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浦东开发开放中坚持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问题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协调发展论文,若干问题论文,社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事业必须与经济高速增长同步协调发展,这是浦东开发开放能够“后来居上”的前提条件,也是浦东开发开放建设成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城市的基础。因此,浦东新区管委会历来坚持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努力突破先生产后生活,先抓经济后抓社会事业,社会事业被动地适应经济增长的思维惯势。管委会建立以来,每年以财政开支的40%以上用于社会事业建设,兴建和扩建一大批学校、医院、敬老院等设施。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收入,从全国各地引进一大批人才,使浦东社会事业落后的现状迅速改观。
近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已经密不可分,经济和社会已经处在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阶段上,任何把经济和社会割裂开来,甚至互相对立的观点和做法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浦东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今后还需要研究和解决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一是要积极地进行规划调整。浦东开发前四年势头迅猛,外资内资争相在浦东批地,使原本就规划薄弱的浦东,更显出了规划的滞后性。浦东原属三区两县,现有522平方公里,应有一个适合浦东开发目标的整体规划,因此,管委会首先大力抓了经济开发规划、市政建设规划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现在看来,我们还需研究人口发展规划,因它对浦东的城市功能有直接影响,对开发成本也直接起作用。浦东目前有146万人口,为改造浦西和浦东引进人才需要,浦东成了人口导入区,到处都是动迁房基地。当前面临的迫切问题是,浦东要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城区,究竟人口规划在多少万以内才是最合适的,必须有个论证。只有人口总量规划既定以后,才能确定和保证所谓市政建设上的人均住房多少平方米,人均绿化多少平方米,人均道路多少平方米,以及经济发展规划上的人均GDP多少等等。否则,人口盲目机械地增长超过一定限度,不仅会造成新的城市肿胀病,而且会打破整体规划的实施。
又如经济发展规划。产业结构三二一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究竟占多少才合适,第二产业中所有制结构怎样才合理,第一产业如何产生规模效益和连动效应。这些都应细加论证。最近管委会提出的火车头计划,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即组织产业的方式如何从单纯的政府行为转为政府调控下的企业行为。浦东已经引进了一批高技术产业,问题是要利用这个机会带动大批中小企业包括乡镇企业脱胎换骨,进而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集团。我们完全可以要求吸收高技术企业中的大企业,利用乡镇企业的厂房和劳力来为高技术产业配套,为乡镇企业更新改造开新路。在日本,凡是高技术产业,总有一个骨干企业牵头,带动一批小企业配套,推动整体进步。当然,遇到经济不景气,大企业不会因此尾大不掉,小企业可以随时倒闭,而大企业得以保存,等待下一次经济景气回复,再组织生产。如果浦东不对高技术产业吸纳辐射,不去组织中小企业消化高新技术,不搞联动发展,那只是浅层开发,甚至因劳动力安置方面的问题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二是浦东的内部社区组建调整问题。现在浦东有43个街道、乡、镇。随着陆家嘴、金桥、张江、外高桥等地区的开发,原来的农村地区迅速城市化。这些地区如果建成街道,一个街道的管辖范围多大为宜?浦东原属三区两县,加上浦开办,一地六府,原来的社区划定沿袭到现在的浦东新区,肯定有其不合理性。就现行的条件而言,目前不少乡已经具备了撤乡建镇的可能性。问题是简单地变乡为镇,还是要随着功能开发、结合区域调整一起进行,值得研究。如果不加研究,无论对经济开发还是社会发展、社会管理都是不利的,对资源综合利用、优化配置也不合理。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待摆上议事日程。
三是浦东的开发是跨世纪的工程,是世界水平的开发,需要丰富的人才资源。目前浦东的常住人口中,大学生的比例仅3%。失去土地的农民,大多只有小学和初中水平,职业技术教育不发达,再就业的机会就很少。要使当地农民进入陆家嘴的400万平方米的写字楼,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培训;要使农民进入金桥现代工业园区,必须实施人才培训工程。现在,一方面是有的40岁出头的农民拿了养老金闲散在家,而另一方面浦东上千个大大小小的工地上,外省市的工程队及一批又一批民工将随着浦东开发的延续,成为浦东的实际居民。一边是当地失去土地的农民需要再就业,另一边是外地民工大量涌入,登记注册的就有30万人之多,成了开发的重要力量,包括农田耕作也由部分外来户承包。而无论是当地农民还是外地民工,受教育的程度都不高,这对城市化的进程实在是一种牵制因素。
