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体系看中国外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论文,国外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方学者认为:“国际政治系统是一种行为系统”,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于其环境的一个变量集合体”,(注:莫顿·A ·卡普兰:《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 )或是“一个有规律的进程中极其频繁的相互影响的各个独立的政治实体的集合”。(注:赵艳杰等:《当代国际体系结构的稳定机制与变革动因》,《国际政治研究》,1998年第2期。 )如何对包罗万象的国际体系进行划分,并进而为国家的外交行动提供合理的理论指导呢?笔者认为结构现实主义基本是适用的。国际体系可以划分为系统层次上的国际结构和国际权力结构。国际结构以单元间的实力分布来定义,体现着各国的实力地位,决定着国家一定时期在所处的国际权力结构(国际制度和力量组合)中的地位。相对于国家而言,国际权力结构表现为国际环境和力量组合两个层次,规定着一定时期的游戏规则和特点。对应在外交政策上,前者属于战略问题,后者属于策略问题。
本文拟从国际结构和国际权力结构的基本分析入手,探讨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并以此为指导,对中国的外交层次做出战略和策略上的区分。
一、国际结构与外交战略
1.国际结构的特点与作用
当历史进入新世纪的时候,新现实主义的假设和推论虽然糟糕却依然有效。国家利益仍然是民族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无政府秩序下,国际政治结构仍然由大国间的实力分布来定义,不包括联盟一类的力量组合。(注: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3—119、127—128、156—193页。 )国际组织的作用仍然是辅助性的,制度的变化、冲突的状况都受到国际结构的深刻影响。(注: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5—98页。)唯一的超级大国摆脱了两极结构的约束,现在的世界还不是多极世界。
国际结构一旦形成,就具有自我稳定、自我加强的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结构内的优势单元为确保自己的地位,制定对自己有利的国际制度,构建有利的力量组合。在两极结构里,美苏互相竞争,但决不大规模对抗以致让第三方得利;在单极结构里,单极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独一无二的地位,必然千方百计遏制潜在的对手。国际结构同时具有选择的功能。这项功能建基于无政府状态之上,通过“社会化”和竞争来实现。(注: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3—119、127—128、156—193页。 )在一个具体的国际结构中,主要单元国家都必须向最优者学习,不断增强自身,这样,国家间相互模仿,最终趋同,从而达到均势。但均势并不意味着一定是一个霸权取代另一个霸权,只要一个国家有足够的兼容性和创造力,可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在二十世纪初,军事力量的竞争决定着国家竞争的成败。丘吉尔早就意识到英德海军竞争隐伏着灾难,但他认为,除了继续参与竞争,别无出路。在两极结构里,由于核均势的影响,经济竞争成了决定因素。
一定时期的国家结盟,不会改变现存的国际结构,只会改变当时的国际权力结构。如前所述,结构是一种个体单元间的力量分布,而不是一种单元间的力量组合。唯一改变不利于自己的结构的办法是选择参与,向结构里的最优者学习,使自己的力量增长到足以改变现存结构的程度,而不是结盟或者消极闭关自守,独立于现存结构之外。促成拿破仑政权灭亡的并不是统一在封建主义旗帜下的反法联盟,而是各国为了生存所采取的导致均势的行动。反法联盟从未单独形成过一极。(注:王绳组主编:《国际关系史》,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二章第四节。)同样,两极结构的出现要早于北约、华约的建立,两极形成的原因是因为美苏实力超群。肯尼思·沃尔兹指出:“在国际政治系统中,三个或更多的大国,分裂成两个联盟时,国际政治系统仍然是多极系统——在结构上与两极系统有区别。两极系统里没有第三国能对地位最高的两国提出挑战。”(注: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3—119、127—128、156—193页。 )随着多极结构向两极结构转变,先前体现英法德多国利益的结构变成了体现美苏利益的结构,这在雅尔塔会议瓜分战后世界是最明显不过了。即使俄罗斯再与其他国家结盟,历史也决不会重演两极时代。
2.当前国际结构与中国外交战略
