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中后期美国对苏联的粮食外交与美苏博弈论文

冷战中后期美国对苏联的粮食外交与美苏博弈论文

冷战中后期美国对苏联的粮食外交与美苏博弈

徐振伟 左锦涛

摘 要: 冷战期间美苏的粮食贸易始于1963年,1972年美苏签订贸易协定,此后的粮食贸易成为两国外交斗争的新战场。美国对苏联的粮食战略相继与人权议题、石油议题和阿富汗议题相互挂钩。尽管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但苏联日益依赖粮食进口的供应以及过于依赖能源出口的经济模式,使得苏联到20世纪80年代陷入严重的缺粮困境之中,进而在两极对峙中渐落下风,直至最后解体。

关键词: 美国;苏联;粮食;联系战略;石油

作为一种关系人类基本生存的商品,粮食被赋予了巨大的战略意义和浓厚的政治色彩。冷战期间,美国的粮食外交不仅限于第三世界国家,也针对它的最大对手——苏联。冷战期间美苏的粮食贸易始于1963年10月①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以下简称FRUS),1961-1963,Vol.V,Soviet Union,Washington: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8,pp.774-779. ,尼克松上台之后推行对苏缓和,美国对苏粮食出口量得到大规模提升。除了卡特政府期间短暂的中断外,美国对苏联的粮食出口一直延续至苏联解体。在这一时期,美国在对苏联的粮食外交中采用 “联系战略”② FRUS,1969-1976,Vol.XIV,Soviet Union,October 1971-May 1972,Washington: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6,p.421. ,即 “以某一范畴之合作与另一范畴之进展相连结”③ FRUS,1969-1976,Vol.I,Foundations of Foreign Policy,1969-1972,Washington: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3,p.58;Henry A.Kissinger,Diplomacy,Simon&Schuster,1994,p.714. ,将经济议程与其它议程联系起来,通过相互 “挂钩”的方式以绑定经济交易和政治交易。美国政府的官员指出:“久而久之,贸易和投资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苏联制度的自给自足倾向,促使苏联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渐地联系起来,和造成某种程度的相互依赖,从而对政治平衡增加一个稳定因素。”④ [美]美国当代问题研究所:《论美国在缓和后世界中的新作用:保卫美国》(齐沛合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12页。 因此,本文以粮食问题为切入点,采用定性研究和档案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从 “议题联系”的研究视角出发,对美国对苏粮食外交的三次挂钩实践以及美苏博弈进行回顾和分析,重新评判美苏双方的利益得失,并进一步阐释粮食贸易作为美国霸权工具的重要性和美国粮食霸权的建构,以及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在美国对华贸易战愈演愈烈和中美有可能陷入 “新冷战”的今天,探讨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的粮食战略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所有参赛选手须现场制作两款妆面及造型:唯美新娘妆和自由创意妆。每款造型时间45分钟,(面部粉底不能提前上妆)提前完成不加分。

一、美国的 “粮食—人权”联系战略

冷战初期,苏联在粮食贸易中一直处在出超状态,每年都会向经互会国家出口约五百万吨粮食。但是随着苏联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肉类消费需求的增长,至1964年,苏联首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之后进口规模持续增长① Karl-Eugen Wädekin,“Soviet Agriculture's Dependence on the West,”Foreign Affairs,Vol.60,No.4.1982,pp.883-884. 。这其中来自美国的粮食占到极大的份额② 陆南泉:《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七十年》,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669-670页。 。为了获得足够的外汇以维持粮食进口,苏联也急于寻求与美国改善贸易关系并获得贷款③ FRUS,1969-1976,Vol.XIV,Soviet Union,October 1971-May 1972,Washington: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6,p.321. 。1972年美苏签订贸易协定,美国开始将粮食作为 “联系战略”的挂钩工具,首先是与人权问题挂钩,即与苏联的犹太移民问题挂钩。

(一) 美国实施 “粮食—人权”联系战略的原因

美国对苏联犹太移民问题的关注,主要起因于国内犹太社团的强大影响力。他们认为,犹太人在苏联社会中遭到广泛的歧视,在教育、就业等方面忍受着不公平的待遇;苏联政府的反犹太复国主义政策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公平④ FRUS,1969-1976,Vol.XXV,Arab-Israeli Crisis and War,1973,Washington: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11,p.112. 。与之相对的是西方国家的繁荣富庶和以色列国力的不断壮大,这些激发了苏联境内犹太人的民族意识。因此在经历了斯大林时期的反犹清洗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的反以色列运动后,苏联境内的犹太人逐渐兴起一股向西方和以色列移民的浪潮⑤ Victor Zaxlavsky,Robert J.Brym,Soviet-Jewish Emigration and Soviet Nationality Policy,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76,p.130. 。

