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儿童心理论文,弹性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或进行其他活动而长期由长辈、亲属或他人代为照管的未成年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口已经接近了2000万人。如果我们不能较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让他们健康的成长,那么留守儿童问题有可能成为我国新的不稳定因素。因此,留守儿童的良好适应能力和发展状况对国家稳定、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解决他们的适应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已经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留守儿童这个词语最早是由一张提出的,当时是指父母出国留学、工作而被留在国内的儿童。[1]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留守儿童更多的被认为是父母外出打工、经商而被留在家乡的儿童。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日渐凸显,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近几年,特别是2002年以后,研究者对留守儿童问题作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从已有文献来看,研究者一般都是从亲子教育的缺失、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父母缺乏有效的沟通、代养或寄养环境对留守儿童人格、[2]心理健康、[3]行为、[4]学习[5]等方面的不良影响来进行讨论的;另外,学校教育、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等方面也是学术界经常讨论的内容。在这些研究中,很多研究明显地带有先入为主的倾向,在研究方案的设计、资料的收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各个阶段,更关注与留守儿童有关的负面问题,[6]而对留守儿童内部存在的个体适应差异以及积极适应的个体等方面却较少涉足。
其实,留守儿童并不是一个不分化的群体,在他们中间有适应不良的个体,但也有适应良好的个体。如果对留守儿童内部进行比较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有很多儿童并没有因为亲子分离而导致行为不端、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为什么同样是处于不利环境下,有的留守儿童能够适应良好,而有的儿童却适应不良呢?在面对不利或危险环境的时候,个体的心理弹性这种心理机制就会起作用,它会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避免适应不良。因此,本研究将通过寻找影响留守儿童良好适应的心理弹性方面的保护性因素,来达到让他们都能从挖掘和提高与这些因素相关的方面来提高自身适应能力的目的。
虽然对心理弹性的研究已经有了50多年的历史,但对于心理弹性的概念、测量工具等方面,研究者们都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本研究根据已有观点对心理弹性下一个操作性定义:心理弹性是在遭遇逆境时,有助于个体良好适应的保护性因素。个体自身因素以及个体外部因素是保护性因素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者们根据他们自己对心理弹性的不同定义,编制了心理弹性量表用以对心理弹性进行测量。由于在对心理弹性的理解上存在着分歧,所以不同的研究者编制的量表虽有相似之处,但有的量表之间差别是非常大的,而当前国内也没有合适的、规范的量表。根据以上所述,本研究的目的即修订Block & Kreman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现状进行考察。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对浙江省温州市、台州市两地初一、初二的学生进行分层随机取样,选择自我报告为留守儿童的学生596名为被试参加本次问卷调查,实际回收584份,经仔细筛选后获得有效问卷561份,有效被试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2.2 工具
Block & Kreman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Ego-Resiliency Scale)由于权威性较高,项目较少(14个项目)、使用简便而受到广大研究者的欢迎。[7]本研究中对该量表的翻译由三位心理学研究生来完成,经过相互比较和斟酌将该量表加以修改并最后定稿。在本研究中,新制定的量表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406。
2.3 数据录入与统计处理
采用Foxpro6.0管理数据,利用SPSS11.5和Amos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分析方法包括验证性因素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心理弹性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由于所使用的自我心理弹性量表是翻译国外的研究工具,为了验证该量表是否符合中国被试的情况,采用所获得的561名被试的数据,运用Amos5.0软件对心理弹性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具体结果如图1,拟合指数如表2。
3.2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3.2.1 性别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性别差异进行考察(见表3)。由表3可知,留守女童的心理弹性显著高于留守男童,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图1 自我心理弹性量表的单因素模型
3.2.2 年级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为了方便取样,本研究只是对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中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因此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考察年级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见表4)。由表4可知,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即年级的差别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不明显。
表4 年级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评价指标 年级 人数 平均数 标准差 tp
弹性一年级289 34.73366.2773 0.7540.451
二年级272 34.33090.3717