如前所述,国际结构根据单元国家的实力分配来定义。现在看来,美国的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是美国主导的单极结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一方面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另一方面推动多极化。多极化可以反映更多国家的利益,而单极世界则很大程度上受美国左右,中国必须尽量减少单极结构的不利影响,利用非平衡国际系统存在的均势规律的作用。
在现实的国际结构下,一方面中国要坚决维护自己的主权和国家尊严,该合作的合作,该斗争的斗争;另一方面要利用均势规律。多极化是不平衡国际系统的必然趋势。俄罗斯现在与美国矛盾较大,欧日与美国在经济上也有摩擦,他们有意无意会采取导致均势的行动。中国应该利用这些矛盾。广阔的市场是我们的优势。假如我们恢复某种形式的联盟,只会形成新的冷战,孤立自己。联盟的存在保证不了中国成为一极。
多极化对中国有利,中国欢迎并促进多极化,但我们更要重视现实的国际结构,由此出发制定自己的外交战略,从而确定外交的重心和取向。
二、国际权力结构与外交策略
1.国际权力结构的特点与作用
国际权力结构与国际结构常常被混为一谈。实际上,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国际结构是一个高度抽象的实力结构,优势单元由于具有更大的实力,在国际制度和力量组合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国际权力结构包括国际环境与力量组合。国际结构决定国际权力结构的总特征,但不能完全说明其特征。在两极时代,两极结构决定了当时国际权力结构的总特征即两极并立(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两个平行市场)。但是,国际权力结构并不是一个均势体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全球权力要大大超过苏联阵营。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单极结构”时代,但是国际权力结构的特征更准确地说是“一超多强”、美国主导、多边外交,忽视中日德俄等大国的作用显然不对。
国际结构由于具有稳定性,其变化往往不甚明显,而权力结构的变化则相对明显得多。国际权力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权力结构的变化和国际结构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到了冷战后期,苏联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弊端,其全球战略由扩张转为收缩,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也越来越明显。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解体,两德统一,社会主义阵营混乱不断乃至苏联解体,这些进一步导致了结构的变化。结构发生革命性突变时,权力结构也就发生了革命性突变。由以上可以得出,要改变国际结构,除了重视结构的选择作用,还必须重视国际权力结构的作用,即国际环境和力量组合的作用。换言之,要重视外交的斗争艺术。一般说来,结构的最优选择和均势的外交艺术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我国实行自力更生、和平共处、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就很好地把握了两个方面的关系。
国际环境主要指一定时期的经济、文化、历史环境和国际制度等。第一,一定的国际结构体现这个国家在该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因此国际制度由居主导地位的国家来制定,体现的是主导国家的利益,反过来加强了国际结构。由此可以得出国际结构的一个约束作用在于控制国际制度的制定上。(注:Harold Lasswell & Abraham Kaplan, Powerand Society: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Inquiry(Yale UniversityPress,1950),p.208.)国际联盟体现的主要是英法利益,而战后主要的国际组织体现的是美国的利益。由于单元间力量分布的缓慢变化,国际组织所体现的利益也逐渐扩散。第二,由于国际结构的选择作用,先进国家的发展模式、文化和价值观具有范式的作用。各国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必然向最优者学习,从而使国家的发展体现出相似性即所谓的“国际潮流”,左右当时的经济、文化环境。正是因为当前世界是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美国推行的理想主义政策才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市场经济、民主化和全球化才会成为“国际潮流”。但是,国际结构也不能完全左右国际环境,行为主体的多样化、利益多元化、文化历史传统的差异,都强烈地加强或腐蚀着现存结构。这些多样化的因素反过来又可以作为国家外交策略的资源。这些正是约瑟夫·奈所宣称的“软权力”的价值所在。(注:Joseph S.Nye,Jr.,"Undertanding U.S .Strength",Foreign Affairs,No.72(Fall).)
