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省推理:认知语境的功能实现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缺省推理:认知语境的功能实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境论文,认知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04)02-0001-04

在语境中确定话语的意义不仅是语用学研究的具体内容,也是语言逻辑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人们在日常交际中,通过语境进行语用推理,最终获得话语的意义,从而实现语境的功能。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发展了一种新的推理形式即语用推理;莱文森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格赖斯语用学机制”[1],致力于含义的多种模式的推导;中国学者徐盛桓和熊学亮在这个方面也有创见,徐盛桓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建构了一个语用推理机制[2],熊学亮提出了单向语境推导模式[3](P177-190)。以上各家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语用推理过程中的意义推导问题,丰富了语用学和逻辑学的研究内容。20世纪80年代又提出缺省推理,这为我们研究语用推理提供了新的逻辑工具。日常话语理解中的语用推理就是在一定语言形式的基础上,根据认知语境所做的缺省推理。王维贤等人把“研究各种推理的语言表现形式和语义推理”作为语言逻辑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指出:“推理的逻辑形式是严格的,而其语言表现形式却具有灵活性。它往往颠倒次序,省略某些成分或借助于语境,表里不一,意在言外。”[4](P32)因此,根据认知语境做出缺省推理,求解意义,实现语境的功能,这是语用推理研究中一种新的尝试。

一、作为函项的认知语境

认知语境来源于Sperber.D & Wilson.D的关联理论。他们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是这样定义认知语境的:“它是人们所明白的一系列能感知并推断的事实或假设构成的统一体。一个人的总认知语境是由他的认知能力和其所处的物理环境所决定的。”[5](P39)熊学亮则认为,认知语境是语用者通过经验把有关的具体语境内在化、结构化之后所变成的结构单位和关系[6](P115)。他们都从认知的角度开辟了一条“语境研究的新思路”[7],为话语理解和语用推理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点。然而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认知语境并非一个人所有知识与假设的全部。我们认为,认知语境应该是当前输入信息与被输入信息所激活的相关信息之和,而输入信息与被激活的相关信息呈现出一种函项关系。为了便于操作,我们把认知语境形式简化为:C=D∪R∪F

其中,C为认知语境。D为是输入信息的命题集合,是与当前的时空相关的一组命题和“抽象语句”[8](P11)。R为是由D所激活的与当前输入信息相关的信息的命题集合,它表现为1-n个命题的析取。F则为,即F:D→R。

因此,C=D∪R∪F,也可表示为:

从D和R的存现与隐含来看,由于输入信息是与当前的物理时空相关的一组命题及抽象语句,因而它总是作为一种明示语境出现;而R是D所蕴涵的1-n个析取,在交际中它通常不出现,是以缺省的方式存在,我们称之为缺省语境。F作为D到R的映射,在此可以视为一种扩张关系,它体现了认知语境的动态性。我们试以语句“来了”对交际中的认知语境做一简单分析。

当有人说“来了”,它可以指某人来了,也可以指某物来了,如公共汽车、信件、杂志等。例一:甲乙二人某日某时在某公交车站等侯31路车去××公园,当甲说:“来了。”乙即能马上理解“来了”的意义。

就明示语境D来说,它包括以下命题:

由于F是D到R的映射,不同的映射则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语境。请看例二:甲乙二人某日某时在某公交车站等候丙,当甲说:“来了。”乙马上理解甲所说的意义。就明示语境来说,它包括以下命题:

