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哲[1]2002年在《稻盛和夫经营哲学在中国的传播》文中指出企业经营哲学,是指导企业进行生产经营、资本运作和管理活动的一种经营理念。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是企业经营管理和全体员工自觉从事各项工作的思想基础。应用正确的经营哲学将企业引向发展壮大之路的成功范例当属日本京都陶瓷公司。该公司的创设者(现任日本京都陶瓷公司名誉会长)稻盛和夫先生应用其“以心为本”的利他经营哲学,将京都陶瓷公司由创设时的仅有28人、300万日元资本金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企业。该公司的经营哲学不但在日本得到了广泛地传播,推动了日本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在日本国以外也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研究机构推崇、研究它。在我国,稻盛和大经营哲学也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广泛的适用性,得到了国内众多企业界、学术界人士的认可。从1995年稻盛和夫应中国国家计委学术委员会和中国投资发展促进会联合邀请,来我国介绍他的经营哲学至今,稻盛和天经营哲学在我国的传播已有七个春秋。目前,他的这一经营哲学已在我国企业界、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本论文以“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产生背景、形成、发展、传播、普适性为主要线索,探索将稻盛和夫经营哲学更有效地应用于我国企业之路。 全文分为叁章: 在第一章里,介绍了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形成与发展的实践基础与理论基础;另外,通过对稻盛和夫与盛和塾及其塾生的介绍,分析稻盛和夫经营哲学在日本的传播状况。 在第二章里,主要从稻盛和夫心怀布道之诚意在中国传授其经营哲学,盛和塾的塾生有组织地在中国传播稻盛和大经营哲学,中国学者和企业家研究及实践稻盛和夫经营哲学叁个方面论述稻盛和夫经营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接下来在第叁章里,综合分析中国企V(需要税盛和夫经营哲学。首先,稻盛和夫经营哲学本爿具有普适性。其次,找国建立观代_;Z业制度的过程中,需要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以德治企,构建企业伦理观,需要稻盛和夫经营哲学。最后,进一步探索育效地将稻盛和大经营哲学应用于我国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
丁原驰[2]2014年在《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契合性研究》文中认为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影响下,中国大多数企业仅追求自身的盈利。但由于中国和西方的国情不同,文化传统不同,人的思维模式也不同,单纯照搬西方管理理论难以适应中国的企业。尽管中国的学术界和企业界涌现了众多的中国式管理思想,但符合中国国情、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国文化思想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并不多。利己思想目前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追求的目标。日本杰出的企业家稻盛和夫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成功的创建了两家500强企业,并构建了与西方利己主义思想截然不同的系统管理思想。虽然已有许多学者对稻盛和夫思想进行分析,但缺乏将其思想与实践进行整合的研究。稻盛和夫的思想渗透了中国古典哲学的整体论和系统论思想,本文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稻盛和夫经营哲学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打破原有的稻盛和夫管理思想研究的片面模式,系统地揭示中国古典哲学是如何对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和企业实践产生影响,从而为以文化为基础的中国式管理理论的构建提供启发。因此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稻盛和夫经营哲学进行研究,主要从主体的复杂性以及思想的复杂性演变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中国古典哲学进行研究,主要从中国古典哲学的复杂性结构、它作为吸引子的复杂性作用以及复杂性演变叁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稻盛和夫经营哲学可以用于指导中国企业管理哲学的建设以及中国管理实践的结论。本文的创新点其一在于打破原有对稻盛和夫管理思想片面的研究模式,较为系统的对稻盛和夫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其二突破以往对稻盛和夫经营哲学思想和中国古典哲学单一思想比较分析模式,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角度研究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契合性。本文在对稻盛和夫经营哲学思想的复杂性研究中,由于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主要阐述了人们以及组织应当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因此对其复杂性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主体的复杂性分析以及思想复杂性演化分析。在主体的复杂性研究方面,根据复杂性系统的整体性、开放性和自组织性来对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复杂性进行证明,并进一步分析此复合系统的复杂演化路径。在思想复杂性演化方面从稻盛和夫经营哲学思想的复杂性适应、复杂性利用以及复杂性控制叁个方面进行分析。本文对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复杂性研究主要从中国古典哲学的复杂性结构、整体化和开放化的复杂性作用以及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复杂性演变叁方面进行,中国古典哲学的复杂性演变同样从复杂性适应、复杂性控制以及复杂性利用叁个角度来进行分析,通过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分析来证明中国古典哲学与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契合性。总之,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运用于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和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分析之中。