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集群、整合与生态_生态环境论文

未来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集群论文,新趋势论文,生态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产业发展集群化

集群化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它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它不仅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而且也成为提高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力量。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从世界范围看,集群化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群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

产业集群作为由产业、人口、城镇、信息、基础设施等要素构成的非平衡态、非线形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通过内部要素的相互融合以及与外部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的频繁交换维系着自身的存在。产业集群在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中,不断体现出对区域经济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即不断体现内部各要素的整合功能,并实现自身结构的自组织及有序化发展。波特指出,一旦一个集群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会促进它的成长。产业集群的演化是根源于所有参与主体为谋取生存与发展机遇的自主自发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参与竞争的各种力量所决定的。换句话说,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区域经济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自组织的演化过程。产业集群演化进程中的各种性质、特征及运行机制都与此有直接的关系,集群中各类主体、各个要素在经济活动中既竞争又合作、既开放又封闭,通过相互作用促成整个系统不断分化又不断整合,不断导致无序又不断形成有序,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从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而不断转化发展的。产业集群就是各要素作用力的耦合,各要素系统及系统内诸要素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影响产业集群的形成,决定产业产出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合作创新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1)互惠共生性。 单个企业越来越难以依靠自身生产所有有关知识和拥有各种相关资源,去完成知识的经济化过程。为了减小风险、缩短进入市场的时间,创新集群中的每个企业都只能从事创新增值链条上的某一环节性工作,实现专业化分工。(2)竞争协同性。 既专业化分工又相互协作是创新集群的一种主要创新方式。竞争使得企业群落中的企业个体始终保持足够的动力以及高度的警觉和灵敏性,并依靠协作伙伴关系在竞争中发展壮大。(3)根植性。集群合作创新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产业根植性)、 共同的创新文化(文化根植性)、地理位置的接近性(地理根植性),这是创新集群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对集群内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有极为重要的意义。(4)资源共享性。众多相关联的企业聚集,可以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克服单个企业创新资源的不足,并互为创新成果的传播者和使用者。(5)创新组织的开放性。 集群式合作创新网络与集群外的其他组织有着密切的开放性联系,集群内的合作创新网络更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组织关系,当其中的一种联系变得无效时,这种联系将会被一种新的联系所取代。

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优势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加以分析:首先从纯经济学角度,主要着力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认为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并伴随垂直一体化与水平一体化利润,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形成产业集群价格竞争的基础;其次从社会学角度,主要从降低交易费用角度,认为建立在共同产业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信任基础上的经济网络关系,可以维持老顾客,吸引新顾客和生产者前来;第三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研究集群如何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实现产业和产品创新等。在世界经济地图上产业集群区域都显现出异乎寻常的竞争力,其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成本、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区域营销以及市场竞争优势等方面。产业集群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二、产业发展融合化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迅速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了三、二、一产业之间相互渗透,趋于融合。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充实物质生产部门的基础,并在商业中加以运用,正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在信息时代,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呈现自身的不同特征。

