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与管理初探论文_周开宇,高晓琳,张怡,万朝敏,华益民(通讯作者)

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与管理初探论文_周开宇,高晓琳,张怡,万朝敏,华益民(通讯作者)

周开宇 高晓琳 张怡 万朝敏 华益民(通讯作者)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 四川成都 610041)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7-0246-03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医学研究生是医学基础及临床研究的生力军,也是医学教育的主体,临床医学研究生的高素质创造性培养是国家医学教育的重任,对提高医院技术队伍素质和医疗水平起着积极作用。可见对医学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的系统培养与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5]。在良好的科研平台背景下,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与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是“导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导师是“领路人”,更是“鞭策者”

每个导师都是学生做科研的领路人,但导师同时还更应该成为学生的鞭策者[3-6]。想象一下,一个科研团队策马扬鞭,奔驰在科研的广阔草原上,导师的鞭子指向哪里,我们的队伍就冲向哪里;导师的鞭子在队伍后面呼啸,学生们勇往直前,毫无懈怠。这样的团队,想不做出成绩都难。

大方向及决策的把握考验的是导师,做个领路人并不容易,导师的决策决定着其自身的发展,更决定着初入科研的学生对临床与基础科研的兴趣、在读三年的科研成绩、甚至可能影响对学生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影响。时常看到有的导师把自己的学生带到科研的“沟里”,做一些对未来的临床及科研发展没有任何意义的研究工作,然后毕业,学生们会照样在毕业论文中言不由衷地表扬和感谢导师,导师也许会在后面的学生成长过程中有所改变,也许仍旧继续这样的格局,年复一年,月复一月。而也有导师,一下子就把学生带上前沿、热门、基础与临床结合的研究领域,让他们很快就看到光明的前程,通过自身努力,可能在在学术界很快崭露头角。因此,导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紧密接轨国内外研究最新动态,时常对所研究领域及及方向进行总体把控及导航,使所率领团队的研究时刻处于前沿,并成为富有意义的研究。

对导师而言,导师都想成为优秀的领路人,导师都面临着来自临床与科研的压力,同样更面临着带好研究生的压力;要有好的课题让学生去锻炼发展,要有足够的基金额度让学生去搏击扑腾;同时导师们还希望“授生予渔”,而不是“授生与鱼”,希望学生们都能在科研长空练就钢铁本领。

同时,导师要为研究生建立学术交流平台、技术交流平台、临床交流平台[6-8]。学术交流平台中以学术报告、研究生汇报和专家讲坛为交流形式。定期安排开题及课题进展报告或读书报告,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培养研究生主动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及协调交流能力,鼓励学生投稿,参加各级学术会议,特别注意培养英语运用能力,以此来开阔视野,拓展思维,锻炼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技术交流平台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文献共享,创建电子版科研数据库,将实验室定位于开放式,多学科科研人员处于同一实验平台,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如果遇到相关技术难点,可以寻求师兄师姐或实验室技术老师的指导,也可以寻求到外界其他实验室或者有相同经历的科研工作者的指导,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实验技术,数据分析。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中需要注意,临床是基础,科研是后劲,临床交流平台中要注意培养研究生善于观察并发现临床问题,且提升将临床问题提炼成科学问题的能力,因此,更需要结合这三个平台,广泛交流,只有将临床问题转化成科学问题,才具有普遍性,获得更广受众面,对于医学科学发展的意义更大[4-6]。

2.研究生要超越“学以致用”,达到“学以致慧”

研究生求学能超出“学以致用”的常规,努力使自己达到“学以致慧”的境界。“学以致用”非常重要,但这句哲言适合成为绝大多数人学习的基本原则,却不太适合作为研究生的高层次人才的学习指南。研究生学习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睿智,接手工作后可以做的超乎想象的优秀。例如,通过做完学位论文之后,使自己以后不论做什么课题的研究都会很快上手。如果读研时做个什么课题,毕业以后只能做类似的课题,不能进行扩展,这远远达不到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达到了“学以致用”的层次。导师和研究生都要立志于超出“学以致用”的层次,导师不要“授生与鱼”,而要“授生予于渔”,研究生都要力争达到要“学以致慧”的境界[8-11]。

