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句容市人民医院;江苏句容212400)
【摘要】目的:对ESD与EMR治疗结直肠早期病变的护理干预进行分析。方法:挑选40例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进行本次的研究,按手术方法,将其均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实验组患者接受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参照组患者接受EMR(黏膜剥离术)进行治疗,对于治疗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肿瘤完全切除率、整块切除率和复发率均比参照组好,数据对比差异为P<0.05,但其手术时间比参照组长(P<0.05)。结论:ESD治疗结直肠早期病变的效果较好,对于大直径的病变治疗效果更为明显,是一种安全又有效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ESD;EMR;结直肠早期病变;护理干预分析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近年来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越早治疗,患者康复的几率越大,康复的效果越好,因而早期的检查和治疗具有很大的意义。传统的治疗方式是对患者进行黏膜切除手术(EMR),其治疗后复发性较大,近年来内镜广泛应用于临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逐渐代替EMR,其临床效果更为显著[1]。本文对ESD于EMR治疗结直肠早期病变的效果和相关护理干预进行了探究,现进对结果进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40例我院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进行本次的研究,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进行染色放大镜检查,确诊患病,并且符合接受EMR或ESD治疗的标准,ESD标准为:病变在20mm与40mm之间或大于等于40mm;ENR标准为:病变小于等于20mm或在20mm与40mm之间。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42-70岁之间,平均年龄(52±3.5)岁。按照手术方法将其均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各40例,其常规资料对比,差异为P>0.05,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对比。
1.2 方法
1.2.1 手术治疗
手术前为患者清肠,将肠道内杂物清除干净后准备进行手术。参照组在确定病变范围后,对其注射含有靛胭紫和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将病变之处圈起来,用电切的方式切除病变之处,如病变之处较大,可以分几次进行电切,完成切除的操作后用钛夹夹住创口。实验组患者在确定病变范围后,用APC标记,用勾刀将标记处的外侧黏膜切开,将黏膜的下层暴露出,沿着标记外侧将黏膜全部切开,将黏膜下的病变处全部剥离[2]。
1.2.2 护理干预
参照组患者术后应当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应该给予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并且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如患者出现发热等状况应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术后患者应当禁食禁水,护理人员应当给予患者肠外营养给予,当患者排气后可以先食用流质食物,待恢复后食用半流质食物,最后再食用普通食物。注意检查患者的创口,如有出血状况立即进行相关处理。
实验组患者术后需卧床休息,一般6h后即可进食,先食用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护理人员需要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帮助患处恢复。每日做好创口消毒的工作,避免感染。
1.3 效果判定标准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病变处的大小,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完全切除率、整块切除率、局部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输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处理,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长短对比,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对两组治疗疗效对比以率(%)的形式表示,进行卡方检验,当对比数据结果为P>0.05时,断定符合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5.8±17.5)min,参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6.5±14.8)min,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长,数据对比t=8.0853,P<0.05。
2.2 治疗疗效
实验组患者的病变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局部复发率均显著优于参照组,其各项数据通过专业的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请见表1。
3 讨论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发病率较高,一般病变处直径在11mm以上,并且按照黏膜表面侧向生长,采用内镜技术进行检查的确诊率较高,内镜技术检查和治疗的准确率较高,因而近年来在手术中内镜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对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进行了分组,分别进行ESD治疗和EMR治疗,观察其治疗疗效。根据结果中的数据显示,虽然传统的EMR治疗方式其治疗时间较短,并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略低于ESD,但是其治疗的疗效明显不予ESD组患者,并且复发率较高,增长了患者的痛苦[3]。ESD的操作时间较长,但是其切除率较高,并且局部复发较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因EMR的创口较大,所以术后患者需要休养的时间较长,主要注意的事项也较多,因而护理时需要注意的事项较多,ESD患者其创口较小,恢复也较快,护理也较容易,出现医疗事故的几率也较小。
综上所述,ESD治疗结直肠早期病变的效果较好,并且护理干预也较简单,总体来说比EMR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
[1]倪阵,陈虹彬,刘炼炼等.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153例结直肠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的疗效对比[J].中华消化杂志,2016,36(2):122-124.
[2]叶鹏飞,刘佃温.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直肠早期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7,11(8):656-657.
[3]何祎,陆薇,童珠红等.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黏膜剥离术治疗的疗效比较[J].中国内镜杂志,2016,22(10):66-69.
论文作者:杨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0
标签:患者论文; 黏膜论文; 直肠论文; 实验组论文; 手术论文; 疗效论文; 较高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