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实施“亚太商务中心计划”的进展与展望_台当局论文

台湾实施“亚太商务中心计划”的进展与展望_台当局论文

台湾实施“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进展与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亚太论文,前景论文,进展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1995年1月, 台湾正式出台“发展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计划”(1995—2005年)作为其“跨世纪的经济建设蓝图”。1997年7 月是该计划第一阶段结束并进入第二阶段的期限,究竟第一阶段计划实施进展与成效如何?下一阶段发展前景又将怎样?这关系到跨世纪台湾经济发展的前途,是当前海峡两岸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亚太营运中心计划”执行进度

按规划,台湾“亚太营运中心计划”(以下简称“亚太中心”)的目标在于提升台湾经济自由化、国际化程度,促使岛内外人员、货品、劳务、资金及资讯流通便利,以充分发挥台湾在亚太地区及两岸的经济战略地位;同时,在制造、海运、空运、金融、通信及传播六个专业领域增强竞争力,以吸引跨国企业、并鼓励本地企业,以台湾作为投资及经营亚太市场的根据地,提高台湾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

(一)总体经济调整

为了促进经济自由化、国际化,改善总体经济环境,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作准备, 台湾当局调整改革的方向定为:尊重市场机能;去除不必要的干预;建立开放与公平的竞争环境;行政措施透明化。具体工作为对不合时宜的经济法律法规进行修正或废除,这方面已完成了39项,这些改进措施对台湾经济自由化、国际化,特别是对市场开放、投资环境改善及金融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按计划“亚太中心”第一阶段需要修订及新颁的法律共有70项,而实际仅完成了39项,达成率只有55.7%。(注:台湾“经建会”《亚太营运中心简讯》,《台湾工业》1997年7月。)由此可见, 第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法令规章制度的改进,实际执行进度是严重落后的,台湾当局期望通过较系统的软体改革工程,使岛内经贸法制与国际规范相接近,创造一个自由化、国际化的环境,显然面临重重困难。

(二)推动专业营运中心的发展

“亚太中心”出台后,与六个特定功能专业营运中心有关的各部门陆续制定出相关的细部规划、执行方案。二年多来,部分“中心”在落实推动上有所进展,但实质性成效却是甚为有限。迄今为止,台湾并未进入预定的“小规模专业营运中心”阶段。

从制造中心来看,其旨在鼓励企业以台湾作为东亚地区高附加价值产品分工生产及行销的中心地点,把台湾发展为科技岛。然而1996年制造业占台湾省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86年的39%下降至28%,信息、电子、通讯、半导体等十大新兴工业虽然发展较快,1996 年产值达470亿美元,较上年增加18.7%,但其占制造业的比重仅21.3%。(注:台湾“经建会”《亚太营运中心简讯》,《台湾工业》1997年5月。) 而且,迄今为止,台湾高科技产业的主要部件仍然大部分依靠从日本及韩国进口,1996年台湾对日贸易逆差138 亿美元, 1997 年逆差额预估升至160亿美元以上。

再看金融中心,二年多来台湾金融当局改革有关的法律、行政命令几十项,岛内资本市场的开放速度也明显加快,这些均有助于改善台湾金融的一般环境,促进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到1997年5月止, 外商银行在台分行增至44家,国际金融业务分行增至69家,外国证券商有13家。(注:台湾“中央银行”《金融统计月报》1997年6月)然而 ,与世界各金融中心所具备的基本条件相比,台湾虽有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的一定潜力,但差距显然还很大。其中自由化国际化程度不够、资本与货币市场不成熟、市场规模小以及金融管理与秩序混乱等问题尤为突出。

在转运中心方面,包括海运和空运,二年多来在软体和硬体建设上均有所进展。1996年,全世界最大两家的快递运输业之一美国的优比速(UPS )公司来台中正机场设立东亚转运中心,另一家联邦快递(FEDEX)公司1997年初也来台设立东亚地区转运基地。海运方面, 完成了高雄港第五货柜中心第一期工程的三座码头。但是受制于种种因素,特别是两岸关系因素,转运中心同样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境外航运中心”的运作便是突出的例子。为了绕过两岸直航问题,给台湾海运中心的建立创造条件,1995年5 月台湾公布《境外航运中心设置作业办法》,其后陆续有13家航商完成申请手续,但因没有祖国大陆方面的回应而无法实际运作。1997年4月,两岸终于实现了定点直航, 但因台湾当局“不通关、不入境”等政策的限制,高雄港转运的货柜量十分有限。另外,与空运中心关系重大的中正机场二期航站工程,因黑道与金权政治的介入,也面临着执行进度落后的困扰。

