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新体系_科学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新体系_科学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新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体系论文,理论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创新,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构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与统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逻辑应答了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理论体系的内涵、形成及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理论体系的内涵界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是在当代科学解答社会主义中国“为什么要科学发展”、“为谁科学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等重大时代命题的理论创新成果群,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的最新成果,它主要由科学发展观、执政党建设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创新型国家建设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论等一观七论组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体系。

在这一理论体系中各个理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发挥着协同及特定的理论指导功能,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核心,是灵魂,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执政党建设论全面论述了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存在价值和深远意义,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深入阐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明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目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论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完善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全面揭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系统展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创新型国家建设论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核心战略,论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动力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充分论析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阐明了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这一重要的辩证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论全面论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外部条件、国际环境,拓展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视野。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理论体系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终极原因,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发展经济,尽可能快地增加社会财富总量。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还特别重视发展的全面性,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消灭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①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①列宁也十分重视发展,尤其是发展经济,他认为:“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并且为此)就要有更高形式的劳动组织。”③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便开始了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中国工业化道路”等概念,初步探索和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

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坚持探索,开拓创新,多次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建设论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新阶段。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主要支撑点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着“为谁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而成功地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理论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④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理论体系的重要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理论体系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开拓性、继承性、系统性、前瞻性、务实性、本土性、开放性等重要特征,认识和把握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发展规律和实践路径,从而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的科学性是指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是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探索与总结的结果,是对中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开拓性是指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正是有了这种开拓创新的品质,才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为可能,成为现实。继承性是指我们最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都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老祖宗”的,丢了“老祖宗”,就丢了根本。系统性是指这理论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紧密联系性。前瞻性是指这一理论体系既科学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科学地把握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又充分揭示和预测了客观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务实性是指这一理论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是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解决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指导。本土性是指这一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使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最新理论成果群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开放性是指这一理论体系是我们党面向世界、面向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全面考量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发展挫折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发展目标、发展要求和发展任务提出并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是我们党面向世界、面向时代诉求的理论产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理论体系是由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等“一观七论”为理论框架所构成,是我们党自党的十六大以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而形成的最新、最鲜活的理论创新成果群。“一观七论”理论体系科学地解答了“中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以及怎样又好又快地发展?”这一重大时代命题。

(一)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党的执政理念的新飞跃。科学发展观确立和坚持“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发展思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本质属性。胡锦涛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⑤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⑦

(四)执政党建设论

执政党建设论包括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和执政能力建设理论。在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战略性命题。为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又进一步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⑧要求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牢固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不断提高执政本领,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

(五)创新型国家建设论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核心战略。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指出:要“加快科技改革和发展,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突出强调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⑨2006年,国务院发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⑩

(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论

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总体布局。“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11)提供了思想指导,拓展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视域和路径。

(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发展的新战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12)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科学部署。

(八)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论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国际新视野、新思路、新战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第一次系统阐述了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3)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进一步强调:各国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14)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是我们党自党的十六大以来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而取得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体系逻辑应答了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它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为当代中国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30页。

③《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90页。

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757页。

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706页。

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661页。

⑦⑧⑩(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4、51、22、21页。

⑨(1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028、1066页。

(1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995页。

(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6-47页。

标签:;  ;  ;  ;  ;  ;  ;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新体系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