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托里县阿合别斗乡阿合别斗村教学点 834500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厚的阅读资源,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建设一个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教学环境,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内、课外相互配合,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质才会得到提高。
从过去和现在的阅读教学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过于古板和落后,如过多的只是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因而学生真正的阅读能力并不强。
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端,我想就此谈谈自己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看法:
一、挖掘教材资源,研究阅读教学。
一堂精彩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是建立在认真备课基础上的。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不断与文本对话,才能把教材吃透, 才能有资格和学生交流,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钻研教材,为此,教师要对教材翻来覆去地研读,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 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敢走进课堂。当然教材研究透了,教学方法就会自然而然地生成了。
要想解读文本,首先,要了解文本的作者,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了解作者的经历,了解作者的社会背景,了解文本以外的作者的作品,还原文本发生的社会背景,并把人物放到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去认识,去理解,把文本的内容读厚。
其次,要全面把握文本,站到一定的高度,深入挖掘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本蕴涵的深层含义,并要读出文本的言外之意,这样,把文本的思想感情读厚;另外,每一篇文本由于表达和编写的需要,常常有一些空白点(如文中的省略号等部分),教师备课时,通过想象,可作增补,这样,把文本的情节读厚。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展开主动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对象是否感兴趣,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阅读动机与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成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兴趣为先导,要加强教学环节的设计,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与强烈的阅读动机,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调动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才能形成更多富有个性化的见解。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入故事、游戏、多媒体等,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更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三、朗读默读结合,让学生掌握正确阅读方法
朗读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最佳途径,在朗读的过程中,语言以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合的形式同时刺激着读者的大脑,需要他即时破译这些符号,并将之还原为思想、形象和画面。朗读还有利于理解字、词、句、段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和作用,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而默读要求阅读速度快, 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文章含义和作者感情进行深入思考,能让学生在默读中去感受、去理解、去欣赏、去记忆,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各种语言的法则规律、手法技巧。
在教学中需要将朗读和默读相结合,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抒情性较强的语言以朗读为主,叙事性较强的语言可以默读为主;以欣赏记忆为目的以朗读为主,以了解内容为目的以默读为主。同时,在学生阅读中,要使其掌握基本阅读方法,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 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指导目标进行朗读训练,围绕“理解——体会——吸收运用”这三个指导目标进行默读训练。从而使学生真正懂阅读,会阅读,能够从正确阅读中终身受益。
任何的文本都有它的最基本的内涵,无论教学的形式如何的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文本的最基本的内涵,始终都要成为教学的中心。我们要提倡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彰显多元化的解读,但是不能极端化,不能形式主义,教师更不能“无作为”的随意肯定,不管对错的毫无目的地表扬。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一,思想高度不等,生活经验与阅历不同, 所以对文本的解读差异也较大,不少的学生会出现浅读、误读、错读。为使他们能客观准确地研究,深入地讨论,教师一定要给予必要的引导,客观的评价。
四、引领学生品读体味,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小学语文阅读课,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对文本进行酝酿。要想使学生深入感悟,要想使学生思维活跃, 要想让合作成功进行,教师就要相信学生,放开手脚,留足时间让小学生阅读,切记教师不可操之过急。学生刚读完课文,就让学生展开交流;刚提出问题,就让学生回答,这样做是不对的。教师应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式,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对读等。教师应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使学生读中品味,并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
论文作者:古丽西拉克·奇那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6月总第23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5
标签:学生论文; 文本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作者论文; 要想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6月总第23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