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必然”与社会主义实践--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_共产党宣言论文

“两个必然”与社会主义实践--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_共产党宣言论文

“两个必然”与社会主义实践——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产党宣言论文,周年论文,两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的公开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两个必然”是《共产党宣言》中的著名论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3页,人民出版社,1973。)所以,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就被后人简称为“两个必然”。“两个必然”的论断提出至今已整整150年了,150年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成为了生机勃勃的实践,同时也经历了重重曲折,而资本主义社会也发生了形式上的显著变化。在世纪之交,回首马克思主义创立150年的传播和发展历程,回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历程,我们该如何认识和理解“两个必然”,又该如何将“两个必然”与今天的社会主义实践结合?

一、“两个必然”所揭示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两个必然”所揭示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当作一个预言、一个设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根据社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社会生产力性质的科学原理,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发展的经过,从而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马、恩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作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求相对滞后的生产关系做出相应的变革,取得有利其发展的新形式。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是肩负着发展生产力的使命出现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这些社会形态都不能摆脱被新的社会形态取代的命运,说到底,是因为它们都是私有制社会,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在这些社会形态中,虽然新的生产关系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的手段,但这个手段却是被私有者用来实现剥削目的的。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状况:一方面是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束缚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发展,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革命的发生,是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的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例外。尽管“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3页,人民出版社,1973。)尽管“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6页,人民出版社,1973。)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筑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筑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生产和产品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5页,人民出版社,1973。)而且,“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7页,人民出版社,1973。)正是为了彻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共产党宣言》“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31页,人民出版社,1973。)

我们在学习“两个必然”的论断时,就应特别注重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阶级社会的发展规律,这也是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两篇序言中都强调指出过的。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的英文版序言中都特别指出:“《宣言》中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32页,人民出版社,1973。)如果不是这样认识“两个必然”的科学意义,势必会在社会主义实践受到挫折时动摇信念,甚至走向反面。

80年代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遇到了重大曲折,于是就有人急忙出来宣布社会主义的“大失败”,国内也有人认为“两个必然”不灵了,《共产党宣言》过时了。其实,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看成是一条笔直向前的坦途不正确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与其之前的资本主义社会、封建主义社会一样,都会在自身的确立过程中经历曲折甚至是反复。既然我们可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初期,在许多国家里都发生过、和多次发生过封建复辟的原因,为什么就不能允许社会主义社会在确立和发展进程中,出现同样的历史反复呢?另外,社会主义中国近2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社会主义不仅能够“救”中国,而且能够改造中国、发展中国。这同时也是对“两个必然”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正确性的有力证明。

近年还有一种说法在流传:现在的资本主义更像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反到像资本主义。其实出现这样的认识并不奇怪,因为,今天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与上个世纪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近20年来,世界资本主义有了新的发展。一方面是国家垄断资本出现新形式,生产的国际化、集团化趋势明显加强;另一方面是出现了所谓福利国家,发达国家国内的阶级矛盾普遍得到缓解。在一些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国家,自称是搞的“民主社会主义”,以至前苏东的个别重要领导人都认为: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社会主义,比苏联的更像社会主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这些现象就不能看出,现在的西方福利国家的出现,是资产阶级为巩固自身的统治,在不根本改变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进行的政策调整和改良,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并不能根本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所以,“资本主义国家像社会主义国家”,正好从反面说明,“两个必然”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是正确的,即资本主义的最终出路在于社会主义。

所谓的社会主义像资本主义的观点,其实是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或是教条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出现在世界上还不到一个世纪,她应该是什么样,具备什么特征,和不应该是什么样,人们的认识无非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一些设想,一是前苏联、中国80年代以前的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不是基本原则,对它们的运用应该“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8页,人民出版社,1973。)而前苏联、中国80年代以前的社会主义实践,也并非完全成熟、发达的社会主义。事实表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人民出版社,1973。)可见,在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上,原本没有“姓资姓社”的区分,硬要给它“贴”上阶级的“标签”,实际上是思想教条、僵化的表现。

二、实现“两个必然”要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列宁在评价《宣言》时指出:“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理论。”(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278页,人民出版社,1973。)“两个必然”在揭示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同时,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实现“两个必然”,就要运用这个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现实中,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宣言》问世150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潮起潮落,努力实践着“两个必然”。尤其是本世纪以来,以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探索了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方式、道路;也探索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方式(模式)。他们的探索有失败,有成功。同样的革命方式,在俄国成功了,在中国就屡遭失败;同样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在苏联可行,不一定在其他的国家都可行;而且,这个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可行,不等于它对发展经济总是有效的;同样是进行社会改革,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却能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走向新辉煌。社会主义实践中正反两个方面众多事实表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第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观点;第二学习基本原理,既不能断章取义地曲解基本原理,也不能将马、恩的个别论断、个别观点,当作教条来搬用。

“两个必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原理。但“两个必然”所揭示的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我们提供的是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它并没有解决有关无产阶级革命将在何时、何处、以何种方式发生的特殊规律问题。如果将这个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作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革命都要遵循的特殊规律,把无产阶级奋斗的目标、方向,当作行动的策略、方针、措施,是要犯“左”的错误的。要解决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具体问题,必须深刻理解其原理,而不仅仅是结论;必须运用《宣言》为我们提供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列宁在世时的革命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光辉的样板。列宁在一个落后国家里发动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了成功。随后他又领导苏维埃政权,开始了艰难的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他曾试图把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一些设想付诸实践,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很快使他领悟到:在落后国家里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应该采取与在发达国家里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不同的方式。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退却,就是建立在列宁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的深刻认识之上的。在谈到这场“退却”的必要性时,他说:“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525页,人民出版社,1973。)60年后,邓小平能够大胆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因为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人民出版社,197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它应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因为,一个理论从提出思路到成为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继续深入实践、积累经验、然后再进行理论完善。比如“两个必然”从一个基本原则、一个论断,到成为系统完整的理论,就经过了20年。马克思在为《哲学的贫困》所写的序言中谈到:“在该书中还处于萌芽状态的东西,经过二十年的研究之后,变成了理论,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发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48页,人民出版社,1965。)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到党的十五大上最终确立,前后也经历了十几年。理论的建立本身尚不能一蹴而就,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更不能一劳永逸了。社会主义实践具体情况的不断变化,新问题的不断出现,也要求我们能够不断用新的认识、新的理来解决它们。

总之,我们今天纪念《宣言》发表150周年,重温“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一要学习《宣言》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二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以实现“两个必然”。

标签:;  ;  ;  ;  ;  ;  ;  ;  ;  ;  ;  

“两个必然”与社会主义实践--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_共产党宣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