至于条件更不成熟的电信中心与媒体中心,两年多来的实际进展只能算是刚刚起步。

总而言之,台湾“亚太中心”计划的第一阶段工作,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距原计划目标的实现相差甚远,实质性成效更是有限。事实上近两年来,台湾经济不仅没有因为推动“亚太中心”而加快发展,反而景气低落,增长放慢,1995年经济增长率由上年的6.54%降至6.03%,1996年再降为5.71%;1995年至1996 年, 岛内民间投资年增长率由8.31%降至5.63%,侨外资本对台投资则从29.3亿美元降为24.6 亿美元。(注:台湾“行政院”《国民经济动向统计季报》1996年2月。 )凡此种种, 均可证明台湾推动了两年半的“亚太中心”计划并不成功。

二、实行“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障碍何在

(一)台湾当局本身是实施该计划的极大障碍

“亚太中心”计划出台之始,台湾当局曾寄予厚望,但在政治利益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的时候,台湾当局奉行的是先政治、后经济的做法,甚至为了政治目的而牺牲经济发展。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亚太中心”难以成功的命运。

伴随着接二连三的“立委”选举、“总统”大选、县市长选举等各种选举活动,以及“宪政改革”、“废省”、“内阁”改组等重大政治事件,两年多来台湾岛内的“统独之争”、流派派斗、黑金政治、贪腐风气等各种矛盾与斗争激烈异常,政局动荡不安,国民党面对日益消弱的执政地位惶惶不安。在此背景之下,选举的胜利,权力的扩张成了台湾当局压倒一切的工作,根本不可能用心去推动“亚太中心”。对此台湾的有识之士曾一再呼吁当局“多一点经济,少一点政治”,“回归经济,疼惜台湾”。显然,台湾当局推动不力是“亚太中心”进展缓慢的直接原因。

祖国大陆因素显然是“亚太中心”得以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然而,在“亚太中心”出台不久,台湾当局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便开始采取一系列与其初衷相背离的政策措施。1995年6月李登辉访美, 推行“独台”分离路线,致使海峡两岸关系陷于严重紧张状态。1996年李登辉又提出发展两岸经贸关系要“戒急用忍”,要检讨以祖国大陆为腹地建设“亚太中心”的做法,1997年进一步对台商投资祖国大陆重新制定紧缩性的政策。凡此种种阻碍两岸关系发展的做法对“亚太中心”的推动无异起了釜底抽薪的作用。一方面,两岸政治关系的紧张冲突,造成台湾社会政治局势动荡不安,这使内外投资者感到缺乏最基本的安全保障,更对台湾前途把握不定,投资意愿因而备受影响。另一方面,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交往设立种种障碍,坚持不与祖国大陆直接“三通”,这极大地制约了台湾推动“亚太中心”所具有的优势的发挥,对跨国企业及本地企业而言,则是失去对台投资的巨大经济诱因。近年来出现外商对台投资衰退趋势,甚至出现不少国际知名企业撤资现象,在相当程度上都与两岸关系不正常所带来的政治不安定及经济诱因萎缩有直接的关系。

(二)行政效率低落使计划实施成效大打折扣

台湾当局近年来的行政能力及效率每况愈下已是公认的事实。90年代以来的“六年建设计划”、“振兴经济方案”等重大经建规划难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此,而“亚太中心”的推动同样受制于这一障碍。突出表现于两方面:其一,有关配套法规的增修工作严重滞后。囿于各党派的既得利益、各利益集团的牵制,“立法院”待议法案堆积如山,效率极低,直接阻碍“亚太中心”计划的如期推进。其二,各部门缺乏协调配合。“亚太中心”涉及范围广泛,内容繁杂,各有关部门必须密切配合才有可能推动。许多重大投资案在行政部门相互扯皮、推诿之中而迟迟无法落实。花莲海洋公园投资案是个典型例子。该案从申请至核准,必须通过66个单位、盖817个章, 总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才告定案。

(三)投资环境恶化是推动计划实施的根本性障碍

投资环境恶化是台湾多年来存在的老问题,近年更有加剧的趋势。在软体环境方面,如上所述,岛内行政效率低,法规制度无法及时改革完善,当局对经济的影响与控制力日趋减弱。在硬体环境方面,公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台湾现有的公共设施,包括电话、电信、电力、自来水、道路、航空运输及港口设施等,所能提供的数量与品质,均已无法适应岛内外企业投资发展的需要。由于受到黑道势力与官商勾结的严重干扰,加上当局财政能力日趋削弱,从90年代初开始的“六年建设计划”到目前进行中的“亚太中心”计划,不仅公共建设项目逐年萎缩,而且不少重大工程进度严重落后。据台湾“经建会”统计,1996年度台湾公共工程执行金额仅新台币3800亿元,比1995年度减少17.4%,是近四年来最低水平。(注:台湾《经济日报》1997年1月19日。)另外 ,土地成本昂贵、民间环保意识提高以及劳动力成本高涨等问题无一不困扰着企业的投资经营。不仅如此,近两年来,社会治安严重败坏使投资环境恶化问题更加严峻。

