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以来的资料收集研究_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论文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取材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系年要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以下简称《要录》),为南宋著名史学家李心传所著,完整地记述了南宋高宗朝的历史,其书取材网罗之丰富,考证之精审,为当时诸家高宗史之冠,获得后人较高的评价。

关于对《要录》取材的研究最早见于宋人,崔与之认为此书“号详洽”①。贾似道认为是“广记备言,有裨一朝巨典。”②南宋国史院也认为此书,“见谓该详”。③而赵希弁《读书附志》卷上则认为“其中阙疑尚多,希弁尝为《补注》一书”。

《要录》在元代修《宋史》时,已不见其目,当时袁桷等广购遗书,但其文集中已无此书之名,盖当时此书流传已绝。至明初,始得其遗本录之,藏于秘府。后来秘府本也不传,幸赖此书被《永乐大典》收入,才流传下来。今存较完整的《要录》是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据说基本恢复了原貌。由于元、明两代,此书或流传殆绝,或藏于秘府;一般人难以得睹,研究更谈不上了。清四库馆臣把它辑出,对此书的研究渐有开展。首先,是四库馆臣的研究,其说法也最有代表性,一直被后来研究者奉为圭臬,直到今天,仍被人们所接受。四库馆臣云:

心传是编(《要录》),以国史、日历为主,而参之以稗官野史,家乘志状、案牍奏报、百司题名,无不胪采异同,以待后来论定,故文虽繁而不病其冗④。

事实上,这段提要是有错误的。下文详述。

光绪八年仁寿肖藩刻本序文云:

是书记高宗一朝故事,编年纪月,盖以《日历》、《小历》为本,广收博采,最为赡富。参稽钩考,非但足以补正《宋史》,事实具备,尤有裨于经世之学。

现时学人对此问题也有研究,但大多未脱出四库提要窠臼。⑤关于是书引用多少种书籍也是说法不一,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

《要录》为编年体史书。心传近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远仿司马光《资治通鉴》,已为学界所公认。

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取材以历代“正史”《实录》为主,旁及野史,笔记小说等。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取材以官修宋代历朝《国史》、《实录》为主,旁及稗史、私记。时人周必大甚至认为“《长编》则又本之《实录》”⑥。李心传学习二人的撰修方法,取材上也是以官修史书为主,旁及野史、稗乘。

心传修《要录》是以哪些官修史书为主呢?是否如《四库全书》提要所云:“以《国史》《日历》为主”呢?我们不妨考察一下高宗朝官修史书的撰修情况。

首先,看一看《高宗正史》。《高宗正史》始修于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二月,五月改成修高宗、孝宗、光宗《三朝正史》。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又命李心传专修高、孝、光、宁《四朝国史》。直到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八月,和五年(1257年)闰四月分别由谢方叔、程风进呈《中兴四朝正史》的部分志、传,至度宗咸淳八年(1272年)《中兴四朝国史》仍未最终完成⑦。因此嘉定五年(1212年)已降付到国史院的《要录》⑧根本不可能以《高宗正史》为主。既使此处“国史”泛指宋官修的一切史书,也讲不通。因为《日历》也为官修,二者不能并列。

《高宗日历》有三种。(1)《建炎中兴日历》五卷,绍兴九年(1139年)进呈,汪伯彦撰,“叙元帅开府至南都践极”。⑨(2)绍兴十二年以前日历,《要录》称之谓《绍兴日历》。《绍兴日历》590卷,绍兴十三年二月辛已进呈,载高宗即位至绍兴十二年事迹。监修秦桧,修撰者秘书监秦熺、著作郎杨英、周执羔等。⑩(3)《高宗日历》,1000卷。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三月三日成书,由秘书监李焘等上进(11)。起高宗即位至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十一日。其中绍兴十二年前的部分,是因袭《绍兴日历》而稍有修改。

《中兴会要》200卷,孝宗乾道六年(1170)始修,乾道九年(1173年)七月成书,九月,由丞相梁克家进呈。起止与《高宗日历》同(12)。

《高宗实录》。《高宗实录》分两次进呈。第一次是庆元三年(1197年)进呈的。280卷。起藩邸至绍兴十六年,修撰傅伯寿等。第二次嘉泰二年(1202年)正月二十一日进呈,220卷。起绍兴十七年至三十二年,修撰袁说友等(13)。