研究表明,稻盛和夫经营哲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契合性较高,从而可以为以文化为基础的中国式管理理论的构建提供启发。同时企业在经营哲学的建设和企业实践中应加强企业文化这一吸引子的建设,企业一方面要促进内外部信息的交流,建立学习型组织,另一方面企业应适当的增加环境的不确定性,以使企业组织远离平衡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钟放[3]2008年在《文化视角下的稻盛经营哲学与企业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以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为标志,日本开始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和稳定增长。1968年,日本超过当时的联邦德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样的发展速度与经济业绩引起了全世界对日本经济与文化的关注。日本企业的经营之道及其效应,已成为推动社会文化演进的重要力量。在全球的学术界,掀起了一股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日本企业家的热潮。时至今日,日本文化与经济进步和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依然有很多问题未能得到圆满的解释。面对日本经济与社会文化研究无可规避的课题,中国社会整体尤其是知识界的投入不足应该是不争的事实。本文将在以往的日本文化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稻盛和夫的企业实践与经营哲学为研究对象,力求深入探讨日本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稻盛和夫是当代日本着名企业家。他在多个领域从事经营活动四十余年,被尊为“平成经营之圣”。稻盛作为企业家的人生,始终是与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共通着脉搏的。从1959年京瓷公司的创立,到1993年第二电讯电话公司(DDI)成功为止,稻盛总计用去了约叁十年的时间。他所缔造的两个世界一流企业的业绩,在战后除了昭和时代的松下幸之助,殆无出其右者。而且,稻盛和夫有很多独特的文化行为,如创建“盛和塾”、设立“京都奖”等,对这样一位在业绩上和文化上独树一帜的日本大企业家,中国的日本文化研究者应该深入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从历史学、经济学、哲学、伦理学、生态学等多个角度研究稻盛和夫的企业实践与经营哲学。本文的序章就国内外学术界近些年来对稻盛和夫的研究状况做一学术史回顾,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资料来源、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正文分为七章。第一章探讨稻盛和夫的企业实践,即他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叁个方面:不断求变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成本意识和变中求稳的多元化战略。不论从怎样的角度来定义哲学,从“具体到抽象”都是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按照这个思路,本文第二章探讨的是稻盛和夫的企业实践所体现出的日本文化,即稻盛和夫的经营活动的文化意义,体现为叁个方面:首先是兼备两个极端的特性,对此,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中也有经典论述;其次是日本式的实用主义,其具体表现是随现实情况改变,以达到目的为第一要义;此外,还有明治以来贯穿日本近现代文化史的信条——“和魂洋才”,具体来说,日本民族虽然大量地吸收外来文化,但却不肯轻易放弃自己的文化内核,稻盛和夫在这方面的表现主要是他对自己经营的京瓷公司的“本土化”一直持谨慎态度。无论对中国文化还是美国文化,都保持着心理距离。以心为本、利他经营、共生循环是稻盛和夫经营哲学最为重要的叁个概念。“以心为本”主要用来调节的是企业经营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利他经营”调节的范围则扩大到经营者与客户、顾客、供应商的关系;共生循环除涵盖了前两个概念所涉及的关系外,更多地是调节宏观上企业与自然界的关系、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关系乃至国际关系。这叁个概念调节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是由小到大。本文用叁章的篇幅按顺序分别加以阐述。第六章阐述的是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文化渊源。中日两国的文化关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虽有学者提出稻盛哲学是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产物,但笔者通过对稻盛的着作的文本分析,特别是对他引用中国典籍的情况的分析,得出结论:他只是间接地局部地受到了中国文化影响。最后一章用文化传播的理论分析了民间企业家组织盛和塾的活动方式与发展历程。盛和塾是一个由中小企业的年轻经营者组成的社会组织,其成立的目的原本只是经验交流,但其成立二十余年来,却无形中担负起传播稻盛和夫的思想理念的任务。稻盛和夫的文化行为和企业家精神透过盛和塾,对日本社会的特定阶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盛和塾在美国成立“分塾”,更属于文化交流史上带有标志性的事件。参考文献部分则列出本文征引的中、日文献论着。
王峰[4]2012年在《管理哲学视角下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企业产品、规模、技术之间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之间的竞争。我国虽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对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市场机制不健全、我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的影响以及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不够透彻,使得我国企业文化较之国际先进的企业文化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我国很多企业文化无法落到经营实践中,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给我国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因此,解决我国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关键问题。从对国外优秀企业文化的研究可以得出,我国企业经营者缺乏优秀管理哲学是我国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本文将在对管理哲学与企业文化二者概念及其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稻盛和夫管理哲学在企业文化中作用的案例研究,从管理哲学这一视角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问题进行反思,希望找出培育我国企业经营者优秀管理哲学,有效建设企业文化的建议。