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增长:以华北制药、长虹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虹论文,华北论文,为例论文,核心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G301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我国即将加入WTO,此时此刻, 令很多理论界和实践界人士担心的就是我国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问题。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经过市场经济磨练的我国企业,在营销、制造和质量管理等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具有比较高的水平,低成本、高质量的制造已经使我国在家电、纺织、程控交换机等领域成为制造大国。下一步努力方向是制造强国,这需要大力加强核心技术能力。从现在的竞争态势来看,已经初现端倪。长虹的精显背投、大唐参与移动通信3G标准的制定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为了给我国企业加快技术核心能力建设提供可能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本文从知识创造角度剖析华北制药和长虹的技术核心能力增长过程。
2 知识创造过程
知识创造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知识经济时代尤其如此。知识的内部构造非常重要,构架知识日益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认识。最早注意到知识的构架特性的是Herderson和Clark(1990),他们在文章中提出的构架创新概念已经成为创新理论中的经典概念。他们认为构架创新是“改变零部件连接的方式,而维持其核心设计概念不变(因此,与零部件有关的基础知识也不变)”。Prencipe(1997)提到,从产品层次来讲,与产品有关的知识包括元素知识、构架知识与系统知识三类,构架知识是关于各元素之间作为一个系统的连接方式及其相互作用的知识;而系统知识是有关系统整体的知识。Kusunoki等(1998)提出局域能力(local capabilities)和构架能力(architectural capabilities)。局域能力是专利或那些蕴藏于工程师的独特技巧,或其它相对独立的元素知识。所以,可以通过招聘特别的工程师或从外部获得专利来“投资”于局域能力。局域能力也可以通过个人学习不断改进。(Levitt and March 1988,Cohen and Levinthal 1990)。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知识系统由元素知识和构架知识组成,元素知识是关于认知对象整体或者其构成要素的知识,它是关于离散个体的元素知识,这种知识存在于个体之中;而构架知识是关于系统与相连系统之间的关系或者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的知识,它是对认知对象深入认识的结果,这种知识存在于联结之中。
企业技术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魏江,1997)。从能力的结构特征来看,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由元素能力要素和构架能力要素组成(王毅,2000)。结合能力的知识特征,元素能力是元素知识,构架能力是构架知识。企业技术能力在本质上是企业整合与运用存在于组织外部与组织内部的知识的能力。这种知识整合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就是构架-元素知识的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构架知识可以转化为元素知识,反之亦然。同时,构架知识与元素知识本身也是发展变化的。构架-元素知识的相互转化及其自身的发展变化构成一个知识的动态演化循环,它由模块化、进化、结构化、变异四个亚过程构成(如图1所示)。 经过这些转化,知识得以创造和积累,技术核心能力得到提高。
图1 构架-元素知识交互转换亚过程
变异是通过构架的改变或者创造新的构架从而创造知识的过程。其典型特征是不通过改变元素知识而获得构架知识。Herderson和Clark(1990)提出的构架创新可以说就是构架知识的创造过程。变异包括以下两种情况:元素知识与构架知识的整合,即在某个构架上增加元素知识或者减少元素知识,从而创造新的构架,例如,在通用软件平台上,结合实际情况,增加新的应用模块和应用界面,就会形成一个新的应用软件构架;构架知识与构架知识的整合,即把多个构架整合,创造出新的构架。
模块化是将构架知识表达为元素知识的过程。通过模块化,可以把握对象整体,而不用了解其细节。例如组织在整合外部知识构架或外购部件时,常常把构架知识模块化,以便从外部引入适当的知识或部件,如杭丽制冷在外购压缩机上的电动机时,只要把电动机的性能要求、安装尺寸要求给供应商,这些都是关于电动机的元素知识。通过模块化,企业可以固化和存贮已经创造的一些构架知识,也可以使后续设计简化。
进化是将已有元素知识加以改进,或者创造新的元素知识,从而达到创造知识的目的。元素知识的根本创新会使产品技术升级换代,例如,信息技术在很多产品中的应用使信息化浪潮出现,各种冠以信息化、智能化的产品充斥市场,如数字化彩电、智能冰箱等。组织的元素知识进化表现为引进新的元素知识和已有元素知识的改进。