综上所述,四种主要官修高宗史,除《高宗正史》外,心传都可以在修《要录》时参考。心传曾对别人谈到过他修《要录》的取材问题,说:“于是纂辑科条,编年记载,专以《日历》、《会要》为本。可见《要录》是以《日历》、《会要》为主要依据的。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近学李焘的心传何以不以《实录》为主要依据?《要录》约在庆元三年(1197年)开始动笔,开禧元年(1205年)成书,关于成书时间问题这里限于篇幅,容当另文译论。

心传开始修《要录》时,仅能见到庆元三年第一次进的建炎元年至绍兴十六年的《高宗实录》。检今存《要录》知:《高宗实录》第一次被征引是在卷一,建炎元年正月,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卷八十八,绍兴五年夏四月甲子条。所取在第一次进呈《实录》范围之内,但也未取到绍兴十六年。至于第二次嘉泰二年进呈的《高宗实录》离心传成书的开禧元年,仅二年多的时间,显然已来不及以此作为主要依据了。且《高宗实录》亦主要取材《日历》,但修撰的质量很差。(14)因此,心传未把《实录》作为自己修《要录》的主要依据。

心传所指的《日历》是淳熙三年李焘进呈的千卷《日历》。据笔者统计,全书有974条标明参考了《日历》(很多虽未标明参考《日历》,但正文直取《日历》,此点后面还要详述)。仅有85条标明参考了《会要》。

心传撰写《要录》,除以《日历》、《会要》为主外,还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验之今存《要录》,所言不爽。下面据书中注文列表说明之。(见文末附表一)

从表中可以看出《要录》全书共参阅官私著作计258种,这里还不包括臣僚的墓志、行状、行述、奏状及朝廷的指挥、诏诰等。如果加上这些当有300余种。可谓是网罗丰富、收集殆尽。

(二)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要录》的取材状况,今存《要录》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和原著已有所不同,如在注文中加入四库馆臣的案语,改动了原来有关金国人名地名的译法。注文中掺入了后人附加的书籍。今存《要录》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建炎元年春正月至建炎元年四月底。相当于今存《要录》的1-4卷。宋高宗本是在建炎元年五月朔(初一)在南京(今商丘)即位当皇帝的。心传之所以多写高宗即位前四个月的内容,据他本人说是仿依《资治通鉴》累朝《实录》载中改元例。并且“窃取《春秋》之义”。(15)第二部分是从建炎元年五月到绍兴三十二年六月丙子高宗禅位于孝宗。相当于今存《要录》的5卷——200卷绍兴三十二年六月丙子条。这一部分才是完全记述高宗朝的内容。第三部分从卷200绍兴三十二年六月丁丑至年底。这部分是附的《中兴圣政》的内容。四库馆臣注云:

在丁丑以下,原本采取《中兴圣政》附入,以终绍兴三十二年之事。

今仍其旧,盖修《永乐大典》时所附(16)。因此,这一部分为后人附加,与心传所修《要录》无关。可略而不计。而《高宗日历》、《中兴会要》均起于建炎元年五月,终于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十一日。因此,第一部分(1-4卷)的取材就不可能以《日历》、《会要》为本了,虽然1-4卷也引用《日历》五次,《会要》四次,但要么是《日历》、《会要》的追述,要么是涉及到五月以后的事。我们列表具体分析1-4卷的取材情况(见附表二)

由附表二可以看出1-4卷共参考官私书籍79种,其中引用最多的是《(高宗)实录》,达60次之多。其次,依序是《建炎中兴日历》25次,《钦宗实录》20次等。

因此1-4卷主要是以官修《高宗实录》等书为主,网罗群书而著成的。

第二部分(卷5——卷200绍兴三十二年丙子条)是以《日历》、《会要》为本的。下面以5-15卷为例,具体分析一下第二部分的取材情况。(见文末附表三)

从附表三可以看出,5-15卷共参考了75种书籍,引用最多的是《(高宗)日历》达124次,《(中兴)会要》仅12次,说明两书中又主要是以《日历》为主的,这从引用《日历》的注文中也可得到验证。试以5-15卷所引《日历》注文分析说明之。