R是由D所激活的,不同的D激活了不同的R,产生了不同的扩张,带来了F的变化,从而使得认知语境C产生了变化。

二、以认知语境为前提的缺省推理

缺省推理由Reiter.R于1980年首次提出[9],它的逻辑机制是非单调逻辑。单调性是指经典逻辑中随着条件的增加所得结论必然也增加,但原有结论仍然保持着正确的性质。而“非单调推理最大的特征是前提的增加不会引起结论的增加,其中的原因也许是个人的认识局限性导致的,也许是我们所拥有的常识所具有的非普适性造成的,也许还有其他的原因”[10](P180)。当新的事实被认识即前提增加时,结论并不会增加甚至有可能还要被推翻,这就是非单调推理。格赖斯曾分析会话含义的五个基本特征,并指出第一个也许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会话含义的可取消性,即“如果在原有前提上附加某些前提就能使一个推理消除,那么该推理就是可取消的”[11](P114)。语用推理反应出非单调性,“非单调逻辑的系统很多,其中Reiter、Mcdermott和Doyle发展的缺省推理很适宜于分析语用推理”[12](P141)。缺省推理是刻画非单调逻辑的一种重要方法。所谓缺省推理,就是说一个命题在缺省条件下成立,当且仅当没有事实证明S不成立时,S总是成立的,也就是说,S具有极小性。例如我们承认鸟会飞,即bird→fly,那么一只鸟不会飞的可能性是极小的。缺省推理在很多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计算机领域里缺省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经常被用在计算机程序中。其含义是:如果程序员不明显地提出某项要求,则系统将对某一变量赋予“缺省值”,并按此进行判断、推理。同样,日常生活中的事件通常是用缺省来假设的。当我们与他人约会时,我们缺省假设他会如约前来,所以我们也会如约而去,即使我们不能如约而去也会采取一定的行动告知对方;又如到吃午饭或晚饭的时间,我们缺省假设学校食堂是正常开门营业的,所以,如果学校没有另行通知(诸如寒暑假要关闭食堂),那么在缺省的意义上我去食堂是能吃到饭的。我们每天都在做大量的缺省假设:汽车将要发动,马路不会堵塞,下午5点会有严重的交通高峰等。这些假设是可以取消的,只要给定足够的证据[13]。缺省作为人们共有的一条规则,致使缺省推理成为人们内部的默认行为,通常情况下大家认定的一种行为,除非特别说明。例如,2003年7月11日20点30分,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节目里,记者白岩松采访邓亚萍时说:“有观众问,你是不是女强人?你心中的女强人是什么样?”邓亚萍回答:“我在思考,女强人前为何要加‘女’字?”也就是说,在缺省的条件下,强人一般指男性,非男性具有极小性诸如此类的词还有老板、市长、司令员等。而保姆、妇女主任通常默认为女的,除非特别说明则为男保姆、男妇女主任。这其中的缺省部分来源于我们认知语境中由明示语境所激活的缺省语境,它是人类经验与知识的一部分。

要理解对方的话语意义,常常需要在认知语境的前提下进行缺省推理,因此我们称之为认知缺省推理似乎更为严密些。我们在言语交际中,常常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这种推理,这种大家普遍遵守的缺省约定有效地确保了交际成功。例如在某饭店一顾客与一服务员对话:

顾客:服务员,这汤太咸了!

服务员:那我们再给您加工一下,不好意思!

我们只能听到或看到输入或输出,而双方对输入信息处理的过程被省略了,以缺省的形式存在于各自的理解过程中。但有时缺省约定不是对所有的人都具有普遍性,它只是对局部人所遵守的约定,甚至这种缺省约定仅对听者与说者奏效。例如在曲波的《林海雪原》中,杨子荣与座山雕的一段对话:

杨:天龙盖地虎!

座:宝塔镇河妖!

在这里,杨子荣和座山雕只有本人才能完成其中隐含的缺省推理。

三、认知语境功能的实现

基于认知语境所做的缺省推理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应该是一个双层推理系统,即外层的大推理系统内嵌一个小推理系统。

从上面的分析中得知,认知缺省推理是以认知语境作为推理前提的。其中,明示语境D是缺省推理中的显性前提,缺省语境R是缺省推理的隐性前提,D和R具有扩张关系F。我们可以把缺省推理简单刻画为:

