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与战略思考_环境保护论文

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深层问题与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发展论文,中国论文,乡镇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以其灵活的生产经营机制、强烈的内在扩张冲动和顽强的生命力,很快形成了令人瞩目的异军突起态势。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业已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总产值的3/5,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4,工业总产值的近1/2,财政收入的1/4,出口创汇的1/3,农民收入的1/3都来自乡镇企业。1991年到1995年,乡镇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7.6%,乡镇工业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国营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它不仅是振兴农业经济的主体力量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而且已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20年来,乡镇企业经济总量迅速增长,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不仅在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生产、转移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在增加社会有效供给、促进国家工业化、提高综合国力、巩固工农联盟、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乡镇企业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一个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支柱产业,而且还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一个最重要、最具有支撑力的组成部分。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其发展过猛,加上各级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导和管理不力,乡镇经济在其总量急剧扩张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可以说,乡镇企业的发展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留下了不少后遗症。

一、关于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1.假冒伪劣产品的重量“生产基地”

由于受经济利益驱动,加上地方保护主义和管理不善,乡镇企业的假冒伪劣产品问题尤为突出。仅据《中华工商时报》1997年9月份的几期报道中所披露的信息就足以令人怵目惊心:江苏康乐食品总厂瓦房店分厂利用总厂“康乐”牌方便面包装物,1~5月份在瓦房店市得利寺镇得利寺村生产56400箱方便面,非法获得5.5万元(注:《中华工商时报》,1997年9月11日。)。江苏淮安市工商局据消费者举报线索对市区销售“长洪牌”摩托车的企业进行突击检查,查证40余辆“长洪牌”摩托车是无锡一些村办、私营企业拼装而成,并假冒南昌机械工业公司的合格证和商标进行销售(注:《中华工商时报》,1997年9月27日。)。被誉为中国私营企业“水泥大王”的唐山曙光水泥厂厂长向社会发出呼吁:凡检举揭发非法盗用其水泥商标者奖励1万元。据有关部门调查,唐山市水泥年产量达800万吨,其中假冒伪劣产品超过14%。假冒伪劣水泥给曙光水泥厂造成了超过100万元的损失,用于打假的费用高达30万元(注:《中华工商时报》,1997年9月25日。)。全国有许多地方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制假“专业镇”、“专业村”。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全国每年因假冒伪劣产品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以上,其中,乡镇企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种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活动,不仅浪费了极其短缺的生产要素资源,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而且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竞争、合法经营的谋利准则,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2.社会腐败现象的重要“温床”

腐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严重存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日益猖獗的社会腐败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滋生社会腐败的重要“温床”。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乡镇企业自身体制和机制方面的缺陷所导致的腐败。由于乡镇企业的产权关系不明确,因而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现象更加突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崛起的许多乡镇企业大多采取和沿用行政推动的管理模式,即政府为企业提供信誉担保和资金投入,直接参与和干预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80年代以来,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乡镇企业行政推动的力度,并逐渐成为乡镇企业的直接决策者和具体操作者。特别是在乡镇企业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加强发展乡镇企业的内在冲动实际已演变成了强烈的行政推动,有的地方甚至实施“乡镇长工程”;层层“一把手抓”。这样,首长作为企业主领导生产经营,政府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竞争,难免出现市场封锁和市场垄断,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信号失真,信息不灵,同时必然会出现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官倒”等各种腐败问题。“穷了和尚,富了方丈”的腐败现象在乡镇企业普遍存在。

二是由于乡镇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不利地位使其在经济活动中采取的不规范行为所导致的腐败。我国乡镇企业是在全社会生产要素资源面临总体短缺,且国家计划调节的生产要素供给不向乡镇企业倾斜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和灵活的经营机制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计划与市场夹缝中艰难生存的乡镇企业,往往通过不正当甚至非法手段来满足短缺要素资源的需求。于是,一大批“能人”应运而生,大显身手。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主要得益于两种人:一是“强人”,即各级政权机关党政负责人。二是“能人”,即善于“跑关系”、“走后门”、送“红包”、给“回扣”,运用“情人外交”,甚至“色情服务”等手段把计划物资要素“倒”进来,再把本厂产品卖出去的那样一批人。这种经营活动和业务交往中的腐败行为,对社会腐败现象的蔓延,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是企业家的个人生活作风腐化问题。一些乡镇企业家一旦功成名就,便立即在生活上追求高档享受、气派时尚,力求“领导”城乡生活新潮流;直至腐化堕落,乱纪违法,从而严重毒化社会风气,加剧社会腐败现象。

