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纺织业的衰退与再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纺织业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纺织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80年代是少有的几个高成长、高盈利的产业部门之一。然而,自90年代以来纺织业已成为我国制造业中持续亏损时间最长、亏损面和亏损额最大的行业。纺织业的这种困境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社会福利和社会稳定有较大的冲击。对此问题的起因分析,我国经济学界的解释各不相同,其中较普遍的观点是“生产能力过剩”和“过度竞争”是造成纺织业困境的基本原因(如江小涓等,1999;谢地,1999;曹建海,1999)。还有的认为是体制扭曲的原因(卢华,2000)。作者无意去证实上述观点正确与否。但现实却令人深思:中国制造业中,凡是生产能力特别过剩的产业,实际上也是净进口量特别大的产业(刘志彪,2000)。国内纺织业的生产能力虽然严重过剩,但高档面料的自给率不到50%,每年还要进口数十亿美元。可见,生产能力过剩说明不了纺织业的问题。至于“过度竞争”本身就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从竞争激烈的程度衡量一些行业如家电制造业远远超过纺织业,这些行业非但没有出现行业性亏损,反而经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行业。至于体制因素似乎也不能完全解释纺织业的问题。虽然制度是经济发展中的内生变量,对产业的成长和企业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但在同样的制度环境下,有的产业高成长、高盈利,有的产业却呈现负增长、长期亏损。因而,对我国纺织业困境的认识,还必须从产业内部去寻找问题的根源,即从产业各自所处的生命周期来认识产业的境况。
一、我国纺织业是否属于衰退产业
为了判定纺织业目前到底是否属于衰退产业,首先必须定义什么是衰退产业。衰退产业是依据产业增长率的变动划分的产业类型,处于衰退期的产业一般称为衰退产业。战略专家波特教授从战略分析的角度,将衰退产业定义为:“在持续的一段时间里产品的销售量绝对下降的产业。”(注: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第247页。)亚瑟·伯恩斯将产业衰退描述为:“产业的增长百分率随着产业年龄的增长而趋于下降。”(注:毛林根:《产业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16~117页。)我国有的学者将衰退产业定义为“增长出现有规则减速的老化产业部门。”(注:毛林根:《产业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16~117页。)因此,本文把衰退产业定义为:在正常情况下,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某一产业产品销售增长率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下降或停滞的产业。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的含义及各阶段的特征,可从产业产品销售增长率、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以及产业利润率的变化趋势来判断纺织业的生命周期。在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三个指标会有明显的差异。
根据表1、2可以把纺织业的成长划分为四个阶段:
1978年以前为低速增长阶段,其增长速度低于整个工业平均增长速度;1979~1989年为高成长阶段(1986年除外),产业销售收入(产值)稳步增长,1983年以前增速低于GDP增长率、到1985年已远远高出GDP增长率,产业利润接近工业平均水平;1990~1993年为停滞阶段,产业销售收入虽然有增长,但产业利润率急剧下降,并在1991年首次出现行业亏损;1994~1997年为负增长期,产业利润率在大多数年份也为负数,全行业出现持续性亏损,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大幅度下降,从1994年的10.6%降至1997年的6.4%,而同期GDP却呈现高速增长。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90年代以来,我国纺织业已演变为衰退产业。
表1 各时期纺织业的平均每年增长速度(%)
时期一五 二五 1963-1965 三五 四五 五五 六五 1953-1978 1979-1985
纺织业产值 8.6 -3.1 21.7 8.0
4.2 13.2 11.9
6.9
13.6
工业总产值 18.0 3.8 17.9
11.7
9.1 9.2 10.8
11.3
10.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5年,第275页。
注:1)1989年以前统计年鉴中没有销售收入这一指标,故用总产值代替销售收入,1990年的结果是根据1989年的销售收入计算的。
2)产业利润率用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的利润表示,1984年以前未统计此指标。
资料来源:根据1981~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出。
