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求易”的谋事之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孙子兵法论文,之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孙子兵法》之所以影响深远,被誉为“百代谈兵之祖”,不仅因其舍事而言理的叙述形式,更在于其揭示战争规律的科学思维方式,“求易”思维是孙子观察分析、指导战争、总结战争规律而形成的一种辩证思维方式,是科学思维方式的一种。孙子的战争难易观是建立在战争成本分析之上的,这也决定了其“求易”思维在内容上要求趋易避难、先易后难,本质上则追求“易胜”,把低成本、高效益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在领导工作中,领导者应借鉴孙子的“求易”思维,务求以最小的代价换得最大的效益,最终实现“易胜”,使工作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胜于易胜”——领导者应借鉴“求易”思维,实现领导效能最大化
孙子的制胜理念中,“不战而胜”乃是用兵至境,是“善之善者也”。退而求其次,在“百战百胜”中,“胜于易胜”又优于“力战久战”居于首要地位,故孙子在《形篇》中称之为善,“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曹操《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华书局1999年版)。意思是说,古时候所谓的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战胜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这里的“易胜”与“求易”皆追求一个“易”字,“胜于易胜”中的“求易”思维非常明显。
利益原则是孙子研究战争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孙子从战争成本入手,分析了以谋攻敌的四种手段及与此对应的由高到低的四重境界,把“利”作为能否采取军事行动的决策依据。对于某些手段,即使能实现目的,但其成本太大,所获利益必然会相应减少,故《谋攻篇》认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由此可见,孙子“求易”思维的基点是建立在对“利”与“害”的权衡之上的,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而“求易”思维的本质则是追求“易胜”,将低成本、高效益作为衡量一切行动的依据。所以在孙子看来,“易胜”之胜是善战者之胜,这样的决策者虽“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却实现了战争效益最大化,这才真正符合国家和民众的根本利益。
孙子的“求易”思维体现了一种东方战略的高明,可以给现代领导者以借鉴。一切领导活动都是在领导决策的基础上展开的,决策是一切工作的核心,思维方法影响决策。作为管理活动中的重要角色,领导者在决策之前应当将目标和代价联系在一起综合考虑。代价过大的“惨胜”和“奇胜”,可以为领导者赢得“勇功”和“智名”,但算不上是真正的“胜”,自然也称不上是“至善”的智勇。而那些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利益的“胜”才是“全胜”,才是一种隐于无形当中的大智大勇,才合乎孙子“求易”思维的本质要求。也就是说,从事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应当在于追求领导效能的最大化,追求包括领导效率、领导效果乃至领导效益的一种系统综合效能的最大化。而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不求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应尽量避免。
如钮先钟先生所说,孙子著书的目的“不仅教导其读者如何做,而更企图教导他们如何想”,孙子的“求易”思维主要通过行为层面的思想得以具体实现。
二、“胜兵先胜而后求战”——领导者要审视“求易”思维的客观基础
“胜兵先胜”是孙子的制胜思想,亦称先胜思想,是全面系统的战争准备论。“先”强调消除危险于萌芽状态之中。孙子认为:“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孙子兵法·形篇》)在他看来,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胜利的军队先有胜利的把握,而后才寻求与敌交战;失败的军队往往是先冒险与敌交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这里包括两层意思:其一,先胜是“求易”思维实现的重要前提,其所要解决的是战争的客观物质基础问题。强调“防微杜渐”,将一切危险化解于事前。其二,先胜要求在一定实力的基础上做到信息的“尽知”与“先知”。这一思想在领导工作中具有两个方面的借鉴价值。