力量组合主要是指国家间由于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或其他关系而形成松散或紧密的集团。由于国家之间的利益纵横交错,利益集团也就多种多样,容易发生变化,因此不能代替力量分布作为国际结构的定义。但一定时期的力量组合规定着当时的国际格局。首先,作为硕果仅存的超级大国,美国要维护自己的地位,必然极力防范欧日超过自己,这样,美国实际上处在了斗争的中心。这实际上是维持单极结构还是打破单极结构的矛盾。斗争的一方是美国,另一方是欧日俄中四强。这个组合主要是经济上和结构上(指结构原因上)的。其次,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同时彻底击垮俄罗斯,美国在欧洲和德法联手,强化北约的作用;在亚洲强化《美日安保条约》,打压中国。这样,以中俄为一方,美欧日为另一方形成了两个力量组合,这个组合主要是政治和安全上的。再次,近年来第三世界的力量得到壮大,但也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情况。中国坚持认为自己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为第三世界说话,反对西方通过全球化推行其价值观和制度文化。于是,以第三世界为一方,以发达国家为另一方形成了一个松散的力量组合,这个组合也主要是经济上的,但同时是政治上和文化上的。
诚然,力量组合建立于力量分布的基础之上。在一定的国际结构里,国家必然要向处于最优地位的国家学习,并以此作为外交的重心与取向。而主导国家(甚至包括一切国家)为了维持和强化自身的地位,也要尽量争取最多的朋友。即使在多极结构里,占最优地位的国家也往往是拥有外交资源最多的国家,因为其他国家觉得更安全和有利可图。同时,力量组合体现了国家在利益的出发点上自主地开展多边外交和多样外交的灵活性。国际结构制约着国家的行动方式,但并不完全限定国家外交组合的选择。中国在两极世界里通过力量组合对象选择的变化,实现了自身地位的提高,其国际关系原理正在于此。(注:《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年版, 第276页。)
2.当前国际权力结构与中国外交策略
从国际环境来看,首先,中国要有选择地参与全球化规则。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有好处,但决不能牺牲自己的国家根本利益。其次,中国要坚持自己独有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对“人权”、“民主”的进程要有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要有意识地支持第三世界走自己的路。最后,中国要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改变力量对比进而影响国际结构。
从力量组合来看,中国与主要大国发展外交关系应该从自身利益出发,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在对美关系方面,首先要把握中美关系的特殊性。中美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但共同利益也是巨大的。中国要加强对美国多元决策体制的了解,尽可能地施加影响,同时加强与欧日合作,制衡美国。在对欧日关系上,中国应该积极与欧洲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利用其与美国的矛盾,打好市场牌,在价值观上则求同存异。此外,还要具体矛盾具体分析,针对英法德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异的策略。日本和中国有着共同的文明传统,但中日关系由于政治和历史原因具有复杂性。“中国威胁论”就是日本首先提出来的。中日都想成为世界大国,必然会有冲突。(注:徐万胜:《构筑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日关系》,《国际政治研究》,1999年第3期,第75页。 )中国应该利用日美的内在矛盾制约日本反动势力,大力发展中日民间交流,长远目标是尽量弱化美日同盟。在与俄罗斯及第三世界关系方面,中俄在政治上有着良好的伙伴关系,在军事和安全上密切合作,但经济贸易交流不够,两国关系难以向纵深发展。第三世界现在四分五裂,但中国不可放弃作为第三世界一员的形象,团结大多数,找到经济规则制定上的利益汇聚点,并争取政治上的合作。
三、小结
以上我们通过把国际体系划分为国际结构和国际权力结构两个层次,对国际体系对于外交政策的制约和指导作用作了分析。国际结构是以国家单元间的实力分配为基础的,它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外交重心和行为取向;国际权力结构则包括许多具体的实际的因素,它可以因国家的外交政策的改变而改变。
因此,我们的外交就不能是单向、单层次的,而应该是一个多层、立体的复合外交。在促进现代化、增强自身实力方面,向美国学习,和美国合作,这应该成为中国外交的主轴;在政治和安全方面,中国要加强和俄罗斯的合作,并争取第三世界的支持;在经济发展方面,要向欧盟和日本学习;在国际制度方面,维护联合国的合法权威,反对单极霸权;在文化传统和发展道路方面,坚持各国走自己道路的原则。总而言之,战略上“确定重心和取向”,策略上“开展全方位多边外交”,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