万人次。日本最近以“2010年实现入境旅游倍增计划”和“观光立国战略”为依据,制定了诸多相关的旅游政策和措施。长期以来,日本面临着出多人少出入境人数严重不对称的尴尬局面。这一方面是由于日本物价消费水平居世界前列,让游客望而生畏,另一方面也有政府的某些政策限制,如对亚洲国家的旅游签证要求条件较为苛刻。针对入境游存在的问题与现状,日本国土交通省制订了《迎接21世纪计划》,日本国际观光振兴会提出以国与国之间为单位的“旅行交流”计划,促进日本旅游业的真正国际化。
韩国旅游业也较发达。韩国早在1967年就颁布了《旅游事业振兴法》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70年代以来,韩国旅游业发展迅速。2001年韩国旅游收入达到了637.32亿美元。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韩国政府还制定了《21世纪旅游展望》,对韩国未来的旅游发展勾画出了蓝图,提出了四个目标:(1)成为东北亚旅游业中心;(2)成为吸引旅游投资的主要国家;(3)成为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最佳旅游目的地;(4)通过国家的参与提升韩国作为文化旅游大国的形象。
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从60年代开始,东盟各国政府对旅游业就进行了大量投资。东盟各国十分重视多层次的旅游合作。东盟成立了“东盟旅游协会”、“东南亚贸易、投资和旅游中心”等组织以及东盟旅游情报中心。东盟的旅游合作主要表现在定期召开旅游大会、联合举办“东盟旅游年”活动、联合开发“金三角”地区、联合开展海艇旅游等。此外,东盟各国参加了东亚旅行协会、东方航空公司协会、太平洋亚洲旅行协会和世界旅游组织。东盟内部也设有专门的旅游工作小组和东盟旅游协会。东盟旅游部长会议自1998年首次举行以来已经成为一项制度,每年一月份都会在东盟旅游论坛召开期间举行。迄今为止已举办了六届。
70年代以来,东盟国家旅游业进入大发展时期。进入80年代,东盟国家的旅游业更是以高于世界平均增长率的速度发展。预计到2007年,旅游业将为东盟国家创造2100万个就业岗位(以1997年2600万旅游从业人数为准),并使投资增长125%。
2.面临的问题
东亚旅游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各国政府大力发展旅游的各项政策,同时也是与这一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及社会相对稳定息息相关。但是,必须看到的是,东亚旅游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由于旅游业是一种外向性很强的产业,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自然灾害、疾病、恐怖主义、政局动荡等都会对旅游业产生严重影响甚至致命打击。东南亚地区近年来就受到恐怖袭击的困扰。2002年10月12日,印尼旅游胜地巴厘岛发生大爆炸,造成202人遇难。澳大利亚等国都对本国公民发出了旅行警告,劝告国民不要去印尼旅游。时隔不到一年,2003年8月5日,位于雅加达市中心的印尼万豪大酒店发生爆炸事件,造成14人死亡。印尼发生爆炸事件后,邻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旅游业都因此受到拖累,尽管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强力措施以确保游客的出行安全,但游客对该地区的信心恢复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根除恐怖主义,而完成这一任务并非一个国家的事情,它需要本区域内相关国家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以突破时空限制、提高旅游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最大限度地整合国内外旅游信息资源为标忐的崭新的商务模式——旅游电子商务正在全球蓬勃兴起。据统计,2000年全球电子商务销售额超过4200亿美元,其中旅游电子商务销售额超过630亿美元,享受过旅游网站服务的游客2亿人次以上,全球旅游电子商务连续五年以350%以上的速度发展。
东亚国家在旅游电子商务方面起步较晚,发展中还面临一系列的问题。首先,东业地区旅游电子商务总体发展水平偏低,传统旅游企业还未与网络完全接轨。目前仅停留在在线预订、离线确认的半手工作业状态,经营和管理成本较高。其次,网络信息更新缓慢,服务项目单一。很多旅游网站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旅游业经营模式上,服务项目单一,旅游线路、景点介绍、游记作品以及网上订票、订房、租车等模块几乎成为固定的内容,而较少涉及旅游线路设计、自助旅游安排、网止虚拟实景旅游等项日。再次,网站建设重复,效益不高。很多旅游网站在规划时因缺少对旅游行业的全面、深刻认识而未能找准切入点,缺乏特色与“卖点”,往往照搬照抄国外网站的现成模式,成为美国、加拿大等网络业发达国家网站的翻版。
近年来东亚地区旅游业在越来越受重视和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来自环境及社会的巨大压力。旅游经营者利用自然旅游资源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消耗了那些不可替代的或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将后代应该享有的那份也提前透支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从东亚各国旅游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还未成为旅游业管理者和投资者及旅游者的共识,在旅游发展的宏观上未能达到有效的平衡和持续的发展。许多旅游地旅游景观被破坏和正在消亡。
东亚旅游业合作的进展
区域旅游合作的产生是由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区域旅游发展以及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建设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从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旅游合作十分必要。