我们把R加上阴影成“r”,用以表示隐性前提的隐性,在这个推理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没有它完成不了推理,而它的不同析取又决定了E的差异,E为缺省推理的结论。这是缺省推理的大推理系统。在这个大推理系统里,由于缺省语境r是隐性前提,r作为D的扩张,,这是缺省推理的小推理系统。它内嵌于大推理系统中,是整个缺省推理中的核心部分。毫无疑问,这部分的推理也是一个缺省的过程。

下面通过具体的话语来分析缺省推理的大小推理系统。由于小推理系统是整个推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因而对这一部分将做重点分析。

对话一:甲乙为互不相识的学生,某日在学校食堂恰好同在一张餐桌上吃饭。

甲:请问你戴了手表吗?

乙:(掏出手机)5点40分。

我们来看乙是如何推理甲的话语意义的。

小推理系统:

大推理系统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没有小推理系统复杂。我们把显性语境分成等是为了求解出缺省语境,在进行大推理时最好还是把回归于整体D。通过公式D∪r可知甲的问话最终意义E是“有礼貌地向乙询问时间”,即D∪r→E,因此乙做出了明示的回答。

由于扩张关系F决定了从D到R的变化,在D到R的扩张中,我们引进了算子,使得的值被或然性确定。小推理系统中R既是小推理中的缺省结论,又是大推理中的缺省前提,由于R的或然性也必然导致大推理中最终意义E的或然性。然而,我们说这种或然性并非是不可把握的或然性,要把握好这种或然性就必须去考察从D到R是如何扩张的。也就是说,D是如何激活R的?激活的条件是什么?在激活R后的一系列析取性的命题中优先析取哪个命题?哪个命题最有可能成为“首选的优先”[15]进入缺省语境?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样看来在日常交际中,每一次简单对话似乎都需要涉及许多认知运作程序,而事实上交际双方对这些复杂的过程却没有直接的知觉。拉可夫认为:“在对话的瞬间时刻,我们不可能这么快地通过意识知觉来接受并处理这样复杂的程序。因此,这样的处理程序是隐藏在认知意识之下的,我们的思维依赖于这种无意识的模型。”[16]也就是说,基于认知语境所做的缺省推理大部分是无意识的,这一点正体现了认知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即“思维通常是无意识的”。尽管来自于经验的认知和推理大部分是无意识的,但这种无意识并非从天而降,它由我们的身体经验所形成,特别是由我们的感觉运动系统所形成。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形式逻辑专业委员会年会上,蔡曙山指出,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无意识行为是在多次(从进化的观点看是无数次)重复某一意识过程(包括推理过程)之后形成的心理行为模式,如有经验的驾驶员看见红灯紧急刹车等。也就是说,无意识之前有一个有意识的过程。正是存在这样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又为我们对无意识的逻辑刻画提供了可能。“逻辑学从来都是理性的工具,但它从来也不拒绝经验的方法”[16]。在当今人类经验与理性并重的时代,现代逻辑涉及的“经验方法”为认知语境的功能实现创造了条件。基于认知语境而进行的缺省推理研究,尝试从认知与逻辑的角度去打开人类大脑这个密封的黑箱,试图建立一个自然语言理解的微观机制,希望能为人类的成功交际提供一个范式,从而进一步推动计算机进行自然语言处理的工作。当前,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人机对话等科学技术蓬勃发展,所谓“人机对话”的实质就是要计算机真正理解人类的语言。自然语言处理已较好地或者说基本上解决了字、词处理的问题,进行到了句处理阶段,这一阶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让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中每个语句的意思”[17],然而这方面研究的进展却不大。要准确理解一个语句的意义尤其是一句话语的含义,都需要借助于认知语境进行推理。人类具有悠久的文明和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这些都有可能作为输入信息激活认知语境。把这些知识形式化为一种符号表达,把激活的条件形式化为一种运算,这将有助于实现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最终目标。

收稿日期:2003-12-10

标签:;  ;  ;  ;  ;  

缺省推理:认知语境的功能实现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