毫无疑问,发展浦东的教育事业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是关系到浦东发展战略的大事。但是教育是需要投入的,目前浦东的中小学、幼儿园有600多所,承担着义务教育的重任。这些学校大多是占地偏小,校舍偏紧,师资偏缺,质量不高。而职业学校只有几所,远远满足不了劳动力培训的需要。教育事业面临着资金来源不足和师资队伍质量不高的困难。看来,大力引进各方人才进入浦东和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注入是势在必行的措施。
浦东不能等到人才辈出以后才加快开发,而应顺应市场的势头,应召天下人才为浦东所用。美国的经济发展,除了两次大战均未打到本土等因素外,人才吸纳是个重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从各国引进了20多万人才,包括科学家、律师、医生等,爱因斯坦也是这时进入美国的。作为一个新的城市,浦东同样需要科学家、律师、医生、教师、经营管理者,金融、贸易、房地产方面的能人等,还需要艺术家、运动员、教练员等等,实行全方位地引进人才。在浦东开发决策者作出高质量地引进人员、快速度地引进人才这一明智选择的同时,无论如何不能让当地农民闲散赋闲,对外地纯体力的民工大量涌入的状况也要给以控制。
浦东开发的现在和将来到底对人才的需求量如何,对人才的结构需求如何,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进度时间有什么要求,需要有专门部门作深入研究。否则,势必会造成教育投资的盲目性和人才引进的非理智性。
四是要加快制订适应市场经济的法规,使经济运作和社会发展日趋规范,使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渐趋稳定,从而增强投资者的安全感。
外商投资者到中国大陆投资,经常感到心中无数,投资无门。在人治的环境下,投资者首先要找熟人问路、带路。浦东作为不是特区的特区,作为市场经济最先发展的地区,看来在立法上要先行一步,按照国际惯例来立法执法。外商投资有法依法,无法依例,增加了投资政策的透明度,外商会看好浦东。
以深圳同浦东比较,深圳是单列市,有一定的地方立法权。作为一个特区,如果在法制方面没有适度的地方特色,就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作为一个市场经济率先发展的地区,没有一套和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法律系统,市场经济何以为继。目前,我国真正能在市场经济方面同国际接轨的地区是不多的。如果不在立法上着力,以建立起有序的市场秩序,光是在税收上争取优惠,不仅无益于经济的有序有控,相反可能会引起地区间的攀比,引发政治上不稳定。所以,浦东要保持后劲,可以就法律系统的建立作一规划,作深入研究,开出“菜单”,用一系列的法规来保护和支撑浦东开发。
五是要重视社会事业在功能开发中的作用,即重视创造环境功能效益,从根本上优化投资环境。的确,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各种优惠政策不应向地区倾斜,而应逐步向行业倾斜。因此稳定而持久的投资环境在一定的意义上是指教育文化事业、卫生医疗事业、民政福利事业、社会保障事业、环境保护事业等等。
80年代始,我国改革的目光开始移向企业内部的改革;90年代始,改革又开始深入到宏观调控的领域。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开发的外部环境,即社会事业的发展所构成的环境功能效益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目标。因为社会事业的完善与否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济开发的速度。浦东的金桥、外高桥、张江、陆家嘴等开发区已在积极考虑外国投资者子女入学问题、医疗保健问题、休闲娱乐问题、社会治安和自然环境问题等。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事业就是投资环境。在浦东,土地批租、房地产开发是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而社会教育设施、医疗布点、绿化环保、公共娱乐设施建造等都对地价和房价有直接作用,所以浦东必须在经济开发的同时,抓紧社会事业的规划和实施。
但是社会事业的性质决定了其少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其效益主要体现在环境功能上,因此政府财政投入一直作为主渠道。随着小政府、大社会模式推进,社会事业投资渠道也应社会化。为了吸引社会各方投资,迫切需要研究社会事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如果不在用地、税收上适当倾斜,就无法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目前,我们在研究经济开发政策上浓墨重彩,已经形成较系统的思路,而在社会事业开发政策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化。