注文中出现《日历》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1、《日历》缺载,以某书修入。如建炎元年五月壬子记“张邦昌迁太傅事”注文云:“此据《伪楚录》,《日历》无之。”(《要录》卷五)2、《日历》有误,从某书。如建炎元年十月丙戌记“王渊平叛”事,注文云:“《日历》以此事为刘光世,林泉《野记》、熊克《小历》皆作王渊,今从之。盖渊领兵往杭州在光世之先。故因过镇江而平之。”(《要录》卷十)3、指出《日历》错误。如建炎元年五月甲午记延康殿学士何志同知应天府事,注文云:“《日历》志同前衔带端明殿学士,盖误”。(《要录》卷五)4、《日历》载某事较略,参照它书增补。如建炎元年八月戊午记洪刍等八人判罪事注文云:“《日历》载此事甚略,今以刍等案款增修”。(《要录》卷八)5、《日历》与它书同载某事互异,从《日历》或待考。如建炎元年十二月庚辰条记杨时试尚书工部侍郎事,注文云:“熊克《小历》时之除在丙子,今从《日历》”。(《要录》卷十一)。6、《日历》重复,以它书参证之或待考。如建炎元年六月戊寅条记汪伯彦知枢密院事,注文云:“伯彦知枢密院事,《日历》于此日及七月壬寅两书之。《拜罢录》在六月,盖《日历》多误”。(《要录》卷六)

结合前述心传自述,及书中注文情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录》总的来说主要是依《日历》为据的,《日历》所载无异文,心传认为不误者,径作正文,无注文。卷5——卷200绍兴三十二年六月丙子条中大段无注文的正文当是原《日历》的内容。《日历》缺载、重复、误载,引它书补缺、证误、待考,并在注文中注明所参证的资料来源,必要时,加以考证,说明去取。

不涉及《日历》的注文当是《日历》所不载,而心传补入并加以说明考证之文。如绍兴二十一年十月癸未条记秦桧奏临安给丐者钱米事,注文云:“此以张阐所进《圣德事迹》附入”。(《要录》卷162)又如绍兴二十九年十二月丙子条记金完彦亮赋诗事,注云:“此据《金亮本末》增修,宋翌云,此诗翰林修撰蔡珪作,诡曰御制。按:世传亮词句颇多,未必珪作也。王敦诗作《王之望文集序》曰:‘亮赠其相温诗曰:一醉吴山顶上峰’。与此小异”。(《要录》卷183)

至于说《会要》,全书仅参证80余次,只是作为一种官修史书的参考。是无法与《日历》相比的。

(三)

心传在与别人谈到自己撰修《要录》的动机和取材原则时云:

中兴以来,明君良臣,丰功盛烈,虽已见之《实录》等书,而南渡之初,一时私家记录,往往传闻失实,私意乱真。垂之方来,何所考信?于是纂辑科条,编年纪载,专以《日历》、《会要》为本。然后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可信者取之,可削者辨之,可疑者阙之。集众说之长,酌繁简之中,久而成编。(17)

这段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自己撰写《要录》的目的。那就是,私家记录往往失实,且私意乱真,不能作为“信史”,供后人考鉴,所以自己才有《要录》之作。二层意思是自己的取材范围和方法。从中可看出他对各种史料所持的态度。

本着要修一部垂之后世的“信史”的精神,心传对那些自己认为是可信的记载作为正文修入《要录》。这就是所谓“可信者取之”。对于同一事件有不同记载,通过考辨后,可信者入正文,不可信者削去,并在注文中说明削去的理由。如《要录》卷四,靖康元年四月记“金军退出颍昌事”,李观《靖康勤王纪行录》说是金兵迫于西来勤王大军的压力才退走的,而心传则认为“此时金人将欲退师,非因西军而后去也,今不取”。这就是所谓“削者辨之”。

对于一时难以搞清的问题,不强作解释和主观测猜,而是存疑待考。如《要录》卷七十二绍兴四年正月丙子寅条载左司谏刘大中言枢密院降札子除官而不经中书门下省不当事。注文云:“[案]《日历》,去年十月己亥枢密院行遣内已云,关送中书门下省指挥。今大中所奏,乃云不由中书,或是后来改正,亦未可知,当详考”。这就是所谓“疑者缺之”。对于一些众说纷纭的历史事件,不偏信一方,而是综合各家之说,取其所长。如卷194载宋金采石之战,心传就不偏信一家,而是参考了骞驹撰的《虞尚书采石毙亮记》、员兴宗的《绍兴采石大战始末》、无名氏的《炀王江上录》、冯履记范处义语、杨万里的《虞允文神道碑》及《李显忠行状》、熊克《中兴小历》、赵甡《中兴遗史》、陈良祐《杨椿墓志》、晁公忞《败盟记》、《日历》、《会要》等十二种记载,互为补充、说明、辨别,写成正文。这就是所谓的“集众说之长”。

《要录》主要以一千卷的《高宗日历》为本,心传把它删削为二百卷的《要录》,如除去不是以《高宗日历》为本的前4卷,仅196卷。这196卷,心传又参照众多的记载补充史实,删去的《日历》达五分之四还多。这一点与李焘撰写《长编》时所遵循的“宁失于繁,毋失于略”的原则稍有不同。书名取为《要录》,也说明了此点。这就是所谓“酌繁简之中”。

