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汉川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践与探索_农业论文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汉川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践与探索_农业论文

开发农村人才资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汉川市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实践与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川市论文,农村论文,人才资源论文,资源开发论文,农业产业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实践

汉川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农业基础雄厚,是国家、湖北省定点的商品粮、商品棉和优质出口棉、速生丰产林生产基地,并被列为全国水产产业化示范区。是江汉平原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市、农业机械化重点市,林业和水产进入全国“百强”行列。近几年来,汉川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发展农业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本地区、本部门的优势,把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循环,把服务工作延伸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有力地促进了市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一)发挥政策优势,大力引进急需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汉川市先后三次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了引进人才智力的有关文件,其中关于“七优先、一重奖”的引才策略,极大地促进了我市“引才引智”工作的全面发展。通过人才中心和人才市场牵线搭桥,全市310多家乡镇企业与全国20多个城市的620所大专院校、科研所和大中型企业联姻,引进和聘请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799人。

(二)发挥存量优势,积极输送对口人才

汉川教育事业发达,各类专业人才较为齐全,但70%以上集中在汉川城区。为了充分发挥现有人才存量优势,调整人才结构,充实农村人才队伍,几年来,汉川市先后选派了800多名科技人员和128名“五大生”到乡镇企业和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建功立业。为使这些下派人员安心工作,汉川市人事局还先后六次组织专题调查,认真听取下派人员及其所在单位意见,并为38人破格晋升了专业技术职务,为49人解决了家属子女“农转非”问题。另外,市人事局还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了“科技下乡”活动,向农村赠送科技图书10万多册,编印下发种养殖加工等技术资料近1000万份,为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和培养农村乡土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发挥联动优势,加速培养实用人才

为了有效地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市人事局以农村适用技术人才的培训工作为起点,充分发挥人事部门的职能,与市科委、科协及市农林牧水等部门,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培训,培养了一大批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科技人才队伍。

一是采取委培的方式,选送1500余名农村优秀青年到省内外有关大、中专院校进行学习、深造。

二是利用各乡镇党校、成校、职校等现有场地先后与50多家科研院所挂钩,聘请了200多名专家、教授前来进行长期、 定期或不定期的讲学培训、指导生产。同时我们还就地取材,利用本地的科技人员、专业户、示范户等举办各类培训班,每年参训人数都在20万人以上。这些农村科技人员还利用黑板报和自编的科技小报等形式广泛宣传农业科技知识,成为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一支生力军。

三是组织基层村组干部、农技人员、专业户等到外地去考察学习取经。1997年,潘家村螺蛳湖10名养殖专业户,集体到辽宁考察后,购回“中华绒螯蟹”500余斤,联合承包2000亩水面进行鱼蟹混养, 年底捕捞成蟹5500余斤,仅此一项,获纯利20余万元。

四是以农业广播学校为主阵地进行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几年来,共有350余名村干部、农村青年和专业户获得了中专学历。 计划在2000年以前,将全市所有村级主职和后备干部普遍轮训一遍,使他们掌握1—2门实用技术,要求70%的人员达到农业技术员水平,30%的人员达到农技师水平。

(四)发挥地域优势,不断造就特色人才

汉川国土面积辽阔,地域优势各异,特别是水面资源丰富。市人事局抓住刁汊湖水产养殖开放开发区这一典型和模式进行试点,积极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先后四次举办了图片展览,集中展示当地及外地养殖致富典型先进经验的宣传图片,还聘请国内8 家水产品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60余人次,进行实用养殖技术知识培训,近3年来共培训了13 期3500人次。通过多年来的科技投入与积累,提高了广大养殖专业户的文化技术素质,提高了湖区经济的科技含量。目前,刁汊湖有三个村被省科委评为“科技文明村”,有30户被省科委评为“科技示范户”,基本上达到每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全场养殖业的科技含量已达40%以上。

汉川市以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为先导,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创造力和先进典型的辐射力,初步形成了水产养殖业、加工业、高产农业、丰产林业、蔬菜种植业、畜牧业等十大区域优势产业,进一步推动了汉川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各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五)发挥职能优势,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近几年来,市人事局注重发挥人事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为乡土人才做好服务工作:一是在编制管理上,为乡镇兽医站和林业站分别解决了172人和52人的人员编制,稳定了畜牧兽医和林业科技人员队伍; 二是在职称工作上,充分运用其杠杆作用,先后为2184名乡镇企业和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科技人员评聘了技术职称,三是在录聘用工作上,将 214名有突出贡献和特殊才能的农村乡土人才、闲散科技人员录用为国家干部,并为640名乡镇企业和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优秀工人、 电大生和自费生办理了聘干手续;四是在户籍管理上,为370 名乡镇“五站”半脱产的“背米袋子”人员解决了“农转非”问题,为乡镇企业和农业生产第一线的680名科技人员家属子女共2840人办理了“农转非”手续; 五是在乡土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上, 通过认真细致地调查摸底, 共选拔了418名乡土拔尖人才,其中有3人被推荐为省管拔尖人才,享受政府津贴。此外还通过巡回报告、新闻报道、图片展览等形式,对120 多名乡土拔尖人才进行宣传和表彰,真正起到了“表彰一个,带动一片”的作用。