在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美国的犹太游说团体和社会精英开始关注苏联的犹太移民问题,他们通过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建立跨国倡议网络以及影响国会与政府政策,以期最终实现迫使苏联开放移民限制的目标⑥ 汪舒明:《纳粹大屠杀、美国犹太人与人权外交》,载 《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在美苏粮食贸易一开始,他们就希望以经济贸易为手段来迫使苏联在人权议题特别是在苏联犹太移民问题上做出让步。

(二) 美国实施 “粮食—人权”联系战略的过程

1975年9月,以副国务卿查尔斯·罗宾逊为代表的美国官员开始与苏联代表就美苏粮食贸易协议展开谈判⑦ Raymond F.Hopkins,“How to Make Food Work,”Foreign Policy,Vol.55,No.27,1977,p.102. 。双方在主要争议点,即苏联主张的最低限额和美国主张的最高限额方面很快达成共识,并转向技术细节谈判阶段。但是,在粮食贸易与石油贸易挂钩的问题上,双方的谈判却陷入拉锯战之中⑧ Oil and Grains Trade With Soviet Union,Memorandum of Telephone Conversation,October 9,1975,文件编号:DNSA-1679103621,数字化国家安全档案,https://vpn2.nlc.cn/prx/000/https/search.proquest.com/dnsa/docview/1679083925/fulltextPDF/9D94CE6407174A46PQ/6?accountid=10086. 。罗宾逊以粮食为筹码,声称如果苏联不在石油问题上让步,美国就无法供应更多粮食,而苏方代表坚持石油问题不能与粮食问题挂钩,而且这一立场丝毫也不能动摇⑨ [美]丹·摩根:《粮食大亨》,对外贸易出版社1982年版,第336页。 。日复一日的协商并没有取得任何有意义的进展。

苏联要购买美国的粮食,就需要获得美国的贷款,特别是优惠贷款。1972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赫尔穆特·索南费尔特向基辛格提交的报告指出,美苏粮食谈判的关键问题是贷款,没有贷款就没有协议① FRUS,1969-1976,Vol.XIV,Soviet Union,October 1971-May 1972,Washington: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6,p.296. 。因此,以亨利·杰克逊为代表的国会议员集团相信,卡住向苏联发放的贷款及其它贸易优惠条件,就可以威胁到包括粮食贸易在内的苏联对外经济关系,从而迫使苏联接受美国提出的附加条件,放松对苏联犹太移民的限制并改善苏联国内犹太人的处境② FRUS,1969-1976,Vol.XXV,Arab-Israeli Crisis and War,1973,Washington: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11,pp.112-113;Niall Ferguson,Charles S.Maier,Erez Manela,Daniel J.Sargent,The Shock of the Global:the 1970s in Perspectiv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0,p.317. 。

苏联政府起先配合美国政府的呼吁,增加每年移民的数量,同时派出代表与美国国会议员接触以争取他们的支持,但是,在美国国会的主导下,1974年12月,《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正式通过,成为与人权挂钩的正式政策③ FRUS,1969-1976,Vol.XXV,Arab-Israeli Crisis and War,1973,Washington: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11,p.189. 。该法案规定,如果一国否认移民权或对移民征收不合理的 “离境税”,那么美国政府将认定该国为 “非市场经济国家”,并拒绝向该国提供最惠国待遇及信用贷款。1975年,基于国会与总统权力之争以及美国国内选举政治的考虑,美国国会通过了更为严厉的 《史蒂文森修正案》,规定美国向苏联提供贷款的最高额度为三亿美元。

(三) 美国 “粮食—人权”联系战略的失败及其原因

在此次与人权挂钩的实践中,美国的政策推动者并未获得他们设想的成果④ Discussion With President Ford,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January 8,1975,文件编号:DNSA-167908392 5,数字化国家安全档案,https://vpn2.nlc.cn/prx/000/https/search.proquest.com/dnsa/docview/1679083925/fulltextPDF/9D94CE6407174A46PQ/6?accountid=10086. ,因为这一法案并未迫使苏联放松对犹太移民的限制,相反,在1974年之后苏联强化了相关限制的措施,这直接导致了苏联犹太移民数量的迅速下降。