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的内容:第一章是文章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的思路;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探讨本文相关核心概念的内涵;第叁章通过对稻盛和夫企业实践及其管理哲学的简要介绍,探讨了稻盛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第四章通过案例研究了稻盛和夫管理哲学在企业文化中建设中的作用,分析其获得成功的原因;第五章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刻的哲学反思,探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本质原因。在对稻盛和夫管理哲学成功实践的研究基础上分析管理哲学对企业文化的作用,管理哲学向企业文化转化过程中的管理影响因素以及如何修炼企业经营者的管理哲学;第六章为结论本分,对文章的研究作总结,得出文章的研究结论,并提出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通过本文研究可以知道管理哲学是企业文化的种子因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前提与基础;优秀管理哲学的形成需要经营者精心的培育;管理哲学向企业文化的转化需要制定正确的管理措施和经营战略。
钟放[5]2006年在《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传播与影响》文中指出上世纪80年代,稻盛和夫经营哲学通过自发性的组织盛和塾,开始在日本中小企业家中传播。如今,稻盛哲学已经跨出日本列岛,影响遍及亚洲、美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本文运用日本着名学者丸山真男提出的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从传播学的角度考察了稻盛哲学的受众、传播方式的独特性等问题。
苏大军[6]2000年在《试论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传播及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日本着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先生始终遵循“以做为人什么是正确的为出发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失去对正义、公正的追求,把奋斗和勇气、谦逊和为他人的精神做为价值去推崇、去实践”。并以此为基点,确立了“以心为本”的经营哲学。正如他所说的一:“我到现在所搞的经营,是‘以心
苏大军[7]2001年在《试论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传播及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着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先生始终遵循“以做为人什么是正确的为出发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失去对正义、公正的追求,把奋斗和勇气、谦逊和为他人的精神做为价值去推崇、去实践”。并以此为基点,确立了
谢文博[8]2017年在《稻盛哲学在日本不是“少数派”》文中研究说明"做人何谓正确",正是来自于万千日本企业所奉行的"企业价值观"近几年来,稻盛和夫提出的"经营哲学"在中国企业家中间广泛传播,大家都对稻盛和夫能创立"经营哲学"这样一个高度的体系感到叹服不已。作者经常被问道:世界各国有很多卓越的经营者,为何仅日本能出现稻盛哲学?其实在笔者看来,稻盛哲学在日本并不是"少数
姚俊[9]2015年在《国内阿米巴经营模式的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文中指出稻盛和夫和阿米巴正在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的热点,本文从稻盛和夫、盛和塾在中国的发展态势入手,分析稻盛和夫热的出现,并通过中国知网数据的分析论证,对阿米巴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探讨近十年来研究过程中的共识与差异,以及阿米巴在中国的落地实践。综合相关材料得出未来阿米巴经营模式研究的四个趋势。
王任军[10]2015年在《稻盛和夫的用人哲学解析》文中指出稻盛和夫在长期的企业经营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而系统的用人哲学,包括开展以心为本的经营、不用聪明人、建立双重确认原则保护员工以及提倡实力主义、反对成果主义等,这些用人思想为解决现代企业用人困境提供了有益参考。研究结果丰富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加深了对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认知。
参考文献:
[1]. 稻盛和夫经营哲学在中国的传播[D]. 袁小哲. 东北师范大学. 2002
[2]. 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契合性研究[D]. 丁原驰. 东北财经大学. 2014
[3]. 文化视角下的稻盛经营哲学与企业实践[D]. 钟放.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4]. 管理哲学视角下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王峰. 山西财经大学. 2012
[5]. 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传播与影响[J]. 钟放. 日本学论坛. 2006
[6]. 试论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传播及影响[J]. 苏大军. 日本学论坛. 2000
[7]. 试论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传播及影响[J]. 苏大军. 日本问题研究. 2001
[8]. 稻盛哲学在日本不是“少数派”[J]. 谢文博. 中外管理. 2017
[9]. 国内阿米巴经营模式的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J]. 姚俊.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10]. 稻盛和夫的用人哲学解析[J]. 王任军. 科技创业月刊. 2015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哲学论文; 稻盛和夫论文;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企业文化理论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企业文化落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