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超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性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2-5707(2008)06-0007-04
在哲学的视野中,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就是从单一主体性实践结构向多极主体的交往实践结构的转变。市场经济是以多级平等的利益主体为前提,在多极主体间的实践过程中实现的。随着社会的转型,现代主体间性的理论已经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将它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更是解决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局限性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它必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建设,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性,更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现代化、科学化和人文化。
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超越
近代哲学是主体性哲学,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起来的是“主体(教育者)—客体(受教育者)”模式,即“主—客”两级框架,是“自我”或单一主体性。在“主—客”框架中,主体具有自主性、主观性和自为性,特别强调主体自我思维、自我意识、自我创造;而客体则被看成是用来满足主体价值需要的价值对象,是服从主体的无意识、被改造、被意象化的世界,是主体的“镜像”和一种衬托,是为主体而存在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为主体,受教育者为客体,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施加以单向性为主的影响活动,对其进行改造,控制和驾驭,主体以教育者为主,进而忽视了受教育者(客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实践证明:其结果只能是缺乏足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过去的理论聚焦点主要是以主客体关系为基本结构的物质生产活动,而以主体间性为基本结构的交往活动则被相对忽视。这种理论导向不利于自由平等的人际关系的生成和健全的社会关系的建构。
现代哲学是主体间性的哲学,构建的是“主体(教育者)—客体(人类社会)—主体(受教育者)”的模式,即“主—客—主”三级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主体与主体间的客体是被劳动实践人化了的客体,是通过劳动实践所创造的人化自然,即劳动产品。它作为商品纳入人与人社会交往实践的过程中,成为人与人社会交往实践的客体。这个客体是客体尺度与主体尺度在实践基础上相统一的为人而存在的客体,它具有“唯我”的属性,由它作为联系纽带使商品市场经济时代人与人的关系成为了主体际关系。这个客体使每个人都成为利益主体,它既要为别人生产,也要为自己生产。首先为别人生产才能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个客体使每个人都要投入社会交往实践活动,这个交往是世界历史性的交往活动,交往客体(商品)就是交换与他人的劳动活动,占有客体(商品)就是占有人类整体的智慧和能力。所以,由于这一客体的联结作用,使每个人都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使每个人都以它为客体或联结纽带形成主体际关系。商品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也是社会交往实践的关系,是一种主体(教育者)—客体(被符号化了的对象性人类世界)—主体(受教育者)的模式。这里的客体是被语言符号化的对象性人类世界,包括被符号化的对现存世界的意识和被建构起来的为人而存在的对象性人类世界的自我意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要相互交流、解释、理解这两种意识及其关系,只有两者都充分发挥了主体性作用,才能达到传承历史文化,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这个中介客体是指社会环境,不是“主—客”框架中的客体人。这个中介客体向多极主体开放,与多级主体同时构成“主—客”关系,形成“主—客”、“主—主”两重框架。它超越了“主—客”框架单一主体的缺陷,而将主体际关系引入其中,是对“主—客”框架的一次深刻的变革。从这个框架上来看,它用多极化主体取代单一主体性和在交往中强调互相承认主体资格和平等及在主体间交往中插入中介客体都是对传统“主—客”框架的现代超越。交往实践观的产生是高度全程化进程的结果,它随着全球网络科技的发展,国际间交往活动已经成为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存在的普遍方式。社会市场化的过程就是多极间交往实践的过程。改革开放的本质就是摆脱封闭、接人世界性交往实践。为此,交往实践观对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积极的意义。
将主体间性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正是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指出了两种关系的统一: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主体都把人类社会(社会环境)作为共同客体,与人类社会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表明主体间性有其如下特点:第一,主体间性是主体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第二,主体间性是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相互理解融洽的关系;第三,主体间性是在理解融洽的基础上通过互识达成共识。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否定,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现代修正,是重新确立和超越,即由单极主体性走向交互主体性。没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便没有基础;没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就会受到影响。从严格意义上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从属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理想追求,是更高境界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的、真实的、双向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主客二分,单一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客观性、人性和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主体间性”概念,但对主体间的交往关系进行了科学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和社会三个阶段的论述揭示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的历程,它扬弃了群体性和个体性的极端性,建立了以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为基础的类主体性。主体间性的本质体现了类主体性。马克思的“人的社会”和“社会的人”更是一种最深刻意义上的主体间本位。在他看来,人不仅是意识的主体,更重要的是历史实践的交往主体,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关系性的存在。他提出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主体性的即能动、现实的“交往关系”和“社会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规定了主体间的关系。马克思的异化学说更揭示了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主体间的关系,即共产主义运动所要扬弃的也就是“人与人相异化”的关系,所要建立的社会,也就是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相互创造的“真正共同体”。因此说,主体间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主体间性中,每一主体作为对方的对象性存在,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无论是从知识论还是从实践论上,他人不只是客体,但也不是纯粹的主体,而是主体与客体有机的统一体。在人与人之间,每个人作为现实的存在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具有主客体的二重结构。在这个意义上,在“主体-主体”关系中包含更微观的“主体-客体”关系;在这种“主体-客体”关系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仍是“主体-主体”关系。此外,人类社会也不是一种纯粹的客体,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个潜伏的主体,即人类社会的创造者和设计者。换句话说,这种“主体-主体”关系是更宏观的“主体-客体”关系的一部分。