二、纺织业衰退的效应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已判定纺织业属衰退产业,那么纺织业衰退必然会引起行业亏损吗?为了回答这一问题,须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进行分析。通常地,一个厂商只有在生产比不生产更有利可图时才会生产,即它只有在生产收入超过可避免成本(注:厂商停产时不会发生的成本叫可避免成本。)时才会生产。由于我国纺织业厂商数目众多,行业集中率相当低(注:1995年前8家企业的集中度是2.8%,见曹建海:《我国工业过度竞争的实证分析》,《改革》1999(4)。),故可认为纺织业属竞争性产业。纺织业的资产有极强的专用性,故可假定固定成本为沉淀成本(注:一般情况下,固定成本不等同于沉淀成本,参见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03页。)。如图1所示,厂商在产品价格(P)大于或等于平均可变成本(AVC[*])时从事经营活动,而在P小于AVC[*]时则停产,即产品价格低于P[,S1]时就停产,但企业在P[,S1]点生产时已出现亏损,亏损额为图中的阴影部分。因此,纺织业内单个厂商的供给函数就是为位于平均可变成本AVC[*]之上的边际成本曲线的向上倾斜部分,即图1中的MC曲线高于停产点AVC[*]的部分(注:证明过程参见哈尔·瓦里安:《微观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03页。)。在短期内,由于短期利润或者亏损诱使厂商进入或退出直至价格到A[*],使整个行业出现均衡。
下面就来分析长期均衡。在长期均衡中,纺织业属衰退产业,需求和供给函数随时间而变化。设纺织业的要求增长率g[,t]=dD[,t]/d[,t](g[,t]≤0),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产业内厂商(包括新进入者)在t+1时期仍以t时期需求增长率作为生产决策依据,即t+1时期单个厂商供给函数q[,t+1]=q[,t](1+g[,t]),产业的供给函数Q[,t+1)=nq[,t+1]=nq[,t](1+g[,t])。而t+1时期的实际需求量为D[,t+1]=D[,t](1+g[,t+1])。显然,t+1时期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Q[,t+1]-D[,t+1]=nq[,t](g[,t]-g[,t+1],g[,t]-g[,t+1]简称为产业衰退速率。为了简单起见,假定g[,t+1]为0,即需求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图1中的需求曲线不变,供给曲线右移△S=ng[,t]q[,t],均衡点从E[,1]点移到E[,2]点,均衡价格从P[,01]降至P[,02](见图2)。因产品价格的下降,必然使一部分平均成本高于P[,02]的厂商出现亏损,并使在P[,S]点生产的厂商数目增加,即亏损企业数增加,行业总亏损额扩大。竞争性行业生产成本有下降趋势,但只有少数厂商可以以低成本生产经营。因而从长期来看,典型厂商的平均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有下降趋势。随着AVC的下移,P[,S1]也移至P[,S2]。行业内典型厂商的停产点的下移实质上是加剧了行业内竞争程度,增大了产品降价的空间。这样一来,使处于成本劣势的厂商的亏损额加大,亏损厂商数目增加。如果没有退出障碍,那么当纺织品的均衡价格为P[,02]时,平均成本(AC)高于P[,02]的厂商则会自动退出行业,这样供给与需求会在较高的价格水平上自动恢复均衡,不会引发整个行业亏损。
然而,我国纺织业由于存在较高的退出壁垒,产业内企业展开肉搏战式的消耗战,产业内竞争的达尔文选择不存在,适者生存机制尚未建立,即优不胜劣不汰。因为:(1)纺织业中国有企业占主导,国有企业本身就不是以利润作为生存目标的,原本就存在恶性竞争的产权基础(注:证明见张维迎、马捷:《恶性竞争的产权基础》,《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因而在产业衰退期企业可以长期在停产点价格以下经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持续亏损,企业的反应不是停产而是继续降价,企业缺乏自动退出意愿。(2)我国的经济环境有利于亏损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生存,甚至对上市公司也是如此。亏损企业能获得盈利企业所没有的各种优越性如优惠的信贷、核销呆账、债转股、减免税收和各种补贴等,国家对困难企业的援助实质上鼓励亏损企业继续留在产业内,优胜劣汰不能实现。因此,产业衰退与过度竞争形成恶性循环,使纺织业陷入持续亏损的困境。
三、纺织业为何衰退
对纺织业如何摆脱衰退困扰的研究,必须首先探讨其陷入衰退的原因。从微观经济层面考察,我国制造业衰退的原因包括企业的产业选择和投资机制、进入和退出、行业垄断和用户垄断、价格预期等(刘志彪,2000)。上述因素对纺织业的衰退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主要的因素。纺织业衰退的原因还应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来考察。需求永远是供给的目标和动力。消费需求是社会总需求中份额最大的部分,是产业演进的主要推动力。目前,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只有5.5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公斤(杜钰洲,2000)。而我国人均GDP不足900美元,仍为欠发达国家,纺织品需求的收入弹性高达2.12(杨治,1988),因而,纺织品国内需求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从国际需求来看,我国纺织品出口一直保持较稳定局面,并没有出现大幅波动。加之,纺织业并没有替代产业。可见,纺织业的衰退并非由于购买欲的减弱所致。但现实中确实出现了潜在需求不能转化为有效需求,存在潜在需求向有效需求转化的障碍。这种障碍只能从纺织业成长的内生性因素去发现,造成这种障碍的因素也便是纺织业衰退的真正原因。