此次联系战略失败的原因在于,《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并未真正卡住苏联粮食进口的命脉。一方面,苏联仍能从其它西方国家的金融市场上筹集到足够的资金,特别是从美国的竞争对手——西欧和日本方面获得贷款,从数据上看苏联获得的借款还有所增长;另一方面,苏联从1973年的石油危机中获益,飙升的油价使得苏联在石油贸易中获得大量的外汇。数据显示,1974年苏联的对外贸易过程中顺差比1973年猛增六倍之多,其中石油出口扮演了重要角色⑤ 陆南泉:《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七十年》,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653-660页。 。因此,“贷款—粮食—人权”挂钩的前提条件已经不复存在。在消除了资金的后顾之忧后,苏联在此次斗争中获得了主动权。

二、美国的 “粮食—石油”联系战略

在第一次 “粮食—人权”的联系战略失败后,美国政府改变 “议题联系”的内容,实施 “粮食—石油”联系战略,希望以粮食这一 “优势议题”换取在石油这一 “劣势议题”上的主导权。

(一) 美国实施 “粮食—石油”联系战略的原因

有些教学案例引自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用书,仅是针对某单一知识点,过于简单,不能全面反映教学重点、难点与临床实际的关联,也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持学生展开讨论;相反,有些案例又过于繁杂,与重点、难点相关的信息不够突出,对尚不具备临床经验的学生来说,面面俱到的平铺直叙反而易产生“鱼目混珠”的结果,不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

此次联系战略失败的首要原因是美国国内利益集团的反对。这些农场主、农业企业经理人和政客并不愿意为美国国家的外交政策支付成本。禁运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既包含了政治成本也包含了经济成本。作为一种经济制裁的手段,禁运的实质在于禁运实施国主动降低自身福利水平,以求换得禁运对象国的福利损失⑥ 卢锋:《美国1980-81年的粮食禁运—— “粮食武器”有效性的一次失败检验》,载 《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1期。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禁运往往并不是全方面的,而是在某一领域、某一范围下进行;承担禁运成本的,必然会是该领域的利益相关方,例如在粮食禁运过程中的农业利益集团。他们只看到自己的损失,美国的整体获益对他们来说于事无补,故而这些利益集团会积极地反对这些禁运政策⑦ Pro and Con:End Grain Embargo against Russia?Interviews With Senator Nancy Kassebaum and Warren Christopher,July 28,1980,文件编号:DNSA-1679077834,数字化国家安全档案,https://vpn2.nlc.cn/prx/000/https/search.proquest.com/dnsa/docview/1679077834/C1FA559B1E274C22PQ/1?accountid=10086. 。因此仅仅在禁运实施三个月后,美国农业利益集团就宣布不再支持禁运,因为卡特总统并没有实现保护国内农业不受禁运影响的承诺,相反农产品相对于生产资料的价格一直在下跌。

(二) 美国实施 “粮食—石油”联系战略的过程

1975年美国开始了与苏联的粮食贸易谈判,7月福特总统访问苏联时向勃列日涅夫提出了 “粮食换石油”的可能性,勃列日涅夫对此表达了兴趣⑥ [美]丹·摩根:《粮食大亨》,对外贸易出版社1982年版,第332页。 。然而这次会谈并没有涉及石油价格折扣的问题。实际上,在中东地区的美苏较量中,苏联非常重视同阿拉伯国家的盟友关系,因此背弃阿拉伯国家、向美国出口廉价石油,对苏联而言也是一个不可想象的政策选项。在综合多方考虑后,美国于1975年7月和8月间暂时中止了对苏的粮食出口。

早在1972年前,苏联出于改善与美国的贸易关系、争取更多粮食和贷款,响应了尼克松总统1969年的呼吁,放松了对犹太移民的限制,部分改变对国内犹太人的歧视政策,同时适当地调整了针对犹太人的教育税。然而这种挂钩是基于非正式的相互谅解和默契,而且调整的步调较小,并未充分满足美国的要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在这次粮食贸易谈判中逐渐取得了优势地位。1975年10月间,苏联在世界其它粮食出口国不断收购粮食,苏联谈判代表直言不讳地向罗宾逊表达这样的信息:苏联并不惧怕美国的粮食禁运,相反美国政府和福特总统会担心因为粮食禁运提高国内的“观众成本”,进而失去国内农业利益集团的支持⑩ I.M.Destler,Making Foreign Economic Policy,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80,p.114. 。最终,福特总统不得不宣布取消7月和8月发布的对苏粮食贸易禁令,随后美苏之间达成了为期五年的粮食贸易协定;这一协定并不包含任何关于石油贸易和价格折扣的内容。