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①。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给世界带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而作为经济发展的产业,必然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战略性的调整。产业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步伐向我们走来的。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快速步伐和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活动,产业的边界逐步趋于模糊化,全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形成。产业融合这一新型产业革命,正如一股浪潮冲击并变更着传统的产业结构,影响到个人、家庭、企业以至国家等各个层面。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当今世界产业融合的实践看,推动产业融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作为新兴主导产业的信息产业,近几年来以每年30%的速度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技术融合已渗透到各产业,导致了产业的大融合。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② 则是当今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其次,跨国公司根据经济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国际一体化经营中使产业划分转化为产业融合,正在将传统认为的“国家生产”产品变为“公司生产”产品。可以说,跨国公司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再次,为了让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更有竞争力,产品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一些发达国家放松管制和改革规制,取消和部分取消对被规制产业的各种价格、进入、投资、服务等方面的限制,为产业融合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产业融合的概念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从狭义角度讲,产业融合就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这个定义局限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电视业的融合;从广义角度讲,产业融合就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③。世纪之交的国际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未来21世纪的发展趋势。在产业融合过程中,来自其他产业的企业也会加入进来,竞争会进一步激化。竞争激化的过程中,必然有企业倒闭和企业吸收合并等悲剧发生。但另一方面,产业融合也为企业提供了扩大规模,扩展事业范围,开发新产品、新服务等巨大的商机。经过这些过程,企业会演化出新的组织形式。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内,产业融合以不同的方式演进,最终将促成整个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并构架出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有四种:一是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即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它产业渗透、融合,并形成新的产业。如生物芯片、纳米电子、三网融合(即计算机、通讯和媒体的融合);二是信息技术产业化以及农业高新技术化、生物和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比如机械仿生、光机电一体化、机械电子)、电子商务、网络型金融机构等。三是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即通过产业间的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这类融合通过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如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工业中服务比例上升、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四是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重组融合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同一标准元件束或集合下通过重组完全结为一体的整合过程。通过重组型融合而产生的产品或服务往往是不同于原有产品或服务的新型产品或服务。例如,第一产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子产业之间,可以生物技术融合为基础,通过生物链重新整合,形成生态农业等新型产业形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重组融合更多地表现为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的重组融合,融合后生产的新产品表现出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如模糊智能洗衣机以及绿色家电的出现就是重组融合的重要成果④。产业融合是一种新的产业创新方式,它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产业融合能够通过建立与实现产业、企业组织之间新的联系而改变竞争范围,促进更大范围的竞争。值得指出的是,尽管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利用新的竞争范围的机会增加,但这只是必要条件,其充分条件则是融合。产业融合能够改变传统的增长机制与方式,实现产业跳跃式发展和创新。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基础上产生的产业融合是“对传统产业体系的根本性改变,是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成为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⑤。

三、产业发展生态化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弃物,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了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源和信息的传递、迁移、循环等规律,致使资源枯竭和生态恶化。目前,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已经使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基本资源严重短缺,以致许多国家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环境和资源的短缺就已经严重地制约了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环境所承受的生产和消费中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也已经远远超过了其自净能力的饱和程度,到了严重超载的地步,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频发的全球性生态灾难使人类意识到生态恢复、环境净化和资源保护才是保证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选择的生活方式应不得超越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这些观念使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态度逐渐取代了工业化初中期阶段的无限索取的思维模式,并成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追求的目标,人工产业系统也由此开始了其反生态特征向生态性特征的回归。在经历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并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之后,世界各国都开始了深刻反思,并联合起来共同重建全球的生态系统。由于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产业经济的发展就不能以耗竭自然资源和损害环境为代价,而应谋求与自然环境有机平衡的发展。产业经济的绿色化,要求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把人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限制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建立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特征的产业发展模式,出现了产业经济发展过程的绿色化趋势。产业生态化是依据产业自然生态有机循环机理,在自然系统承载能力内,对特定地域空间内产业系统、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进行耦合优化,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消除环境破坏,协调自然、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产业生态化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产业的反生态性特征日趋削弱、生态性特征逐渐加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为产业系统创造一个新的范式,将人造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模式中,逐步实现由线性(开放)系统向循环(封闭)系统转变。从理论上看,产业系统不仅要形成自身的物质循环反馈机制,更要尽可能地纳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系统。因此,也有人称产业生态化为循环经济(Circulate Economy)。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它主要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社会经济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之一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也是污染排放减量化的前提。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之二是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之三是对生产和生活用过的废旧产品进行全面回收,可以重复利用的废弃物通过技术处理进行无限次的循环利用。这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初次资源的开采,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造成污染的废弃物的排放。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之四是对生产企业无法处理的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扩大环保产业和资源再生产业的规模,扩大就业。循环经济体系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为目的,强调“清洁生产”,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如图1)⑥。