六是要注意分配公平。分配公平是社会各界都很关心的问题,在浦东已经需要或正在研究一些对策:1.农村征地劳动力安置中集体财产归属不够清晰,少数留在土地上的人得的好处多。征地费积累、集体资产(乡镇企业)增值、土地补偿费等多种财源逐步增加,而享用这些财富的人往往容易集中在干部。这会造成农村中农民和集体、群众和干部的矛盾。2.离开土地到开发公司的农民,往往因文化低、年龄高、无一技之长等原因,难以得到理想的工作和薪水,一般大多是辅助、勤杂人员,而开发公司为了吸引人才,往往需对专业技术人员给予优厚的待遇,两者收入差异有继续拉大趋势。弄不好会加剧开发者和农民的矛盾。农民因利益一致,往往集体上访,形成不安定因素。3.失业下岗和待岗人员较多,这是全市、全国性问题,不光浦东有,但也是形成贫富不均的重要因素。
七是要积极发育大社会、大服务,以支持小政府正常高效运转。没有大社会,小政府可能要回到大政府。在大社会发育中,尤其要注意三种力量的发挥,即社会团体、社会中介机构、社区服务业。要让社会团体真正成为社团法人,回归社会,在法律约束下承担各自的社会职能;要扶持发育一批法律事务所、心理咨询所、会计事务所等自负盈亏的中介机构,成为不拿国家工资的“经济警察”和“社会公仆”。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依托街道、居委会,发动社区力量兴办各种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便民服务业。新区目前有街道社区服务中心14个,居委分中心200多个,社区服务网点600多个,社区服务志愿者5000多人。全区还有40多所敬老院,其中1994年改扩建了21所,收养老人800多人。为此,新区政府投资361万元,街道、乡、镇投资578万元,增加床位315张。1995年预计再改扩建5至8所敬老院,进一步扩大收养面。要发育大社会,还有一些具体问题值得研究:1.经费问题。浦东实行小政府、大社会,一些职能可转给社会团体去做,但如果经费不能落实,社团开展工作将碰到难题。今年拟开设“999”市民求助中心,这将是一个福利性的中介机构,财政在经费上也要予以支持。2.由于公建配套中没有民政系统的社区服务的内容,故往往社区服务业无安生之地。3.转变操作机制。政府可拨出专项资金作为社区建设资金,并让社会团体去操作(象香港那样,社团操作社区工作,80%的资金政府出,20%的资金自筹),政府则可腾出手来加强管理。
八是要优化配置有限的社会事业发展资源。社会发展既有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也有资源配置不当的问题。目前的问题是,大部分资源的配置权限掌握在政府各行政条上,而负担着大量社会管理任务的政府块状管理机构——街道、乡、镇,却对社会事业投入的方向、内容缺少发言权。如在发达国家,社区里只要有一个综合性的会馆,就涵盖了老、中、青、幼各个层次人群的需要,而在我国往往是以条为主,各搞一个活动中心,出现了资源投向的交叉、重复。又如不少先进国家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既有教育性质的内容,又有卫生医疗、社会福利、文化体育的内容,而我们常常是条块分割、条条分割。一方面资源有余,另一方面资源不足。资源各有其主,不愿互相串换。因此,我们正在探索考虑给政府的块状管理机构以更多的投资主体资格和参与权,使有限的资源在社区内综合配置,增强共通性,提高利用率。
除了社会事业投资增量上要综合开发,优化配置之外,对原有的社会事业存量资源也应加以综合利用。由于现在的公建配套内容和标准是过去历史的产物,已不完全符合浦东的实际。例如,在原有的公建配套内容中,对民政福利、社区服务方面的需求就考虑不够。现在社区建设中普遍稀缺的是老人院、残疾人康复社、自行车棚以及综合性的方便市民活动和生活的会馆等。由此造成了我们一些街道只能向绿化进军,占用绿地,开辟设施只能叠体架屋,向上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人越来越多,浦东的老人比例已占总人口15%,而小孩数量减少,一些托儿所、幼儿园由于空置而被挪作他用,能否将它们原地改造成社区服务中心就成了我们今年开始尝试的课题。同样,我们的社区性文化馆正在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为老百姓服务,从居民的需求出发,重新调整功能,形成社区居民文化生活中心。
九是要加强文化、体育事业在整个社会功能环境中的作用,使浦东不仅成为一个投资者的乐园,而且成为一个高尚的生活区。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内涵和原动力,文化无所不在,不重视文化的民族是没有灵魂、没有灵气、没有根底的民族。就大文化而言,城市管理、企业管理是文化,国民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是文化,人际关系也是文化。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化,不管是外国投资者,还是本地居民、外地民工,在文化的需求上是一致的。由文化而形成的一种人文环境是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具有不可抗拒的作用。上海人素有“上只角”和“下只角”的称谓,以前所约定俗成的“上只角”地区,其实就是文化高尚地区,而之所以高尚,无非是包括文化、体育场所在内的社会事业先进发达所致。