(三) 美国 “粮食—石油”联系战略的失败及其原因

美国此次将粮食贸易和石油问题的挂钩实践再次归于失败,原因有三个方面。

首先,尽管美国对苏联的粮食出口提出了附加条件,但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欧洲国家等可以照常向苏联出口粮食。美国在 “粮食—人权”联系战略上遇到的窘境重演了:当美国以经济关系作为威胁苏联和挂钩的工具时,其竞争对手就会趁虚而入,而美国对此束手无策。这表明在这一时期国际粮食市场是买方市场,供给大于需求,苏联可以寻找到别的粮食卖家,而国际石油市场则是卖方市场,需求大于供给,石油危机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同时,苏联更关注中东等 “高政治”的议题,不可能为了粮食、石油等 “低政治”的议题而屈从于美国的压力。

其次,美国政府虽然能够限制其粮食公司的国内商业活动,但卡吉尔、康迪南特、邦奇等粮食公司对于粮食贸易的政治考虑并不感兴趣,而只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他们均在欧洲、南美和澳大利亚有粮食产地,利用子公司的掩护,继续向苏联出售粮食以赚取利润① 徐振伟、翟菁:《1970年代美苏粮食贸易的双层博弈分析》,载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年第5期。 ,从而削弱了美国在粮食谈判中的地位。

最后,美国国内的利益集团形成了对美国政府的压力。与农业利益集团相关的国会议员、农业游说集团以及农业企业,一直向福特政府施压以实现对苏联的粮食出口,福特总统也不能对此置若罔闻,因为他在大选中需要农业产区的选票。

其次,粮食公司再次扮演了美国禁运政策中 “第五纵队”的角色。1980年,规模最大的五个粮食贸易公司控制了美国85%-90%的粮食出口。这些公司并不关心 “高政治”的议题,也不关心政府对苏禁运的政治考量,只关心对苏粮食贸易能否给他们带来利润。他们利用海外子公司继续与苏联进行粮食贸易,使美国政府的监督鞭长莫及。除此之外他们依据商业活动的准则和法律,为像苏联这样重要的客户严格保密,这又使得禁运期间美国政府无法充分了解苏联粮食进口的动态,也无法确保粮食最终不会流向苏联,因此禁运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上述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美国的粮食贸易与石油挂钩的方针无法执行下去。然而这次失败并没有让美国放弃 “与粮食贸易挂钩”这一联系战略的政策工具,五年后,卡特政府再次将其作为反制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手段之一。

1973年开始的石油危机使得极度依赖阿拉伯国家石油的西方国家遭受重创,国际收支赤字大大增加,经济陷入危机之中⑥ Daniel Yergin,The Prize:the Epic Quest for Oil,Money and Power,Free Press,1993,pp.619-632. 。在这种情势下,美国开始思考寻求其它渠道以获得廉价石油,而当时苏联的石油产量已经超过了阿拉伯国家产油国,跃升为世界第一大石油生产国。因此,苏联成为美国寻求摆脱石油困境的重要选项。美国希望,苏联在签订长期粮食贸易协定的同时能够直接向美国出售石油① FRUS,1969-1976,Vol.XIV,Soviet Union,October 1971-May 1972,Washington: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6,p.322. ,并接受 “对美出口石油价格折扣”的条件,尤其是油价要低于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价格② Henry R.Nau,“The Diplomacy of World Food,”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32,No.3.1978,p.802. 。

三、美国的 “粮食—阿富汗”联系战略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行为在国际社会引发强烈反应,同时也使得美国对苏联推行的缓和政策归于失败。美国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对苏联的侵略行径进行制裁,其中包括对苏粮食禁运。美国希望通过粮食禁运赢得在新一轮冷战中的优势。苏联则希望在由守转攻的形势下,进一步赢得地缘政治的优势。两国在重新开始的冷战下愈加激烈的对抗,迫使美国实行新的联系战略来占得先机,希望能在相关问题上取得进展,“粮食—阿富汗”联系战略应运而生。

海归新生代企业接班人在中国情境下,了解“天时地利”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要求新生代企业家根据企业自身的基础与所处的行业环境,经营决策要满足企业生命周期,要在最恰当的时机去执行。