在取材上尽量以第一手材料为主,这是《要录》遵循的又一原则。如官修《日历》,本以《起居注》、《时政记》及诸司档案为主,基本上是以第一手材料修成。心传在取材时,不仅据《日历》,且更直接地参考了《时政记》、诸司题名和案牍。如引用《时政记》就有汪伯彦、李邴,秦桧、折彦质、宋朴、魏师逊等人所修的六种。中央诸司和地方官府题名,心传引用得也很多,据笔者统计达38种之多。在考辨史实时,也尽量以当事人的记述为据。如在记述南宋初“苗刘之变”,孟太后到事变现场是否登楼时,注文云:“王庭秀《阅世录》云:‘太后乘竹舆至楼上,命仪鸾司设帷垂帘置坐,不能具,止坐舆中,传旨又肩舆至门下’。[按]:朱胜非《复辟记》云:‘太后乘小舆至,不肯上楼。’胜非时为宰相,必得其真,今从《复辟记》”9180。再如《要录》卷八建炎元年八月壬戌载并命黄潜善、李纲为二相的日期。注文云:“《建炎日历》、《中兴制草》并命二相,在今年七月,《小历》亦载于七月壬寅,而李纲《建炎进退志》云:‘八月五日告廷’。纲自记自不妄,今从《进退志》。

心传在撰写《要录》时,基本上是考辨史实,不发议论。对于繁难复杂的历史事件,取其可信者作正文,这实际就表明了作者的看法。而不取或不尽取的异说作为附注,必要时加以考证辨别。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观其书,善恶邪正,其义自见。

心传在撰写《要录》时,特别反对“以私意乱真”。心传尝自云:“大率记事之体,抑扬予夺,当尽其实,若少涉用情,则后之人将有所不信矣!”(19)基于此,他对使用私家撰写的文献格外小心。如《要录》卷29建炎三年十一月癸酉条记晁公迈被免官事。心传发现晁公遡所撰《公迈墓志》所云与《日历》全然不同,心传在注文中评论道:“盖私家传志,类多失实,今不取。”又如卷134,绍兴十年二月丁巳条注文注意到谭篆撰的《喻汝砺年谱》载:“(喻汝砺)知遂宁府,陛辞。玉音亲出,卿‘见闻殚洽,词采英奇’之语。”而《林待聘外制集》则记载此八字乃汝砺知遂宁府告词。心传评论道:“由是观之,私家行状,墓志所书‘天语’,要未可尽凭,须细考之,仍可”。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私家所记不可尽信。对待这些材料应“细考之”。不仅对一般私人所记持这种态度,既使对象朱熹这样的名儒大家也是如此。《四库提要》已指出心传对朱熹所撰《张浚行状》不尽信,直言不讳指出张浚的各种过失。再如对曾任宰相的朱胜非所撰的《秀水闲居录》挟个人恩怨,攻击他人,也多所驳证。

需要说明的是,心传不是圣人,他在撰写《要录》时,有时也表现出自己的偏好。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崇信道学。心传在书中,对反对道学的人是有微词的。如《要录》卷88绍兴五年四月末附,正文虽云:“时尚书左仆射赵鼎素尊程颐之学,一时学者,皆聚于朝。然鼎不及见颐,故有伪称伊川门人以求进者,亦蒙擢用”。然在注文中对朱胜非《秀水闲居录》揭露赵鼎崇尚程颐学说,招徕程学之士,并在科举考试中专取擅长程颐学说之人,又认为是“毁訾失实”而不取。又如陈公辅曾上奏反对伊川之学,要求朝廷禁绝。程颐之学因此遭禁。陈公辅也因此遭人攻击,见皇上求去,皇上慰留。而李心传则叙述道:“时朱震在经筵不能诤,论者非之”。(20)表现了作者的爱憎。

但总的说来,心传并没有因自己的好恶而妄改史实。如他自己认为“绍兴道学之兴废系乎赵忠简之用舍。”(《道命录》序)但对赵鼎的为人为政缺失不是处处隐讳,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如卷98绍兴六年二月甲寅条注文引《秀水闲居录》揭露赵鼎利用公款引“所喜者”大吃大喝。卷116绍兴七年闰十月辛巳条注文引《秀水闲居录》谓赵鼎、张浚、李纲三人是“势利之交,古人羞之”。正因为心传基本上能据事直书,所以赢得了后人很高评价,南宋人黄震评价心传史著云:“其书家藏而人诵,殆将为我宋信史”。(21)四库馆臣评价云:“(其书)于一切是非得失之迹,皆据实铨叙,绝无轩轾缘饰于其间,尤为史家所仅见。……综而论之,其书虽取法李焘,而精审较胜,至视熊克、陈均、赵甡之诸家、相去殆悬绝矣。”(22)基本上反映了心传撰《要录》的实情。