浦东今后是“上只角”还是“下只角”,不仅是看建了多少工厂,GNP多少,而是要看浦东有多少文化氛围,有多少可以去“文化”一番的地方。浦东开发正站在前人肩膀上,吸取过来人的经验。深圳开发之初,就规划了文化十大建筑,曾经吸引了多少国人去领略风采,为深圳带去了多少吸引投资的机会,增加了多少旅游收入、商业收入,为深圳人的地域认同感、市民的文化教养提高、视野的开阔创造了前提条件。过去有西丽湖渡假村、香蜜湖渡假村,现在又有“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浦东开发已经5年,浦东的知名度已远扬国际,多少慕名者,乘兴而来,为浦东旅游业、商业带来机会,带来购买力。这里很重要的问题是浦东目前要有可以“文化”的地方,浦东的繁荣不仅要有路,而且要有车,不仅要有大店名店,而且更要有游客、顾客。浦东要有让旅客停车一旅的游乐之地,要有让游客潇洒走一回的休闲之所,否则,很可能成为晚上的死城和卧城。现在浦东新区管委会已经作了部署,在新三年内将有东方音乐厅、中央公园、源深路体育中心等一大批文化体育项目竣工,届时将大大改变新区的面貌,带动经济同文化的全面繁荣,形成城市的综合功能。
十是要注重人、财、物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保证浦东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上的先进国家和地区已经在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事实上,人赖以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所谓发展的后劲问题实际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浦东开发是历史性的机遇,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这一块风水宝地。我们在祖宗的恩泽下有了开发的可能,但今天的开发必须对历史、对未来负责;今天的开发,我们要考虑给后代带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浦东开发最大的物力资源是土地。赵启正副市长在开发之初就提出惜土如金的口号,这不仅仅是一种开发的悟性,更是一种开发的理性。几年来,管委会对新区522平方公里的土地认真规划,严格执法,已经产生了综合效应。现在要进一步研究在这块土地上的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各占多少比重的定量规定。尤其是农业,是以土地为资本的,人要吃饭、穿衣,中国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如果粮食出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满足十几亿人口的需要。再者,用以开发的土地总是越开越少,现时的经济落后难免会有竭泽而渔,会有追求短期效应的情况出现,应该考虑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点开发的空间和余地。美国之所以把有些勘探出来的地下资源封掉,让子孙去享用,就是为了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我们不会让今天的开发成果变成后代的改造目标。所以,浦东开发的规划是坚持高起点的、超前的并严格按照规划执行。历史造了一个名词,叫作“破坏性开发”,我们现代的创业者都不愿意进入这个误区,即使是不自觉的。谁都知道,房地产过量开发不能当饭吃,一旦经济泡沫灭了,十几亿人口的动荡会造成极大的社会不稳定,何况我们这个民族的素质还跟不上现代化的要求。
浦东开发的财力资源非常有限,不管土地批租也好,海内外融资也好,财税收入也好,都在努力做到财尽其用。为此,对基本建设投资需建立一个评估机制。如果把财源比作钢,那么这有限的钢要用在刀刃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上进行投资评估,使投资效益最大化。
浦东开发需要高质量的人才资源,这是浦东开发的后劲所在。从浦东开发的长远和未来看,人才资源不仅是建设浦东的需要,而且也是管理浦东的需要,因为浦东要成为国际化城市,市民的修养品质是很重要的。由此,我们正在坚持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对教育的投资,就是对未来的投资,所谓贵族要三代换血,教育就是一种精神和素质的“换血”。这是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浦东要达到人与社会和谐相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存,人与人和谐相存。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素。社会保障机制不好,人就会出现反社会的行动,造成破坏行为。中国人和外国人,本地人和外地人,正常健全的人和残疾人,老人、小孩及待保护者和中年人,城市人和农民等如果不能和谐相处,就会引发社会动荡,进而影响投资环境。自然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条件,大气、水等自然资源如在开发中遭到破坏,不仅会受到自然报复,而且也影响城市功能。如工厂污染、居民乱排粪便会使川扬河水质下降,不注意保护,难免出现第二条苏州河。再如,高尔夫球场固然能给批租土地者和经营者带来可观的效益,但是国外有识之士也给我们以忠告。据说,为了养护球场的草地,所用的大量药剂也会污染当地的水源,而在消除这种污染方面我们还没有经验,甚至还没意识。如此等等,我们都应从长计议。
总之,浦东开发是千秋大业,我们缺少经验,可以借鉴于世界;我们缺少资金,可以融资于海内外;我们缺少人才,可以纳才于四方。但最重要的是决策,正如赵启正副市长在浦东新区管委会成立大会上演讲的那样,我们要从善如流,择其善而从之。让我们以充满智慧的头脑,以对历史负责的虔诚,脚踏实地,自信而又谨慎地走出通向未来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