3.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主要“祸手”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是目前全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经达到难以容忍的地步。在乡镇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和水系,有毒“三废”(废气、废水、废弃物)所造成的水质污染,已经到了既不能饮用又不能灌溉的程度。1995年有关典型资料调查表明,大部分地区乡镇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污染物排放量也以较快速度增加,有的甚至以与产值或产量相同的速度增长。根据目前趋势预测,2000年乡镇企业工业废水排放量将占全部工业废水排放量的35%~40%,化学耗氧量排放量将占60%~69%。我国乡镇企业废水排放量1989、1994及2000年的实际和预测数据如下表所示:

从废水排放量趋势来看,每5年增加一倍,到2000年将占全国废水排放量的50%左右,因此废水处理仍然是乡镇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由于城市工业废水、粉尘、烟尘等污染物排放量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全社会的若干污染物增加量主要来自乡镇企业。据调查,全国乡镇企业每年造成的污染损失在1000亿元左右,约占当年GDP的2.2%。

由于受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指标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乡镇企业往往将治理污染放在非常次要的位置,急功近利,竭泽而渔,重发展,轻治理,致使乡镇企业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如山东省邹城沣渡乡造纸厂废水污染农田250亩,减产40%左右。荷泽地区乡镇造纸行业1987~1994年产量增加6倍,其工业废水处理率由25.9%增加到30.1%,仅增加了4个百分点。四川省江油市乡镇水泥行业污染物排放量由1989年的46.5%急剧增加到1991年的248.2%,而缴纳的排污费却相反由23.6万元减少为9.05万元,降低了61.6%。河南省“五小工业”废水排放量相当于全省国有企业废水排放量的40.9%,而所缴纳排污费仅相当于国有企业的5.6%;其废水处理达标率仅为0.02%。可以说,乡镇工业企业对广大农村和城乡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因素。

4.社会资源配置浪费的主要原因

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造成了社会资源配置的巨大浪费,其因素是多方面的:

第一是劳动力资源素质低下。一般而言,乡镇企业职工队伍技术水平较差,文化水平偏低,技术人员比例过小,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均不能达到现代企业所要求的水准。以乡镇企业水平较高的江苏省1995年的数据为例,乡镇企业职工队伍中具有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0.35%,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占59%,初中以下的占39.4%;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者仅占0.16%,具有初级技术职称的也只占到1%左右。这种素质的职工队伍,只能是“企业的摊子,农民的班子,生产队的管理”(注:《大众企业管理》,1997年第9期第39页。)。

第二是劳动资料资源技术水平落后。据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资料表明,中小企业,主要是乡镇企业安装的设备中,80年代出厂的占33%,70年代出厂的占44%,60年代出厂的占1%,大部分产业的设备技术水平比国外落后10到20年。

第三是劳动力资源和劳动资料资源的劣化配置造成两个恶果:一是劳动对象资源的浪费。对自然资源而言,落后的队伍使用落后的工具采用落后的方式对地上地下自然资料进行乱伐乱采,导致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对原材料、燃料而言,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经营管理方式落后,使得单位产值的物耗指标大大高于国外企业和国有企业。调查表明:国外企业物质消耗占总产值比例为40%~50%,我国国有企业占60%~70%,而乡镇企业高达80%~85%。湖北省枝江市乡镇企业物质消耗比率比国有企业高16个百分点,村办造纸行业单位产品耗水量竟为国有企业的2.78倍。二是劳动力资源和劳动资料资源的劣化配置直接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此必须投入大量额外人力物力财力,这无疑也是一种巨大浪费。

