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三阳中学 410400
摘 要:人教版《思想品德》课程主题探究环节的设置,是以初中学生生活体验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存在,是实现知识内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在探究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匹配度、探究形式与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性以及思维发散程度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元手段不断优化。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主题探究 自主学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人教版《思想品德》7-9年级教材,每个单元的新内容前面都会设置一个主题探究学习活动,目的在于利用探究性学习的特性,实现知识的进一步内化,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转化途径。诚然,有效开展主题探究活动是德育内化的优选途径之一,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主题活动的设计上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
一、主题探究活动的特性
1.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首要特性是:它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兼具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主题探究”环节的设置,充分体现了这门课程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特性。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无处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我们要依靠生活来对学生展开教育。”反之,教育应该以生活为核心,从生活中寻找教育契机。尤其,在初中阶段——知识结构由形成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逐渐向理论学习过渡的阶段。
2.以学生为主体。“主题探究”环节是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来说,这一转变的理论依据之一在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个体学习者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理想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应当是:告别单一的接受式教学,学习主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通过与其他学习者的交流、协作,借助一定的引导以及辅助资料,通过有效的方式完成意义/知识的建构。而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仅仅扮演辅助、引导的角色。这样的教学模式若能合理利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发散性思维,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为高中、大学阶段发挥主观学习能动性打下基础。
二、主题探究活动设计存在的问题
1.与教学主题联系欠密切,以致流于形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主题探究活动需要围绕整个单元的核心知识点,探究主题与单元课程应相辅相成,但部分主题探究在设置过程中却偏离了单元的主题思想,以致并不能充分发挥主题探究活动对知识的积极作用。
2.形式缺乏时代特征,与当下学生实际生活脱离。每个单元已有的主题探究活动多数试图从现实生活出发,但在任务设置上并不符合当下学生的生活特点与心理特征。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探究活动——展示我们充满快乐和情趣的生活为例:在选题上,是一个学生自我展示机会丰富的选题,但却采取编辑“生活情趣小报”的任务方式。一方面,它绝非“生活情趣”最恰当的呈现方式,如学生在音乐演奏、体育运动等方面的生活情趣,以这样一种平面而枯燥的形式展现,尤其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并不符合当下学生沟通展示的习惯,如分享自拍视频等,大大降低任务的趣味性,打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开放性不足,压缩思维发散空间。主题探究活动,旨在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而部分探究活动却在设计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挥空间,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设计类主题活动中任务设计过于详尽。以七年级第一单元“我们的班徽、我们的座右铭”为例,在以什么方式体现班级精神、如何评选、设计要点等均已给出,学生得到的是一个详尽的任务,但实际上,这个主题与理论相关程度低,适合学生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展现班级精神方面都可以畅所欲言,班徽的主要元素等发挥创意的探究部分应引导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甚至可能学生所认为的最能体验班级感的标志不是班徽而是班服、班歌等其他元素,同样可以纳入讨论。二是在讨论类探究活动中为探究主题预设答案。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探究《重塑自尊、自信新形象》为例,探究的主题是何为自尊、自信,如何建立起自尊与自信,但实际上已经给出了答案:自信与自尊的标准就是“太好了”、“我能行”、“我能帮你吗”,但显然自尊与自信的标准并不仅限于此,不但限制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同时,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与厌恶心理。
三、主题探究活动的设计策略
1.利用多元素材,创设主题探究情境。为主题探究创设一个贴合生活实际、代入感强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这个情境的创设上,首先需要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心理特征,可以充分借助时下热议的时政问题、社会问题、流行现象,借助互联网素材,落实贴近学生生活,与空洞的概念相比具体的案例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有的放矢的空间。
2.活动设计上凸显参与性。在选择活动形式上,结合初中学生表达欲望增强、思维活跃的特性,在形式上选择参与程度高、自我发挥空间大的形式,并且让学生参与到任务/活动的多个环节之中。
参考文献
[1]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任长松 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
论文作者:田鹏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6月第28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6
标签:主题论文; 学生论文; 单元论文; 初中论文; 思想品德论文; 内化论文; 情境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6月第28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