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典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体经济论文,薄弱论文,典型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立扶贫一条街 兴商扶贫两有利
北仓区柴桥镇有4.9万人口,40个行政村,是一个有一定基础的商贸老镇。但全镇村级经济发展很不平衡,1999年有21个村集体经济年可用资金不足5万元,各项事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该镇党委、政府认真总结几年来扶持村级经济薄弱村经济发展中“造血功能”不强的经验教训,确定“商贸立镇、工农扶佐”的发展思路,由镇统一规划,多方集资,建造商业用房出租,形成扶贫一条街,为薄弱村开拓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扶贫一条街选址在外延连接城市交通要道、繁华中心地段的镇北出口处,建设商贸用房63间,建筑面积5600平方,总投资470万元,由市、区、镇和结对帮扶单位共同筹资建造。预计整个工程项目在明年初可交付使用。
商业街建成后,房屋产权属政府所有,商贸用房出租给花卉专业户等。为加强管理,镇政府专门建立扶贫领导小组,对开发的扶贫一条街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租赁、租赁收入统一划拨到扶贫村”的激励机制,以此来增加薄弱村级集体收入。据初步测算,头几年每间商贸用房租赁费确定为5000元,可得租赁收入26.5万元,按现有18个贫困村分配,每村可增加集体收入1.47万元。以后随着规模扩大,市场逐步活跃,租赁费提高到每间1万元,可得收入53万元,按18个贫困村分配,每村可增收入2.94万元,从而为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固的收入来源。
盘活存量资产 增强发展后劲
余姚市小曹娥滨海村,由原杨丁、符丁两个村合并而成,有4532人,耕地4203亩。合并前,原两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农户上交的土地承包款,村集体负债20余万元。
为了早日摆脱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困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去年用市下拨扶持资金3万元,加上镇补助资金2万元,回收了被抵押的原村办集体企业厂房并出租。每年收入租赁费2.2万元,村集体还认真做好承包农户土地承包款上交工作,2000年底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9.1余万元。同时承租企业安置了50多名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户收入。他们还对村庄实施整治,共整理出6.5亩土地。他们计划利用余姚市政府扶持经济薄弱村给予的2亩土地置换指标,再加上小学布局调整后的5亩土地,引进一家微电机企业,走工业强村之路。
招商引资搞开发 改变穷村面貌
象山涂茨镇毛湾塘,原来是由毛湾农村、毛湾渔村、东坑村联合围垦的对虾养殖塘,面积有518亩,1997年遭受台风袭击后倒塌,因这些村没有经济实力修复,一直来潮进潮出,没有经济效益。
涂茨镇党委、政府和3村合并后的毛湾村领导班子,在宁波市水产局、象山县农经委的大力支持下,于今年3月份引进客商,对毛湾塘进行加固并开发使用,总投资381万元,将其建成一个综合海水养殖基地。合同规定承包期限25年;上交村承包款第一年3万元,第二年开始每年递增2000元,承包期满后整个养殖塘的一切设施无偿归毛湾村集体所有。该工程项目在今年4月1日动工修建,预计在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
利用土地置换政策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余姚市梁弄镇实施土地置换政策取得良好效果,其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政策,搞好搬迁。根据村庄建设的规划要求,桃花岭自然村出台了农户住宅搬迁补助政策,然后运用疏导教育和经济补偿的办法,动员后山的9户社员搬迁到村庄建设规划区内建住宅,村按每间3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对房屋周围的地面作物也进行了折价补偿。为搞好搬迁工作,村里共投入资金6万元。
二、集中整理,争取指标。社员住宅全部搬迁后,村里对宅基地及周边地块实施土地整理,先用现代化机械作业,后用人工进行整理,投入2万元资金,共整理出土地面积6.5亩。余姚市土管局在核实的基础上,于去年10月同意了该村宅基地整理置换用地指标2亩。
三、用活指标,集体增收。为了用好用活土地置换指标,他们针对要求用地对象比较多的实际,经过反复比较,择优确定瞬通照明电器厂。村经济合作社与其签订了为期30年的土地使用协议,利用地处道场山的2亩山地,建造了800余平方米的厂房,村每年可收取土地租赁费近万元。对于尚剩余的净增土地面积,由村统一进行安排,解决其他私营企业和社员个人建房用地的困难。
该村为实施土地置换,先后共投入资金近10万元,宁波市、余姚市和镇三级补助资金5万元,余姚市土管部门也给予土地整理补助资金3.25万元,不足部分由村自筹解决。通过土地置换实现了村庄规划的统一,为工商企业户解决建造厂房审批土地的困难,也使村集体经济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
种植“银霜”茶叶 增加集体收入
宁海县岔路镇柴村有111户,389人,耕地面积134亩,1999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2400元,集体经济几乎空白。多年来,存在山塘水库无法修、电网电视无钱装、公益事业无人办的状况。
