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论文_罗艳仪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论文_罗艳仪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中心小学,511442)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丰富、充实、深化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感受与思考,丰富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

关键词:诵读;关键词;创设情境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1]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2],丰富、充实、深化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感受与思考,丰富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

一、在诵读中感悟作品的形象美和语言美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诵读,在各学段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都要求学生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诵读能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等多种器官,可以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理解课文。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必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3]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熟读”而后“精思”感悟课文内容,进行审美体验。

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低年级的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朱熹说:“大凡读书,读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4]“熟读”就能“精思”。学生在读中感知书面符号,然后对书面符号进行意义组合,这样就能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在这基础上展开想象、联想,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进入课文所描写的境界。

学生反复诵读优秀诗文,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我们民族的语言在历史的长河中磨砺出固定的形式——声音美。优秀诗文的声音美特别明显,学生读来琅琅上口,它冲击着学生的感觉和知觉。在朗读中学生喜爱上节律整齐、节奏和谐的诗文,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优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进入“角色”,一起进入“状态”,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中获得美的享受,领略到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

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诗同是写夏日西湖,初学时,小学生易把诗句搞混,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反复诵读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在诵读中揣摩,使学生领悟到前首诗是写夏日西湖上乍晴乍雨的奇妙景象。它用美女西施的淡妆浓抹来比喻西湖的晴雨天气,认为它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后首诗虽然也是写夏日西湖的风光,但它抓住满湖荷花荷叶作为描写对象,那碧色连天的荷叶和在朝日映照下格外娇润红艳的荷花,使作者觉得它们比任何时候都更美丽动人。祖国语言博大精深,短短二十八个字便描绘出一幅令人回味无穷的美景。韵文的音乐美令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二、抓住关键词句赏析文中意蕴

阅读离不开文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要领悟文本的意蕴就必须找准切入点——关键词句,因为语文教学始终遵循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5]这一教学原则。

1、抓住文中关键动词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领悟自然和谐的美。

在文章中,有时一个关键的动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只要教师准确把握,适当点拔,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真是事半功倍。如《燕子》一文的教学,教师可抓住这句精彩的句子来把握全篇:“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教师把句中的“掠”换成“飞”字,把“沾”换成“挨”字,让学生比较那个词用得好,并说出原因。学生通过赏析,体味到一个“掠”字就写出了燕子飞过水面时,飞得很低,距水面很近,简直就是从水面上拂了过去;一个“沾”字,写出了燕子身体并没有触着水面,只是尾尖偶尔挨了一下水面,足见燕子的轻捷灵巧。而“飞”、“挨”则没有这么灵动与传神。学生从“掠”、“沾”二字感受到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领悟到自然和谐的美,体味到祖国文字的独特风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抓住关键形容词引导自主探究,品味优美意境

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不能光靠教师的讲解,而必须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探究,化被动为主动。这时,只要教师抓住关键的形容词作为突破口,给学生一点时间,给学生一个问题,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学生获得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很快就会投入到语言实践活动中去,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能在情绪的勃发中品味文章优美意境,从而进入审美胜境。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授《翠鸟》一课时,就是抓住关键的形容词“翠”字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把学生带进一个优美的意境。教师先提出问题:“‘翠’是什么颜色?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结果是:有的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认为“翠”是绿色的意思;有的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也认为“翠”是绿色的意思;有的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翠”字还应该带有一点“青”的色彩,因为课文中说翠鸟有一条“橄榄色的头巾”,而他看到过新鲜的橄榄,它是一种青绿色;还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理解,觉得这里的“翠”还应该绿色中带点白的感觉,因为在阳光的照射下,远远看去翠鸟会闪着白光,“翠”还给人一种很可爱、很亲切、很温柔的感觉。一个“翠”字就有无穷的意境。“主体的意识在‘品’的过程中逐渐活跃起来,意象也一步步鲜明,终于,主体的意识在一瞬间升华为高度自由的境界。”[6]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用一个答案来筐着学生的思维,而应让他们自主探究,从而去发现美、欣赏美。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文章的美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的重难点创设教学情境,如利用表演、做“小导游”和利用图片、录音、影视等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从而去感悟文中蕴蓄着的内涵和诗意,去品味隐匿于语言文字深处的作者的情意,去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

以往的阅读教学都采用单调乏味的“注入式”,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答不了的,教师讲。即使教师讲得很精彩,效果也很差。这主要是教学方法不适应少年儿童的特点,调动不起儿童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画简笔画、做小导游、表演小品等,就可以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阅读不再成为负担,而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我在教学《军神》一课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表演课文的内容,并进行比赛。学生接到任务后都跃跃欲试。他们分好角色,设计对话,准备好道具。在表演中,个个都演得惟妙惟肖。特别是演刘伯承的学生,他们都能把握人物的神韵。刘伯承在没有施行麻醉的情况下,忍着剧痛摘除坏死的眼珠,而且还数着沃克医生的刀数的情节表演得十分传神,令观众对刘伯承那钢铁般的意志非常敬佩。无须教师多讲,学生已在表演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获得了美的享受,欣赏到刘伯承那种崇高的美。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悉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揣摩人物性格。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更准确地理解美与丑、善与恶。

有些写景的文章如《鸟的天堂》和《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等,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当当“小导游”,让他按一定的顺序带“游客”游览景点。并要求“小导游”在讲解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在游玩中不但欣赏了课文所描写的美景,而且感受到景物的秀美与壮美,获得审美的情感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美育,是时代的需要。我们必须屏弃以前那些“问答式”、“传授式”、“牵引式”的教学方式,以美学原理指导我们的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努力探索审美因素,创设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寓教于乐”[7],因为“美育没有任何形式上的规定和束缚,它只是自然而然,让人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它不需要任何抽象的理智形式,像知识灌输一样,像道德说教一样,像行政命令一样,像法律制裁一样,从外面强加于人,美育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受教育者,让他在不知不觉中自觉自愿地去感受、体会,从而心甘情愿接受教育。”[8]。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2]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1页.

[3]引朱熹语,《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期,第8页.

[4]引朱熹语,《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期,第3页.

[5]翟海峰《“翠”是一种什么颜色》,《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9期,第36页.

[6]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0页.

[7]引贺拉斯语,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4页.

[8]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页.

论文作者:罗艳仪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3

标签:;  ;  ;  ;  ;  ;  ;  ;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论文_罗艳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