行为科学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阶段性和可变性。马斯洛需要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分为依次由低级到高级的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经济欠发达阶段,纺织品基本上属于满足低级的生理需要的产品。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收入的提高,人们对纺织品的需要层次将逐渐向社会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等较高层次转变。纺织品的潜在需要主要属于满足个性化的高档次的产品,而原来大众化的普通产品如一般的粗棉布、化纤布、针织品等属于满足生理需求的产品,这些产品的需求量将会逐渐减少。90年代以来,我国纺织业中衰退最严重的行业(子产业)主要是棉纺业、针织品业等最古老的部门(见表3),这也就说明了人们对满足低层次需要的产品购买欲在减弱。人们对满足高层需要的潜在需求具有较大的弹性,如果现有供给不能激发人们的购买欲,人们就会宁缺勿滥。这就给纺织业的供给结构在质量、品种、规格、档次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纺织业的供给结构满足或超前人们的需求结构时,潜在需求才能转化为有效需求。否则供给与需求之间就产生缺口,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就会同时并存。长此以往,必然使产业陷入衰退。
表3 纺织业内各行业亏损情况与技术创新比较(1995年)
行业 指标 亏损企业 占全行业亏 利润额 R&D支出/ 技术开发支出 新产品销售收
百分数%
损额比重% (亿元) 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 入/销售收入%
纺织业 34.0 100
-41.30 0.065
0.47 3.19
纤维原料业
15.8
1.8
4.42 0.041 0.53
0.11
棉纺业 33.5 40.3 -16.62 0.071
0.18 3.36
毛纺织业
33.1 12.3
5.23 0.048
0.48 3.84
麻纺业 34.9
2.9
-2.57 0.075
3.1
7.03
丝绢纺织业50.0 29.4
-31.34 0.062 0.21 4.06
针织品业 32.6 11.2
-1.36 0.070 0.75 1.78
其它纺织业
30.1
2.1
0.94 0.049
0.78 1.44
资料来源:根据《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综合·行业卷)整理计算。
不难理解,技术创新是产业供给结构满足需求结构的基本途径。这就得从纺织业的技术创新方面寻找衰退的根源。技术创新可从纺织业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量、R&D经费投入、技术开发产出等三方面进行分析(见表4)。
表4 纺织业技术创新变化分析(1992-1998年)(人,千元)
指标 年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平均增长%
人力资源投入 8142 8733
7019
6334
5475
4801 4535 -6.2
R&D收入
442112 634829 555828 694423 663226 434321 246766 -6.3
LME技术开发投入 1683712 2168112 2057431 2166603 1795449 1569442 1422137 -2.2
LME技改投入
n.a. n.a. n.a. n.a. 9981159 5571095 23588 -33.3
LME新产品销售收
8.3
11.2
6.6
5.8 7.3
7.1
8.6 ——
入/销售收入%
注:LME是大中型企业的简称,人力资源投入指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数,技改投入包括技术改造经费、技术引进经费及配套经费之和。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3~1999年)整理计算。
表5 大中型纺织企业生产设备水平比较(1995年)(%)
行业
指标国际水平
国内先进水平
国内一般水平
国内落后水平
总计
合成纤维设备 44.7 46.6 6.9 1.8 100
粘胶纤维设备 8.0
0.2 6.8
85.0 100
棉纺织及印染设备
19.7
13.0 67.2 0.1 100
毛纺织及印染设备
37.7 36.3 19.7 6.3 100
针织机械及印染设备
37.6 52.5
7.1 2.8 100
缫丝、丝绸及印染设备 58.233.8
7.7 0.3 100
绢纺及印染设备 1.5 61.0 33.6
3.9 100
注:表中数据是按年末设备价值现值计算的百分数。
资料来源:根据《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综合·行业卷)第351页资料整理计算。
