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任务型阅读”设计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化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学生阅读教材获取知识,能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建构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自我认知、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元认知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20世纪60年代末,Goodman(1967)和Smith(1971)等人以心理语言为基础,提出阅读过程的本质是阅读者根据本人大脑中已有的句法知识和语义知识对材料进行预测,并在阅读中加以证实和修改。任务型阅读源于中学英语教学的task-based reading的教学方式[2]。任务型阅读要依靠学生的背景知识、语体知识和语言解码能力,是在进行文本解码的同时运用已有知识帮助理解的过程,注重学生在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加强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要求对摄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概括、整理、理解并根据需要进行综合运用[3]。尝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引入“任务型阅读”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教材,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学习能力,取得良好效果。 任务型阅读的操作程序由阅读前任务、阅读中任务、阅读后任务3部分构成(见图1)。着重论述这3部分的设计方法。 一、阅读前的任务设计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相关背景知识的熟悉程度是决定其理解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4]。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种方法设计阅读前任务,帮助学生将原有知识与阅读中出现的新知识整合,以便学生整体把握阅读材料。 1.资料展示法 在阅读前,通过文字、图片、音像等呈现相关的背景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生活事实、化学史实、科技成果等。通过这些背景资料使学生对将要阅读的内容形成初步认识,明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因果关系。 【案例1】“原子的结构”阅读前任务设计 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墨子曾提出过物质微粒说,他称物质的微粒为“端”,意思是不能再被分割的质点。 公元前约400年,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宇宙万物皆由极微小的、硬的、不可穿透的、不可分割的粒子组成,即原子。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20世纪初,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太阳系模型)。 1913年,在卢瑟福模型的基础上,玻尔提出了电子在核外的量子化轨道,解决了原子结构的稳定性问题,描绘出了完整而令人信服的原子结构学说。 1919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1926年薛定谔对电子的运动作了适当的数学处理,提出电子云模型。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古希腊一直到现代,在不断修正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还在向更深层次发展。因此对这一历史全貌予以展示,不仅有助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发展观。 2.实践调查法 科学研究意义上的调查法是指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这里所指的调查法则是针对一些与生活生产实际存在紧密联系的阅读材料,通过布置一些简单的实践调查任务,让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获取信息,从而积累一些感性认识,使学生在阅读教材前具有一定的直观的印象和初步的概念。 【案例2】“金属材料”阅读前任务设计 ①调查下列生活中常见的金属。 涂在保温瓶胆夹层内的金属是________;做普通干电池负极的金属材料是________;体温计中的银白色液体是________;用于香烟、糖果包装的金属________;广泛用于制电线和电缆的金属是________;白铁皮表面镀的一层金属是________。 ②调查家庭所用的金属材料,将结果记录在表1中。 学生对许多金属材料的性能、用途都有一定了解,通过调查将生活中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并初步了解到金属材料的分类,体会金属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等,为后续阅读提供铺垫。 3.温故知新法 建构主义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从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出发,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各种学习活动,使其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扎实可靠的知识与技能是学生有效建构新知识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设计阅读前任务时需考虑以下问题:阅读任务将涉及已学哪些知识点?学生掌握情况如何?要设计哪些问题帮助学生复习? 【案例3】“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阅读前任务设计 请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相关知识完成表2。 小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研究思路。 气体制取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实验技能之一。在阅读本课题之前,学生已学习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但相隔时间较长,已有不同程度的遗忘,因此有必要在阅读之前进行复习。同时通过复习,可让学生归纳研究实验室制取某气体的一般思路,学生可依据该思路展开对新课题的阅读。 二、阅读中的任务设计 该阶段的任务设计尤为重要。受英语教学中任务型阅读法的启发,可将该阶段设计为粗读、精读、交流3个任务环节,现以课题“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为例予以具体阐述。 1.粗读教材,了解主干知识 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就是人体所需的6大营养素以及它们对于人体的作用,教师可以开门见山地把这个任务布置给学生,指导学生阅读。通过浏览本节教材,学生就能回答这些问题——6种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其中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和修改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糖类是…… 2.精读教材,掌握重点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由4个知识模块组成,即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和考纲的要求,针对其中的重点知识,设计若干问题,要求学生精读教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归纳、整理的过程中,掌握这些重点知识。本节内容可设计如下问题串: (1)蛋白质的相关问题 问题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是什么? 