3.2.3 父母外出情况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由于从父母外出情况不同,可以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三组,即父亲外出组、母亲外出组和双亲外出组,所以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进行分析,来考察父母外出的不同形式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见表5)。由表5可知,父母外出情况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再作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最高,其次为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最低。
表5 父母外出情况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评价指标外出情况人数 平均数标准差 F Scheffe
①父亲外出68 37.41186.2132 ①>③
弹性
②母亲外出29
31.0605.975712.098** ③>②
③双亲外出
464 34.33416.2104
3.2.4 父母在外的时间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在本研究所调查的农村留守儿童中,父母外出的时间有长有短,为了统计分析的方便,笔者按外出时间的长短将其划分为4组,即划分为2年以内、2-5年、6-10年和10年以上,进而采用单因素方差进行分析,来考察父母在外时间长短的不同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见表6)。由表6可知,父母在外时间长短不同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再作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父母在外时间的长度成反比,即父母在外的时间越长,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越低。
3.2.5 与父母团聚的频率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本研究依据外出父母与留守子女相聚频率的高低(即相聚间隔时间的长短)将所有的被试分为4组,即半年以内相聚一次、半年相聚一次、一年相聚一次和两年以上相聚一次,进而采用单因素方差的不同分析,来考察与父母团聚的频率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见表7)。由表7可知,与父母团聚频率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再作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有随着与父母团聚频率的降低而降低的趋势,即与父母团聚的间隔时间越长,与父母团聚的次数越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越低。
表6 父母在外的时间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评价指标在外时间人数 平均数
标准差 F
Scheffe
①2年以内
421 35.5059 6.1855
22.604**
①>②
弹性②2-5年 98 33.2347 6.0339 ②>③
③6-10年 32 28.0938 2.7517 ③>④
④10年以上
10 27.2000 3.4897
表7 与父母团聚的频率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评价指标 团聚频率人数 平均数标准差 F
Scheffe
①数月一次
33
39.6970
5.9186
26.123**①>②
弹性 ②半年一次 148
36.3649
6.1025
②>③
③一年一次 367
33.6649
5.9552
③>④
④两年以上一次
13
25.3077
1.7974
表8 照看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评价指标 照看人 人数 平均数标准差 F
Scheffe
①母亲
65
36.2615
6.4427
5.079**①>③
弹性 ②父亲
13
29.2308
6.7719 ③>②
③爷爷、奶奶等亲戚 409
34.5599
6.1167
④寄托在别人家里 74
33.8378
6.7297
3.2.6 照看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一般来说,单亲外出的家庭都会由双亲中的另一方来履行照看子女的义务,而在双亲外出的情况下,对子女的照看方式通常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由爷爷、奶奶等亲戚负责照看,二是将子女寄托在别人家中。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进行分析,来考察不同照看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见表8)。由表8可知,照看方式的不同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有着显著的影响。再作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由母亲担任照看任务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最高,由爷爷、奶奶等亲戚或别人担任照看任务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其次,由父亲担任照看任务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最低。
4 讨论
4.1 心理弹性的结构
Block在1950年提出了ego-resiliency(自我心理弹性)这个概念,这可能是心理学界第一次使用resiliency(心理弹性)这个术语。[7]而美国心理学家Rutter和Garmezy等人在21世纪70年代对resiliency(心理弹性)的关注为以后心理弹性的广泛研究奠定了基础。[8],[9]289-303自我心理学认为,个体是具有自我适应生活需要的能力的。心理咨询的案例表明,绝大多数个体在经历逆境后,并没有产生心理障碍,相反,多数人都能较好地适应生活。[10]对心理弹性方面的研究也显示,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高危儿童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11]由此,本研究试图通过探究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方面的保护性因素,这一个崭新的角度,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帮助。但目前,研究者们对于心理弹性的概念、测量工具等方面都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国内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测量也还没有合适的工具,因而,本研究对Block & Kreman的自我心理弹性量表进行了修订,用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测量。
