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玉崇
博罗县博物馆 5161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都使得博物馆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当今大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文化和公共交流的重要标识。我们都知道,文物保存是博物馆的首要工作,但基于文物材料的特殊性和周围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文物很容易出现自然损坏的状况。因此,认真探究文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确立博物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标准,对于文物的有效长期保护、减少文物的自然损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质量控制
1.博物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质量影响因素简析
1.1 馆内温度
在影响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的各个因素中,博物馆内的温度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它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一切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产生的基本条件。如果馆内的温度升高,一些物理进程会明显地加快,比如升温会加速水汽的渗透率,使得文物过分干燥或变得高湿,进而造成文物的大面积损坏。除此之外,一些污染气体的挥发和扩散速度也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加快,从而引起文物的热胀冷缩,甚至会加速文物的老化,减少文物的寿命,特别是瓷器之类的文物,会在温度突然升高的情况下严重变形或者出现破裂。另外,从生物的活动性角度上来看,温度的升高也会加快霉菌滋生和虫类繁殖的速度,会出现生物对文物腐蚀的情况。总之,温度对博物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1.2 相对湿度
除了温度以外,相对湿度是衡量博物馆藏文物保护环境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很多材质的文物都会受其影响。一些吸湿性的文物会在相对湿度升高的时候大幅度膨胀,在湿度降低的时候又会大幅度收缩,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弯曲、破损、崩裂的后果,对文物来说危害便是不言而喻的。同时,湿度还会参与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使馆藏文物发生较为严重的劣化反应,常见的有一些金属器皿的腐蚀,照相印刷品的泛黄,染料和颜料的褪色,纸张的老化等等。另外,由于较高的湿度是昆虫、微生物等赖以生长和繁殖的有利条件,大量出现在文物上,就会引起馆藏文物虫蛀、霉变等生物腐蚀,对文物的保存产生极大的危害。
1.3 大气中的有害气体
近年来,在工业化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同时,我们的大气中也不
可避免地增加了许许多多的有害气体,它们不仅会对人体和动植物的健康产生极大危害,还会对博物馆内文物的保存产生巨大损害。特别是当有害气体呈酸性的时候,如二氧化硫、三氧化氮、及某些有机化合物,这些气体会与文物发生化学反应,对文物产生更大程度上的损害。因此,加强博物馆空气污染的控制与治理,实行文物保存微环境空气质量的连续性监测,对馆藏文物的长期保护也是十分重要的。
2.博物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控制
2.1进行环节设计
环节设计是指基于事先调查的基础,综合现有修复技术、修复条件和人力资源等条件进行考虑,为藏品进行修复设计的工作。在保护修复工作正式开展之前,必须依据前面已经获取的详细的调查资料、保护修复前照片、修复前绘图、藏品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报告,按要求制定相应的方案。方案需要考虑到现有条件下的修复能力、藏品在此之后的保存与使用条件来确定相应的方法与步骤。方案的内容应当包括技术路线(如除尘、去锈、清洗、拼接、加固、组装等)、工艺要求和将要使用的工具与材料。保护修复方案应当是经过认真研究和讨论形成的文字资料,环节设计可以使用正向推演法或逆向回溯法,这个设计过程要经过反复论证和评估,它将成为整个博物馆藏品保护修复工作的基础并指导实际操作。
2.2强化事后总结
事后总结是指在藏品修复工作结束后对已有的修复过程进行的归纳与描述,记录难点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给出藏品保存或使用的建议。当所有的保护修复工作完成后,工作人员应当提交出相应的保护修复技术报告。这份报告是综述性的材料,它是整个保护、修复过程的总结性概括,这个报告将成为今后人们对藏品进行研究、保护的重要依据,对藏品本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档案资料。保护修复技术报告中应当详细地说明保护修复工作的全过程情况,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法,另外在保护修复报告中还要写出本次工作中存在或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需要注意的是,在提交的保护修复报告中,需要明确地标示出工作介入的区域和具体位置,对采用的方法、技术、使用的材料及用量进行详细的描述,如果在保护修复过程中最终的结果和预计达到的目标发生变化,应当在技术报告的结束部分进行补充说明,同时提出预防性建议。最后,技术报告中应列出参考书目和依据的标准。为了进一步对保护修复结果进行说明,需要为技术报告配上相应的修后照片。完成藏品修复报告是对整个修复工作的总结,在总结中能够发现问题,进行分析,加以总结,更好地开展未来的工作。这样的总结符合全面质量管理中计划、实施、检查、反馈中的一环,完成这一步将使整个修复工作得到持续改进,是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博物馆藏品修复中的实现,也使博物馆藏品修复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的状态。