研究生有创新意识和有钻研精神,能够很快进入做学问的状态。做研究绝非做作业,有些同学长期习惯于做作业和应付考试,成绩一直优秀甚至拔尖,但不会想问题、不会批判、不会创新,即所谓高分低能,这类学生经常让导师最为伤神,短时间导不入门。学生不要以为自己的入学考试成绩拔尖就很了不起,其实导师对成绩并没有看得太重,他们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研究能力或潜质。出现高分低能这类问题与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多年中没有接受科研训练和教师的教育水平有很大关系。研究生能培养大智慧,不耍小聪明,敢于知难而进,从正面攻克困难走研究正道。有统计表明,人的一天工作中先做难做的事,总体工作效果最佳;人的一辈子做科研,从难课题开始做,其获得的成就最高。

3.具体来讲,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忌讳的几点:

3.1 被动,要导师“背着走”。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不能丢,要随时主动积极考虑课题应该如何改善、完善和改进,而不是等着导师来催你做什么你才去做什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 以为所有的“Idea”都来自导师。Idea从什么地方来?不完全是靠导师,更要靠广泛阅读文献。当然,如果导师直接告诉你一个Idea,那也行,但是更多情况是你要深入研究准备做方向及内容,并完成一篇到数篇综述,然后最终得到你的研究课题。导师并没给你一个明确的Idea,这时候如何自己寻找科学问题?答案是看文献,可以粗略地看,先看标题、摘要和图表,筛选出重要文献进行细读、精读,在看别人在你这个领域做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你想说明什么问题?找到这个问题就找到了你的Idea。一个硕士生在做研究期间,行业里的文献没有精读并掌握40篇以上的话,你的研究可能存在很多问题,对博士生的要求就更高了。

3.3 等着导师教你作图做表,问导师如何写这个论文。导师是领路人,路还得你自己走;导师给你经验,你就在经验的指导下自己一步一步去经历,并收获全新的属于自己的经验,这就是成长,这也是团队和时代的超越!!要把你的研究数据写成稿件,可请教问导师给你把握方向,同时更要广泛地“问”设计优良的文献,更得花时间详细去领悟文献。如果是第一次写论文,你可以仿照那些好文章的形式,但不是仿照内容。写每一部分的时候都先看看人家这部分是怎么写的,想想这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一步一步走下来,你就会发现原来写文章这么简单。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中英文论文都能顺利完成!

3.4 没有团队意识,过于计较个人得失。不管是一般工作还是研究工作,团队精神都是放在首位的。积极帮助同学做实验或讨论课题都要不吝惜惜自己的知识,应该知道,帮助同学的同时自己也得到锻炼,自己也会得到收获;同时你也会有不懂之处要向别人请教。

3.5 不缺基本生活费的情况下,为追求奢侈的生活而去社会上兼职。花去很多时间做兼职,只会耽误了学习和课题进度,得不偿失。

4.在培养过程中研究生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4.1 交流很重要

通俗的说法就是多和牛人聊天。什么是牛人,我的看法是比你自己强的都是牛人。所以不管是教授博导,副教讲师,还是前辈师兄,只要能就某一个问 题和你讨论,都是学习的好机会。

4.2 文章多多益善,水平是慢慢提高

这是一个人心浮动的年代,也是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像爱因斯坦那样靠两三篇文章就可以惊动世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搞研究的人如果 这一辈子只有几篇文章也是不正常的。而文章往往是对科研工作的提炼和总结。因此只要做研究,论文应该是必须的。现在很多人是大同行,而不是小同行。具体到某一个点上,可能与你相同的组全世界也没有几个。因此通过发表在国际公认的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作为一个评价体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考虑的中国的国情,如果只靠同行的评价,碍于人情世故,很难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既然国内现在以SCI为标准,那这个参数的值当然是越大越好了。在不能得到一个更加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前,多发SCI也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大家都想发影响因子高的杂志,但是水平的提高是一步一步来的。从无到有是一个过程,从良到优还是一个过程,欲速则不达。与其抱怨,还不如趁早研究论文是个什么东西。很多事情外面看很难,走进去了也就是那么一回事情了。

4.3 藉由大量阅读和老师提点,进入研究领域

怎样进入一个领域最好,不停的念书、不停的报告、不停地读文献,这是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后不知不觉就会掌握了这个领域有什么、在做什么、最前沿是什么。有时学生在不停念书的时候常常可能会沉溺在细节里不能自拔,进而失去全景,导致见树不见林,或是被那几句英文困住,而忘记全局在讲什么。藉由学生的报告,老师可以讲述或是理清其中的精华内容,经由老师几句提点,研究生就会逐渐发展一种自发学习的能力,同时也知道碰到问题可以看哪些东西,如何进行分析总结,形成自我生产及蓄发的能力及延展性研究的能力。