结构化是将元素知识转化为构架知识的过程。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整合元素知识,获得新的构架知识,例如华立集团开发的电子电能表,就是综合运用电压电流信号采样、模数转换、数字电路等元素知识,创造的一种新构架,其中蕴藏的就是新的构架知识;二是解剖元素知识,获得其内部构架,用构架来表达元素知识,例如常见的反求工程。例如,中兴通讯最初仿制小型数字程控交换机时,对数字程控交换机这一元素知识进行反求,用其内部的元器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表示,就是用构架知识来表达元件知识,这是一种结构化。
3 华北制药技术核心能力提高:以青霉素技术为例
华北制药集团公司从1958年建成投产以来,抗生素一直是华北制药的主要产品,其销售额或产值占华北制药总值的80%以上,而青霉素是华北制药抗生素产品中产量最高、历史最悠久的产品。在抗生素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青霉素技术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其近40年的技术发展路径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所以,以青霉素技术能力的提高过程为例,来探讨华北制药核心技术能力的提高过程。青霉素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菌种选育技术,另一个是工艺技术。技术提高的综合体现指标是青霉素发酵单位。根据华北制药青霉素菌种选育、工艺技术与发酵单位的发展状况,其技术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如表1 所示)。
表1 华北制药青霉素技术能力发展轨迹
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1958--681969-76 1977-84 1985-90 1991-97
特征●青霉素技术全面引 ●基本停滞 ●单项引进 ●自由创新 ●合作创新
进,消化吸收、创新
菌种
菌种选育 ●建立自己的菌种谱系●没有提高 ●渐进提高 ●建立NCPC高产系列 ●选育种新技术
●选育技术创新 菌种
●设备和工艺的渐进创新●微机控制 ●计算机集散控
工艺●培养基配方改进和代用 ●没有提高 ●没有突破 ●补料新工艺制系统
●中间补料和通氨工艺 ●发酵尾气检测
●新型搅拌工艺
●青霉素球状菌氨源代 ●提取工艺改进
谢
●破乳剂国产化
●呈直线上升趋势,1965●呈直线上升趋势,
发酵单位 年突破1万大关,1967年达 ●走势平稳 ●走势平稳 1987、1988、1990分别 ●平稳上升,突破
到一个高峰 连破2万、3万、4万大关 5万大关
能力提高途径●消化吸收,局部渐进 ●无●局部引进 ●自主创新●合作创新
创新消化
能力增长机理●结构化
●进化
●进化 ●无●进化 ●变异●进化
●模块化 ●变异
能力提高速度●渐进而缓慢●接近零●较慢
●很快●较快
第一阶段(1958-1968)主要是消化吸收从前苏联引进的青霉素技术,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渐进改进和创新。通过引进和学习,以及投产之后在工作中摸索,华北制药基本上掌握了引进的技术。然后,华北制药就走向渐进创新之路。华药致力于建立自己的菌种谱系和选育高单位菌种。1963年,华北制药在选育种技术上有所创新,采用乙烯亚胺、紫外线和氮芥子气复合处理,获8-16-S(系N20-64)新菌种。除了选育种之外,就是逐步优化原有发酵工艺。经过近10年的时间,华药基本上把引进技术构架的潜力发展到了极至。如图2所示,从1958到1968年,青霉素发酵单位提高了近3倍, 青霉素和抗生素总产量提高了2倍之多。
第二阶段(1969-1976)基本维持已有技术水平,在菌种选育技术和发酵工艺方面均没有明显改进和突破。
第三阶段(1977-1984)没有明显改进和突破,菌种选育技术和发酵工艺基本维持原有水平。与上一阶段有所不同的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这个阶段做出了一些努力,尤其是在菌种选育技术方面,因此,菌种选育出现一些恢复性增长。这一时期对科技工作的重新重视,为下一个阶段的腾飞打下了基础。
第四阶段(1985-1990)经过自主创新,菌种选育技术和发酵工艺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能力提高显著。菌种技术方面的突破是,主要是高产系列NCPC菌种的选育。与此同时,把微机控制这一高技术引入青霉素工艺,彻底改进了原有生产工艺。基于这些突破,华北制药完全建立了自己的技术构架,青霉素发酵单位打破长期徘徊的局面, 连续突破2万、3万、4万大关。由于青霉素技术突破的示范与扩展效应,抗生素生产也取得跳跃式发展(如图2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在这段时间内,以青霉素技术为突破口,华北制药的技术能力积累速度很快。依靠自主创新,华北制药完成了技术构架的变异,实现了抗生素技术能力的飞跃。
第五阶段(1991-1997)主要是通过合作创新,对上一个阶段变异得到的构架与模块化知识,进行改进,使青霉素技术全面上台阶。“八五”期间,由华北制药牵头,联合华东理工大学,中科院化冶所,天津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担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青霉素生产关键新技术研究”。经过这一合作研究,华北制药青霉素遗传育种及发酵新工艺在生产中的应用,使青霉素发酵发酵技术指标大幅度提高;青霉素提取工艺改进和破乳剂国产化项目,实现了破乳剂国产化,降低了生产成本;青霉素结晶新工艺的应用,实现了结晶过程的计算机辅助控制,在提高收率的同时降低了成本。这一阶段,能力提高的机制主要是进化,即技术元素的改进。通过这些元素知识的进化,青霉素发酵单位于1996年突破5万大关,抗生素总产量突破4000吨,华北制药的青霉素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数据来源:“华北制药厂厂志”编委会, 《华北制药厂厂志:1953-1990》,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