(一) 美国实施 “粮食—阿富汗”联系战略的过程

1980年1月,卡特总统宣布将取消1700万吨的对苏粮食出口合同② U.S.Partial Embargo on Grain Sales to the USSR,U.S.Department of State Report,September 1980,文件编号:DNSA-1679059238,数字化国家安全档案,https://vpn2.nlc.cn/prx/000/https/search.proquest.com/dnsa/docview/1679059238/B788ACA6FFD34261PQ/1?accountid=10086. ,这占到了当年苏联粮食进口计划的47%。为了保证这次制裁的效果,美国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不仅亲自实施禁运,而且还联合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等主要盟友一起实施对苏联的禁运③ Afghanistan:Soviet Invasion and U.S.Response,January 10,1980,文件编号:DNSA-1679055766,数字化国家安全档案,https://vpn2.nlc.cn/prx/000/https/search.proquest.com/dnsa/docview/1679055766/fulltextPDF/EE D3A5D3C70F4F09PQ/2?accountid=10086. ,这些盟国承诺对苏联的粮食出口将不会超过 “正常和传统”的水平① U.S.Partial Embargo on Grain Sales to the USSR,U.S.Department of State Report,September 1980,文件编号:DNSA-1679059238,数字化国家安全档案,https://vpn2.nlc.cn/prx/000/https/search.proquest.com/dnsa/docview/1679059238/B788ACA6FFD34261PQ/1?accountid=10086;卢锋: 《美国1980-81年的粮食禁运——“粮食武器”有效性的一次失败检验》,载 《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1期。 。按照这样的设想,苏联就无法弥补其粮食消费的缺口,从而被迫做出妥协,在政治问题上与美国合作。

麻辣牛肉丁的制作工艺流程:原料肉的选择和处理→整理分割→腌制→预煮→复煮→切丁→油炸干制→拌料→冷却包装→成品。

卡特政府粮食禁运的直接目标对准了苏联的畜牧业,旨在通过禁运卡住苏联的饲料供给,从而对其国内肉类生产造成损失② Department Press Briefing,January 11,1980,U.S.Department of State,January 14,1980,文件编号:DNSA-1679078851,数字化国家安全档案,https://vpn2.nlc.cn/prx/000/https/search.proquest.com/dnsa/docview/1679078851/fulltextPDF/C250B92CB5EE435DPQ/1?accountid=10086. ;借助这种来自粮食供应的压力,美国希望能够约束苏联的行为乃至迫使其停止对阿富汗的侵略③ U.S.Partial Embargo on Grain Sales to the USSR,U.S.Department of State Report,September 1980,文件编号:DNSA-1679059238,数字化国家安全档案,https://vpn2.nlc.cn/prx/000/https/search.proquest.com/dnsa/docview/1679059238/B788ACA6FFD34261PQ/1?accountid=10086. 。

美国因为有非营利的“可汗学院”的支持,能够解决各学科优质教学资源(即大量优质“微视频”)的研制与开发问题[7],但在国内目前一直所进行的教育资源建设中完全针对翻转课堂开发的“微视频”尚处于零散化阶段,尚未形成学科化、层次化的系统。从无到有,再至覆盖各学科、各知识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样的教育资源建设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短期内无法从宏观角度解决目前翻转课堂本土化过程中出现的视频内容不科学的问题。

(二) 美国 “粮食—阿富汗”联系战略的失败及其原因

这次禁运在维持了15个月之后,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一方面,禁运在总统选举过程中授人以柄,卡特饱受批评并输掉了总统选举;另一方面,新任总统里根上台之后履行了竞选承诺,于1981年4月正式宣布取消对苏联的粮食禁运⑤ Presidential Decision to Lift the Partial Grain Embargo,April 25,1981,文件编号:DNSA-1679078 354,数字化国家安全档案,https://vpn2.nlc.cn/prx/000/https/search.proquest.com/dnsa/docview/1679078354/47F9B251 A0604DF7PQ/1?accountid=10086. ,美苏之间的粮食贸易得以恢复正常。

美国之所以对此抱有信心,是有事实依据的。从宏观上看,苏联对美国的粮食依赖不断加深,至1975年苏联粮食进口中美国粮食的份额已经达到了85.5%③ 陆南泉:《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七十年》,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669-670页。 ;1974至1975年苏联遭遇粮食歉收,又在瑞士的资本市场上大规模抛售黄金,这些都被视为苏联短期内将大量购入粮食的预兆④ 徐振伟、翟菁:《1970年代美苏粮食贸易的双层博弈分析》,载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年第5期。 。因此以基辛格为代表的美国外交决策者认为将粮食贸易与石油贸易联系起来能够取得良好效果⑤ Oil and Grains Trade With Soviet Union,Memorandum of Telephone Conversation,October 9,1975,文件编号:DNSA-1679103621,数字化国家安全档案,https://vpn2.nlc.cn/prx/000/https/search.proquest.com/dnsa/docview/1679083925/fulltextPDF/9D94CE6407174A46PQ/6?accountid=10086. ,既符合美国的利益,也符合苏联的利益。

