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课题号TJSZZX17--023阶段性成果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新时代高校立身之本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回应了时代之需,满足了现实之求,继承了传统之风。立德树人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教育理念贯彻、教材解读运用、教学形式融合以及科研成果应用等方面的问题,需要从思想落实、教材挖掘、形式融合、成果应用、人才培养等角度进行思考和推进,以实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
引言
总书记讲话对高校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必由之路。
1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现实问题
1.1教育理念现实转换度有待提高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否完整地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将直接影响教育成效。高校思政课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主张创新性、主体性、开放性、系统性、个性化、多样化等教育原则。但由于各种原因,在现实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理念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第一,课堂教学没能很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机械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缺乏理论性和现实性分析,未注意到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情感问题,一定程度上未使理论入脑、入心、入行,没能很好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解学生认知的难处和学习兴趣。第二,课堂教学中对创新性和开放性原则把握不足。高校思政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的主渠道,然而单纯进行理论传播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对教学内容加工不足、教学新意不足、二次创作资源整合度不够等问题。第三,课堂教学更重视“教德”理念而忽视“学德、修德”理念。高校思政课重视教师“教”的作用,更多考虑知识传授的教育效果,而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化情况、思想道德修炼状况的具体呈现没有更多的关注,故而,没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
1.2教材解读生动活泼度有待增强
教材是“联结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桥梁”,其使用面大、影响深远,加强政治把关非常重要。同样地,思政课教师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和科学运用,将对其现实教学活动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源于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对思政课的重视与认可程度不高。一些教师在思想上并未重视高校思政课的育人作用,在行动上未对教材进行合理分析和科学把握,未从联系与发展的辩证思维角度对教材进行整合和运用,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现有的知识进行课堂灌输。第二,解读原理性知识的能力存在欠缺。尽管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性学习,但并非都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讲授晦涩难懂的原理性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原理性解读的教师占少数,能够对具体概念做出通俗性解释的教师也占少数,照本宣科者不少。第三,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存在偏差。一些教师对思政课教材做出不同的理解,出现不同的“声音”,缺乏科学分析、评价引领,没有认识到:“从根本上说,马克思文本解读中的重大争论,往往是立场之争、价值之争,并非纯粹的学术之争。”第四,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想了解不足。由于高校思政课是公共课程,学生群体复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程度不一,这无疑加重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难度,要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环节,必定花费其更多的时间。因此,思政课教师经常采取一种模式进行教学,对教材的分析也只有一种模式,忽视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推进路径
2.1把立德树人思想贯穿思政课教学始终
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立身之本,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时代的选择,也是现实的抉择。把立德树人贯穿思政课教学始终,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第一,明确思政课的指导思想。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学理性分析和逻辑性解析,使先进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另外,思政课教师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要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第二,坚持思政课的基本原则。首先,坚持政治性与价值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思政课的价值功能。其次,坚持纪律性与规范性。思政课作为传播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课程,坚持其独特的纪律性,不肆意评论;坚持规范化教学,对理论性知识进行科学阐释。再次,坚持传递性与获得性。思政课作为知识传授与思想传播共有的教学活动,要对其教育对象的获得感进行监测,促进更好地实现教育效果。第三,落实思政课的教育理念。思政课教育理念的现实转换程度有待增强,因此要通过隐性措施与显性措施结合的方法实现教育理念的落实,加强“五育并举”,以达到思政课教学过程教师主导作用合理控制、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有效保障的效果,使得思政课堂“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
2.2把立德树人精神融入教材解读全过程
课堂教育效果的主要表现是学生和教师的获得感增强。为了满足学生和教师的获得感,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而这一教育效果的实现离不开思政课教师多角度挖掘教材,共商教学中的共性问题、热点和难点问题。“教师是‘主导’,是‘主动引导’学生实现教材的转化,由客观认识对象转化为学生的主观认识,从而实现人的发展。”首先,要挖掘教材内容各部分主题间的逻辑关系。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批判性的态度和辩证性的思维挖掘教材的核心观点和核心理论,认识到教材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价值,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真理性和目的性,以及教材内容本身的逻辑关系。其次,探究教材内容与其他学科间的相通之处。思政课与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因此,探究其共通之处,有利于实现学科间的知识互补和外延,有利于从不同学科角度对统一主题做出不同的解读,提升课堂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提高思政课“抬头率”。再次,摸索教材内容与现实状况间的切合点。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状况的有机融合是思政课的重点。用理论性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是其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用既有的理论知识对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做出科学解释,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其观察问题的敏感度,增强其学习的获得感。
结语
总之,只要思政课教师能够积极学习并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积极把握好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认真履行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就一定会真正地发挥好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5.
[2]郑淑芬,闫明明.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4):173.
[3]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张志丹.意识形态功能提升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论文作者:苏红梅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2
标签:思政论文; 高校论文; 教师论文; 教材论文; 思想论文; 立德论文; 学生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