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自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自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一大飞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高度理论自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自觉主要表现为:在革命和建设中能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具体实际,充分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并运用新的理论指导实践。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义
社会和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更是马克思主义者不懈追求的社会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最初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源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和谐社会的憧憬。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如消灭城乡对立,消灭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提倡社会和谐,消灭阶级对立等,由于仅仅是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因而始终停留在“应该”的彼岸。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的理想描绘,认为“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636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的设想立足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条件,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理论发现,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这样,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想不仅是一个价值论范畴,而且还是一个真理论范畴,其理想性、超越性与其客观性、科学性是内在统一的。
在马克思看来,和谐是指矛盾的同一性的一种形式,即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及事物之间的平衡、协调,形成相互适应关系的一种状态。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就意味着社会的和谐。马克思认为社会和谐是动态的和谐,而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的状况如何,是衡量社会和谐的认知依据和评价标准。相比而言,资本主义社会要比以往的社会形态更具有和谐性。这是因为,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社会知识丰富和生存技能提高,使人的解放和发展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同样也是一个和谐与不和谐的统一体。马克思指出,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和谐,不仅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生作用的结果,还在于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物关系的颠倒。马克思通过异化理论、拜物教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否定性关系,即物的世界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更和谐的社会。
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存在着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片面理解社会主义的倾向。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的人用狭隘的经济指标去评判社会的进步,忽视了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的价值理想对现实生活的引导、规范作用。不能否认物质文明的进步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基本条件,但物质文明只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充分条件。
由上可知,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视野下和谐社会理想的内核。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并不仅仅停留在人们的观念里,只能追求向往而永远不会实现;而恰恰相反,它就在人们的实践中,每一种现实活动,都是实现理想的必要环节。
二、构建和谐社会: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要求和经验总结
构建和谐社会,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建设学说和我们党自身的执政实践,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产生新的社会阶层和日益多样化的利益群体。利益多样化的格局逐步形成,从而也导致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大量出现。与此同时,多样群体的不同利益也势必带来相异的权利意识,权利意识必然导致政治诉求。加上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的阶段,这是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易发和多发期,需要通过建立相应的社会机制来满足和协调利益主体多样化的诉求,如利益表达机制、动力激励机制、阶层流动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等。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在人均收入1000美元这个阶段,收入增加但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会带来新的社会矛盾。社会矛盾如果处理得好,国家就可以较顺利地进入一个新的现代化发展阶段,反之,就是社会利益格局的严重失衡,社会分化日益加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从而引发社会动荡。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些社会不和谐因素,如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和区域发展失衡、就业问题凸现、环境污染严重、农民负担过重、社会保障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如若得不到及时解决,都将影响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从根本上说,是由我们党今天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决定的。在革命时期,党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敌我矛盾,领导人民通过阶级斗争夺取政权;在和平执政时期,党的首要任务是建设,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缩小阶级差别和其他社会差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党要通过发展经济、健全民主法制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来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统筹兼顾、整合利益,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
和谐发展思想是党的几代领导长期探索的结晶。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以及随后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要求用民主的办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毛泽东还提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造成一个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虽然毛泽东这些重要思想受到来自党内“左”的错误认识的干扰而未能实现,但它们对于我们今天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无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方面,还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强调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要有安定团结也要生动活泼”,“一国两制”,“两手抓”和“三个有利于”等,这些思想对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主要思想,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等,事实上已孕育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把“协调”、“和谐”提高到高度自觉的阶段。在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之后,又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这是中共几代领导人长期孜孜不倦进行理论探索的结晶。这反映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党的理论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体现了党的意识形态和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是作为发达资本主义的继承物、替代物的社会主义,但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论断,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国家先于发达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样,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难题”就在于,如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巩固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如何建设和继续发展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成功地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解决了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空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如何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对这一历史性课题的回答,将是对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如果说邓小平理论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解答,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新的实践形态。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崭新课题,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的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以少数人剥夺大多数人利益为基础的、统治阶级内部实现和谐的社会;也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描绘的和谐社会,他们所描绘的和谐社会是没有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和谐社会。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协调和共享。协调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统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匹配和适应;而共享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逐渐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协调和共享既是使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动力之源,又是人们为之奋斗追求的价值目标。它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促进效率,又体现公平;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奋斗过程。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具有开放性的理论形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吸收了近代以来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并对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曲折进行了认真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它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全球性问题,如南北差距扩大、生态环境恶化、局部战争和恐怖主义、贫困问题、毒品问题和艾滋病问题等,这些问题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渴望和平、协调、和解、合作、共赢、共享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性的潮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这股潮流继续向前发展。它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很深的中国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的“民族形式”。“和而不同”、“和为贵”、“和衷共济”、“政通人和”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和美好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内容,这与我们党形成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异曲同工,都反映了党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达到的理论与行动的自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在建设。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现在它对现实社会发展的规范和引领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一种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向往,而且还是一种现实的运动,即历史自身的运动。正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给我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实践效应一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也必将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注入极大的活力和动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标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