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地
马铃薯是以地下块茎为收获产品,为促进高产,就要为块茎在地下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深耕可以使土壤疏松,提高蓄水、保水能力,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肥力因素,为马铃薯根系和匍匐茎、块茎的生长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马铃薯块茎播种后产生的根系为须根系,穿透能力较差。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有强大的根系,可以增强吸收土壤中水分、养分的能力,源源不断输入地上部分,使植株生长健壮,光合能力增强,光合产物增多,为高产提供物质基础。因此,深耕是马铃薯高产的基础。
二、施足基肥
马铃薯在生长期中形成大量的茎叶和块茎,因此,需要的营养物质较多。肥料三要素中,以钾的需要量最多,氮次之,磷最少。基肥以腐熟的堆厩肥和人畜粪等有肥机为主,配合磷、钾肥。一般亩施有肥机1000-1500公斤,过磷酸钙15-25公斤,草木灰100-150公斤。基肥应结合作畦或挖穴施于10厘米以下的土层中,以利于植株吸收和疏松结薯层。播种时,每亩用腐熟的人畜粪尿20-30担,或氮素化肥5-8公斤作种肥,使出苗迅速而整齐,促苗健壮生长。
三、品种选择
选种是马铃薯高产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选用优良脱毒马铃薯品种是高产栽培的基础。适宜品种应早熟、高产、稳产,综合抗病性较强,品质较好。既适合露地种植又可保护地栽培,结薯集中,薯块大,产量高,商品性好。
四、种子处理
1. 晒种催芽
播种前20~30天进行晒种催芽,在有光照条件的室内或室外将种薯摊摆3~4层,为防芽徒长每3~5天翻动一次,使之受光均匀,达到白芽变成浓绿色,芽长0.5~1厘米为宜,催芽最适温度为15~20℃,相对湿度60%左右。催芽过程中要防止夜间低温冻伤及高温引起母薯黑心。
2.切块
每块要有1~2个芽眼,50克左右的种薯可以从顶部纵切成2块,75~100克的在顶部芽眼集中处“十”字形切四块,100克以上的先从基部开始按芽眼排列顺序螺旋形向顶部斜切,最后再把芽眼集中的顶部“十”字形切4块,20克左右的种薯整个种。切块时每人准备两把刀,发现病薯去除,再把刀放在生石灰水或0.1%高锰酸钾溶液中消毒。
3.拌种
拌种、闷种及种子包衣100公斤种薯用百菌清0.1公斤和1公斤滑石粉及微量元素(如钼、硼、铜、锌、镁)拌种后,放在通风处1~2天,待创伤愈合即可播种。最好实行种薯包衣处理,可有效防止播种后烂种,杀菌、降低田间发病率,提高出苗率。
五、播种
1.适时播种
确定马铃薯播种适期的重要条件是生育期的温度。原则上要使马铃薯结薯盛期处在日平均温度15-25℃条件下。而适于块茎持续生长的这段时期愈长,总重量也愈高。多数是收了晚稻或中稻以后种植。
2.播种密度
要根据各地土壤干湿情况来决定,一般早熟品种宜密,中晚品种宜稀;瘠薄地密,肥地宜稀;秋播宜,春播宜稀;生产种薯宜密,生产商品薯宜稀。在干旱地区或土壤很松散的地块可以播深些,深度为10~12cm,土壤很潮湿又粘重的地块深度为8cm。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播种宽行行距为80cm,窄行行距为28cm,株距为18~21cm,每公顷保苗6万—618万株为宜。
六、田间管理
1.及时铲趟 出苗前可进行一次耢土,将地块的表土耢掉,在提高地温的同时可以灭草,但耢土不要过多。当马铃薯幼芽开始顶土时进行1次深中耕、浅培土。待幼苗出齐后进行一次铲土,同时趟犁一次,少培土,在高地温的同时降低水分蒸发。在马铃薯植株发棵期铲地2次、趟地3次,一定要多培土,做到垄沟窄、垄顶宽,提墒松土利于块茎的膨大。
2.中耕培土:在去除田间杂草的同时,可加厚土层。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块茎生长的土壤范围,地下根茎增多。对提高产量有着重要作用。一般应在4月中下旬、5月至6月上旬各进行一次中耕培土。在马铃薯生长前期进行中耕培土,可提高土温,促进发芽生长;中后期中耕培土可增强土壤通透性,利于块茎膨大。