卡特总统认为基于苏联对美国粮食的巨大依赖,这次制裁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因为这次制裁将会使苏联无法达到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粮食产量标准,即使通过其它途径加以弥补也将会有500万吨至1000万吨的粮食缺口,肉类生产量有可能因此而下降3.5%到8%④ 王前忠:《美对苏粮食禁运给苏粮肉食品供应造成的影响》,载 《世界农业》1981年第3期。 。从道义的角度看,苏联的侵略行为遭到了美国国内和国际舆论的一致反对,其在国际社会中遭到空前的孤立,因此美国领导的这次制裁有着相当坚实的道义基础。

原来杨秋香与杨力生谈恋爱时,虽能表现得温柔,而实际上,她的性格的确有些强势,凡事不占个上风,便觉得委屈极了。她又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稍不如意,就像酒精遇上火那样一触即爆。杨力生爱拉胡琴,闲来无事时,每当兴致上来,他便操起胡琴在媳妇面前显弄。而杨秋香却是一个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婚后一年的时间里,她还能耐住性子勉强听他拉,一年后,她便耐不住性子了。

最后,面对国际竞争对手的压力,卡特政府的禁运政策也难以为继。尽管在制裁之初美国就与盟国中的主要粮食出口国进行协商,以期实现步调一致,卡住苏联粮食进口的来源。然而,阿根廷并未参与到这次制裁中,因而在对苏粮食出口上获得巨大的利润① Pro and Con:End Grain Embargo against Russia?Interviews With Senator Nancy Kassebaum and Warren Christopher,July 28,1980,文件编号:DNSA-1679077834,数字化国家安全档案,https://vpn2.nlc.cn/prx/000/https/search.proquest.com/dnsa/docview/1679077834/C1FA559B1E274C22PQ/1?accountid=10086. ;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欧洲国家等纷纷降低交易成本,利用制裁造成的粮价上涨获得相应收益;许多原本不是主要粮食出口国的国家,如西班牙等,也被高粮价吸引而参与到对苏粮食贸易中。这一切都损害了美国作为一个粮食出口国的地位,削弱了其竞争力② 卢锋:《美国1980-81年的粮食禁运—— “粮食武器”有效性的一次失败检验》,载 《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1期。 。因此,对于像苏联这样有较强支付能力的买家,禁运的效果并不明显。尽管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但它在没有美国粮食输入的情况下也能找到新的粮食来源。正如美国人曾经反思的那样,“毫无疑问,如果我们试图以谷物为杠杆,苏联人没有美国的谷物也能过得去,他们会对我们的观点嗤之以鼻。”③ [美]丹·摩根:《粮食巨人》,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203页。

四、美国粮食霸权的形成

在1972年至1981年间美国三次与粮食挂钩的实践中,人权、石油和阿富汗问题作为附加条件都没有被苏联接受;相反,苏联三次都最终达成了粮食进口协议,或者成功迫使美国放弃了粮食禁运的制裁。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的常见恶性肿瘤,通常情况下起病较为隐匿,生长较为缓慢,因在早期无明显症状,仅仅是筛查时会发现PSA升高或直肠指检会发现前列腺异常改变,而一旦有临床症状出现,常为较晚的进展期[1]。传统上通过观察血清PSA浓度变化以判断治疗前列腺癌的疗效[2]。影像学方法主要以肿瘤体积的改变为评价指标[3]。但临床上一旦这两种指标提示治疗无效,会影响患者继续坚持接受有效方案的治疗。因此,本研究探讨了核磁共振成像(MRI)联合PSA在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作用,以期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的早期评估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从战术的角度来看,苏联确实在这场粮食外交的斗争中掌握了主动权,保证了本国粮食进口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相比之下,美国三番五次的尝试都遭遇了失败,乃至于当任总统都或多或少因此在选举中败走麦城。然而从长期来看,苏联因为一次又一次的 “胜利”而不自知地陷入到粮食对外依赖的怪圈中,随着其自身问题的暴露而陷入困境;美国则在失误的探索中逐渐熟悉了 “粮食武器”的运用规律,并最终使之成为维护霸权的有效工具。两国的胜负易位有着深刻的原因。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苏联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粮食依赖美国的危险,也没有充分意识到美国朝野将粮食贸易 “武器化”的决心。按照常理,在遭遇三次挂钩 “绑架”之后,苏联应当对美国的意图有所警醒。然而苏联自1981年后,粮食进口数据非但没有明显下降反而仍然维持高位,甚至还有所上升④ Karl-Eugen Wädekin,“Soviet Agriculture's Dependence on the West,”Foreign Affairs,Vol.60,No.4.1982,p.882. 。尽管有 “不进口粮食就无法弥补缺口”的无奈考虑⑤ 例如,1986-1988年,苏联食品短缺约为210亿卢布。 ,但三次成功无疑或多或少给苏联领导人一种暂时的自信:苏联能够继续一次又一次击退美国人将粮食贸易与其它问题挂钩的企图,维护苏联粮食进口的安全和稳定。从今天的角度回顾这段历史,我们知道这种 “自信”只在限定条件下才是符合现实的。