第一,现代领导者要重视“求易”思维运用的基础。离开实力和充分的准备,“求易”思维就失去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易胜”目标难以实现。领导者应该具备一种战略层次上的谨慎,拿捏尺寸,把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所以,老子曾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六十四章》)战略上的成功与否,往往在实际竞争接触之前就已经决定。《尉缭子·战权》对此也有深刻论述,“权先加人者,敌不力交;武先加人者,敌无威接”,就是强调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
第二,先胜要求在一定实力的基础上做到信息的“尽知”与“先知”。“尽知”强调信息的准全原则,就是要掌握决策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先知”强调信息的及时原则,就是要不失时机地快速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尽可能减少信息在中间环节的滞留,防止信息失真。对于现代领导者而言,坚持信息准全原则,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只有做到先知与尽知,“求易”才会有坚实可靠的基础。
三、“以迂为直,以患为利”——领导者要关注工作路线选择上的“求易”
“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孙子兵法·军争篇》)是抢占先机之利,掌握主动权的重要手段之一,指通过“示形”、“度势”和因地、因情的变化,隐蔽自己的真实意图,以蓄力和造势最终实现战略目的,其强调的是选择一条表面上距离目的较远的路线或运用一种在形式上与达到目的相反的做法去实现目的,是一种较高境界的“示形”艺术。从表面上看,“迂”较“直”远,“直”易而“迂”难,但在一定条件下,为争得先机之利而选择迂远之路,能实现“后人发,先人至”(《孙子兵法·军争篇》)的出其不意的效果,最终实现“胜于易胜”,这就是在路线选择问题上的“求易”思维的体现。在领导工作中,我们也要认真考虑这种“迂”与“直”、“患”与“利”的辩证关系。
第一,“以迂为直”是一种战略上的“以屈求伸”,要求更多地通过间接手段而不是直接手段达成工作目的。这就要求领导者不动声色地积蓄力量,出其不意地发力,一举占据有利态势,抓住工作的主动权。有报道称,英特尔公司面对挑战的哲学思想是:剑走偏锋——不断寻找新的生存契机。这就很好地诠释了“以迂为直”。这也正如英国战略理论家利德尔·哈特所说,“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
第二,“患”与“利”是一对矛盾统一体。通常“患”比“利”难,但要想获得“利”,往往不是趋“利”,而是要走“间接路线”,通过“患”来求“利”。此处的“患”,对于领导者而言可能是一种必需的、主动的付出,也可能是一种客观的缺失或困难,但只有通过此“患”才能得到彼“利”。这种“欲先取之,必先予之”正是“求易”思维的体现。老子对此也有深刻的阐述:“将欲歙之,必固张乏;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老子·三十六章》)反其道而为之,采用不同的视角,选择不同的方式,往往可以最容易地完成难度较大的工作。
四、“避实而击虚”——领导者要重视工作目标定位上的“求易”
“避实而击虚”是孙子总结出的因敌制胜的战略思想,“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孙子兵法·虚实篇》)。在他看来,用兵的规律好像水的流动,水往低处流,作战的规律是避开“实”而攻击“虚”。由此可见,判断虚实是否准确,把握虚实是否得当,转化虚实是否成功,将直接影响最终结局。战争的法则是强胜弱败,实胜虚败,因此在作战目标的选择上,孙子极力主张“避实而击虚”,这完全符合“求易”思维的基本要求,如李筌所释,“以实击虚,其势易也”。从这个意义来理解,虚实问题是决策的关键所在,工作方向正确,其效果犹如“以碫投卵”,反之,则如以卵击石。
孙子“求易”思维的价值体现在它的战略意义,这就要求领导者应在工作目标定位问题上进一步去领会。在实际工作中,领导效能往往取决于目标方向和工作效率。因此,领导者要因情而变,因时而变,在顺应的同时善于利用这种变化,从而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正如管子在《制分》中所说,“凡用兵者,攻坚则韧,乘瑕则神。攻坚则瑕者坚,乘瑕则坚者瑕”,就是说,凡是作战,打强点就会受阻碍,打弱点就会建奇功。如果打在对方的强点上,弱小的对方也会变得强大起来;如果打在对方的弱点上,强大的对方也会变得弱小。