3.合理迫肥:马铃薯生长速度较快,除了施足底肥外,还要注意追肥,促进健壮生长。一般追肥2次,结合巾耕培土进行。第一次以氮肥为主,亩施尿素10公斤,也可亩用25担左右人粪尿,每担对尿素100克浇施。第二次以磷、钾肥为主,亩施磷肥20-25公斤,钾肥5~10公斤(或草木灰100公斤)。
4.打花及疏枝:马铃薯的分枝性较强,若栽植过密或氮肥过多,生长过旺和密度过大,会影响地下部分发育,应及时进行疏枝,去除病枝、弱枝,增强通风透光,减少病害。在花蕾形成期,及时摘除花蕾,避免养分消耗,促进养分集中供应块茎,增强产量。
5.病虫害防治
5.1早疫病: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浸染块茎。叶片染病,病斑黑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上出现黑色霉层,发病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一片枯黄。土豆上染病,产生褐色稍凹陷,圆形或近圆形斑,边缘分明,皮下呈褐色海绵状干腐。有小雨或连续阴雨,或湿度高于90%易发生或流行,气温26-28度当叶上存结露或有水滴,半小时病茵就能从气孔或表皮浸入,潜育期2-3天瘠薄地快及肥力不足时发病重。防治方法:①选用早熟抗病品种,适当早播;②选肥沃高燥田种植增施生物活性肥或腐熟农家肥;③发病前喷雾25%嘧菌脂1500X;68%精四甲霜.锰锌600x;50%异菌脲1000X;64%百锰锌600X;或百菌清等。
5.2晚疫病:
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快。叶上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病斑讯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叶背面最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和叶柄染病出现褐色条斑。发病重的叶片萎垂,卷缩最后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薯块染病,初生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皮下薯肉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散或烂掉。这个病菌喜日暧夜凉高湿条件,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发病后10多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②选无病种薯;③加强管理适时早播;④与早疫病用同样药。⑤防止烂窖,从通风散湿入手,防止窖温高湿度大。
5.3马铃薯早死病:
也叫马铃薯黄萎病或早熟病,这个病由叶尖沿叶缘变黄,从叶脉向内黄化,然后变色部变褐干枯但不卷曲直到全部时枯死,不脱落。根茎染病初期不明显,当叶片黄化后,剖开根茎处维管束已变褐,后地上部维管束也变褐。土豆 上得病始于脐部,维管束变浅褐色到褐色,纵切病薯可见“八”字形半圆形变色环。这个病是典型的土传维管束萎蔫病,病菌在土壤中、病残秸杆上的菌微菌核及土豆上越冬,第二年种植带菌的种薯即引起发病。病菌在体内蔓延,在维维管束内繁殖,并扩展到枝叶,这个病在当年不再进行重复浸染。病菌发育适温19-24℃,最高30℃,最低5℃。病菌在60℃10分钟就死。这个病一般气温低,伤口愈合慢病菌易浸入,从播种到开花日均温低于15℃持续时间长,发病早且重,此间气候温暖,雨水调和病害明显减轻。低洼地、肥没腐熟灌水不当及连作发病重。防法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②使用生物肥或充分发酵好的有机肥;③播前种薯用0.2%的50%多菌灵浸种1小时后播种;④与非茄科作物4年轮作。
论文作者:王志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0
标签:马铃薯论文; 块茎论文; 土壤论文; 生长论文; 褐色论文; 芽眼论文; 病菌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