《要录》主要以《高宗日历》为本修成,但这个《高宗日历》存在不少问题。如前述其十二年以前的部分基本因袭《绍兴日历》,这段《日历》在秦桧父子主持下修成。而秦桧专主和议,凡对自己不利文字均加以毁弃。《宋史》的《秦桧传》云:“自桧再相,凡前罢相以来诏书竟疏稍及桧者,率更易焚弃,日历、时政亡失已多,是后记录皆笔,无复有公是非矣!”后来张孝祥要求修改这段《日历》,但效果不大。据《中兴四朝国史·艺文志》云:

《高宗日历》,初年者多为秦桧改弃。专政以后,记录尤不足信。韩侘胄当国,《宁宗日历》亦多诬。后皆命刊修,然《高宗日历》、《时政记》亡失多不复可考。(23)。

心传在撰写《要录》时,已认识到《高宗日历》不可尽信,在书中参以它书补《日历》之缺,证《日历》之误,就充分说明此点。同时对秦桧父子变乱是非也有所觉察。如心传曾注意到,绍兴七年八月《日历》所载和议本末,“凡遣使议论,悉是赵鼎所奏”。“屈己之事,皆赵鼎赞成之,桧实无预。天下后世,果可欺哉?”并认为造成此事的原因,是绍兴十二年以前的《日历》皆成于秦桧之子秦熺之手。(24)但秦桧在和议中有哪些言行,已考察不出。类似的例子书中还有很多。这就使《要录》不免有承原《日历》缺漏谬误之嫌。正因为如此,南宋赵希弁认为此书“阙疑尚多”,而作《补注》一书。(25)惜赵氏所著今已不传,无从考见心传《要录》有哪些缺遗。由此,可看出心传《要录》并非完美无缺。正如台湾著名学者王德毅先生云:“以洋洋二百卷之巨著,三十六年的家国衰乱惨痛史,欲事事皆精详,人人都称意,也是绝对不可能的。自司马光、李焘而下,八百多年来,编年史迭出,尚无一家能出心传之右的,则此书的价值,心传的贡献,似无需多言了”。(26)

附表一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引书情况表

书名作者 首见

页数备注

卷数

(高宗)日历李焘等卷一

一页

(中兴)会要 一页 亦作《光尧会

要》(77页)

《乾道会要》(

677页)

中兴小历熊克 一页

元符庚辰以来诏旨汪藻 一页 卷十二、二六

四页作《宣和

诏旨》

张汇节要张汇 一页 亦称《金国节

要》

金太祖实录 二页

松漠记闻洪皓二页

神麓记 苗耀二页

旧帐行程录 钟邦直 二页

奉使录 赵良嗣 二页

茅斋自叙马扩二页

金人亡辽录 史愿二页

绍兴讲和录 二页

钦宗实录洪迈二页

卮史郑昂三页

东都事略王称三页

三国谋谟录 三页

奉使录 陶悦三页

北征纪实蔡绦三页

卷三十八、七

九页作秦桧撰

辨诬邵伯温 五页

(高宗)实录五页

(能改斋)漫录 吴曾六页卷一、十六页

陷燕记 贾子庄 八页作许采撰

北狩闻见录 曹勋八页

靖康日历九页

金志张棣九页

(四朝)国史李焘等 十一页

背盟录 汪藻十一页

两国编年十一页

靖康余录朱邦基 十一页 《宋史》卷20

3《艺文志》作

《靖康录》

痛哭流泪编 大邑耿 十二页

氏编

三朝北盟会编徐梦萃 十三页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焘十三页

靖康外录卷一 十三页

中兴遗史赵甡十四页

国史后补蔡绦十四页

九朝通略熊克十五页

宣和录 十五页

靖康余录沈良十五页 亦作《靖康遗录

》(四八页)

靖康要盟录 汪藻编 十五页 亦作《靖康要录》

杂书一编心传家藏十七页 亦作《围城杂书

》(四○页)号

《国史拾遗(五

○六页)

泣血录 丁特起 十七页

亦作《孤臣泣血

录》(三八页)

