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捐赠让社会更和谐 既帮助别人,又能达到个人和企业的“双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又能论文,慈善论文,和谐论文,社会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4月19日,《2006年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布。在这个号称“官方版”的慈善家排行榜中,江苏黄埔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以2005年捐赠3392.4万元、累计捐赠超亿元,名列第10位。
从2004年开始,各种各样的“慈善家排行榜”在中国一个接一个见诸报端,“富豪”和“慈善”这两个词紧密联结,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视线,以致有媒体惊呼:慈善的春天来了吗?尽管其中夹杂着媒体炒作以及人们各种各样的猜测,我们还是看到,有越来越多像陈光标这样的富有者开始以慈善为荣。他们是如何看待慈善的,慈善捐赠对整个社会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本报记者分别采访了陈光标和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公共政策学者毛寿龙,以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林春。
社会更需要发自内心的捐赠
问:近年来,中国的慈善行为越来越多,这对整个社会来说有什么好处?
陈光标:我觉得慈善不只是简单的捐助行为,它是以道德和爱心为基础的,因此,从事慈善行为的人增多,是社会进步、民族文明的一个标志。同时,慈善也是一种分配机制,能够实现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它是一切有能力捐助者在慈善心驱使下的自觉行为,是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重要补充。慈善事业有利于缓解不同社会阶层的对立情绪,弥合社会裂缝。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构建和谐社会、形成良好社会氛围的一个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先富了,而另一部分人由于缺乏专业技术致富无门,造成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据报道,目前全国共有4200万贫困人口,这是一个很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尽管国家已经采取了各种措施改善农民生活、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但毕竟人多面广,有些问题难以一下子解决,这时就需要先富起来的人帮国家分担一部分责任。我自己在慈善捐赠中有过这样的体验:苏北泗洪县是江苏省一个落后地区,长期的贫困生活,使当地老百姓对先富起来的人存在一定的心理偏见,勤劳致富的主动性不足。那个地方,村里基本上都是泥土路,一遇到大雨,道路湿滑、泥泞不堪,很多孩子要靠父母背着走到学校。我亲自到那个地方看过,回来后感触颇深,主动捐资给那里修路。路修好后,我又去看了一次,当地人告诉我,这条路不仅解决了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由于交通设施的改善,更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使许多老百姓脱贫致富了。更重要的是,当地老百姓的心理出现了转变,很多人开始主动向富人学习,了解如何才能致富。这真是我意想不到的事。如果一次捐赠能够帮助这么多人,甚至能改变一些人的命运,我觉得不管是对社会还是对我自己,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很多人把捐赠叫做“回报社会”。其实,我觉得这种回报已经远远超越了“知恩图报”等道德的范畴,而上升到“双赢”的境界。一个人,尤其是一个企业要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优良环境的支持;另一方面,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企业越大,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多。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应当成为现代企业家们的新时期价值观。
毛寿龙:要想缓和贫富差距所带来的矛盾,营造和谐社会,富人首先要向穷人伸出帮助之手。富人作为社会精英阶层,言行举止对社会价值观影响很大,慈善捐赠能让整个社会对他们增强信任感。
有些欧洲国家是通过向富人征取高额税收、向穷人提供优厚福利保障的方法来进行财富再分配的。然而,这种强制行为已逐渐显露出它的弊端,比如抑制了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培养了好逸恶劳的人群等等。慈善捐赠不是强制进行的,它是一种自发行为,不管从道德感还是从社会机制来说,都比强制的方法更先进。此外,高额税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民间捐助的下降。
帮助别人的人更快乐
问:除了社会原因之外,还有什么是让一个人做出慈善行为的动力?
陈光标:快乐,这是我在慈善行为中最大的收获。我经常看《生命时报》,你们的报纸上不是说过吗,联合国卫生组织把人的健康分成三大类,即身体健康、行为健康和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是反映一个人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心情愉快的时候,体内多巴胺、内啡肽、肾上腺素分泌正常,且血液循环流畅、免疫力增强。我在慈善捐赠中,收获的就是这种心理的和谐和精神的满足。举个例子,有一次我从江苏电视台节目中看到一个9岁小女孩因为心脏病生命垂危,立即打电话到电视台,表示愿意支付她的全部医疗费用。后来那个孩子真的被救了过来,一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快乐真是没法形容,一连好几天脸上都挂着笑容。这种满足感,我想只有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才能体会到。
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捐赠
问:我国慈善事业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与国外相比有什么差距;为什么还有相当多的富人不愿意从事慈善行为?
林春:对于不愿意从事捐赠的富人来说,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法律的支持不够,公益事业缺乏透明度,很多人不清楚自己捐的钱去了哪里,对捐助望而却步;二是很多人捐助后得不到期望的效果,导致积极性不高;三是中国现在真正的富人还不多,很多人只是纸上财富、账上财富,还没有到现金极度充裕的阶段,再加上还得考虑未来经营的风险,因此无力捐赠;四是很多人觉得捐钱会让自己“露富”,让自己处于风险之中。只有当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社会财富高度充足、法律配套设施完善时,捐助才会大行其道。
毛寿龙:中国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捐款途径,是导致很多富人不愿捐赠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有各种各样的基金会从事专门的慈善捐赠工作,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接受捐款、寻找受捐者、送出捐款的体系。而中国恰恰缺少这方面的非营利机构,以至于严重阻碍了慈善捐赠的步伐。像前不久网上流传的卖身救母事件,捐款者花了很大的精力去鉴别受捐者的情况,这样的捐助成本让很多富人望而却步。其次,国家目前对企业捐赠的鼓励还不够,即使有的地方规定捐款可以免税,但操作起来仍然很麻烦。第三,很多富人本身就是从穷人出来的,思维还停留在勤俭过日子的阶段,不习惯把自己的钱给别人,更不知道身为富人对社会应该有什么贡献。
陈光标: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偏见,是阻碍企业家捐赠的原因之一。比如,前不久某企业家赞助海啸受灾国家和难民1000万美元,马上就有人攻击,说是“吃饱撑的”,甚至有人说他想“出风头”、“标新立异”,让别的企业家想赞助也不敢做了。二是目前对慈善事业宣传力度不够,总是一带而过。更有甚者,还有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攻击乐善好施者沽名钓誉、收买人心、是为了逃税避税等等,使得相当一部分企业家在慈善事业中裹足不前,顾虑重重。
其实,中华民族历来有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美德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相信当有关慈善的各种政策、法律制度更健全之后,会有更好的社会慈善氛围,有更多富有者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从而使社会更安定,经济更发达,生活更美好,人际关系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