图2 华北制药青霉素技术与青霉素、抗生素产量发展
4 长虹技术核心能力提高:以电视机技术为例
80 年代中期以来, 长虹彩电在全国市场的市场占有率节节上升:1993,11%;1994,17.1%;1995,22%;1996,27%;直至1997高达35%,取得全面成功。长虹成功的基础之一是电视机技术能力的增长。机芯设计是电视机技术中的关键技术,机芯设计技术能力是电视机技术的高层次体现。因此,这里以机芯发展为主线,来讲述长虹电视机能力的发展。如表2所示,长虹电视机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70年代),封闭条件下的自主研制。1974年,长虹厂保军转民。首先确定尝试的民用项目就是电视机。70年代,长虹厂自己研制生产出5个型号的黑白电视机和4个型号的彩色电视机。这种封闭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不但能力提高慢,而且造成不必要的低水平重复研制。
第二阶段(80年代),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模仿创新。这一阶段以1979年10月,长虹与松下达成协议,为松下组装5000台14英寸彩电起步。1985年,长虹再度和松下合作,引进第二条生产线。这条生产线的蓝图是日本的,但松下和长虹合作完成了安装至投产的全过程。通过这一过程,长虹彻底消化了松下的这条生产线。消化吸收之后,就开始仿制生产线。至1988年,长虹已仿制四条生产线。在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生产技术的同时,长虹开始改进机芯,在引进的M11机芯的基础上, 模仿设计了TA机芯。
说明:从1981年开始,随着我国逐步重视科技进步,各种技术进步奖设立,如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及省部级的科技奖等逐步制度化,每年进行评审。在目前专利数据不全的情况下,对这些奖进行量化分析,可以适当反映企业的技术进步。这里的技术能力当量的计算根据华北制药历年的获奖情况,计算方法如下:省部级奖励,一等奖10分,二等奖8分,三等奖6分,四等奖4分,当项目为合作项目时, 分值减半;国家级奖励,一等奖20分;二等奖16分;三等奖12分;四等奖8 分,当项目为合作项目时,分值减半。当年新增能力根据当年获奖情况直接计算获得,累计能力以1980年为起点,1980年为0, 后续各年为上一年的累计当量乘以90%,再加当年的新增能力当量(即假设能力的自然老化和衰减率为10%)数据来源:“华北制药厂厂志”编委会,《华北制药厂厂志:1953-1990》,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
图3 80年代华北制药技术能力、青霉素技术与产量发展
第三阶段(90年代初),合作设计,在合作中学习。90年代初,长虹作出上马大屏幕彩电的抉择。长虹选择东芝公司做为合作伙伴,派技术人员赶赴东芝研究本部合作设计大屏幕彩电机芯,不到半年时间,他们就拿出了长虹29英寸大屏幕彩电的设计图纸。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巧妙提问获取的知识,解决的技术难题不限于NC-2和NC-3,甚至连29英寸以后的一些技术问题都取得了进展。NC-3机芯的开发成功,把长虹人一步带到了国际一流水平之上。
第四阶段(90年代中),自主设计。1995年,长虹公司采用荷兰飞利浦单片集成电路TDA8361/8362,研制开发成功TDA机芯,并用于生产大屏幕彩电机芯。这一阶段NC-6、CN-5、CN-7和A6机芯的成功开发,使第三代长虹产品在技术上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这一阶段的自主开发是在开放条件下,了解国际上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而且与国际水平差距不大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这种自主开发中的学习对自主技术能力的提高非常有效,长虹技术能力逐步提高,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表2 长虹电视机能力发展
阶段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第四阶段
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初90年代中期
特点●自主研制●引进、消化吸收,模仿创新●合作设计 ●自主设计
典型机芯●未形成典型产品 ●TA机芯 ●NC-2机芯 ●TDA机芯
●NC-3机芯 ●NC-6机芯
能力提高途径●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 ●自主创新
学习途径●封闭系统中的研究开
发中学●消化吸收中学●合作中向对方学习 ●开发系统中的研究开发中学
能力增长机理●进化●结构化 ●变异 ●变异
●模块化●进化
能力提高速度●较慢●渐进提高●提高最快 ●提高较快
国际水平差距●20年以上●10年以内●3年以内
●2年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