靖康别录

十七页

建炎中兴记 耿延禧 十七页

建炎中兴日历汪伯彦 十八页

宗泽遗事

十八页

宗泽事实

二十四页

建炎通问录 傅

二十六页

痛定录 吕本中 二十九页

朝野佥言夏少曾 二十九页

中兴姓氏录 三十页

靖康小雅

三十页

靖康勤王记行录 李观

卷二 三十七页

挥麈后录(前录、王明清 三十七页 分见卷四、九十

三录、余话) 三页;卷二、五

十二页;卷四、

九十四页

李若水事迹 三十八页

靖康野录三十八页

靖康草史何烈三十八页 又作《靖康小史

伪楚录 三十九页

幼老春秋四十页

靖康忠臣第二番语四十一页 五十六页作第二

录番语录

王履事迹四十一页

靖康后录四十一页

汴都记 四十二页

北狩行录王若冲 四十五页

私记张四十八页

靖康野史孙伟跋 四十九页

(李)若水逸事 五十六页

绍兴日历秦熺等 卷二 五十七页

图经张棣六十一页

回天录 秦湛六十二页

秀水闲居录 朱胜非 六十二页

喻汝砺年谱 谭篆六十八页

建炎进退志 李纲 卷三 六十九页

靖康小录夏少曾 七十八页

靖康皇族八十页

北记范仲熊卷四 九十六页

(高宗)玉牒一○三页

南都翌戴记 朱胜非 一○九页

中外遗事赵子崧 一一三页

野记林泉一二三页

秘书省题名卷五 一二九页

进士题名记 一三一页

清尊录 陆游一三一页

续中兴忠义录张均一三三页

燕云录 赵子砥 一三四页

圣语颜岐编 一三五页

铁围山丛谈 蔡绦一三五页

御史台题名记一三六页 卷四十、七三

杂说吕本中 一四八页 四页作《台部题

名》

后省题名 卷六 一五二页 卷七,一八一页

作《杂记》

新编经筵所题名 一五四页

左右司题名 一五八页

汪藻集 汪藻一五九页 卷三十六、六八

八页作《龙溪集

拜罢录 一六○页 卷一六二、二六

三页作李攸撰

闻见录邵伯温一六六页

内禅记吴敌 一六八页

兵部题名 卷七 一七四页

太常司题名 一八六页

吏部题名一八八页

建康知府题名一九二页 卷二十、三九四

页作《建康题名

中兴玉堂制草洪遵编 一九二页

夷坚志(乙志丙志) 洪迈 卷八 一九六页

时政记 汪伯彦 二○三页

谏院题名二○八页

百丛谈 蔡绦 卷九 二二四页

孙赎文集孙赎 卷十 二四○页

宰辅题名楼钥编 二四三页

中兴忠义录 龚颐正 卷十一 二四八页

吴功绩纪明庭杰 二四九页

手记陈恬二五七页

户部题名二五九页

通义志 卷十二 二七二页

伪豫传 杨尧弼 二七二页

枢密院属官题名 二七九页 卷三十五、六八

三页作《枢密院

官属题名》

喻汝砺文集 喻汝砺 卷十四 二九九页

宗忠简公文集宗泽卷十五 三○九页

工部题名三一三页

杨时文集杨时三一三页

礼部题名卷十六 三二九页

语录杨应诚 三三一页

李芘遗事三三一页

季陵外制集 季陵卷十八 三六八页 卷二十一、四三

四页作《季陵集

》;卷四○作《

白云集》

学士院题名 三七一页 卷四十七、八四

一作《学士题名

平江记 钱复三七八页 卷三十一、六一

五页作《收复平

江记》

行在录 卷二十 三八九页

维扬巡幸记 三九○页

成都丁记胡元质 三九○页

平江录 张浚三九七页 卷二十一、四二

四作《平江实录

勤王记 臧梓三九九页

阅世录 王庭秀卷二十一 四一五页

复辟记 朱胜非 四一五页 同卷,四二九页

作者为张浚

直笔 蔡 四一九页

谏议集

冯 四三四页

续成都记王刚中 四三五页

临安录

卷二十一 四三五页

私记吕颐浩卷二十一 四四八页

都司题名 卷二十一 四七三页

时政记 李邴 卷二十三 四七六页

林杞遗事 卷二十三 四八七页

纶言集 宇文粹中 卷二十三 四九一页

神宗实录 卷二十四 四九四页

时议录

卷二十四 五○三页

建康志 史正志卷二十四 五一四页

英宗实录曾公亮等 卷二十六 五二○页

乘俘记 李正民卷二十六 五二二页 卷二十九、五七

九页作《乘俘记

扈从录 赵鼎 卷二十七 五二九页

忠嘉集 宋汝为卷二十八 五六四页

杨氏编年 卷三十一 六一一页 卷三十八、七二

六页作《杨氏圣

政编年》

成都知府题名 卷三十三 六一四页

进奏院名题卷三十三 六五二页

利州知州题名 卷三十三 六五四页 “知”误作“和

兴元帅守题名记卷三十三 六五四页 卷九十六、一五

九页作兴元帅题

岳侯传卷三十五 六七九页

蜀口用兵录 费士 卷三十六 六九二页 卷七十三、二一

(费士载)