4.4 循序渐进地练习论文写作

到了硕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而不管是硕士或博士论文,其规模都远比你从小学以来所受的教育、所要写的东西都还要长得多。写这么大的一个篇幅,如何才能有条不紊、条理清楚,并把整体架构组织得通畅可读?首先,必须要从一千字、五千字、一万字循序渐进的训练,先从少的慢慢写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到可以从一万字写到十万字。这么大规模的论文谁都写得出来,问题是写得好不好,因为这么大规模的写作,有这么许多的脚注,还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论述一体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铜钱;是一间大礼堂,而不是一间小小分割的阁楼。为了完成一个大的、完整的、有机的架构模型,必须要从小规模的篇幅慢慢练习,这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

4.5 形成自己你的知识树

教林毓生院士在讲到研究生培养时强调,在研究生培训期间,重要的五、六本书要读好几遍,这五、六本书将逐渐形成你知识树的主干,此后的东西要挂在上面,都可以参照这一个架构,然后把不相干的东西暂放一边。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你不可能读遍天下所有的好书,所以要学习取舍,了解自己无法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而且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是不可能的,而且不一定利于研究,因为阅读太多不是自己所关心的领域的知识,它对于你来说只是一地鸡毛、一地散钱,不能进行有效梳理利用。

4.6 正确处理临床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的关系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明确临床实践是为科研工作打下基础,科研活动能促进研究生优化发展,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8-11]。

临床医师诊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临床思维能力的强弱。研究生学习诊治疾病的过程是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研究生对疾病的辩证思维过程,可提高其综合能力,可以使研究生对医学新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追求的渴望,激发其科学研究的动力。同时,科研活动能促进研究生优化发展,帮助研究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科研能力及优良的心理品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表现为具有核心层次、整体相关和动态调节的特征。科研活动的开展有助于结构层次的形成,还能把研究生带到学科发展的前沿区,有利于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的是,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促进临床思维能力的提升[6-8,11]。科学研究就是已知探索未知,具有创造性、艰苦性、个体能动性、连续性和竞争性的特点,正是这种特殊的劳动,培育了人的优良品格,养成优良的心理素质,这恰恰是作为临床医生需要的基本品质[7]。因此,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中应该大力发展临床科研,鼓励他们进行基础与临床结合的研究,要“学以致用”,更要“学以致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1]。因此在医学研究领域,必须加强研究生临床与科研能力的综合培养,适应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这一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的发展要求。在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强“导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素的管理,努力培养既有临床实际能力、又有科研水平的外向型、实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这是医学研究生培养教育的重要目标,通过扎实工作,努力开展医学教育新局面,为国家培养创新型高层次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伟,张斌,袁晓亮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新思考[J]. 西北医学教育,2011,19(1):1-3.

[2] 刘成柏,赵国安,付学奇.推进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 现代教育科学,2013(3): 167-169.

[3] 杨锦华,何萍,郑少燕等.国际化视野下卓越医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 : 1-4.

[4] 万学红,孙静.现代医学模拟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3-24.

[5] 张艾婧,杨鹏跃,张怡等.对国际化视野下专科医院医学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探索[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5,12(2):37-39.

[6] 张侃,赵玉忠,高德海,李胜.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初探[J].医药教育.2009,16(6):104-105.

[7] 高宜录,顾志恺,陈建.医科研究生培养中的临床与科研互动[J].交通医学,2006,20(6):790.

[8] 袁飞,胡伟力,侯延斌等.浅析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与体制创新[J].教育观察,2014,3(10):20-24.

[9] 刘金成,杨剑,魏旭峰等.实验室管理在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0(4):731-733.

[10]章翔.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体验[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5,19(1):68-70.

[11] 韩璎.临床是基础,科研是后劲—医学研究生培养之我见[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5,11(1):1-3.

论文作者:周开宇,高晓琳,张怡,万朝敏,华益民(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5

标签:;  ;  ;  ;  ;  ;  ;  ;  

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与管理初探论文_周开宇,高晓琳,张怡,万朝敏,华益民(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