2000年,镇党委、政府把该村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帮助该村分析了本地的资源特点,认为发展茶叶是个优势,但品种落后,势在必改。按照宁海县确定的茶叶“品牌战略”,镇政府邀请县茶叶专家多次实地调查论证,决定把20亩由集体统管的茶叶山地作为村级经济发展基地,种植“银霜”茶叶良种,建立无性繁殖苗圃。在市、县各级政府的重视下,把这一基地列为经济薄弱村的扶贫项目,扶持资金3万元,于2000年8月购进了“银霜”茶枝220万株。以后又筹集资金6万余元,为该基地添置了喷灌设施,盖上遮阳膜。为落实责任,基地建设由村两位主要干部亲自抓,经过农户的精心培育,目前生长良好。今年10月份出售茶苗,约有近22.5万元的收入,扣除成本后,能为集体经济增收11.5万元。
参股小水电 发展村级经济
余姚鹿亭乡晓云村由5个小村合并而成,全村有828户,2735人,耕地人均仅0.15亩,山林人均也只有2.1亩。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村级集体经济相当薄弱。
该村水力资源丰富,一条晓家大溪横贯东西,地势落差又较大,发展小水电有独特的优势。通过水利部门的深入考察和反复论证,决定在大溪建造一座装机容量520千瓦的大溪电站。该地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吸引外地投资商和本乡其他村投资入股,先后共吸引各类资金近200万元。目前,总投资额达280万元的大溪电站已全面竣工。电站在经营体制上采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村采取利用小水电政策性补助、经济薄弱村扶持资金和信用社贷款等各种办法,共筹措了90万元资金,拥有大溪电站32%的股权。预计此项目运作后,每年可增加村级集体收入19万元。
筑巢引凤 增加村级收入
奉化市锦屏街道夹岙村是个地处城郊的小村,全村72户,172人,1999年村级集体可用资金仅2500元。该村原有一块面积7亩左右的溪滩荒芜杂竹林,紧靠城郊的五岙公路。今年上半年他们根据奉化市和街道扶持经济薄弱村项目安排,在这块土地上建造600平方米的工业用房,总投入资金约12万元。项目完成后,可给村里每年增加3万元的集体收入。
江口镇竺家村,地处平原水网地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资源缺少。村领导班子经过多次研究,决定建造工业用房,积极引进企业,既能壮大村级经济,又可解决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自去年以来,该村借各级政府扶持经济薄弱村的有利时机,投资10万元建造了9间半380平方米的工业用房,并于今年1月引进了一家个私企业,收到了2001年度2万元的厂房租赁费,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低产田改成养殖塘 穷村从此变面貌
奉化市松岙镇大埠村,地处象山港畔,全村305户,875人;有耕地737亩,山林1258亩,浅海滩涂775亩,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去冬以来,该村把白溪塘低产水稻田,改造成80亩海水养殖塘,项目总投资10.4万元,今年4月项目竣工。在尊重原承包户意愿的前提下,通过反租倒包形式,以每年每亩150元的价格向农户签订流转合同,流转期限为30年。村里整治后再以平均每年每亩600元的价格向社会招标,发包给养殖大户。预计村里除返还原承包农户土地流转费后,每年可净增村集体经济收入3.6万元。
调整结构 集体增收
象山石浦泥礁村有45户,156人,沿海塘田面积254亩,其中村集体桔园45亩。“8.18”台灾时淹没了全部沿海塘田,修复后土地盐度高,再加上近几年种植业效益滑坡,出现大片塘田荒芜。村领导班子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将塘田调改成海水养殖塘。养殖塘由村统一对外发包,农户按承包土地面积参加养殖塘收益分配。为了筹措塘田开发资金和落实招商对象,该村干部主动与有关部门和养殖大户联系,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0年3月全村185.7亩养殖塘,以每亩每年500元的价格承包给养殖大户,承包费每年每亩递增100元,承包期一定5年。其中村集体45亩养殖塘通过招标发包,年可增收入2万元。调改建塘所需资金全部由养殖承包户自行解决,承包期满后养殖塘内的设施归村集体所有。同时,承包农户每户平均3亩多塘田改成养殖塘后,也可每年就得承包款1500多元,比原来种植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倍增。
开发黄花梨 发展集体经济
前童镇沈塘村地处宁海县西南山区,全村159户,546人,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仅3000元。199
9年,该村借县开展“固本强基”和各级政府出台扶持经济薄弱村政策之机,村利用本村山地资源丰富优势,发展黄花梨。在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规划面积140亩,并投入基地建设资金6万余元,并由本村村民沈叶兴签订承包合同。目前黄花梨生长良好。今后,该基地每年能为村级集体经济增加1.2万元收入。
开发渔塘 增加村级集体收入
余姚市老方桥丰乐村的南劳巷自然村,有872人,村集体经济薄弱。该村的英塘庙畈,土地离村较远,地势低洼。经过村干部群众共同商量决定,发挥英庙塘地段优势,将低洼田改造成精养渔塘,由村统一投资,统一发包,共挖鱼塘115亩,总投资9.5万元。通过公开招标,第一年村可得专业承包款1万元,以后每年可增收3.45万元。据测算,这项开发项目建成投产后,村集体投入资金9.5万元,三年内能够全部收回,增加集体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