东亚旅游合作是整个东亚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发端可以追溯至2000年的“昆明会议”。在中国的倡议下,2000年8月21日中、泰、新、马四国旅游部长会议在昆明召开,签署了《四国联合治理区域旅游市场部长级会议纪要》,对零团费等出境游市场上的不规范行为进行了联合整顿,有效规范了旅游市场。代表最大范围的“10+3”旅游合作虽然起步较晚(2002年召开首届“10+3”旅游部长会议),但发展速度很快。目前,“10+3”旅游合作主要包括东盟内部的合作、东盟与中日韩的合作以及次区域的合作三个部分。
1.东盟内部的旅游合作
东盟的旅游合作始于1976年的东盟旅游工作委员会成立时。东盟旅游合作的显著成绩包括:1981年以来每年举办的东盟旅游论坛;1988年成立了协调中心机构——东盟旅游信息中心;1992年的东盟观光年活动。目前东盟内部的旅游合作已经走向机制化,自1998年以来,每年都定期召开东盟旅游部长会议,遇到特殊情况,还专门召开特别会议。合作渠道除了部长级会谈之外,还包括东盟旅游协会、东盟旅游交流工作小组和东盟国家旅游组织。通过这些渠道开展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
1998年第一届东盟旅游部长会议为东盟旅游合作制定了总的框架,并通过了《河内行动计划》。第二第三届旅游部长会议主要围绕落实《河内行动计划》制定了一些行动议程。近三年来的东盟旅游部长会议在旅游合作方面加快了步伐。成果较为丰硕。2001年旅游部长会议提出了东盟旅游合作的具体目标,即将东盟发展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标准、一流旅游设施和强大吸引力的单一、整体的目的地。2003年部长会议提出在东盟旅游组织的领导下整合各个组织,成立一个统一的委员会,加快东盟内互免签证的进度,尽快落实东盟旅游协定,实行“10-X”旅游服务自由化等措施。
东盟的旅游合作正逐渐走向务实,从原来的空泛到具体,合作范围也逐步扩大,目前已涵盖了旅游资源整体规划、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旅游人力资源培养、电子商务等许多领域。此外,东盟旅游合作在机制上较为健全,在不同的轨道上有不同的协调组织负责,从而使合作项目能够落到实处。
2.“10+3”旅游合作
“10+3”旅游合作是东亚合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起步较晚。2002年1月25日,在印尼雅加达召开了首届东盟与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部长们同意成立一个高官会议以建立一个信息快速交流的机制,推进旅游便利化,促进以“10+3”国家为目的地的旅游,加强私人部门的合作,在人力资源研究以及信息技术上开展合作等。第二次“10+3”旅游部长会议于2003年1月在柬埔寨金边召开。在这次会议上,部长们决定成立东盟与中、日、韩旅游交流工作小组来进一步促进在旅游安全领域里信息的准确交流。2003年8月9日“10+3”旅游部长“振兴旅游发展”特别会议在中国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评估非典疫情的影响,重振旅游业,为此专门发表了《10+3振兴旅游业北京宣言》,会议认为,非典型性肺炎疫情给东盟与中、日、韩区域内及赴本地区的正常人员交流与往来带来了负面影响,给本地区的旅游业和正在快速发展的本地区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非典疫情的发生促进了东亚地区的合作,在曼谷召开了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关于非典型性肺炎的特别会议,在吉隆坡和暹粒分别召开了东盟与中日韩卫生部长特别会议,在北京召开了中国与东盟出入境检疫管理会议、“10+3”非典型性肺炎高级研讨会和中国—东盟非典的经济社会影响专题研讨会,在马尼拉举行了部长级危机管理会议等。这些会议的召开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10+3”旅游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使这种合作不仅仅局限于每年的例会商讨,而是具有危机管理的新功能。
3.其他双边及次区域的旅游合作
目前,次区域旅游合作的主要区域是湄公河流域。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于1992年由亚洲开发银行倡议发起并形成,在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基础上,由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主导和推动,旨在将次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合作开发,打造整体形象,统一推向世界旅游市场而建立起来的又一新的合作机制。次区域旅游合作的地域范围包括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中国云南省。1994年12月13日至17日在昆明召开的“湄公河流域国家旅游发展研讨会”标志着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的正式开始。会议明确提出了六国在“次区域旅游目的地促销、次区域旅游论坛、旅游专业人员培训、资源保护人员培训、湄公河旅游规划研究”等五个方面开展合作,并确定成立由六国国家旅游组织高级代表参加的“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工作组”作为次区域旅游合作的总体决策、协调机构,在泰国国家旅游局设立“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协调机构”负责工作组日常工作。近年来,在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亚洲开发银行的指导和支持下,次区域六国围绕着上述五个方面开展合作,取得了显著效果。
国家间双边合作也发展很快。中国在参加“10+3”旅游合作之前,已经与一些国家签订了关于出入境及互免签证等方面的双边协议。2000年11月12日中国和老挝关于双边合作的联合声明中指出将加强两国在旅游方面的合作。中方同意把老挝列为鼓励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目的地,双方主管部门将商定有关具体措施。2000年11月7日中国和文莱签署了投资、旅游和贸易合作文件。双方有关方面负责人还签署了关于中国公民自费赴文莱旅游的谅解备忘录。2000年12月25日中国和越南签署了《关于新世纪全面合作的联合声明》,指出扩大旅游合作鼓励两国旅游部门在管理、宣传、营销人员培训等方面交流经验,并为两国公民和第三国公民赴两国旅游提供便利。
加强东亚旅游合作的建议