表中数据显示,90年代以来我国纺织业技术创新已明显减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投入持续下降。整个产业包括大中型纺织企业R&D投入、技术开发支出持续下降,两项指标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分别只有全国工业平均值的1/10、1/3。纺织业技术开发产业也下降,新产品销售收入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比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值低3个百分点,专利授权数从1993年的73件降为1998年的49件。纺织业技术创新停滞的直接后果是产品创新减少,有效供给不足,产品滞销。二是设备落后,大中型纺织企业电子化和信息化进展缓慢。棉纺业有1/4的设备属40或50年代的陈旧设备。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表明,按设备原值计算纺织业各行业设备达到国际水平的基本上的50%以下(见表5),其中尤以绢纺、棉纺设备最落后,而这两个行业是亏损最严重、竞争力系数下降最大的。国外在80年代已基本实现了纺织机械的无梭化,但我国纺织业中无梭织机占有率90年只有2%,1995年为5.4%(注:《中国经济年鉴》(1996年),第198页。)。1998年大中型企业微电子技术控制设备原价只占全部生产经营设备原价的9%,在1992~1998的7年中,只上升了3个百分点(注: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3-1999年)整理计算。)。由于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使纺织业的物耗能耗在90年代持续上升,纺织品国际竞争力持续下降(见表6)。分析表明衰退较严重的行业也是技术创新停滞和设备陈旧较严重的行业如棉纺业。技术创新停滞和设备落后的直接危害是加大生产成本和减少产品有效供给,使产业衰退与技术创新弱化形成恶性循环,加快产业的衰退。可见,纺织业衰退的根本原因是技术创新不足,而“能力过剩”和“过度竞争”只是产业衰退的结果而非原因。
表6 纺织业及各行业竞争力系数
行业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纺织业 0.154
0.121
0.059
纤维业 -0.67
-0.72
-0.77
-0.81
-0.65
-0.68
-0.74
-0.63
棉纺业
0.68
0.62
0.28
0.36
0.31 0.27
0.12
0.14
毛纺织业0.08
0.24
-0.05
-0.19
-0.12
-0.12 -0.12
-0.06
麻纺业
0.65
0.73
0.65
0.40
0.52
0.50
0.47
0.37
丝绸业 0.70
0.69
0.59
0.50
0.64
0.68
0.59
0.61
注:竞争力系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
资料来源:中国纺织信息中心,转引自《行业分析指南》(下)第151、153页,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表7 世界主要服装贸易国(地区)服装业竞争力系数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香港
韩国 中国
1990年
-0.28
-0.44
0.64
0.38
0.96 0.99
1995年
-0.29
-0.53
0.50
0.25
0.64 0.92
1997年
-0.34
-0.51
0.47
0.21
0.50 0.93
资料来源:同表6。
四、纺织业能否再生及如何再生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理由有三:
1.从纺织业衰退的原因来看,我国纺织业衰退的根源在于技术创新不足,而非需求的下降,国内需求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因而只要恢复了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克服结构性衰退,纺织业完全可以获得再生。
2.从长期来看,我国纺织业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加入WTO后,纺织业的比较优势将更为明显。虽然90年代以来,我国纺织业的竞争力系数已呈下降趋势,但纺织业中的一些行业如麻纺业、丝绸业等还具有较大比较优势,随着世界纺织品消费向天然纤维的回归,这些行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国纺织业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劳动力资源优势。纺织业有相当部分行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不高,生产纺织品有成本优势。(2)纺织资源优势。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桑蚕、榨蚕丝、萱麻、羊绒的生产国,也是羊毛、皮革、羽绒、亚麻、兔毛、牦牛毛和罗布麻等资源的重要生产国,数量之大,品种之全,是其它国家难以比拟的。丰富的纺织资源是纺织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
3.服装业的兴旺将拉动纺织业的再生。服装业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创汇产业之一,与世界主要的服装贸易国(地区)相比,我国服装业具绝对的竞争优势,如表7所示,我国服装业竞争力系数远远高于其它服装贸易国或地区。服装业的竞争优势为纺织业的再生提供了条件。