当然,孙子的“避实击虚”也存在一个先易与先难的辩证关系。“难”与“易”是相对而言的,“求易”思维并不机械地表现为时刻都要“击虚”而“避实”,“夺其所爱”正是孙子面对“敌众整而将来”(《孙子兵法·九地篇》),而采取的弃“虚”而击“实”的反其道做法。在领导工作中,在某些情况下舍“虚”而击“实”是完全必要的,大刀阔斧地处理主要矛盾,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其他问题的一并解决。可见,以应对局部的“难”、眼前的“难”换来整体的“易”、长远的“易”,这也是符合孙子“求易”思维的根本要求的。
五、“求之于势”——领导者要体会任势过程中的“求易”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孙子兵法·势篇》)是孙子对善战者的评价,是指决策者要把注意力放在追求有利的战略态势方面,而不是单纯地苛求部属。这里的“势”,就力量组合运用而言,是力量在一定范围内借助各种外部条件而构成的最佳组合形式或形成的一种有利的蓄发状态。在孙子看来,“胜于先胜”意味着可以“胜于易胜”,但对于有备之敌,则只能以“求之于势”实现“易胜”。这就是说,“善战者”借助于有利的态势而取胜,并不是局限于自身的力量,而是将自身的力量与巧妙的借势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充分体现了孙子的“求易”思维。
就领导工作而言,领导者要学会力量组合运用上的“求易”:要审时度势,综合多方因素对“势”进行综合分析;要主动造势,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根据环境的变化造成不同的“势”;要顺势而起,避开锋芒,以退为进,扭转自己在竞争中的不利地位;要乘势而为,把握“势”形成的客观规律性,因势利导,借助“势”带来的强大惯性推动工作发展。度势、造势、顺势、乘势是领导者通过正确判断形势,理性顺应形势,主动造就有利的战略态势,充分驾驭形势,其最终融会贯通为能从容驾驭“势”的任势境界,这一过程也正是孙子“求易”思维实现的思想路径之一。
六、“因粮于敌”——领导者要把握竞争合作关系中的“求易”
“因粮于敌”是孙子从敌我力量对比的辩证关系中,提出的一种借力增力思想。孙子从敌我力量对比的相对性上,分析了“因粮于敌”所产生的一种比较性结果,即粮草取用于本土,则需要“千里而馈粮”,长此以往会“屈力殚货”,无形中增加竞争成本。如果粮草在敌国补充,则可“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孙子兵法·作战篇》),而合理地利用对方的资源,使之为我所用,则会收到“胜敌而益强”的最佳效果。应当说,“因粮于敌”思想中的“求易”思维倾向十分明显。
这就要求领导者要领会竞争合作关系中的“求易”思维,巧用竞争合作关系中的各种资源实现自我保障,这种借力增力的思想与“求易”思维是相契合的。在企业界,最为典型的就是海尔“国际化就是本土化”的成功经营理念。有资料说,海尔在国外发展,非常注重借助当地势力和资源。这样不仅可以消除消费者对外来品牌的抵触,而且能降低进入国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同时也能解决国际商务人才的缺乏题。因此,海尔走出了一条“海尔中国造”到“海尔美国造”的道路,坚持当地设计、当地制造、当地销售,以及当地融资、当地融智,同时也使海尔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在一起,实现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目标,这也使企业有了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潜力。
七、余论
“求易”思维表现为先易后难,这也符合人类趋易避难的本性。但在实际工作中,领导者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易”有小易也有大易,“易”与“难”在条件成熟时可能相互转化,这就增加了认识处理问题的难度。当然,孙子伟大的军事思想是以其伟大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孙子“求易”思维本质上属于辩证思维,这不仅体现于“易”与“难”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上,而且体现于“求易”过程中,交织着“先易”与“先难”、“求易”与“求全”、“求近”与“求远”的辩证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求易”思维是一种中国战略的艺术,也是一种科学领导的艺术,对现代领导科学决策而言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