目前东亚地区的旅游合作仍处在起步阶段,各国旅游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给合作带来一定困难。尽管东亚地区近年来旅游业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必须承认,就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旅游经济覆盖面和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而言,东亚地区与欧美及大洋洲相比,差距仍然相当大。各国旅游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本国旅游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没有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没有良好的旅游环境、旅游服务和安全保障,旅游业就不可能兴旺发达,与周边国家的旅游合作也难以在深度和广度上展开。因此,根据本国国情和旅游业的实际,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既是促进本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双边或多边旅游合作必备的条件。
目前,东亚旅游合作机制化建设仍待加强,除了“10+3”旅游部长会议外,没有第二第三轨道上的配合,使得合作难以落实。在这方面,可以借鉴东盟的经验。东盟在旅游合作方面起步较早,合作机制已比较完备和健全。除了一年一度的东盟旅游部长会议和东盟旅游论坛外,还有官方性质的东盟国家旅游组织,以及东盟秘书处下属的东盟旅游工作委员会和半官方性质的东盟旅游协会,使得合作的层次逐渐丰富,机构也很健全。目前,经“10+3”旅游部长会议提议的“10+3”旅游交流工作小组已正式成立,这为东亚旅游合作进一步走向机制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东亚旅游合作是由不同层次的合作组成的,正如“10+3”所包含的内容一样,既包括10,也包括3,还有:“10+1”与“10+3”。因此,在开展旅游合作的选择上,可以遵循从易到难,从小到大的原则,逐步推进,目前应努力加强中日韩三方的旅游合作。中日韩三方传统上互为重要的客源国。近年来,游客人数持续上升。2001年和2002年,日本和韩国一直是中国最大的两个客源国家,而日本和中国也是韩国前两大客源国。这种客源上的紧密联系是三方开展旅游合作的坚实基础。从目前来看,中、日、韩三方的旅游合作还未提上议事日程。这与三方在区域经济合作上的滞后有很大关系。中、日、韩旅游合作应该纳入到东北亚合作中去,作为经济合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具体合作内容上,应首先整合三国旅游资源。由于三国旅游资源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特色,有必要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其次,在线路规划上,应设置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旅游路线。旅游路线的设计与交通系统建设息息相关。根据东北亚地区旅游交通现状和规划设想,可设置如下旅游线:环日本海旅游线和太平洋长途风光旅游线;由南至北的气候旅游线;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商务旅游、会议旅游;中、韩、日三国文化、宗教旅游;长白山—釜山—汉拿山—富士山—旅游线等。在旅游设施建设方面,韩国和日本有着先进经验,可以协助中国加强落后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旅游接待、服务设计、旅游交通、风景区建设和配套服务设施等;增加和完善接待高层次游客的旅游服务设施,建立新的旅游景点、游乐场及购物中心。最后,还应借鉴东盟的经验,在三国旅游部门的协作下建立全区旅游信息系统,促进三国间旅游便利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管理全区旅游业,协调一致、相互协作、互通有无,保证旅游者获得准确信息。尽快就三国间游客的互免签证、出入境管理、游客安全等具体问题达成协议。
面对新的形势,东亚旅游合作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加强:
首先,建立区域性旅游行业风险监测和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它在旅游管理中则显得尤为必要。旅游业作为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行业,应当确立机构,建立机制,保证信息收集、分析、公布渠道通畅,对旅游全行业进行不间断的景气监测,以便能够及时地发现本地区出现的险情,做出地区性预警,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或消减风险。目前应当选择一些重点旅游国家作为试点。如东盟可以首先建立起这种行业风险监测和管理机制,及时为本区域发布预警信息,此后可逐渐向整个东亚地区推广,最后建立起全区域性质的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
其次,加大东亚地区旅游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建设。旅游电子商务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而东亚旅游业的网络建设、电子商务基础还非常薄弱,与世界旅游先进国家相比,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基础设施上都有很大的差距。非典危机暴露出东亚各国在传统旅游销售受阻的状况下,无法借助电子商务纾缓困境,其主要原因是电子商务建设滞后,未能做到旅游信息资源区域共享。通过公营和私营两个部门的共同努力,统一规划,将旅游信息网络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建设,以提高东亚地区的旅游电子商务水平。
再次,强化区域旅游行业组织的职能。从总体情况来看,东亚地区行业协会力量薄弱,功能不全,难以真正发挥在正常情况下的行业自治、自律和在特殊情况下行业自救的作用。而旅游行业协会更为薄弱,至今它几乎仍然还是政府机构的附庸。随着旅游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所有制多元化的发展,旅游业相关行业协会应当明确职能,健全机构,成为真正代表行业和政府沟通、服务企业的行业组织,以便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及时做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