问题2:蛋白质在人体中是如何代谢的? 问题3:血红蛋白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4:煤气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5:酶是生物催化剂,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如何理解? 问题6:酶催化生物体内的反应一般要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问题7:用福尔马林浸泡动物标本,能使标本长期保存,这是为什么? 问题8:生活中哪里有可能存在甲醛污染?应该如何避免? (2)糖类的相关问题 问题1:稻、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中含有哪种糖类? 问题2:给身体虚弱的病人补充能量,通常要注射葡萄糖溶液,这是为什么? 问题3:生活中用作甜味剂的是哪种糖类? 问题4:观察书中出现的3种糖类的化学式,思考糖类为什么又称为碳水化合物? (3)油脂的相关问题 问题1:每克蛋白质、糖类、油脂在人体完全氧化分别放出多少能量? 问题2:肥胖的人要减肥,应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合理?为什么? (4)维生素的相关问题 问题1:人体缺乏维生素A和维生素C会怎样?如何补充? 问题2:你还了解哪些维生素?它们分别对人体起什么作用? 要完成精读,必须要做好以下3点: ①边阅读边思考。在阅读前首先明了阅读任务,如阅读蛋白质的相关内容,先将教师布置的有关蛋白质的问题熟悉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如问题是简单直观的,则要在教材上将答案圈划标注;如问题是较复杂有难度的,则要注意综合阅读中获得的信息,联系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给出合理准确的解释。 ②边阅读边交流。由于学生个人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差异,会造成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不同。在阅读过程中,相邻同学可轻声交流,发表对相关问题的见解与看法,在信息的互通、思维的碰撞中,提高阅读效果。 ③边阅读边整理。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尝试对本课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对于大部分学生,可利用学案帮助其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则可让其自主完成。 3.交流研讨,领会教材内涵 该环节教师可组织全班范围的生生、师生交流,一要检查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的重点知识;二要通过教师的引领和点拨,让学生进一步领会知识的内涵。“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这节课主旨是学生通过该课题的学习,能建立平衡膳食观,在生活中学会合理饮食,拥有健康的身体。因此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图2,并思考以下3个问题:①平衡膳食宝塔由下而上分别涉及哪些营养物质,它们对于人体的作用是什么?②根据平衡膳食宝塔,考虑应如何做到合理饮食?③反思自己的一日三餐合理吗?如不合理,请重新设计家中食谱,并与父母交流,达成共识。 三、阅读后的任务设计 1.习题训练,反馈巩固 阅读后,教师有必要设计一些习题反馈阅读效果,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设计这类习题时,要遵循2个原则:(1)基础性,即以基础题为主,检查双基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感受学有所获的快乐;(2)变式性,即设计系列的变式题,就是在设计习题时,能通过不断地变换条件、结论、方法和形式等,将问题进行推广,让学生在变化、联系中寻求知识的规律和本质。 【案例4】“原子的结构”阅读后习题设计 ①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如下页图3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相对应的是( ) A.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②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 ) A.中子数 B.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D.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差 ③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 ) A.中子数 B.质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C.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D.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差 ④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56克 B.56 C.9.288×kg D.5/56 ⑤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填在相应横线上: Ⅰ.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________; Ⅱ.带正电荷的是________; Ⅲ.带负电荷的是________; Ⅳ.不显电性的是________; Ⅴ.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________; Ⅵ.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是________。 ⑥填写下表3。 ⑦美国科学家将铅和氪原子核对撞获得了一种质子数为118,相对原子质量为250的超重原子,该原子所含粒子总数为________。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因此阅读后的习题也主要围绕这2方面进行设计。上述习题中①至⑤小题是基础题,而后2小题是变式题,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初步的综合和应用。 2.延伸阅读,解疑释惑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疑惑,而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到学生内在知识结构的构建,由于各种原因,在课堂上是无法让学生逐一解疑释惑的,那么设计一些延伸性阅读材料,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学习,则不失为一种良策。 【案例5】“原子的结构”延伸阅读设计 很多同学在阅读教材之后,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静电作用下,电子为什么不会被吸引而落在原子核上呢?通过网络搜索整理了如下材料,供学生课后阅读。 科学研究表明: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而核外电子是带负电荷的,由于异性相吸的作用,电子就不能飞离原子,同时由于电子在核外高速运动,具有较高的能量,且电子的运动没有固定轨道,不消耗能量,不会因为能量耗尽而落入原子核。但如果物质在高压状态下,电子有可能被压到原子核上。这时的物质密度极大,已经不是我们通常见到的固态、液态或者气态。这种物态叫超固态。如果压力进一步增大,电子将被压缩进原子核,并和质子结合为中子,此时物质完全由中子组成。这种物态叫中子态。地球的地核可能有大量的超固态物质。而中子态则大量出现在中子星上。 任务型阅读作为一种化学教学模式[5],可完整贯穿于一个课题的学习中,也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实验、讨论、讲述、多媒体演示等手段组合运用。另外本文中提到各操作环节也可根据教学需要予以调整。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还是应根据知识类型[6]、课时安排、学情等合理设计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标签:原子论文; 任务型阅读论文; 原子结构模型发展论文; 原子操作论文; 分子和原子论文; 中子和质子论文; 初中化学论文; 读书论文;