针对纺织业的衰退困境,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援助措施,并把纺织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突破口,实施了“压锭、重组、裁员、增效的调整战略。纺织业在国家强劲援助下已于1999年扭转了全行业亏损的困境,但行业技术创新停滞的局面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因此,为了从根本上克服纺织业的衰退,实现纺织业的再生和新一轮成长周期,可采取的对策有:
1.加强行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未来经济是创新经济,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90年代,随着高科技产业越来越深入渗透到纺织业,世界纺织业结构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纺织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大大拓展了传统纺织业的生存空间。目前,发达国家纺织业出现了传统纺织业与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相融合向现代纺织业转变的格局,已形成了服装用纺织业、产业用纺织业和装饰用纺织业三足鼎立之势。而我国纺织业的主体仍属服装用纺织业(服装用纺织业占整个产业的75%,出口额占全部纺织品出口额的80%以上,而装饰、产业用纺织业只占12%、13%,进口额占全部纺织品进口量的75%以上)。衰退较严重的也是低技术档次的服装用纺织业。因此,一方面应加强传统纺织业部门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应促进装饰、产业用纺织业的技术开发,尽快建成具有进口替代作用的装饰、产业用纺织业等现代纺织业行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研发部门的共同协作才能奏效。从产业政策的角度来看,在实现了纺织业三年脱困的目标后,下一步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援助技术创新。
2.加强纺织业的电子化和信息化进程。制造业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是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本途径。我国纺织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加快纺织业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是纺织业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因为我国纺织业本身属完全竞争性行业,产品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而个人消费偏好的千差万别和不断变化给纺织业在产品更新、质量改造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当我国经济实现了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以后,在居民追求品牌、讲究时尚的个性化消费时代,传统的大批量、低技术含量的生产模式已根本不能适应这种消费模式。只有实现了电子化和信息化,才能使技术开发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的需要。如同对技术创新、研究和开发的重视能够给大公司带来技术优势一样,信息对小公司的成功则起着关键作用。我国纺织业中小企业占主体,信息交易成本高和传递速度慢是制约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而单个企业又无力解决。因此,政府对纺织业的援助应把建立纺织业的公共信息系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之一。国外在这方面已有相当成功的经验。如日本在主要的纺织业地区,成立了各种纺织业合作社,给中、小型公司提供技术援助、财务指导及各种咨询,帮助中小型企业跟上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协作参与全球竞争。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因而政府对中小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扶持和指导显得尤为迫切,也是纺织业能否恢复活力的重要因素。
3.发展纺织品电子商务,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电子商务是未来的主要商务模式,也是振兴传统产业的基本手段。电子商务对纺织业的再生的作用有:(1)通过减少交易层次、降低交易成本和开拓市场空间增加纺织品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大部分纺织品交易属零散型交易,交易渠道狭窄、层次多和交易成本高比其它产业更为突出,而电子商务是克服上述弊端的最佳手段。(2)电子商务可加大纺织品市场的细分,为纺织业向小批量的个性化生产提供了可能。(3)电子商务能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加快信息传递速度,为行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了便捷的途径。针对我国纺织业较为分散,而电子商务投入较大的特征,应在政府的扶持下建立行业性或企业联合体的电子商务模式。
标签:销售收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