这一限定条件就是高油价。实际上,美国最终将粮食贸易 “武器化”并使苏联陷入长久的粮食困境,就是靠打破高油价、削弱苏联粮食购买力,最终使苏联陷入债务和衰退的陷阱中。如前文所述,苏联之所以能够在国际粮食市场上找到美国之外的卖家提供粮食来源,从而迫使美国放弃对苏粮食贸易的挂钩条件,原因就在于其拥有较强的购买能力;当这种购买能力不复存在之时,苏联也就失去了与美国讨价还价的资本。

在三次粮食贸易 “联系战略”的博弈中,苏联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过程,即是其获得自主的购买能力的过程。在1972年的美苏粮食贸易谈判开始时,苏联尚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它需要美国提供购粮贷款才能购买美国的粮食① FRUS,1969-1976,Vol.XIV,Soviet Union,October 1971-May 1972,Washington: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6,p.39. ;然而1973年开始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和1979年因伊朗霍梅尼革命引发的第二次石油危机使苏联的外汇收入猛增,因此其对于美国提供购粮贷款的需求就降低了,并在此后长期依靠石油创汇来进口粮食。在高油价的支持下,拥有了石油这一外汇支柱之后,苏联才能够自如地利用美国在国内利益集团、粮食企业和国际竞争对手的种种矛盾,合纵连横以破解美国在粮食贸易问题上的三次 “联系战略”。当时许多人,包括苏联领导人,都认为高油价将成为一种常态而不必担心石油外汇的安全性。可以说,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成就了苏攻美守的冷战对峙格局,为苏联的对外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后盾,但同时掩盖了苏联内部的一系列问题,并形成了苏联经济单一依赖能源出口的经济模式。至1984年时,能源出口的收入已经占到了苏联外汇收入的54.4%,之后苏联的外汇甚至有三分之二要依靠向西方国家出售石油;而与此同时,粮食已经占到苏联进口商品的四分之一。可以说,苏联的粮食极度依赖石油出口的支撑,甚至还出现了这种荒诞的情况: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向西伯利亚主要石油开采企业的领导穆拉夫连科提出请求,内容是“面包出现问题,请增加300万吨计划外石油”用于出口创汇② СлавкинаМ.В.Триумфитрагедия.Москва,Наука,2003.С.143. 。“石油—外汇—粮食”构成了苏联粮食贸易的脆弱链条,一旦其中的源头或中间环节出现问题,粮食进口就将受到极大威胁;而苏联对粮食进口的极度依赖,又必将威胁苏联的国本。然而在经历了1973年至1985年的石油红利时期后,苏联在这个问题上已经积重难返。

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经历了三次不成功的探索后,美国的政治精英从中学到了如何运用粮食这件 “武器”。由于粮食贸易长期具有买方市场的特性,任何利用直接挂钩或制裁的方式都无法杜绝竞争对手向自己的 “敌人”出售粮食;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直接针对敌人的要害之处,即削弱敌人的购粮能力,使长期依赖粮食进口的敌人失去讨价还价的资本。里根政府最终将这一方针付诸实施。

1985年8月,里根政府实施了 “逆向石油冲击”战略,迫使中东产油大国沙特阿拉伯猛然将产量提高了一倍多,这导致国际油价在不到五个月时间里从每桶三十美元跌至每桶十二美元③ 之后有专家披露,这次行动是在中央情报局和沙特阿拉伯政府达成秘密协议后策划进行的,是一场人为干预的大规模下跌。 。苏联短期内损失了一百亿美元的硬通货,并忍受着油价每下跌一美元就要损失五至十亿美元的绝境。然而此时苏联来不及通过增加产量来弥补损失,1988年苏联石油产量达到峰值之后就开始下降④ 庞昌伟:《国际油价波动与苏联解体》,载 《俄罗斯研究》2011年第6期。 ;与此同时,苏联也没有其它可以替代石油的外贸产品了。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苏联不得不向西方求援以获得粮食援助和贷款,以至于要通过政治改革来满足西方的附加条件,最终走向了改革失控和解体。美国通过削弱苏联的购粮能力,实现了粮食霸权。