上述表2呈现了修订后心理弹性量表的单因素模型的拟合指数,这些拟合指数是否符合标准呢?一般来说,验证一个模型是否是一个好模型,主要看以下指标,即X[2]/df、GFI、AGFI、TLI、CFI、RMSEA等。根据Bollen,Jreskog & Sjrbom以及Medsker,Willams & Holahan的建议,决定采用X[2]/df、GFI(拟合优度指数Goodness of Fit Index)、NFI(正规拟合指数Normed Chi-square Index)、IFI(增益拟合指数Incremental Fit Index)、TLI(Tucker-Lewis Index)、CFI(比较拟合指数Comparative Fit Index)、RMSEA(近似误差均方根估计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并确定各指数的拟合标准分别为:X[2]/df大于10表示模型很不理想,x[2]/df小于5表示模型可以接受;GFI、NFI、IFI、TIA、CFI应大于或接近0.80,越接近1越好,RMSEA处于0和1之间,RMSEA小于0.08表示模型可以接受,越接近0越好。从这些指标来看,心理弹性量表的单因素模型是可以接受的。
4.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女童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童。不同年级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只对初一和初二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进行了比较的缘故,初一、初二的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较小,在心理弹性上不会有显著改变的缘故。
父母外出情况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留守儿童一般是父母一起出外经商或从事其他活动,或者是父亲出去经商或从事其他活动,母亲留在家里照看儿童。一般情况下,母亲很少是一个人出去,如果是母亲一个人出去的话,很可能是留守儿童父母的感情出现了问题,使母亲选择离开,或是母亲对照看儿童不太重视。所以,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很可能处于不太和睦的家庭中,或者有一个对儿童不太关心的母亲。这些因素很可能让儿童缺乏必要的来自父母的关心、照看和支持,这会影响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儿童心理弹性的提高。父亲外出的儿童虽然不能经常看到父亲,但一般情况下却有一个能够关心、照看他们的母亲。Klein在对6-12岁家庭贫困的非裔美国儿童的研究中发现,支持性的母子关系和儿童的抑郁、儿童的行为混乱两者都存在负相关。[12]Luthar指出,如果危险因素发生在家庭内部(如父母中的一方有精神病),那么儿童与父母中的另一方的关系就会密切,这种密切的关系也具有非常好的保护作用。[13]740-795同时,很多研究表明,儿童和母亲的关系亲密相比较于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亲密更有利于儿童心理弹性的提高。所以,由母亲在家照看的儿童的心理弹性要高于父母都在外以及母亲在外的儿童。
父母在外时间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2年以内>2-5年>6-10年>10年以上。其中父母在外时间除6-10年和10年以上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余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王丽芬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福建省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研究发现,除父母离开时间在一年内的儿童,其余的儿童随父母离开时间的延长而因子分逐步增大,这说明父母离开时间越久对留守孩心理健康影响越大。①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程度与心理弹性有显著的相关。[14]大量研究表明,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父母的关爱与支持对儿童的人格的形成、社会交往有显著的影响,甚至对其一生的健康发展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5]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已经不和儿童一起生活从几年到十几年不等了,父母外出的时候,儿童还在念小学,或为学龄前儿童,有的儿童甚至在刚出生时父母就外出了。父母外出时间比较短的留守儿童,可能由于已经培养了良好的人格特质,并拥有较好的社会支持,能够有比较好的适应能力。但对于那些父母外出时间较长或很长的留守儿童而言,父母外出时他们正处于人格未形成或正处于刚开始形成人格的阶段,就算他们能够得到更多较好的社会支持,也难以弥补在童年早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亲子沟通缺少、长期亲子分离所造成的影响。长久分离对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是极其不利的,同时人格的不健全也造成了较低的心理弹性。所以,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要一味重视经济利益,要尽量减少在外时间,特别是在儿童尚处早期的时候,要想办法在本地就业,以免因为一时的利益影响儿童的终身的发展。
与父母团聚频率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其心理弹性有随着与父母团聚频率的降低而降低的趋势。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父母如果经常回家探望的话,就给他们增加了亲子交流的机会,减少了由于对父母的思念而引起的孤独感,这有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培养、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以及心理弹性的提高。如果父母外出,而且又不常和儿童团聚的话,由于亲子沟通的缺乏,必然会对儿童的人格培养以及心理弹性的提高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父母要经常回家看望儿童,或者条件允许的话,经常把儿童接到自己的所在地团聚。
照看人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照看人为母亲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最高,照看人为爷爷、奶奶等亲戚的留守儿童次之,照看人为父亲的留守儿童最低。这可能是因为母亲不仅能在生活上给予儿童悉心的照料,而且在情感上也能给他们比较恰当的关心与支持,这有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心理弹性的提高。而爷爷、奶奶等亲戚对儿童的照看往往只能局限在生活上,但由于他们年龄很大而具有较深的生活阅历,往往对于儿童的照看具有一定的经验,因而由他们负责照看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虽然不高,但也不算太低。与上述两类照看人相比,父亲担任照看任务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由父亲照看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最低。基于此,笔者建议在父母外出时,最好由母亲留在家中担任照看子女的任务,其次是委托爷爷、奶奶等亲戚,最好不要由父亲来扮演照看者的角色。
收稿日期:2007-08-11
注释:
①该观点详见《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中王丽芬的文章《福清市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