八页作《川口用

兵录》

西事记 王之望卷三十六 六九二页

泊宅编 方勺 卷三十七 七○六页

哲宗实录 卷四十 七四五页卷七十九、一二

九七作《哲字新

江阳志 卷四十 七五一页

浙漕题名 卷四十三 七九一页

时政记 秦桧(?)卷四十四 七九八页

利州提刑题名 卷四十六 八二九页

成都记卷四十六 八二九页 卷六十六、一一

二○页作《成都

迹记》

见闻录 吕大麟卷四十八 八六六页 卷一○八、一七

六一页作《见闻

志》

驾部题名卷五十 八八八页

潘芳大全集卷五十一 八九六页

曹橘林集曹橘林卷五十一 八九六页

于湖集 张孝祥卷五十一 八九六页

临安府题名卷五十一 八九七页

中兴纲目 卷五十一 九一三页

进士同年小录 卷五十二 九二五页

成都漕司题名 卷五十四 九五三页

桂海虞衡志 范成大卷五十五 九六六页

甲寅讲和录 王绘 卷五十七 九九五页 卷七十二、一九

(王桧)

九页作《绍兴甲

寅通和录》,亦

作《绍兴甲寅奉

使录》。

避暑录话卷五十九 一○二二页 一三四一页

伪齐录 叶梦得 卷五十九 一○二七页

(李)彦仙传晁公遡 卷六十二 一○五一页

(梦溪)笔谈沈括卷六十二

一○六二页

吴传志补遗 张同卷六十三 一一六九页

泸州知州题名卷六十六 一○一四页

兴元知府题名卷六十六 一一一四页

(都司)玉牒所题卷六十六 一一二一页 一一七五页作玉

名牒所题名

宰相拜罢录 楼钥卷六十七 一一三三页

刑部题名卷六十九 一一六四页

绵州知州题名卷七十一 一一九七页

圣政录 卷七十二 一二○五页

武阳志 葛元卷七十三 一二一八页 参见一一○六、

一七三五页

语录喻樗卷八十二 一三四九页

信阳图经卷八十五 一四一二页

(金)安节奏议集金安节 卷八十六 一四二九页

百家诗序曾 卷八十九 一四七九页 卷一四七、二三

七○作《百家诗

选引》

稽山语录方畴卷八十九 一四七四页

赵鼎事实卷九十九 一四九四页

朱墨史 卷九十一 一五一四页

行程录 王大观 卷九十六 一五九四页

成都运司题名卷九十九 一六三○页

(程)敦厚文集 程敦厚 卷一○四 一七○四页

征蒙记 李大谅 卷一○五 一七一二页

时政记 折彦质 卷一○六 一七二一页

都运司题名 卷一○八 一七六二页

默记张戒卷一○九 一七六四页

金中杂书卷一一一 一八○九页 卷一六二、二六

一一作《金国杂

书》

赵鼎逸事卷一一三 一八三六页

茶马司题名 卷一一六 一八七五页

军器监题名 卷一一七 一八八八页

西陲笔略袁兴宗 卷一二七 一八六六页 卷一九七、三三

二二页作员兴宗

退朝录 勾龙如渊卷一二○ 一九四八页

绍兴正论卷一二一 一九五一页

戊午谠议魏之卷一二二 一九七七页

太常寺题名 卷一三三 一九九○页

(跋)戒谕诏书 胡铨卷一三三 二○○四页 卷一四七、二三

六○页作《跋戒

谕和议诏书》

揽要录 范成大 卷一二九 二○九四页 卷一七一、二八

四一页作《揽辔

录》为确

容斋三笔洪迈卷一三○ 二○九五页

林待聘外制集林待聘 卷一三二 二一一六页 卷一四一、二二

六四页有《林待

聘内制集》

王次翁叙记 王伯庠

卷一二

二一二二页 参见卷一四○、

二二八四页

乱华编 卷一二四 二一五六页

顺昌破敌录 郭乔年 卷一三五 二一六六页 卷一三六、二一

九六页作《顺昌

破敌记》

丝纶集二一七二页

司农司题名 卷一三七 二二一二页

将作监题名二二一二页

淮西随军记 卷一三九 二二三二页 卷一三七、二二

○二页作《淮西

从军记》

程敢原外制集程敢原二二三五页

逸史蒋芾卷一四四 二三○四页

圣德事迹张阐 二三一○页

赵可文集赵可 二三一三页

闻见录 王巩卷一四五 二三二五页

败盟记 晁公忞 卷一五○ 二四二一页

编类记闻范冲卷一五四 二四七七页

时政记 宋朴卷一六五 二三九九页

秋浦志 胡兆卷一六五 三七○八页

时政记 卷一六七 二七二四页

饶州知州题名魏师逊 卷一六七 二七三七页

(葛)立方文集 卷一七○ 二七九三页

弑亮录 葛立方二七九九页 卷一七五、二九

○○页作《杀亮

录》

赵逵外制集 赵逵卷一七一 二八○六页

耿编诏本卷一七一 二八一二页

国学题名卷一七一 二八二九页

杉溪居士内外制 万俟卷一七五 二八八三页

(?)

皇太后回銮事实 万俟 二八八三页

炀王江上录二九○○页

正隆事迹张棣 二九○○页 卷一八一、三○

一○作张悌

朝野杂记李心传 卷一七八 二九四九页

