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青少年的虚拟社会化_青少年教育论文

网络时代青少年的虚拟社会化_青少年教育论文

网络时代青少年的虚拟社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时代论文,青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何谓青少年虚拟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个人学习他所生活其中的那个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把这些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内化为个人的品格和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刘豪兴等,1993)。具体到青少年领域,青少年社会化,即是指青少年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成为能够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

我国的互联网络尽管起步比较晚,但发展极其迅速。1994年我国正式连入互联网,1997年10月底因特网注册用户已有62万,2001年底上网人数猛增到3370万。中国第十次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仅2003年上半年就新增网民1200万,其中增长最多的是35岁以下的网民。从发展趋势来看,年轻一代对网络的依赖将不可避免地增加,与信息时代紧密联系的“虚拟化社会”将成为对青少年发展有极其深刻影响的社会化力量之一。也就是说,青少年社会化历程受网络的影响将是整体性的而不是个别性的,是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是全过程的而不是阶段性的,是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对于青少年在网络等电子媒介进行的所谓“虚拟社会化”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为一种与真实社会化(即:在家庭、同辈群体、学校、传统大众媒介中进行的传统社会化)相并列的社会化机制,虚拟社会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施化者的虚拟性;社会化过程的双向性;行为方式社会化与角色规范社会化脱节;个体的社会化内容(风笑天等,1999)。

二、虚拟社会化对青少年的双重影响

1.青少年虚拟社会化的正效应

如今,电脑和网络已越来越成为青少年学习、交往、娱乐、工作所依赖的重要工具,青少年又多了一条社会化的途径——虚拟社会化,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一定的积极效应。其一,虚拟社会化为青少年学习知识和技能创造了更为开阔的空间和更为便利的条件。实现社会化必须掌握社会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本领。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是青少年社会化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网络作为一种先进工具和更为广泛公开的媒体,具有容量大、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成为青少年获取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等信息的一个日益重要的源泉。并且跨越传统的时空局限,以整个世界为背景的,轻而易举地实现跨文化传播,使青少年社会化一开始便注入世界意识。

其二,虚拟社会化有助于青少年拓展社会化范围,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

青少年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中进行自身的社会化。网络所构筑的虚拟社会为青少年提供了更方便且范围更大的社会化实践环境和社会交往机会。在虚拟社会中,青少年最常见的人际交往方式有聊天、E-mail交友、BBS版面活动及游戏等多种,彼此独立分离、甚至永不谋面的社会成员之间也可以自由组合成网络群体,使他们的人际互动呈现出全新的面貌。“网络互动”的群体环境,使青少年的社会性得到空前的延伸和发展。

其三,虚拟社会化的个性化内容,增强了青少年“自我实现”的趋向。

在虚拟社会化条件下,个体具有更多的选择上的自主性,可以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条件、不同程度和不同需要,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社会化的内容具有较大的个性化色彩。可以说,虚拟社会化的“受化”方式,使青少年的主体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自我观念,一定程度上使“自我实现”的趋向得到增强。

2.青少年虚拟社会化的负效应

正如网络是一柄双刃剑,虚拟社会化也产生了一系列困境。

(1)虚拟社会化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冲击。

青少年社会化包涵着该国、该民族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责任和感情的内化。为了保证青少年社会化的顺利进行,社会往往要优化媒体环境,传统的做法是加强对媒体的管理和监督,避免青少年接触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信息。但是,网络这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根本差异之一就在于传播的内容的公开性和不可控制性,不同种族、不同国籍的人、不同宗教信仰、政治立场、价值理念、生活习俗的人,不同文化背景、专业特点乃至不同年龄、志趣的人都可以在虚拟社会里无拘无束地制造信息,无节制地传播信息,使青少年社会化的环境更为复杂和难以控制。由于青少年的价值观还未定型,对外界环境的影响缺乏足够的抵抗力,“网络垃圾”容易使他们的价值标准紊乱,受到西方的文化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价值观念的不当会造成个体社会化的偏差或失败,使个体无法适应社会生活。