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共在的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传统的单一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塑造和征服,是主体与客体间的活动,这样就把受教育者客体化、物化、非人化了,这在现代化社会中是行不通的。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不再是驯服的工具,而是活生生的有独立思维和自我创造能力的人,其不再被视为“待开化”客体,而是与主体一样有思想、有灵魂、有要求的另一个主体。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完善作为目标,是一种单赢式的思想教育。它没有包括教育者本身的思想品德的升华,更没有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和品德的自主构建,其结果受教育者品德完善的目标也是不可能完全达到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共进作为其目标,是一种双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生存方式,即主体间的生存方式,这种方式把受教育者当人,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对他人的尊重。此外,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而不是教育者的单向活动。单一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常常忽视了两者的共同经验和可交流性,往往是教育者的单向灌输。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不再是孤立的主体,而是与他人共在的自我,并与他人进行着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正像马克思所说:商品经济是“天生的平等派”,因为它的前提就是交换当事人都具有独立自由的主体地位。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理解,彼此通过设身处地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方法来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共同提高,而不是只通过教育者“填鸭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这种对另一方主体地位的提升鲜明地体现了它的人性特征。
主体间性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从而也在新的基础上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突破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而产生的,它继承吸收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成果,同时又克服了以自我为中心,视他人为物、为工具,仅仅视受教育者为纯粹客体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和局限性。交往的合理性不仅仅是工具理性的表征,而且是交往理性的表征。它不仅仅具有“主—客”关系向度,而且具有主体际关系向度。交往的合理化规范是被参与者在行为和意识两个方面的认同与支持,并成为一种共识。所以说,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人性和合理性。它必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广阔的前景。
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思想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天职就是做人的工作,将受教育者当作同教育者一样的平等主体看待,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出现了行业发展的不平衡,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等诸多矛盾和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这些矛盾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关键要看我们如何化解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要使人民群众支持改革,发挥其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反思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常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置于较高的地位,把受教育置于较低的地位,唯“我”意识严重,把受教育者看作是征服的“镜化”对象和被利用的工具。这种地位之差,容易使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和抵触,这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反而会给社会带来诸多的冲突和问题,进而激化社会矛盾。这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方式是一种不平等的交往方式,是要被现代化社会摈弃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与教育者一样平等的人,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通过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来消除冲突,化解矛盾,达到相互悦纳的效果。这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交往方式,是现代社会所望,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使网络得到广泛普及,网络时代更呼唤主体间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人们的网络交往方式已经超越了地理、时间、对象等局限,它是人们的一种新的生存交往方式。由于网络交往更多的隐姓埋名,人们在交往中更加自由开放,没有地位、年龄、性别等障碍,双方互相承认主体,那种“以我为中心”方式不再受人欢迎,交往完全是在平等的前提下进行的。在信息的共享方面,一方主体发出信息,通过网络(中介主体)被另一方多主体共享,对每个人来说,其信息不因他人的分享而减少。恰恰相反,在与别人共享的过程中双方受益。这种信息共享正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所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时代也更有应用价值,更容易收到好的效果。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实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关爱人上下功夫,应以对人性的关怀和人格的尊重赢得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自主自觉的认同感、归属感。首先,要有平等的态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对象主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摒弃高高在上的心态,平视人、正视人、平等待人,加强相互的交流和沟通,激发情感共鸣,建设融洽和谐的内外关系,相互教育、相互启迪、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其次,要有尊重的风气。马克思认为,人的独立人格成就了人的主体性,要充分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对象客体现状的复杂性、层次性必然表现为差异性,要承认和尊重这种差异性,尊重人的独立性和个体多样性。第三,要有民主的氛围。要坚持群众观点,以民主精神、民主作风和民主方式开展工作,改变工作中的命令主义和强制方式,相信他人有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改造自己的能力,积极引导对象客体开展自我教育和进行自我开发。第四,要有客观的了解。要全面客观地了解和切实把握对象客体的本质、属性特征和思想变化规律。要纠正知之不深、知之不全的问题。在亲知、深知、真知上下功夫。主体间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把受教育者当作同教育者一样的平等主体,才能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使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的研究,对于落实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积极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思想教育中注重体现人本精神,对于加强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工作,化解社会矛盾,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进而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更有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