2.3开展事先调查
事先调查是指在博物馆藏品修复工作开展之前,为了清晰地了解藏品的基本情况,获取相应的修复信息对藏品进行的观察记录与描述。事先调查的方法是通过目测观察或借助相关的仪器设备,对准备进行修复的藏品进行测量、辨识、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事先调查工作首先需要记录博物馆藏品的基础信息。如藏品的名称、年代、所有者(如某某博物馆、某某图书馆、某某博物馆的某某部门等)、藏品的等级、尺寸、重量等内容。另外,调查中应当注明藏品的类别,如陶瓷器、金属器物、玉器、纺织品、书籍、绘画等;标明藏品的收藏地点、数量和来源并加以记录。在调查中需要用简单的文字对藏品的历史背景、外观、历史痕迹(如使用状况、制作缺陷、前人的修复改动等)进行描述,作为必要的说明。调查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藏品的损伤状况或病害情况加以细致地描述,要注明藏品损伤的种类,如破损、开裂、锈蚀、变型、生霉、虫蚀、附属物损坏等等,同时还要注明损伤程度。最后要由送修人补充说明送修原因、要求、保护修复的内容。除适用文字记录外,图像的记录也十分必要。图像记录应使用不同形式的照片或线图(标识图)以此直观地反映藏品所包含的信息。
2.4规范施工记录
施工记录是指对修复工作中使用的方法、材料、设计的人员进行记载,建立修复日志,进行可追溯性记录。施工记录是一种可追溯性的文件,记载每天、每一阶段工作的内容、工作者及在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等。施工记录可以使用完全自由式撰写(在不加限定的条件下由修复人自主撰写),也可以借助设计好的表格进行撰写,每天的工作记录中应当包括对藏品进
(下转第475页)
行观察、保护修复的整个过程、工作日期、工作内容、使用的工具、材料,必要时甚至需要记录当日的天气和室内的温湿度条件。为了确保记录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记录要由工作人员签名确认。这样相关人员可以在保护修复工作结束后,清楚地了解在某一件藏品的保护修复过程中,什么人在哪一天对这件藏品进行了怎样的处理。这样的记录会为藏品后续的修复与使用提供可参考依据,也能在藏品出现问题的时候寻找问题的根源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3.加强藏品的保护管理,做好预防性保护
3.1光辐射的控制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照射时间,定期及时替换对光敏感的馆藏文物。有条件的博物馆最好要安装红外感应的调光系统。也就是当观众走到距展柜一定距离时,光线会自动加强,当观众离开时,光线会自动变暗,直至熄灭。同时尽可能地使用冷光灯或者光纤灯,降低光辐射影响。同时减少安防技术措施中所使用的不可见光和电磁波等对馆藏文物的影响。
3.2空气污染的控制
(1)博物馆装修装饰材料、藏柜等要选用安全环保材料,在文物保存前要对环境进行净化处理,去除环境中的有害气体;(2)确保展厅内各展柜密封性良好,防止展柜材料、储有害气体的进入;(3)对空调通风口安装过滤净化介质,过滤掉有害气体。例如:活性氧化铝介质可用于对SO2、H2S、H2S和HCHO等的净化,而活性氧化铝和活性炭介质,可有效去空气中的SO2、H2S、NO2、O3等有害气体;(4)博物馆在选址建设时,尽量远离空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区,博物馆周边绿化带达到国家指定标准,加强对博物馆建筑外大环境的定期监测,并进行控制改善环境的有效措施;(5)适当控制参观游客人数,减少观众带来的CO2对馆藏文物的破坏;(6)减少消防技术中气体灭火的新材料对馆藏文物的影响。
3.3水的控制
控制湿度的变化,同时使馆藏文物保存坏境通风良好。水汽凝结速率小于蒸发速率,就不容易形成凝结水,不容易形成水的危害。同时尽量减少消防技术中使用水喷淋设施对馆藏文物的影响。
结语
馆藏文物的保护不仅要研究各种保护材料和方法,而且要给其提供理想的保存环境;而预防性保护就是通过管理和技术应用,从源头控制藏展材料散发污染物,提升文物展柜密封度和环境调控功能,加强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估,实施必要的环境调控措施。
参考文献:
[1]吴来明,徐方圆,黄河. 博物馆环境监控及相关物联网技术应用需求分析[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1,23(03):96-102.
[2]杨华芳. 博物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微探[J]. 传承,2016(01):142-145.
[3]张钰,马金香,冯露菲,李彬,王华军. 天津博物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调查与监测分析——以2015年1月监测数据为例[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7,29(02):94-99.
论文作者:许玉崇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5
标签:藏品论文; 文物论文; 博物馆论文; 工作论文; 博物论文; 环境论文; 技术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