第四是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得资源配置浪费严重。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着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外延、轻内涵的粗放经营现象。这种粗放经营方式,一方面使得企业内部经济效益低下,以人均工业产值为例,1991年外商投资企业最高为8.8万元,国有企业为3.4万元,而乡镇企业则为1.6万元。另方面对于一个人均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来说,理应将有限的社会资源优先配置给效益好、消耗低、高新技术含量高的国有大型企业;倘若让效益差、消耗大、技术含量低的乡镇企业盲目发展,无序竞争,则不仅在所付出的代价上得不偿失,更重要地是在资源配置上所造成的浪费无法估量和弥补。

二、关于乡镇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1.要制订乡镇企业区域发展规划

产生乡镇企业弊端固然有诸多原因,但从根本上讲,与我们缺乏对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的科学定位研究有着重要关系。任何企业的建立与发展,均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面向市场;二是自身要素的素质;三是比竞争对手更具有优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更要立足本地优势,选准项目,形成规模,并能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全国乡镇企业的发展首先要制订好区域发展规划。不可否认,乡镇企业已成为许多地方农村经济的主体,县域经济的支柱,劳动者增收的主要来源,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但是,这些地方发展乡镇企业的经验,并不等于其他地方可以毫无选择地照搬,并不等于能够毫无例外地推动其他地方的经济发展。有些地方不顾自身是否具备发展乡镇企业的条件与要素,也不研究发展乡镇企业的必备宏观环境,一拥而上学习沿海发达地区,一哄而起发展乡镇企业,其结果是必然发生“乱、散、小、低”现象。所谓乱,是指产业结构和布局无规划,经营管理不规范,企业产权属性模糊。所谓小,是指企业生产规模小,形成不了规模经济效益。所谓散,是指布局过于分散,村村建厂,处处冒烟,争原料,争市场,争人才,一盘散沙,形不成拳头。所谓低,是指职工素质低,技术水平低,管理水平低,产品质量低。不改变乡镇企业“乱、小、散、低”现象,就谈不上乡镇企业的合理生存和健康发展。乡镇企业“乱、散、小、低”的改革过程,亦即其区域发展规划的制订、完善和科学化过程。

2.要制订乡镇企业产业发展规划

资料表明,全国乡镇企业80%分布在自然村落,12%在集镇,7%在建制镇,1%在县以上城市。乡镇企业重复建设、遍地开花的现象非常严重。我国国有企业已经进入抓大放小、深化改革,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阶段。乡镇企业必须适应形势,抓紧改革,改变“乱、散、小、低”现象,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重视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使乡镇企业的整体社会经济效益上一个新台阶。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应以大农业产品和土特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为主。在产业布局方面,应引导乡镇企业由分散向相对集中和连片发展转变,向大乡镇和县城集中,借助城镇功能,减少公共设施投入,促进其发展提高或联合经营,提高聚集效应和综合效益,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支持能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的关键产业的建设,有计划地扶持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总之,乡镇企业的发展必须制订合理的产业规划,解决好乡镇企业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必须实施合理的产业政策。

3.努力培养乡镇企业新型经营人才,迅速转变乡镇企业经营方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逐步趋于成熟,各种竞争机制日益完善,客观形势对乡镇企业经营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镇企业创立之初的“能人”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他们的观念和行为所决定的企业生产水平和经营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从而严重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甚至直接危及到企业的生存。这就给乡镇企业提出了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养乡镇企业新型经营人才,创造良好的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批政治素质高、开拓精神强、懂经营、善管理、有技术、有奉献精神的乡镇企业家。第二,要在乡镇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进步机制,坚持以增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引进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乡镇企业只有在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转变落后的经营方式;乡镇企业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了落后的经营方式,才有可能生存下去和发展壮大起来。

4.实现乡镇企业的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要的是必须制订出合理的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再兴办严重损害环境而又难以治理的项目。同时还要制订并落实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具体措施的制订和落实,不仅需要环境保护部门的参与,而且需要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如计划、财政、税务、信贷、工商等部门的积极支持,结合各自的职责采取有利于执行合理的产业政策的措施。尤其是地方政府部门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目标,把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和集约发展作为振兴乡镇企业的重要机遇。通过发展污染少、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科技因素对乡镇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  ;  

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与战略思考_环境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