以上分析说明,台湾“亚太中心”计划在整体上推动缓慢,是受制于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最根本性因素在于台湾内部,即台湾当局的政策走向与投资环境。祖国大陆因素尽管极其重要,是台湾实现“亚太中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台湾当局不充分重视并全力推动,不对投资环境作实质性的改善,即使两岸关系有了较大改善,“亚太中心”也难以取得全面进展。

三、“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发展前景

从1997年7月起台湾“亚太中心”计划已正式进入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全面性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各营运中心的规模。按照台湾“经建会”的估算,第二阶段计划(1997.7—2000年)的实施将带动投资金额及其他商机约新台币1.92万亿元。对此,1997年8 月新组成的以萧万长为首的有关部门,一再声言要全力以赴落实“亚太中心”计划,“亚太中心”的推动似有重振旗鼓、“再出发”的趋势。但是,认真考察一下目前台湾所处的实际环境,就会发现,台湾要弥补第一阶段落后的进度并顺利实施第二阶段的工作,在整体上实现其“亚太中心”计划,实难乐观,未来“亚太中心”仍将在不断调整中缓慢发展。

(一)“亚太中心”的发展面临着老问题与新困难的严峻挑战

迄今为止,阻碍前一阶段“亚太中心”顺利实施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显突出。在1997年11月举行的台湾23个县市长选举中,执政的国民党仅获得8席,而在野的民进党则获得过半数的12席, 国民党执政地位受到空前严峻的挑战,全力以赴夺取下届“立委”及“总统”选举的胜利,巩固执政地位必然是台湾当局压倒一切的任务。在两岸关系方面,台湾当局至今不放弃“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分裂立场,一再拒绝祖国大陆的诚意,以种种借口回避、拖延两岸的政治谈判,对两岸经贸关系也频频设置新障碍。投资环境恶化是当前台湾推动“亚太中心”关键性的障碍,而这一问题是台湾社会经济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构性问题,不是短期内所能解决的。从1996年下半年起台湾当局在岛内发起“投资台湾运动”,采取一系列排除投资障碍,刺激民间投资意愿的措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要彻底改善环境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道路显然还极其遥远艰难。

上述这些老问题尚难解决,而当前台湾“亚太中心”的推动又面临着新的困难与障碍。跨入1997年以来,台湾经济总算摆脱了前两年景气低迷、增长衰退的阴影,出现复苏的趋势。然而1997年下半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对台湾经济造成不小的冲击,不仅股市、汇市严重受挫,制造业生产及出口贸易也受到影响,这些都给1998年台湾经济的继续回温或扩张蒙上不小的阴影。“亚太中心”的推动势将更加困难。另一方面,东南亚是台湾“亚太中心”重要的经济腹地之一,该地区的金融动荡与经济衰退对台湾实现“亚太中心”目标形成了新的压力与挑战。

(二)“亚太中心”将在调整中缓慢发展

台湾“亚太中心”的推动尽管困难重重,但其毕竟是基本符合台湾岛内外经济环境的发展战略,与跨世纪台湾经济发展前途关系重大,台湾当局也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在不影响其政治利益的前提下,将会进一步推动该计划的实施。倘若台湾当局能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前述各种困难与障碍,特别是从根本上改善内部投资环境,而两岸关系又能获得改善的话,台湾还是有可能逐步实现“亚太中心”的局部计划的。综合考虑各项因素,今后台湾“亚太中心”可能的发展趋势如下:

其一,总体环境自由化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强。

虽然台湾要成为各专业营运中心十分困难,但借着推动各中心,改革原有的规章制度,促使总体经济环境更加自由化国际化,对台湾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同时这也是台湾加入WTO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尽管由于行政效率低落等原因,第二阶段“亚太中心”的立法修法工作仍难顺利进行,但朝这一方向努力应是台湾经济发展的不归之路。

其二,集中重点发展制造业等一、二个专业中心。

鉴于“亚太中心”计划进展缓慢,成效不佳,备受岛内外舆论责备的情况,台湾当局开始考虑调整压缩内容多、目标大的“亚太中心”计划,“整个计划以制造中心为核心,其他专业中心则配合及支援制造中心之发展。”这种突出重点,区分先后的做法将是今后台湾推动“亚太中心”的方向。

标签:;  ;  ;  ;  

台湾实施“亚太商务中心计划”的进展与展望_台当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