(2)虚拟社会的规范真空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道德偏离。

在现实社会中,社会规范(风俗、习惯、法律、规章等)对人们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人们的道德行为相对严谨,有助于青少年把社会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人格要素。然而在虚拟社会中,上网者可以匿名交往,完全凭个人的道德自律行事,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道德规范在网上显得苍白无力,使日常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受到严重冲击,这正好为青少年提供了摆脱成人约束、松驰禁忌的机会。他们容易在丧失约束的情况下放纵自己的行为,削弱责任感和道德感,增加越轨的可能性,影响健康人格的培养,对他们的社会化造成严重危害。

(3)虚拟社会化使青少年的角色认同出现困难。

社会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即依照社会对人的要求和标准学会承担特定的社会角色,实现角色期待与角色现实的整合。而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变换角色的机会,可以尽情地尝试扮演各种角色。因此,必须警惕这个虚拟世界容易使青少年产生角色认同危机或发生角色混淆,干扰正常的角色学习。

(4)虚拟社会化使意志薄弱者发生心理障碍。

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意志较弱,容易受网络的引诱而沉湎于其中,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以致损害健康,造成人格障碍和神经系统失调,诱发所谓的“网络心理障碍症”。其典型的表现是:厌食、失眠、精神萎靡、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冷漠、孤僻、丧失兴趣;严重者甚至有自杀念头和自杀行为。这些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进行造成极大的障碍。

(5)虚拟社会化导致青少年现实人际互动受阻。

青少年正处于在情感体验和情绪大震荡的时期,喜、怒、哀、乐的多重表现和不断释放,是其完成社会化的最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的。而实现这一过程的必备环节是将自己置身于现实的人际互动中。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互动面临的情境存在显著的差异,虚拟社会化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人际互动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交往被脱离现实的人机关系所替代。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加,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机会相应减少,久而久之会造成现实人际交往障碍。一些青少年面对网络,可以与陌生人侃侃而谈,而现实生活中却不知怎样与人交流,于是变得更加空虚和失落,更加厌恶与人交往,不得不再到网上去寻找慰藉,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他们社会互动受阻,不利于社会化的顺利完成。

(6)虚拟社会化使传统施化者的地位受到挑战。

网络已越来越成为绝大多数青少年接受教化的重要场所,而在网络中互动的全体网民不分年纪大小一律平等,使得传统社会原有的长幼秩序消失了,导致青少年接受长辈教化的意愿下降,父母师长们作为社会化主要执行者的地位也将趋于下降。这可能加剧两代人之间认识上的差异和价值标准的冲突,代沟将进一步拉大,如果这种趋势不能扭转,青少年社会化将处于失控状态。

三、几点建议

如上所述,虚拟社会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双重的。因噎废食而拒绝虚拟社会化自然是不可取的,关键还在于采取措施来用好互联网这柄双刃剑,为青少年社会化创造更好的条件。

首先,必须运用科技手段来预防网络传播的不良意念和诱导劣行的信息,要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与过滤,净化传播内容,优化内容结构。通过对网络建设的法制化管理,制定网络政策,保证网络健康发展,以创造良好的青少年虚拟社会化环境。

其次,有关部门、学校、家庭应该密切合作,对青少年虚拟社会化加强监督和引导,避免他们接触到网上不健康的文化,减少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因素。同时注意现实学习和生活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创新与改进,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社会氛围,以积极应对虚拟社会化对传统社会化的挑战,实现虚拟社会化与真实社会化的有机整合。

当然,在目前网络技术、社会控制都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发挥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作用,减少负面影响,重要的还应着眼于个人素质的提高,关键还在于确定以人格和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目标。青少年最迫切需要的是自制力、思考力、辨别力、选择力,唯有这些素质的提高才能帮助他们从良莠并存的网络信息中去伪存真、弃劣择优。因此应重视对青少年进行早期价值观灌输、行为习惯养成和思维方式引导,通过教化使他们确立起基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增强他们的抵抗力,以健康的人格抵御来自虚拟社会的不良影响。还要加强媒介教育,包括: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运用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和掌握如何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发展自己。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在汲取鲜活的信息营养的同时,建立起相应的信息批判反应模式,提高自身对负面信息的警觉能力,在虚拟社会中健康成长。

标签:;  ;  ;  

网络时代青少年的虚拟社会化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