(六)发挥网络优势,全面开发乡土人才

乡镇人才交流服务站的建设,是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把人事人才工作延伸到基层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1997年初,市乡镇人才交流服务站在没有正式批编挂牌的时候,即已广泛开展了人才供求信息调查、农村人才培训、人才交流及对农村乡土人才的跟踪服务管理等工作,成为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前沿阵地,被人们戏称为“没过门的媳妇当了家”。一年来,他们共搜集人才供求信息2000多条,选送农村青年128 人参加学历教育,组织培训农村人才259人,向外输出适用人才154人,选拔乡土人才418人。

二、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总体现状上的落后性。具体表现为农村人才的总量匮乏、密度不够、结构失衡、分布不合理。汉川是拥有 105万人口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80%以上,但在全市现有的近3 万名具备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中,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不到8千人, 而其中具备高级职称的只有49人。

(二)经费投入上的局限性。近几年农业系统有限的财政拨款,大都只能支付在职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工资,使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在经费上常常捉襟见肘,高新精的农业科技难以全面推广和有效实施,农业经济的深度开发和规模经营难以全面贯彻落实,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三)思想认识上的狭隘性。特别是在基层农民中,对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认识不足、观念淡薄的现状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农民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日息”的落后作业方式,认为种地、植树等毋需培训,还有些人甚至担心技术培训推广后,砸了自己的“饭碗”。这些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科技含量的进一步提高。

(四)管理服务上的滞后性。特别是农村人才的培训与使用脱钩,导致人才的利用率不高。近年来,汉川市已有250 多名村级干部和农村青年先后从农广校毕业,由于相关的待遇和优惠政策落实不够,同时也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使部分专业人才处于闲置或无用武之地的境地;有的分散性的单兵作战,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出现了人才短缺和浪费的现象局部并存的局面,影响了现有乡土人才的积极性。

(五)组织落实上的分散性。近几年,市人事局虽然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一些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局面,没有形成开发人才资源的整体合力。使乡土人才开发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六)培训开发上的盲目性。一方面由于没有全面统一的预测和规划,另一方面,由于人才市场建设尚不完备,在开展培训开发工作时,有时头发胡子一把抓,对不同类型的培训对象进行一锅煮,缺乏培训的针对性;有时一哄而上,培训什么就推广什么,到头来互相争市场,销量无出路,导致了一些不合理的投资。

三、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初步构想

1.出台“三项”政策,使激励机制规范化。市人事局拟定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农村乡土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引进人才智力、推动汉川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意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稳定现有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制订三年规划,使目标落实程序化。实施“5—5”工程,即在三年时间内,为每个村培养5名技术骨干(包括村干部、后备干部、 村农技术员);为全市培养50名农业科技带头人;为各乡镇培养500 个科技示范户;将5000名农业科技人员(含乡镇企业)轮训一遍; 培养50000名农户“明白人”。将培训计划进行年度分解,逐年落实,逐项兑现。

3.强化“三项”功能,使管理服务科学化。一是合理配置。充分发挥政府人事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农村人才的余缺调剂、对口支援工作,充分发挥现有人才资源的社会潜能。二是抓好使用。对农业科技人员要发挥他们在新技术应用和推广中的骨干作用,对乡土人才要发挥他们带动一片的示范作用,对各个方面的能人进行优化组合,发挥他们的群体作用。三是大力开发。组织集聚农业生产的产、供、销等各方面的人才,加大人才科技的投入,与省农产品开发总公司挂钩,建立农产品开发信息网络,建立起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形成集团化、产业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农业发展由传统农业向高效特色农业的转变。

4.抓住“三块”阵地,使培训形式多样化。农业广播学校汉川分校重点对农业科技队伍进行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乡镇党校、职校重点对乡土人才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村级农民夜校重点开展对农户进行农技知识的宣传普及。

5.形成三方合力,使联合动作制度化。在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中,将人事、科委、农口三方面融为一体,齐抓共管,组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具体承担政策出台、规划制定、资金筹措、典型推广等工作,形成整体合力。

6.建好“三级”网络,使人才开发系统化。要不断完善市(县)级人才市场,发展壮大乡镇人才站,建立村级人才联络员,形成市、乡、村“三级”人才开发网络,使农村人才市场真正成为农村人才开发的载体。

标签:;  ;  ;  ;  ;  ;  ;  ;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汉川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践与探索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