对照组患者予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50224)治疗,每天以温水吞服1次,5~10 mg/次,4周为1个疗程,连续口服5个月。观察组患者采用缬沙坦(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622)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缬沙坦每天以温水吞服1次,80 mg/次,4周为1个疗程,连续口服5个月[3]。

在粮食贸易这个案例中,美国的霸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并非一帆风顺。在经过摸索和试错后,美国成功地将粮食贸易化约为维护霸权的政策工具之一。总结来看,美国的这一霸权工具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成功的条件较为严苛,必须在目标对象自身出现弱点后才能有效实施,如过度依赖粮食进口、过度依赖外汇购买粮食等;(2)不适合单独使用,而需要与能源、金融等其它工具配合使用,并需要有国际盟友的配合;(3)成功之后的效果巨大,往往能够对该国的社会经济状况造成致命打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教学课堂。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把教育信息化摆在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要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大势所趋。

总之,在美苏冷战竞争中,农业和粮食无疑是苏联的软肋。斯大林时期,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农产品价格与价值长期大幅度背离,“剪刀差”日益扩大,致使农业生产数十年徘徊不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① 李仁峰、张森:《国外农产品购销制度与价格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3页。 。至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农业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勃列日涅夫为此大力推行 “新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农庄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完善集体承包制。国家大幅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但农业产值却不升反降,农业生产亏损,愈来愈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持。谷物的连年减产,导致苏联不得不依赖进口。粮价是百价之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虽然斯大林体制成就了苏联的崛起,但使得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萎缩和停滞状态,致使苏联的崛起无法持久。

花五奇略一抱拳:“搜神手,请了。”不待秦铁崖回礼,刷刷刷连出数招。也不知道他使的是何种兵器,但见兵刃闪闪有光,攻势既凌厉又飘忽。

得天独厚的综合国力使美国在农业方面具备压倒性优势,“在美国,不到总人口6%的农民养活了两亿美国人,并将农产品大量输出国外,而苏联却有近一半的劳动力被束缚在耕地上,并以进口粮食来维持本国的生计。”② Orville L.Freeman,“Malthus,Marx and the North American Breadbasket,”Foreign Affairs,Vol.45,No.4.1967,p.587. 这种日渐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使得苏联阵营在政治与军事方面变得脆弱,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东西方的力量平衡。可以说,20世纪70年代美苏关系的缓和使苏联大量购粮成为可能,同时也为美国以粮食为武器向苏联施压提供了机遇。这种机遇的效果和影响需假以时日来呈现。

美国人无疑也深刻意识到粮食竞争在美苏冷战中的分量。基于优越的农业资源和高效的生产效率,美国的粮食生产长期处于过剩状态,这迫使美国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来解决此问题。但当出现全球性粮食危机或其竞争对手过于依赖粮食进口之时,美国可以将这种过剩的 “负担”转变成外交武器。如同一位美国学者所言:“美国的农业生产力是一种巨大的资产,可以帮助满足这个饥饿世界的粮食需求,如果提供这些资源,将有利于美国自身和其盟友。”③ Don Paarlberg,“American Agriculture in A Hungry World,”Challenge,Vol.15,No.1.1966,p.25.

目前,随着中国民众消费的升级换代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中国开始更多地进口粮食以满足国内需求。针对中国的粮食制裁和禁运的可能性越来越低④ 卢锋:《粮食禁运风险与粮食贸易政策调整》,载 《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但遭到美国以粮食为武器打击的风险依然存在。中国应当采取两手准备:一方面积极防范,重视粮食的自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中国农业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主动出击,开展一带一路和农业 “走出去”战略,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合作能力,并且参与到国际粮食贸易的规则制定和管理中,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粮食霸权的独大局面。

大学生生活在学校这个大规模群体中,群体中的日常生活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思想的潜移默化使得每个学生个体对群体有着强烈的忠诚程度,从而有效助长了大学生在网络购物中的从众行为。最终使他们不仅通过自己的经验来调整个人购买行为,而且会有意识的模仿周围同学的消费观念,所以在“双十一”大学生消费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的想法而盲目投入到“双十一抢购”的非理性购买行为中。

作者简介: 徐振伟,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天津300350);左锦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 (北京100872)。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 (63192207)。

(责任编辑:张淑兰)

标签:;  ;  ;  ;  ;  ;  ;  

冷战中后期美国对苏联的粮食外交与美苏博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