金亮本末宋翌卷一七九 二九七○页

兴元记 闵苍舒 卷一八○ 二九九七页

嘉定甲乙志二九九八页

四川制置司事类 卷一八一 三○七七页

方舟集 李石卷一八三 三○六三页

王之望文集 王之望三○六七页

孝宗玉牒卷一八四 三○八三页

两淮纪实徐宗偃三○八七页

海道记 冯忠嘉 卷一八六 三一一九页

王敦诗选卷一九二 三二二二页

采石始末员兴宗 卷一九三 三二四三页 卷一九四、三二

六四页作《绍兴

采石大战始末》

手记冯履卷一九四 三二五七页

虞尚书采石毙亮记蹇驹卷一九四 三二六三页 卷一九五、三二

九一作蹇马向

京西战功录 赵成卷一九五 三二九○页

掖垣内稿周必大 卷一九六 三三○七页

明昌事实卷一九六 三三一三页

高邮志 孙祖义 卷一九八 三三五四页

说明:① 本表以中华书局1988年版本为据

② 案牒、墓碑铭状行、指挥等不收。

③ 后人增入的书籍不收,如《文献通考》、《宋史全文》等。

④ 卷二○○,三三八五页,丁丑条以后,是修《永乐大典》时附入的《中兴圣政》内容。与李心传《要录》无关,不收。

⑤ 能确定同书异名者,以先出者为准,异文在备注中加以注明。

附表二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至卷四引书情况表

附表三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至卷十五引书情况表

注释:

①崔与之:《崔清献公言行录》卷二。

②贾似道:《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跋》,四库本《要录》附。

③《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首《朝省坐国史院札子行下隆州取索孝宗、光宗要录指挥》。

④《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提要》。

⑤参阅李宗侗:《史学概要》、来可泓《李心传事迹著作编年》等书。

⑥《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一四《奏议集》卷一八末附周必大语。

⑦参阅高斯得:《耻堂存稿》卷二《经筵讲讲故事》。

⑧《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首《附出高宗皇帝系年要录指挥》。

⑨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五《杂史类》

⑩《要录》卷一四八、《宋会要辑稿·运历》一之二三。

(11)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七《高宗日历》。

(12)《玉海》卷五十一《乾道中兴会要》。

(13)《玉海》卷四十八《庆元高宗实录》。

(14)《直斋书录解题》卷四《起居注类·孝宗实录》。

(15)《要录》卷一建炎元年春正月条注文。

(16)《要录》卷二百绍兴三十二年六月丁丑条注文。

(17)《朝野杂记》卷首《付出高宗皇帝孝系年要录指挥》。

(18)《要录》卷二十一,建炎三年三月癸未条注文。

(19)《要录》卷一九四。绍兴三十年十二月丁丑条注文。

(20)《要录》卷一○七。绍兴六年十二月己未条。

(21)黄震:《戊辰修史传·宝章阁待制李心传》(四明丛书本)。

(22)《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提要》。

(23)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九四《经籍考》二十一。

(24)《要录》卷一二二,绍兴八年九月乙巳条注文。

(25)赵希弁:《读书附志》卷上《建炎以来中兴系年要录》。

(26)《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题端》见赵铁寒主编《宋史资料萃编第二辑》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

标签:;  ;  ;  ;  ;  ;  ;  ;  ;  ;  

建言以来的资料收集研究_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