图1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产业生态化作为获取和维持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手段,旨在倡导一种全新的、一体化的循环模式,即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两个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同时,产业生态认为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循环贯穿于从原材料开采到产品生产、包装、使用以及废料最终处理的全过程。它的循环优化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企业内部,而注重更高级别的区域系统乃至整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系统的优化,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类似生态圈的产业循环系统,通过区际间的产业生态系统的互动性依存,在全球实现产业活动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产业生态化作为一种新形态的经济或生态型循环的经济,这就需要改变现有的思维模式,改变产业流程,减少废物排放,使产业适应环境而不是改变环境来适应产业。目前不可持续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以不同的系统发展原理运作而导致的结果。因此必须把人类活动、土地利用、自然循环和功能协调为统一的生态系统,通过改变新的组织形式、调整政策来恢复和保持各种形式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的调节能力。未来可持续能力决定于调节社会、经济与生态系统功能延续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资源管理系统。产业生态将不可持续变为可持续发展,是通过经济与社会的转型进化到一个新系统的状态而不是依赖效率提高的发展模式来保留现有系统结构。产业生态化的本质目标就是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可再生的基础上,达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协调持续的发展。具体地说,产业生态化就是在工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那些节约资源、环境负面影响小、经济效益高的技术,不断地探索既有利于保护环境又能提高企业效益的经营管理模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那些设备陈旧、高物耗、高能耗、污染严重的产业部门和环境负效应严重的产品,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生产体系;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积极提倡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观念,加快建立具有“环境标志”的绿色产品制度。从大生态系统的角度看,实现产业生态化就是建立涵盖第一、二、三产业各个领域的“大绿色产业”。

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实施,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开始在发达国家渐成潮流,从宏观层次的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管理立法,中观层次区域产业园区的建设、布局,到微观层面企业的生产技术改造、管理实践,生态化的概念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这一发展趋势在三次产业的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中都有所体现,如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等。世界范围内的生态革命,促成了生态与产业成为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一方面表现为产业绿色化含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形成了广泛的生态产业化现象。以生态产品的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为基本内容的新兴生态产业不断发展,使生态环境和产业领域产生了全方位地渗透与融合,产业生态化现象日渐明显。生态与产业的互动,最终形成生态产业一体化和复合化,传统的三次产业正在向生态化方向发展。生态化是人类构筑经济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模式,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

四、小结

产业发展的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是21世纪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这三大趋势是产业内在发展规律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产业发展对当今国际经济新特征和新变化的一种动态注释。无论是产业集群化、融合化,还是产业生态化,其本身即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高效率的产业组织形式,集群是产业聚集的空间组织形式,融合是产业相互渗透的一体化组织形式,而生态化则是产业持续的循环组织形式。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集群化是产业在空间上呈现聚集形态的组织形式,这种聚集对产业融合和渗透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而在一定区域内高密度的产业融合和渗透则可能产生新的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化中资源持续循环的特征将贯穿未来的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的发展之中,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也因生态化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⑦。具有产业融合化和生态化特征的产业集群,具有集群形态的产业融合和生态产业系统,以及具有生态化特征的产业融合将共同谱写21世纪产业发展的“交响曲”⑧。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集群视角下的创新网络与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05BJL066)的部分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周振华.产业融合拓展化:主导因素及基础条件分析[J].社会科学,2003,(3):45—48.

② 产业融合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产业之间的技术融合,然而技术融合的产生并不必然带来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必须经过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然后才到市场融合,最后完成产业融合的整个过程。参见: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3(2):16—21.

③ 厉无畏,王振.中国产业发展前沿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④ 余东华.产业融合与产业组织结构优化[J].天津社会科学,2005,(3):72—76.

⑤ 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⑥ 牛桂敏.循环经济:从超前性理念到体系和制度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6):63—65.

⑦ 厉无畏,王振.中国产业发展前沿问题[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⑧ 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标签:;  ;  ;  ;  ;  ;  ;  ;  ;  

未来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集群、整合与生态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